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电影《海霞》剧照
到谢老家采访过几次,每一次给他打电话,我都有点忐忑,不知道谢老是否会接受采访,毕竟谢老时任中国影协主席,还是有名的大导演。可每一次,他都爽快地答应,还详细地告诉我是坐单号还是双号电梯。
谢老从小参加革命,所以直到他成为导演,革命者的气质都从来没有变过。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是长他16岁的哥哥谢冰岩,长兄如父,他对哥哥是又敬又爱。当时,我还采访了93岁的谢冰岩老先生。两位谢老先生回忆起年轻时的事,如数家珍。
经受革命战火的洗礼
谢铁骊在7岁还没有上小学前,只有小名。因为属牛,家人都叫他牛弟。到该上正式学校的年纪,谢家父母也为起名而烦恼,干脆让哥哥帮起名字。其 时,谢冰岩组织“淮阴暴动”暴露后被捕,被判以无期徒刑关押在淮阴监狱。谢铁骊去给哥哥送饭时,告诉哥哥自己开春后入学,需要一个学名。受过十年私塾教育 并在监狱中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谢冰岩,为弟弟起了个既带有儒家“齐家平天下”思想又有激进革命理想的名字“铁骊” :“铁”意为铁骨铮铮,表明即使进了监狱,也要和国民党斗争到底;“骊”是《诗经》中提到的,一种黑色的能走远道的小马驹。谢冰岩希望弟弟能像孔子一样游 说四方,闯荡全国,宣传革命思想。
按哥哥的说法,谢铁骊是个精力过剩的小孩。在乡下外婆家,他曾经把陀螺甩到屋顶上,陀螺掉下来又砸到自己的额头;放鞭炮,放到右耳听力出了问 题;在哥哥关押的监狱里玩耍,踢毽子。他闲不下来。1937年日军轰炸淮阴城,谢铁骊的家和学校都被夷为平地。失学后的他参加了儿童团救亡的宣传活动,演 出《放下你的鞭子》 《松花江上》等活报剧,慰问伤兵。
1941年谢铁骊从淮海干校毕业后,分到淮海剧社当演员。根据地不断扩大,淮海剧社先后吸收北方部队的战旗剧社、华中鲁豫剧社的同志,规模越来 越大,谢铁骊也从普通演员成长为文工团的中队长,由演员到能编能演。抗日战争胜利后,剧社隶属的第三师要向东北挺进,但骨干要留下重组文工团,这样谢铁骊 又当了五年文工团团长。他们在解放军进城后,计划演出话剧《李闯王》 ,这部话剧需要二三百人撑起来,在谢铁骊的统筹安排下,仅用40多人,就把这出戏演得十分热闹。看戏的战士们都以为文工团有好几百人。一听到只有40多人 时,大家纷纷夸他们是以一当十。
1945年后,战争的扫尾工作如掩埋尸体也由文工团担任。惨不忍睹的尸首,开始会令谢铁骊害怕,“可一想到烈士与自己有着共同的阶级感情,一想 到身为文工团团长的我不能退缩,就什么也不怕了” 。谢铁骊说,最初同志的尸体用棺材装殓,后来用门板。淮海战役打响后,找不到木材了,只有用布。战斗越来越激烈,每个烈士布的用量也从一匹、一匹半往下 降,因为牺牲的人太多了。谢铁骊遇到最惊险的事是淮海战役后期打下上海,国民党第51军军长王秉钺被俘,作为俘管大队队长的谢铁骊乘坐原51军军部司机开 的吉普车将王秉钺押送到第9兵团司令部,司机当时还给已经成为俘虏的王秉钺敬礼。二十岁出头的谢铁骊一点没觉得害怕,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和一把枪。他说: “要是司机和王秉钺联手的话,两个人一把枪,我们很难制得住他们。 ”
谢铁骊在电影《红楼梦》中指导刘晓庆表演
宠辱不惊的“小诸葛”
战火的洗礼,锻造了谢铁骊宠辱不惊的性格。他改编导演的《早春二月》在“文革”前就被打成了“大毒草” ,虽然当时不免郁闷,但是他后来回想起来,也未必是件坏事。“因为成了受批判的‘黑标本’ ,所以《早春二月》的上映反倒非常广泛,而且没有进行修改。 ”
“文革”中,谢铁骊被定为“黑帮干部” ,时常遭到红卫兵们的拷问:“你自己老实招供,有几项罪名? ”谢铁骊没好气地对他们说:“我拍了‘大毒草’ 《早春二月》 ,这还不够吗? ” 《早春二月》带来的不幸算是他人生中较大的挫折了,但这也难以在他心中留下什么痕迹。因为他总是想起哥哥的入狱经历。5岁时,他和家人被架在东屋外,眼睁 睁地看着哥哥的房间被查抄了。7岁时,他常到监狱给哥哥送饭。顶着满头虱子的哥哥自如地干着自己的事,犯人做馒头时,谢铁骊还吃过专门为他做的小兔子馒 头。哥哥对待生死的态度已经印刻入他幼小的心灵。
