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新世纪以来,乡土叙事在文艺领域得到了广泛表现。不管是出于寻找精神家园的寻根意识,还是出于关心弱势群体的底层意识,或是出于思考乡村命运的社会问题意识;也无论艺术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在乡村题材上投入了大量关注。电影《为了这片土地》的一大特色便是将一位模范基层干部的事迹整合进乡土叙事之中。影片的主人公村支书王桂兰,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热爱这片土地,这既为乡土文化的植入提供了前提,也使乡土文化成为烘托氛围、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的一个有力依托。
影片的乡土文化意蕴是多重的。就表层而言,影片营造了一种浓浓的乡土文化氛围:一是运用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王桂兰是满族人,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以颇具满族特色的剪纸的色彩、线条,结合皮影戏的画面来表现,叙事过程中也多次穿插剪纸这一元素,剪纸在这里成了满族农民承载情感、表达期盼的文化符号。另外两个东北特色民间艺术——大秧歌与二人转也在公路修通的庆祝会上隆重上演。二是借鉴了东北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一些常用手法,如东北方言的运用,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言行举止粗犷豪放、爽直泼辣的东北风格,加上一些演员本就有东北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丰富表演经验,更给观众带来似曾相识感。影片的乡土文化氛围使之极具生活的质感,使乡村真真切切地成为人物活动的广大平台和鲜活背景。
影片的人物塑造也体现着乡土特色,它着意塑造了一批具有乡土气质和乡土性格的村干部。主人公王桂兰的开场白平实、质朴,流露着眷恋土地、看重乡情、珍惜亲人等乡土意识。她的得力辅助秋月更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农村妇女形象,粗中有细,外表泼辣直爽,内心厚道善良。
以乡土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乡土性格人物的塑造为基础,影片乡土文化的最深层内涵是揭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与乡土文化间的复杂关系。中国乡土文化千百年传承下来许多朴实的道德,如重视血脉传承的家族意识、强调友善互助的乡情意识、对土地家园的真挚眷恋、对幸福生活的勤奋追求、对后代子孙的倾心付出和殷切希望等。王桂兰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与这种“草根道德”力量的推动、民间情感的濡染是分不开的,影片对此有着生动的呈现,王桂兰每一项行动的动因都与乡情和中国乡村女性的传统美德息息相关,她在工作中也注重运用乡土道德情感意识、人伦准则进行沟通。她不摆干部架子、淡化村官角色,将心比心与群众打成一片。她这样的工作方式和作风之所以能赢得村民的支持和拥戴,正因为她与百姓心心相通,有着共同的乡土意识和人伦情感。
另一方面,影片也没有忽略王桂兰与乡土文化、乡土人伦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作为一位有修养有觉悟的党员干部,她汲取了她所赖以成长的乡土文化的养分,却不局限于乡土文化,她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这就必然要与乡土文化产生某种冲突。冲突大致可分为两类,构成了影片叙事的张力。一类是与乡土文化的局限性,与其消极、保守一面的冲突。如乡土文化对亲情的倚重固然带来了天伦之乐的温暖,但有时也造成了家族主义的狭隘,王桂兰不肯违背原则让自己的亲人沾光,被指责为六亲不认;许多农民固然自然淳朴、知足常乐,但也有保守的一面,王桂兰的许多致富计划一开始都被怀疑,修路更是遭到钉子户的阻拦。这些冲突展示了创业的艰难,对它的解决又有力地推动了叙事。另一类是与乡土文化中一些朴实、美好情感不可避免的矛盾,主要是王桂兰的村支书角色与妻子、母亲角色的冲突。她有着乡村女性的勤劳、贤惠,想好好地当妈、当媳妇,每每答应丈夫再干满一任就从村支书职位上退下来,却被身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对乡亲的深情驱策着,不由自主地干了一任又一任,因此对家人充满愧疚。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她都在述说着自己不是好妻子、好母亲。她在丈夫身患绝症后暂时放下工作,陪丈夫出游,漫步芦苇荡,给丈夫织毛衣……这些都是影片中最细腻的片段,让人物显得更真实、接地气、血肉丰满。
来自土地,又超越土地,从土地中汲取,又反哺于土地,《为了这片土地》乡土叙事与模范事迹的整合,无论对于乡土叙事还是对于英模电影,都是一个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