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左手繁华 右手危机

——对于近期电影票房“高烧”的冷思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8日15:55 来源:解放日报 羊含芝

  国产电影又“过节”了。堪称“原创剧本作品”的《捉妖记》,加上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煎饼侠》、《小时代4》、《栀子花开》等“IP电影”齐登大银幕,票房不断井喷的现象,给如火如流的七月添了一把柴。

  这些影片的接踵上映,让全国城市影院单周票房达到了17.68亿元,其中,《捉妖记》是华语电影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影片首周末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影片,《大圣归来》创下了国产动画最高票房纪录,《煎饼侠》三天4.27亿元,创下国产2D电影最高票房纪录。三部影片三足鼎立,且好评如潮。而另一边在票房打擂的,则是差评无数,却票房可观的《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

  大银幕越来越习惯于把传统小说、网络文学或音乐作品等有知名度的版权资源转化成“IP  电影”。在这个对“IP电影”疯狂地进行单纯资本支持的“网生”时代,在我们的电影大银幕上却更多地只看到了“资本、利润”这些词眼。综合这些“IP电影”来看,无限度采用明星,加上垄断性排片、话题发酵式营销来创造市场奇观,尤其是《小时代》隔年造势“预圈”粉丝票房,《栀子花开》只顾炒作、开拍时连成形剧本也没有,很难说这一现象不是中国电影史上令人悲哀的一笔。同时,这一“攻城略地”的传奇,也与其他投资市场不稳定的景气度,迫使更多的热钱涌进电影市场有关。资本希望能在这里创造奇迹,可是以电影在娱乐和商品属性之余作为“文化创造”产品的根本性要求来看,它暂时只显示为一场资本对艺术的“劫收”。

  新世纪初期十年以来,从我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开始,拥有足够话题的“现象电影”,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资本走向呼之欲出。这批“现象电影”还涵盖了创造单片数亿元票房神话的中小成本的青春片,如 《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对这个“现象电影”的现象,我们只能说,它印证了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中国电影正从主旋律和商业化转向二者融合的大众文化为主流趋势)和青年文化崛起的两种文化交织的艺术。而此次七月流火般的电影市场奇观,也是新世纪以来,这种“现象电影”的现象在国产电影工业制造中,资本制造者们疯狂挖掘“IP电影”现象的持续,以及大众观影饥渴的爆发性行为。

  仔细看看这几部高票房电影,无论是获得大量差评的《小时代4》、《栀子花开》,还是上档前调门不高、上映后好评不断的《大圣归来》、《煎饼侠》,都是“IP电影”的典型标注(口碑票房最佳的《捉妖记》尽管也取材古代神怪故事,带有IP倾向,但比较彻底的再造已使它脱离后者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原创剧本”)。我们看这其中口碑与票房最背离的《小时代》,便是将电影的“IP”属性推向高潮的系列影片,它的利器,是郭敬明——专职“消费青春”的“商业领袖”,和辛苦积攒的“网生代”粉丝群们的盲目跟从。它具有当下“IP电影”最代表性的缺陷:奢华包装、无度炒作、高度的自恋值和极度缺乏的自省自知与电影智商。

  “IP热”的端倪,出现并没有几年。自2012年改编于网络小说的电视剧《甄嬛传》,由网络文学改编的一批影视剧就开始活跃在屏幕和大银幕上。应该承认,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对于“网生一代”来说,网络文学改编成的影视剧自然成为了“忆青春,回望少年时代”最好的温床。可是,在“千帆过尽”后,网络文学的影视价值稀缺、文学内容空洞苍白、诟病重重已是不争的事实,说实在的,即便有成功的IP题材,还得有打碎揉捏再造的真本事,对它们进行电影化,可如今资本大佬们追捧IP的行为,更多是资本急功近利、缺乏主见更缺乏对电影特性了解和“沉浸式投入”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在一批IP热片狂轰滥炸之后,在把握娱乐片类型和制作精湛程度上明显高出一筹的《捉妖记》、《大圣归来》能够逆袭并赢得称得上“过誉”的口碑。在品质方面,观众其实真的被饿坏了。值得怀疑,如果现在“小时代”的“栀子花”们还能圈个三四亿元,那再过两年,这样粗糙、空洞的电影还能让多少观众心甘情愿掏钱。

  国产电影票房如此火热,说明电影已然成为中国民众的主要文化消费方式,只是,这种只论票房不谈本体,只消费不思考的行为,让我们不禁要问,所谓高票房的“IP电影”,真的是好的电影吗?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有两种美学模式——“热闹型”和“冷隽型”(即“商业片竞争”和“艺术片竞争”)出现在银幕上,成为了最主要的国产电影的银幕美学表征。早期中国电影业界显示出初级的自由市场特征,创作上承袭民族传奇叙事传统,并且借用了好莱坞电影的镜头语言,借助文明戏和鸳鸯蝴蝶派的创作力量,完成了民族电影“观念与美学”的初创,并生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殊性的形态学流变。而当下,在高票房电影创造奇迹的同时,依然有国产的艺术电影在巨鳄般的资本所营造的排片阵仗前残喘。我们要抱着多大的爱,才能在早上十点前和晚上十点后,跑到边缘的电影院看上一场 《闯入者》,看上一场《推拿》,或看上一场《路人甲》这样的艺术电影呢?

  当国产电影只成为花钱买的谈资,以及年轻人恋爱社交的需求,看电影不再是要欣赏电影表演、语言和故事本身,当银幕上只剩下了“IP电影”,我们看到的“电影”还是电影吗?就像北大教授戴锦华所说,“IP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成了单纯的资本支持,因为它一切的出发、诉求和运营都是以资本安全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电影艺术是综合艺术,除了承担消费和娱乐的功能之外,还应该给观众带来一股敢于直面社会和现实的勇气,抱有一份深思和怀疑世界的好奇,拥有一种热爱生活的真挚。在当前电影市场被资本吞噬的现状下,眺望同处亚洲的韩国当代电影,出现了一批批由真实新闻事件改编,对韩国社会问题、法律案件进行冷峻思考的影片,如《熔炉》、《素媛》等,甚至有对韩国总统的命运悲剧书写的《辩护人》,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的涌现,让我们是否汗颜,进而心怀勇气,敢于让观众在消费美梦和颜值之余,也能直面充满矛盾、痛苦与未知深度的生活,让电影艺术承担起本体功能,用电影艺术建立起民众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呢?如果可以,相信那真的将是一个美好又曲折的历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