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纪录片《大后方》: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9日09:55 来源:光明日报 张文心

  去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庆电视制作中心特别推出了系列纪录片《大后方》。该片对抗战大后方历史作了真实还原,以恢宏的历史画面,繁密的历史影像、图片资料,深沉凝重的解说词,阐发了大后方之于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作用,彰显了抗战中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纪录片中,多数史料都是第一次在国内亮相,透过各种真实的人证、物证及大量可靠的日记、档案、文献等资料,力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为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制作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该纪录片用从海内外搜集到的200多种视频资料,将复杂的抗战大后方历史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画面。《大后方》的娓娓讲述,客观还原了抗战全程与大后方的真实历史,战争前后转换的时空经纬变得清晰,而中华民族曾经痛苦、牺牲与昂扬奋起的经历也似乎触手可及,让渐渐远去的战火俨然连通了中华民族正在崛起的现在与完成复兴的未来。从“民族”视角展开的叙述,让历经70年巨变的国人重新体会中华民族曾经的战争苦难,并从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宏愿伟力。

  作为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后方》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视野”的宗旨,采取了公正客观的历史叙述标准,将战略决策、战争初始到最终抗战胜利作了一次全面的审视与梳理。《大后方》共12集,每一集都专注一个话题,包括国府迁都、淞沪事变、企业西迁、重庆大轰炸、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盟援华作战、文化教育等,不限于“大后方”的区域概念,而是从面到点,既涉及抗战的全面部署,也关联到淞沪、武汉等具体会战,又述及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缅甸反攻等重大事件,由此再现了抗战艰苦卓绝的全过程。

  该片对抗战历史的回顾既宏观又微观,既遵行历史理性又强调艺术感性。那些略微黯淡的原始影像,为影片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现场感,战争亲历者及后人的讲述也真实还原了大后方人们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创作者还借助国外影像资料,讲述中国人的抗战故事,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展现中国救护、军工、油田等各行各业支持抗战的民族智慧和坚强意志,彰显了民族精神的觉醒与奋起。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政府、政党、盟友、民主党派等各方力量的联合,基层民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述民族抗战苦难史的时候,《大后方》始终将镜头聚焦在特定的“个人”身上,通过“个体”的命运呈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这种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对个案颇具匠心的选择、组织,使每一集中都活跃着有血有肉的个人,他们或走向战场、义无反顾,或痛失家园、亲人离散。如“流动的课桌”一集,重点介绍了一名叫王德懿的女学生跟随战时高校西迁,读了四个大学才完成学业,这显然是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真实写照,这是个人的命运,也是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的命运;第十集介绍了抗战老兵邱大明与原配妻子李德芬分离60年后相遇,又一起生活了12年的真实故事,让人唏嘘不已。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使该片充满了丰富的人性内涵,使人们充分体会到战争带来的难以愈合的创伤。所以,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也是亲历者饱含血泪的人生历程。

  配合着丰富历史画面的是《大后方》凝重深沉的解说词,通过解说者平稳、舒缓的语调,传达出了历史的沉重感,舒缓中内含峻急的抒情方式,形成此片“内敛、深沉、有节制、不断在积蓄着力量”的格调气质。另外,片中穿插的大量书信、日记、随笔和报纸上的文字,让“旧”的文字与老影像、老照片相互映衬,使个体的生命轨迹变得清晰如昨。如朗诵者读了一段在蒋百里去世后,其女儿写给他的信,透露出的浓厚父女之情和民族大爱让观者潸然泪下。片中引用了大量史料,采访了国内外一流学术机构的专家,不时插入他们切中肯綮的评析,强化了这部纪录片的学术性,也凸显了本片历史叙述的国际性和权威性。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