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演绎青年的蜕变——观电视剧《金水桥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01日10:54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馨莹

  电视剧《金水桥边》以公安干警的反特斗争为主线,再现了1949年之后老北京的一系列疑案侦破史。剧中对年代质感的还原十分走心:北冰洋汽水,红星二锅头,炸酱面讲究十六道菜码——单一个吃字就攒足了老北京的“局气” 。而剧中同住一座四合院的时代群像:前清遗老关全和、工人阶级赵大力、革命战斗英雄孙光大、旧社会警察钱有根及其子女们——他们把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逾三十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打包”到四个家庭、两代人的生命轨迹中,以代际传承的视角探讨了“革命青年”与“造反青年”的历史蜕变,以情感化、影像化的温故知新致敬了“人间正道” 。

  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中国青年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探索中完成了从“激进”到“革命”的转型,毛泽东1939年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这样激励他们:“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 ”孙光大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段中以“革命青年”的身份踏入北平,他的革命性不仅来自战斗英雄的光环,还源于他的“白洋淀”老家:在孙光大的村子里,见义勇为凭的是硬拳头,惩恶扬善是“白洋淀”的规矩。但此时的北平是“激进”的,因此初来乍到的孙光大满怀正义地撂倒了小偷,却见识到北平的见义勇为凭的是人工呼吸——失主郑医生救起了不省人事的小偷,因为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与工农相结合”的政治要求下,孙光大却受到“激进女青年”郑医生的思想启蒙,从适应北平惊人的物价到追求个人化的自由恋爱,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有了更为鲜活的一面,同时也陷入了更为复杂的自我矛盾之中。

  随着“革命青年”被赋予“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期待,孙光大被树立为政治仪式中的榜样,但代价是他与钱有根之间同辈友谊的破裂:曾经并肩战斗甚至娶妻生子都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人,随着孙光大举家搬离四合院而陷入疏离。人到中年,孙、钱各自承受着源于身份和内心的挣扎,但其子女们却不以为然,依旧青梅竹马。两家的关系如同时代的缩影。工人家庭的赵大国,干部家庭的孙卫国,“出身不好”的钱援朝、关斯易以及院里的两个女孩儿钱妮、关斯芸,这帮“生在新社会”的青年从小在一个院长大,他们热衷政治却不懂政治,造成他们彼此远近亲疏的缘由无非懵懂的爱情或虚荣心,而非他们的父辈所忌惮的政治。就像关全和希望女儿远离政治,钱有根遭到批斗仍设法维持住小家,但他们的女儿却都因为爱情而卷入男人的政治,并在“造反”和“上山下乡”运动中付出了过多的代价。

  谢晋电影曾把爱情推向前台,把政治故事作为背景推向后台,其目的在于使观众同情主角的遭遇,《金水桥边》却不同。从春花与钱有根迫于身份地位的苦恋,到年轻一代女孩儿钱妮为了爱情跟随孙卫国下乡,即使是赵大国这样品性不佳的红卫兵领袖,他也愿意娶了未婚先孕的关斯芸使她免受污名——爱情不再横亘于道德选择之间,使人与人在政治背景中显现出高尚或卑鄙;相反,爱情作为一重戏剧冲突不断强化大团圆结局的缺席。正像全剧结尾三世同堂齐聚四合院,四家人轮流说一句吉祥话试图向往昔的三十年光阴作别,关全和家想抱孙子,赵大力家想买车,钱有根家想小院人丁兴旺,可轮到孙光大的时候他猛然发现,自己的妻子还远在新疆,而两人因种种荒诞的政治悲剧已分隔了大半辈子。

  如今,屏幕的彼端正坐着新一代的青年,他们在市场经济和网络社会中长大,对前两代青年所经历的历史事件知之甚少,但他们拥有全新的解读视角。在《金水桥边》的百度贴吧评论中,网友wxj 0419针对剧中赵大国这一角色写到:“普通工人家庭却生出个逆子。工人不会生子更不会教子,工人的悲哀。 ”对此,网友tt薰衣草回复:“大国不算是逆子,那个年代的孩子的价值观和现在不一样,就像老炮儿他们年轻的时候,讲究局气和面儿,我觉着大国挺好。只是孙卫国和关斯易的教育更符合现在的价值观。 ”“80后”乃至“90后”的青年确实与父辈产生了历史的断裂,但正像他们借助电影《老炮儿》和电视剧《金水桥边》的年代交集来相互注释,在青年一代的蜕变中,故事、影像和话语也在不断新陈代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