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中国体育题材电影亟待突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2日09: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佳

  “体育题材电影的机遇与挑战”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体育题材电影亟待突破

  “我国以体育为题材的电影只有100多部。严格来说,中国的体育只是几十年前我们说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那时还有点全民体育运动 的感觉。体育不能只属于金牌。”日前,第11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体育题材电影的机遇与挑战”专题论坛在中华世纪坛举办,身为论坛嘉宾的北京新影联影业 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如是说。作为本届电影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体育题材电影的机遇与挑战”专题论坛吸引了众多电影界、体育界的业内人士。与会者围绕目前 体育的全民关注度、体育电影的核心表达,以及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创作现状、机遇及发展路径等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体育的全民关注度尚待提高

  电影制片人关雅荻结合亲身经历认为,现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多选择,运动应该是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运动是他们 生活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小时候,我们的运动传统很好,课余时间活动很丰富,但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恰恰需要体育 电影来告诉大家,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选择。”在编剧张冀眼中,近几年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体育运动逐渐融入生活,比如很多人开始加入 晨跑、快走等运动中,而目前中国的体育爱好者能否转化为体育电影爱好者仍有待观望。

  提到优秀的体育题材电影,与会者举例最多的还是好莱坞电影作品,如《洛奇》《愤怒的公牛》《百万美元宝贝》等。谈及体育迷成为电影迷的转化率, 周铁东认为,目前中国的体育迷大部分都不是电影迷,而且前者向后者的转化率现在没有逻辑实证去支撑。他结合好莱坞体育题材传统电影模式,对体育电影与其他 类型的嫁接进行了阐述,“好莱坞有这样一个标准,体育类型电影完全靠体育来卖钱,这是很难的。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到底是体育题材电影,还是体育类型电影? 好莱坞的区分是,如果把体育的内容从电影中去掉,电影还能成立,那么它就是体育题材电影;而体育类型电影的剧情具有阶段性的高潮发展,会让观众有箭在弦上 的那种劲头。其实很多所谓的体育电影都是体育题材电影,它必须跟其他的类型嫁接,比如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浪漫喜剧电影等,嫁接最多的就是体育。如果没 有嫁接的话,单靠体育本身,尤其在中国的体育环境中,单打体育这张牌是打不出手的。”

  大银幕呈现体育精神与情怀

  当下,全球每年有大量的体育题材电影完成拍摄,在奥斯卡历届获奖的影片名单中,不难发现有多部体育题材影片曾获得殊荣。观众通过大银幕真切地感 受到运动背后的体育精神和人文情怀,而这也许就是体育题材电影的魅力所在。围绕体育题材电影的核心表达,张冀从电影创作的角度出发,认为体育题材电影很适 合去做突破性的创作,“体育本身的魅力绝对符合电影的故事创作,运动员与教练、团队、家人的各种关系也完全符合电影的题材模式。体育精神应该得到提倡,我 们现在可以看到娱乐方式,但体育方式还不是我们最主要的生活方式。我相信通过电影、通过传播,体育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行业间也可以通过合作达到共 赢。”小马奔腾集团副总裁李立功认为,体育最能体现的是凝聚力,体育文化发展对一个国家尤为重要,“体育运动的群体项目讲究团结,集体主义里同时又有个人 英雄主义,体育题材电影背后一定是我们的文化和整个民族的精神体现,比如谢晋执导的《女篮五号》,可以说是很难超越的经典之作。”中影股份发行分公司副总 经理贺文进表示,“体育是传播,电影也是传播,传播的都是一种精神。中国的体育题材电影应该具有传播力量,而且应该是由懂电影、懂体育的人创作出来。”导 演林育贤则以自己执导的影片《翻滚吧!阿信》为例,直言体育题材电影应该回归到电影本身和创作初衷,“我当时为什么会想拍《翻滚吧!阿信》?因为当时所有 人,包括主角彭于晏,都处于一种想要‘翻身’的状态。我有一个哥哥是体操选手,他很清楚体操选手拼了十年、二十年只为了那一刻,就是‘翻身’那一刻。在这 一点上,大家是相契合的。如果要创作体育题材电影,不要只是针对体育人,而是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要试着找到这个运动对自己的意义”。

  中国体育题材电影需要突破

  作为体育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的体育电影本应在产量与质量上有所建树,然而聚焦中国现阶段体育电影的创作状况和发展路径,却引人深 思。谈到目前正在上映的《破风》,林育贤表示,“所谓‘破风’就是在自行车比赛中有一个选手是‘破风者’,为了让同队的车手获胜,要起到突破空气阻力、改 变风速的作用。不是每个人的目标都是当第一,也许你做的就是作为协助者帮助队友夺得第一,这就是体育精神。”贺文进认为一种体育运动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内 涵,“父亲节的时候,我看到这部影片的海报,上面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小孩,这是很好的宣传,它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意义,从这项运动延伸到父亲和孩子,或者是家 庭。这种体育背后的人生、精神和情怀更应该被表现出来。”张冀作为电影《李娜》的编剧,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受,“这部影片应该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传 记,一个是体育,它一定是以李娜这个人物的传记片进行呈现,所以它是一部体育电影,同时是一部传记片。创作《李娜》的剧本是相当有难度的,李娜的粉丝众 多,她的故事也被许多人所知,如何稳重求新、如何突破也是一个难题。”在周铁东看来,拍摄李娜的传记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李娜的成功完全回归了体育精 神,挑战了人们对体育的传统认知,同时也挑战了更为强大的、不可撼动的某种力量。体育题材电影之所以受欢迎,其实它可以归为一种英雄模式,但严格来说,李 娜这个形象是反英雄的。”关雅荻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影片的核心在于对李娜形象的塑造,我更关注的一个突破点是,到底什么才是现代年轻人理解的成功,我期 待这部影片能够把当今社会定义的成功通过李娜这个人物给予充分的展现”。

  林育贤认为,观众对体育题材电影不再只是一种期待,观众更想看到比赛结束之后、电影结束之后,自己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李立功则表示,体育 题材电影的创作应该回归到电影本身,“无论是体育电影还是传记电影,在目前的创作环境下,突破的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一定要尊重电影的创作规律,踏踏实实地 去讲故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