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研讨 >> 正文

专家研讨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30日15:02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成

  专家研讨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

  不讲“伤痕”,讲梦想

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剧照 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剧照

  由润禾文化传媒与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联合出品、历时5年精心打磨的当代题材史诗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今年3月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首轮播出创下了52城平均收视1 . 24 % ,最高收视1 . 547 %的佳绩,二轮在河北、云南卫视播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视。在5月25日由中国电视艺委会召开的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剧是一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佳作。

  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改编自网络小说《春天的故事》 ,以知青返城开篇,至香港回归结束。剧中几乎涵盖了从1977年至1997年的所有重要历史节点,如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农村改革、引进外资、 “下海”潮、 97金融危机、香港回归等等。还原大时代的潮起潮落,历史质感与生活质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在《生命中的好日子》里,泛黄古朴色调的画面,随处可见的红宝书、灰蓝制服、笨重的“大哥大”等等,用独特的镜像语言复苏了那段过去史,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切实产生代入感。而黄志忠、吴越等演员的表演也将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成功地塑造出以韩墨池为代表的为了梦想、敢想敢干的一代人的群像,将人性的复杂展露得淋漓尽致,让当下观众了解和体验到那个年代人物的律动和脉搏。

  电视剧从一开始就没有渲染“伤痕” ,而是更多地去展现经历了苦难和创伤之后应该如何面向未来。因为苦难让爱变得厚重,也让生命迸发出坚韧的火光。 《生命中的好日子》着重讲述了“后知青”时代的奋斗成就美好生活的故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看过很多知青题材的影视作品,他认为这部戏是与众不同的,他说:“什么是生命中的好日子?就是生命张满风帆的时候,生命的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施展。 《生命中的好日子》讲述了一代知青中那些有梦想的人对生活的真诚感悟。第一是怀着感恩的视角,通过一代知青的创业和成长,讴歌了改革开放的胜利,这个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只要不甘堕落,愿意与时俱进,你一定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通过诚实劳动,争取实现自己的美好时光;第二是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有梦想才有动力,这对中央的号召也是一个很好的诠释;第三是跟当前现实结合得特别好,它生动地揭示了创新驱动是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连接点。国家要发展要靠万众创新,对于个人来讲,有了创新创造才能改变自己命运。 ”

  这部电视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以男主人公跨越二十几年的情感婚姻为主线,着重刻画1977年至1997年韩墨池和钟思存、柔嘉3人二十几年的感情纠葛与个人奋斗,同时还纠缠着父辈一代的历史恩怨,更展现了以韩墨池等人为代表的“50后”一代人的成长史、创业史和实现“中国梦”的光辉历程。剧中结合国家的历史、改革之路对于“50后”的成长、沉浮、奋斗与崛起进行了深入而又深情的刻画,被誉为“50后”一代的“致青春” 。国家的历史、改革之路与个人、群体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广阔的格局与视野,被与会嘉宾们称作“集结了家庭伦理剧、商战剧、职场剧、年代剧等多种类型特征” 。

  中国电视艺委会评论员李跃森说:“这一代人跟咱们国家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可以非常鲜明地展现出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的这种思想上的深刻变化,‘历史纵深感’ ,是这部戏的成功之处,而且有意思的是,它恰恰选择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韩墨池来写,这个点非常独特。它把人物的感情写得比较有层次;还有就是把人物的情感跟命运比较好地结合起来,我特别欣赏前面墨池轻生那一笔,非常有象征意义,通过向死而生,然后重新站起来。这个人物命运的落差跟他的情感写得非常到位;从根本上来讲它还是一个感情戏,但它比较好的一点是超越了感情,写了人的价值观、价值诉求,这是它比一般的感情性强的地方。 ”

  剧中的知青群体,虽然知识结构断裂,但是从社会这部大书中读到了理想信念、使命责任以及友情、意志的深刻内涵。他们靠着坚强的意志,绝处逢生,在奋斗中实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步推进。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认为,韩墨池的经历透露出很丰富的信息——在特殊年代不论是什么人,不论在什么时代,只要有梦想、敢付出、敢实践,都能生活得很有意义。“所以作品以现实主义视角还原了普通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积极进取、探索与寻梦的历程。国家现在正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践行新思想、新理念,践行新实践。这个作品所提倡的那种价值观和精神思想,与现在的大环境、大时代是十分相应相宜的。所以虽然是知青剧,但它也体现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