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织一张网,展示“一带一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6日13:51 来源:文汇报 王彦

  国内首部聚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5月9日起将现荧屏

  织一张网,展示“一带一路”

  福建泉州的海边,68岁的郭义禁默默守护着六胜塔,这座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古塔曾是当时往来商船的航标。日复一日,他在涨海声中遥想当年万国商船的百舸争流。印度的科钦小镇,至今留存着中国古商船留下的渔网。当地渔民说,600多年前,是往来此间的中国商人第一次撒下它们,这种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渔网帮渔民的祖先大大提高产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口,航海博物馆里记载着1000多年前东西方海上贸易繁盛的往事,一件件蓝白瓷器碎片,为彼时中非贸易往来留下注脚……

  太多痕迹留存至今,它们与马可·波罗的游记等一起,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辽阔历史做着忠实见证。而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张雅欣教授所说,“好的纪录片应当织一张‘网’,有点有面、有经有纬、有历史有现实。”除了传承历史基因,记录下时代风貌、描绘未来宏图亦不可或缺。从这一角度说,国内第一部聚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就是这张传递中国声音的“网”。

  5月9日起,历时2年制作、7集大型纪录片 《海上丝绸之路》 将在上海纪实卫视播出,随后陆续登陆广东、福建等地荧屏。纪录片将从航运、物产、贸易、科技、文化、民心和梦想等多元层面展开,不仅回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文明,还更注重凸显当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蓝图与风貌。除了在国内媒体亮相,该片还将走进亚非欧沿线多个国家,在其主流电视频道播出。

  拍摄的版图比古代船队走得更远

  为大众所熟知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代,兴盛于唐代中叶之后。宋元时期,因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海上丝路进入鼎盛期,形成了泉州、广州、宁波等主要港口。到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奉行和平友好、互利平等的交往原则,与沿线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此壮举标志着这条海上大通道达到巅峰。

  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看来,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外海洋交通的大动脉,它连接两大洋,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与非洲诸国的交往,使中国在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外部世界经济、技术、文化及民众间交流的历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形成的“开放、互惠、和平、友好”的历史基因,其影响历久弥新,是人类珍贵的文明遗产。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2014年4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立项,上海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泉州广播电视台3家联袂制作的纪录片投入拍摄。一年多的摄制时间里,上海纪实卫视跨越四大洲,不仅重走了古代中国商船的海上航行,还将他们的足迹从古时所到的埃及亚历山大港一路扩展而去,深入欧洲腹地,到达了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纪录片能将拍摄版图扩展到更多地方,这恰能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他说:“纪录片是最好的读本,帮中国观众梳理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更向世界讲述中国千百年来的故事。”

  用小人物视角诠释“互利共赢”思想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有套理论:“我们以往有3种方式探讨‘一带一路’:政策层面、研究层面、以及企业层面。”而纪录片 《海上丝绸之路》 则提供了第四种视角———小人物视角。由生活在当下的各国民众口述言传,以人的故事串联起国家政策、国际关系,以人的活动直观展现出各国文化与经济的交融。

  与设想中的宏大叙事不同,除了沿线各地各工程的担纲人物出镜接受采访,该纪录片视角下沉,把咀嚼空间留给了许多不具其名的小角色。片中,缅甸渔民会讲中国话、做中国菜;斯里兰卡的小女孩因为中国基建的到来而第一次走进学堂;肯尼亚从蒙巴萨到内罗毕的铁路将让该国民众在10小时内穿行近500公里,而沿途的600多个涵洞则能确保大象、长颈鹿等大型动物不受伤害。在朱锋看来,通过商务、基建的大型开发固然可以透视中国力量,而个体平民身上具体发生的变化同样可以传递实在且立体的信息,是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上佳视角。

  除了既有风貌,纪录片还表达出强烈的对话感,有历史与现时的联接,也有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的关联。就像张雅欣所说:“过去我们能清晰感到‘一带一路’的建设能给中国人提供实现中国梦的载体。而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铺展,我们能看见沿路更多小人物、世界更多民众也有了触碰梦想的更多可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