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非遗传承终于有了自己的舞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1日19:14 来源:北京晚报

 

 2月6日北京卫视《传承者》第一季在掌声中收官,节目落幕但由此引发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依旧在继续,作为电视节目中的“冷门话题”,非遗传承终于在荧屏上有了自己的舞台。

  13期节目的录制,近百个项目的呈现,从马头琴的悠扬到侗族大歌的神秘,从高空杂技到“上刀山下火海”,《传承者》的舞台上呈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中国文化形式,带给了观众无数次的震撼、感动,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观众表示,因为《传承者》,开始真正领悟到了文化的要义,“以前老觉得中华文化是一个很虚的概念,看了节目才发现原来中华文化包罗万象,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处处皆有艺术,处处都是文化,都值得传承和传播。”这档节目的出现,让大家开始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关注每个项目的发展现状,乐此不疲地搜罗起关于这些项目背后的故事,甚至对于每一个项目的名称由来,都开始了深度挖掘。

  除了呈现不同艺术的魅力,《传承者》也通过每位传承人的故事和老师们的解读,传递了节目对于文化传承的态度,引发了各界对于传承的思考。回族重刀、泰州石锁等诸多传承项目让大家开始关注文化传承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台湾霹雳布袋戏的出现,将传统艺术与声光电的结合,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优秀成果,也引发了大家对于传统文化如何走向市场的探讨。北京卫视《传承者》虽然已经结束,但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命题已经植入观众的心里,期待未来有更圆满的答案。

  在传承之外,北京卫视《传承者》作为一档综艺真人秀,将“非遗传承”以综艺形式搬上了舞台,也是电视节目里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和创新。引入四位老师和青年团,两代人之间就传承展开观点交锋,这种创新形式也在播出后收到了不少好评,节目用“接地气”的方式,将看似高冷、静态的“文化传承”,变得生动和动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青年团成员注重传承和发展,两代人的话语交锋,新老观念的碰撞,都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与思考价值。

  文化类真人秀中不可或缺的还有明星的作用,不少观众表示,在《传承者》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道明,“以前觉得他是高冷的,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看了《传承者》才发现,他不仅学识渊博三观正,还很幽默风趣,看他给范明挖坑真是太好玩了。”

  每一期节目,陈道明对于传承项目都能有自己的见解。节目结束后,有网友盘点了《传承者》舞台上陈道明说过的各种语句:他说“乐观是一种能力,大家都需要学习”、“声光电不是罪,没有这些手段,我们的木偶们还在角落里自娱自乐”;他鼓励年轻人要守得住寂寞,“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主角,大部分的人可能要一辈子甘于寂寞或者甘于平庸,我们在任何职业中,要有甘于寂寞的精神准备”;总决赛阶段目睹大家对文化进行比较时,他也会站出来表明态度,“文化无高低,我们没有资格评判,我们只能欣赏。”

  在最后一期节目里,陈道明号召两组文化项目传承人互相鼓掌,“这个舞台没有文化比较,更没有文化输赢,但在里面有更深刻的尊重。我们中国的传承精神里还有一种‘为对手鼓掌’”。在节目最后,陈道明也动情地说了三次感谢,“感谢工作人员,为这事忙活了一年;感谢青年团,有了观点交织,才有今天的节目;感谢北京卫视,只有在文化的首都才能做这样的文化节目。”最后,陈道明还笑着表示要“表扬”一下自己,“非常感谢我自己,说服了自己上这个节目。”

  文化项目的震撼展演、家国情怀与人物命运、明星老师与青年团的观点争鸣,构成了《传承者》的三大核心看点,让节目在播出后,无论是话题还是收视都持续走高,更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类真人秀突围的成功路径。阿紫 J179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