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治愈的灵魂哼情歌———评郑芬芬电影《沉睡的青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4日10:28 来源:解放日报 羊含芝

  编者按:青春电影是当下银幕热点,也因为其意涵不够、狗血来凑的创作病,遭遇最集中吐槽。其实,近年在海峡两岸以严肃态度精心创制青春片的不乏其人,一些80后、90后影评人的文字剖示其艺术得失,对于改善“捞快钱”的青春片市场,或不失为有益参考。今天,我们推出80后影评人对我国台湾70后女导演郑芬芬影片《沉睡的青春》的评介,后者是一个能将简单爱情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而又不失其隽永、清新气质的才女导演,其拍摄之用心、细节之精心、内涵之走心,值得青春片创作者们借鉴。

  郑芬芬的沉睡是生命的孤寂,沉睡在这里还有一种被遗忘的失落感,影片《沉睡的青春》 触及到生死、孤独的议题,但她却要用一种甜美的诗意呈现出来,因此她用一个缺席的爱恋重新唤醒青春,以此达到疗伤治愈人心的目的。

  徐青青刻意遗忘了自己沉睡一段的青春,她不知道蔡子涵是暗恋她的,十年前为了证明对她的爱,蔡子涵从小瀑布上跳了下去。片中的少女活在当下却因为失去的灵魂而没有存在感,而片中的少年活在过去却因为失去的友情形成了人格分裂。层层渐进的叙事中,导演让两个受伤的灵魂和一个死去的灵魂有了交集。

  片头以钟表的嘀嗒声为始,青青整理钟表店的声音,以及夏日外部空间的蝉鸣蛙叫,全片制造出一种空寂、流逝又惨淡的气氛。时间的意象渐渐带出了外部的空间,青青爸爸失去爱人,沉溺于酗酒,每天睡在铁道铺上,原来这个少女的爸爸就是另一个受伤的灵魂。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宁静的小乡镇,这种氛围纯朴淡然,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字幕打上的“青青的爸爸在等青青的妈妈”,这种绘本状的字卡形式也配合片子气质,使整部影片有一点梦幻,应该说这是一次个人化的尝试。

  丰富的“时间”意象

  在片中她还处处创造了丰富的“时间”意象。“我的整个故事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时间’。男主角的时间停留在15岁的时候,而女主角的时间则永远停留在这家钟表店里。整部片的议题就是:很多人的记忆都会跟时间有关系。有的人可能永远逃脱不出那个魔咒,永远忘记不了某个时候、或是永远对某个时代抱有很多遗憾。”这样的时间意象不仅在片中被多层次丰富地表达,还形塑了疗伤系美少女的形象青青; 比如当她谨慎地戴上眼镜、眼睫低垂、专注地拆开表壳、旋紧微巧的螺丝、校正细密的齿轮,都使得徐青青的角色散发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灵光。

  “疗伤系美少女”的形象并不单单来自于郭碧婷本人的清新、灵气婉转的外貌,更来自于导演对于徐青青神来一笔的角色塑造和设定。她一反常态地将钟表店的主人设定为青春少女,预示着少女的青春深陷在这个充满时间意象的环境中,隐喻了豆蔻年华的徐青青仿佛被“时间之墙”所囚禁规限,她的时间轴仿佛在少年时期母亲跳上李家的火车就再也不复返的创伤所断裂,直到每天下午三点人格转换的少年来找她修理一只反复溺水的手表,这个身份不确定的少年进入了青青当下的生命。

  分裂的子涵主动告知青青他们曾经同窗,并且可以回忆出青青在中学的作息时间,小调响起,而窗外的蝉叫不停歇,跟着对子涵甜蜜回忆的摇镜,一起哼唱着缅怀曾经的暗恋心情的挽歌。眼前的这个少年出现,让少女翻开尘封的记忆,从库房里找到青春纪念册和曾经钟爱的口琴。由于郑芬芬刻意设置的时间意象,不仅将青青的工作安排成修表工,在老徐钟表店里挂着各式各样的老式钟,故事的每一个推动点都是青青每天醒来开始。青青的房间到楼梯上都放满了各种闹钟。跟着青青下楼的节拍影片也制造出了自己内在的节奏。

  口琴唤醒青春记忆

  口琴一般是校园的象征,那一段口琴声唤醒了青青的青春记忆。青青重新拿起口琴,对着飞驰来的火车吹出的旋律,而子涵正坐在火车上听见抒情的口琴声,伴着火车的汽笛声以及随之而来的断断续续的铁轨响动,同时还要让观众注意到口琴的音乐。一直到子涵下了火车,口琴声渐停,汽笛声经过的余音,蝉叫响起,这个特殊的混音画面增加画面的广度,扩大了电影体验的范围。

  《沉睡的青春》因为具备俊男美女,叙事被人批评略显作态,但在我国台湾女性导演郑芬芬的这部作品中,我们仍然看到她在拍片的概念上更加喜爱表现青春的恋曲,注重表现人物内心,而在镜头语汇上则尽情发挥女性导演的细腻特性。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