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电影不应是没思想的光鲜空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6日10:03 来源:文汇报 许旸

  专家学者热议电影产业发展——

  电影不应是没思想的光鲜空壳

  中国电影数量与资本投入每年都在上涨,但为何能引起共鸣的影片却难以与之形成正比?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昨天来沪,与学者毛尖、罗岗热议电影产业发展。面对现场观众提出的困惑,他们认为,现在电影佳作有,但其数量与电影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暴露了时下我们的电影在思考深度与精神回味上的不足。

  戴锦华认为,《何以笙箫默》《小时代》等主打粉丝经济的“IP电影”本身没有问题,但要警惕这类电影成为唯一卖座影片的现象。“票房排行前几名,几乎都是一个调调,这种价值观和电影手法的强势不可怕,可怕的是遮天蔽日,全无例外。”一旦一切诉求与运营都以资本安全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这种垄断性排片率所构成的影院奇观便真是令人悲哀。

  电影不能成了没思想的光鲜空壳,这种“空壳感”既体现在内容的浮光掠影,也包括形式上的一味跟风。戴锦华直言,对于绝大多数3D电影她都不认可。“一来3D技术本身并没有实质的进步,二来技术应用多沦为感官上的辅助,而没有试图去延续电影本身的思想高度。”在她看来,当下电影更多的症结不在于是否制作精良、技术水准高超,更多是在触摸人类心灵这一层面做的不够。

  戴锦华不吝推荐了《钢的琴》《推拿》《雪国列车》等心仪的好片子,在她的审美光谱中,影片所对准的人物看似平凡渺小,却蕴含社会变迁镜像,以及电影人所要传达给观众的后续冲击力--至少银幕亮起后,人的内心会激起涟漪,翻腾起对个中命题的琢磨。戴锦华提到,在电影的结构性功能中,并不承担提供答案这一项使命。“但是电影人不能心里没想法、没答案。”纵览全球,不管电影如何高度商品化,电影到今天为止仍是民族精神写照、国家形象名片,“全球都把电影作为传播自身差异性文化的有效手段”。

  收录了戴锦华电影研究文章的《昨日之岛》今年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书中戴锦华以1980年代为例,回忆起当时大多数影片筹拍的过程。“所有参与者都把讨论中的剧本当做自己的片子,极端投入。影片不时成了种种创新、理念或理论的演练场。”而每一部完成片送审之际,都会在电影家协会和电影学院“首映”,放映厅里时常伴随着哄笑、嘲弄的鼓噪、拍打坐椅的声音。在戴锦华看来,这对“对不时紧张焦虑站在门外的导演的确很残酷;偶有一部影片在几乎静默中放完,那简直是导演极大的荣耀”。

  不过,念旧的戴锦华也相信,当下无疑是中国电影工业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但如果中国电影只是大资本涌流的名利场,那么我们也许会错失这巨大的历史机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