共产党员的本色体现在谢铁骊对待矛盾的态度一直是实事求是,遇事不爱发牢骚,做事细致周到,在北影厂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小诸葛” 。虽然在“文革”中,谢铁骊导演了几部样板戏电影,但也经历了残酷风雨的吹打。1975年拍摄完成的彩色故事片《海霞》 ,先是被冠上违反“三突出”的帽子,再后来被定为“文艺黑线回潮” ,在邓小平同志的帮助下, 《海霞》得以上映,但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谢铁骊也受到牵连,被专案审查。期间,谢铁骊的青光眼病两次发作。20个月,谢铁骊一直在受批判和审查, 他甚至做好了被送去北大荒劳教的心理准备。
谢铁骊说,因为拍了几部样板戏电影,而且这几部电影都是在江青的领导下进行拍摄的,江青对他的才华还是认可的。于是就有人劝他给江青写个悔过书,认个错,兴许会放他一马。谢铁骊说自己坚持不写,“因为我没有错,本来是艺术问题,却上纲上线到政治问题。 ”
谢铁骊说每次填写履历表的时候,在学历那一栏,总是写上小学文化水平。他1945年才第一次看电影,能成长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导演,大家都说这与 他的勤奋无不关系。1950年,谢铁骊在表演艺术研究所任教员,可是之前他并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这就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他看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的表演理论书,现看现学现卖。他当时的月收入是42元,大半都用来买书了,如《契诃夫小说选集》《鲁迅全集》 ,不久家里的书就摆满了四个书架。谢铁骊的爱人王遐在中影工作,他们住的就是中影的宿舍,看国外的参考片很方便。他看参考片,一般看三遍,第一遍看故事内 容,第二遍看电影的结构,第三遍看人物和节奏。从国外的优秀影片中,谢铁骊默默地学习探索着。
谢铁骊对待电影一丝不苟, 《早春二月》被誉为中国最优美的电影,江南风光功不可没,光是为选一家茶馆拍外景,他们就花了两个星期。谢铁骊到了苏州的许多茶馆看景都不满意,最后他看 上了一家快塌的茶馆,因为那儿在二层有茶座,窗外就是大运河。他们专门请市政部门加固维修后使用,最后这个景在电影中只出现了四五个镜头。为了影片开头一 分钟左右的一段评弹,谢铁骊请了苏州评弹团的所有演员到驻地,请他们现场演唱。谢铁骊再三斟酌,选了一位女演员唱祁调,带有幽怨的情感,影片中的这段评弹 一下就能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时代。
不能不提的是谢铁骊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红楼梦》 。拍《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对导演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现在的人很难想象,拍片子不用加班、不用熬夜,而且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6部8集的量。谢铁骊 说,拍内景戏,他一般都控制在每天8小时的工作量,在棚里拍到上午11点半,吃完午饭后,下午1点半准时进棚,中间还可以休息一下,到下午6点结束,而且 一般都可以提早结束。晚上,剧组各部门可以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关键是他作为导演,要在头天晚上把第二天的工作考虑好,第二天一上班就把摄影、照明等主创集 合在一起,把当天要拍摄的镜头讨论一下,大家心中有底,工作起来效率特别高。谢铁骊在为《红楼梦》选演员的时候,特意选了不少戏曲演员,他说:“这些演员 习惯穿着古装,表演也会比较自如。但他们得改掉戏曲中程式化的一面,保留三分舞台上的东西,其余七分就要像在生活中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