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历史剧的历史责任——从《抗倭英雄戚继光》谈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5日09:49 来源:光明日报 商传

  大型历史剧《抗倭英雄戚继光》的首轮播出近日在央视一套落下帷幕。在引起收视热潮的同时,该剧也再次引发历史剧应该如何创作的讨论。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吴晗先生主持的北京历史学会,组织一些史学家,选择一些可以写成历史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编写了一本书叫《历史剧拟目》,其中有向达先生写的《玄奘西游取经》,有王静如先生写的《奢香夫人》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本书在为历史剧创作提供素材的同时,也对历史剧的标准作出了界定:不是所有的古装剧都可以称为历史剧。现在许多古装剧,虽然也有一个历史背景,也出现了一些历史人物,但剧中的主要内容都是编造的,这种影视作品,不应属于历史剧范围,而只能称之为古装剧。

  历史剧必须能够较为真实地表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主要情节内容上要有历史依据。正因为历史剧有这样严格的标准,所以拍出一部好看的历史剧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抗倭英雄戚继光》这部历史剧,从审阅剧本到拍摄制作再到最终审片,我都参与其中,并深深体会到历史剧创作的诸多艰难。

  拍历史剧的一个难点,就是不能随意编造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编导们的艺术再创作。据说历史剧编导都觉得跟史学工作者合作很难,而影视剧的史学顾问们也往往因为他们对历史的把握不为编导们采纳而满腹牢骚。不过,这一次我担任《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明史顾问,跟编导团队合作得非常融洽。我们的经验是一定要互相理解,编导要认可顾问对历史的把握,顾问要帮助编导解决问题。

  历史细节的刻画,往往是历史剧最容易出现硬伤的地方。这次拍《抗倭英雄戚继光》,我的体会是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的处理,可以听从编导们的安排,比如《抗倭英雄戚继光》把一个生员蒋洲写成了武将,而本是千户的夏正却成了商人,我以为这些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可以由编导们根据剧情需要进行改编。但是剧中出现了官员给皇帝上折子的情节,则必须予以纠正。奏折为清朝制度,明朝没有奏折,因此审片时我建议改一个字,将“折”改为“帖”,因为明朝在奏本、题本之外,还有一种不规范的文书形式,叫作“揭帖”,改一个字,避免了硬伤,问题便基本解决了。

  历史上有很多有趣味的故事,观众也爱看这些故事。戚继光的时代,就是权臣激烈争斗的时代,这些自然是极好看的故事。但作为一部历史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如果用太过浓重的笔墨去写这些宫廷朝堂的争斗,必然会冲淡该剧的爱国主题,那样电视剧虽然好看,民族英雄的内涵却丢失了。因此,历史剧要有对历史内涵和历史本质的追求。《抗倭英雄戚继光》虽然以嘉靖壬寅宫变为开端,但只将其作为历史背景,并未展开,更多笔墨用在了对戚继光爱国形象的塑造和对其军事改革的思考上。当戚继光的军事改革最终伴随着张居正死去而结束时,我们倍感英雄气短的压抑。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写到,戚继光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时刻,几乎没有人敢于跟他往来,只有他的好友汪道昆,为他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祭文:“口鸡三号,将星殒矣。”在黄仁宇先生看来,“这事情的意义,即是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世界局势如是,而这阳历1588年一月十七号清晨,将星西陨之际,我们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这才是历史的真相——改革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这就在表现戚继光抗倭故事的同时,带给观众更多深沉的思考。

  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也是古今得到一致认可的民族英雄。在我们青少年时代,戚继光抗倭可谓家喻户晓,民间关于他惧内、辕门斩子的传说比比皆是。而今天我们的影视作品中戚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却不那么多了。前年在动画片《戚继光》播出前,媒体采访小学生,有相当比例的小学生竟然不知道戚继光是谁,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吃惊且遗憾的事情。拍历史剧难,拍历史正剧更难,拍一部宣传历史上爱国英雄人物的历史正剧难上加难。不管有多难,我们都要努力去做,因为这是文艺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作者为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