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电影《大唐玄奘》:忠信玄奘 三美圆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2日01:02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昕

  《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记载了一个和周易古经有关的故事:鲁国的南蒯将要背叛季氏前,占筮得到坤卦六五爻辞“黄裳元吉”。他很高 兴,把结果拿给子服惠伯看。惠伯却告诉他:“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 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 《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虽然《左传》这里对“黄裳元吉”的解释和后来的《易传》不尽相同, 但它明确提出了做人做事要有“忠、信、极”三德,要有“黄、元、裳”三美,客观上已经提出了周易文化的“三才之道”(天人地)。近观历史传记电影《大唐玄 奘》,有悟电影艺术中的“三才之道”,质是审美结构三层面(电影三美):要有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中美能黄),要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正能量的文化理念 (上美为元),也要有富于感性吸引力的声画艺术(下美则裳)。三方面圆融和谐,方为艺术佳作。

  中美能黄:立象尽意,情真人忠

  历史上的玄奘独自一人到印度取经,前后19年,行程数万里,历尽艰辛,回到大唐时带回佛经657部。然后又用19年的毕生精力孜孜不倦译出梵文 经典74部共1335卷,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播,为功甚巨。玄奘取经,直接沟通了唐朝与中亚、西亚、南亚的联系,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友好关系。梁启 超曾说“玄奘是中国第一流学者”。玄奘奉唐太宗旨意,将西行经历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保留了很多珍贵历史、地理和文化资料,目前对此书的研究已经成 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忠”,这一范畴在先秦典籍中的内涵,并不完全等同于后来的“忠君”。对一切人和事,内心只要有真实诚恳的感情,尽心尽力坚持真理,皆可谓之 “忠”。诚如上文《左传》所言“外内倡和为忠”。《大唐玄奘》尊重历史事实,艺术刻画了玄奘“忠”的艺术形象:忠于佛教事业,为厘清佛义只身取经九死不 悔;忠于人性,放走了企图谋杀他的石磐陀,解救了困苦中的印度奴隶,并且以诚待人,同许多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忠于同患难且识途的老马,安排好了老朋友的余 生;忠于大唐,虽然印度戒日王盛情挽留但不贪恋个人声望,坚持把佛经佛理带回母国。

  黑格尔言“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大唐玄奘》的主要贡献,就是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玄奘艺术形象。在吴承恩小说《西游记》及多种改编 本中,唐僧(玄奘的一个艺术化身)迂腐无能,人妖不辨,善恶不分。在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中,唐僧是个絮絮叨叨的“讨厌鬼”。虽说艺术形象各有其存在价 值,但艺术品过度远离史实,过度戏说,会淹没甚而替代优秀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和文化价值,进而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丧失,其负面社会传播效 果也是显见的。于此,《大唐玄奘》对重要历史人物玄奘的正说、大说,难能可贵。

  上美为元:理在事中,率事以信

  从类型属性看,《大唐玄奘》走的是“实大于虚”的路子。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大体有三条路子:实大于虚如《三国演义》《大秦帝国之纵 横》,虚实相半如《芈月传》《大明宫词》,虚大于实或完全架空如《甄嬛传》《琅琊榜》。从史实含量讲,该片甚至已超过“七实三虚”,文本中关于玄奘的艺术 事件大多于史有载,由编剧自行添加的事件很少。诸如玄奘私行出关,路遭李大亮、李昌拦截,老翁送马,莫贺延碛沙漠缺水几乎丧命,高昌国王强留,师从那烂陀 寺戒严法师,受戒日王邀请参加曲女城佛学论辩,回国受到万众欢迎,潜心译经等主要事件,都于史有征,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中查到。 《大唐玄奘》这种对于史实的高度忠实,与其说是由于题材特殊性的外部要求所致,但笔者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艺术家出于社会责任感的自觉艺术追求。

  从叙事角度看,《大唐玄奘》有一种纪录美学品格,也可以说它是故事片中的纪录片。从史料看,玄奘西行路上以及在印度的许多事件都带有本然的戏剧 性,如果编剧想加重影片的商业观赏价值,完全可以把这些史料加工成悬疑片甚至动作片的素材。但编剧并没有这样做,目前呈现的文本风格平实、自制、冷静、空 灵,于真实可信的情节细节中凸显了玄奘的人格之“信”:历险取经,信守诺言,造福众生。这种“艺术之信”(艺术真实性)带来的审美感染力,对于当下弘扬优 秀传统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下美则裳:修辞立诚,声画见心

  与叙事的抱朴见素相比,《大唐玄奘》的视听艺术则是浪漫唯美、大气写意。这既是出于接受美学方面对青年一代观影习惯的尊重和满足,更是出于创作 美学方面塑造艺术形象的内生需要。因为如果不是视听补给,现有的叙事组织也许过于寡淡无味了。但如果引不起多数年轻人的审美注意,则也谈不到影片的艺术传 播效果。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的视听段落有:其一是玄奘顶天立地独立沙漠,整个画幅只有他与瀚海一人一物,这既见出了玄奘的孤独与坚持,更见出了他的信仰和 豪迈;其二是当濒临渴死而忽又发现野马泉的时刻,玄奘仰面朝天狂喜地倒进泉水中,此时水光天色,人佛会心;其三是片尾以玄奘所译《心经》为词的主题歌曲, 凄美共婉约一身,烟火与空灵合体,绵渺如瞻佛光。《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此种电影修辞,非有艺术诚意不能修,非有人间大爱不能至,非有天地大心不 能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