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民族团结:一种生活状态——谈谈电视连续剧《丝绸之路传奇》的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8日10: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
1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
2编剧景宜(右)与该剧故事原型爱肯尼沙
3《丝绸之路传奇》剧照
4剧中周恩来视察昆仑丝绸厂

  30集电视连续剧《丝绸之路传奇》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以来,反响热烈。这部电视剧是向伟大祖国建国66周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一部献礼片,它以恢宏的气势、开阔的视野、缜密的艺术思维、绚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曼妙的歌舞、奇异的自然风光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真实再现了在新疆大地和祖国怀抱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是反映新疆各民族生活、乃至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生活题材难得的佳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人民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一部电视连续剧,就是一部剧中人物活动史。我们看到,全剧从新疆和平解放、国军残余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困兽犹斗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开篇,推出汉族旧知识分子卫守仁和维吾尔族大婶帕夏汗、解放军政委方凯、解放军连长马宽利四家人命运交织的节点,由此演绎出一幕幕人间正剧,真实可信,令人叹服。年轻的卫守仁和陈招娣两口子,18年前在赴昆仑蚕桑研究所途中,捡到沙暴中侥幸活下来的两岁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卫明霞(梅里古丽),从此他们将她视同己出,没再生养孩子,于是就有了长在汉族人家的维吾尔族姑娘一生的故事。可敬可贵的是,卫守仁两口子自此按照维吾尔族饮食习惯将这个小女孩喂养成人,凸显了他们仁慈博爱的胸怀,彰显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而帕夏汗的丈夫苏莱曼,作为艾德莱斯丝绸织匠传人,与蚕桑研究所的卫守仁成为情同手足的生死之交。以至苏莱曼不幸死于残匪王三大枪口之下时,将自己的儿子艾拉提托付给他的汉族兄弟卫守仁。卫守仁也一直给艾拉提教授桑蚕知识,教他汉语汉字,期待他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诞生在帕夏汗大婶家的方凯的儿子方卫国,亦是新中国诞生的一种象征。在王桂琴难产,眼看平时能够急救重伤员的女军医面对产妇束手无策时,帕夏汗挺身而出,将王桂琴抱上自家炕头为她接生,迎来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无疑将与帕夏汗一家,也与昆仑这一方土地,乃至与新疆和祖国命运交织在一起,令人信服地成长为新一代昆仑的建设者。

  当然,作为新中国人民政权的代表人物方政委,他以满腔的热忱、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饱满的革命干劲和坚定的信念,进驻昆仑、剿灭残匪的同时,投入到在这方土地建设西北最大的丝绸厂创举中。在缺电、缺乏交通、缺乏现代产业工人的边疆地区,要建成现代化的丝绸纺织厂谈何容易。难怪被旧知识分子卫守仁视为“胡闹”,并让自己倍尝苦果。但是,共产党、解放军可以打碎一个旧世界,也可以创造一个新世界,这一点也是令卫守仁始料未及的。在驻疆部队节衣缩食建起工厂的同时,选派优秀少数民族青年远赴内地江南市纺织学院学习深造,培养出第一代新疆少数民族现代纺织工人,成为新工厂的主人。这就是发生在新疆这块土地上的真实故事。而这一切,《丝绸之路传奇》用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展现,观众紧随剧中人物,走过忧喜与欢乐,感人至深。

  矛盾冲突的组织与解决是否贴切,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剧情可言。《丝绸之路传奇》随着剧情发展,矛盾冲突组织的丝丝入扣。每一组矛盾的产生、铺展出乎意料,而矛盾的交织与冲突的解决,又尽在情理之中。《丝绸之路传奇》剧情是随着四组矛盾不断推演的。首先,卫守仁被视为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对新政权在昆仑要建西北最大的丝绸厂表示质疑,由此被马宽利等人认为是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态度问题,甚至被马宽利作为异己分子加以审讯。虽然有方政委的保护,但是,解放初期的阶级斗争历史是不可逾越的,卫守仁最终被遣返祖籍,交由江南市地方政府处理。由此,也留下深深的伏笔,将贯穿全剧始终。当然,这一组矛盾将演绎为社会进步与保守、民族间的亲情与理解、融合与发展的主线。卫守仁在被遣返祖籍后,依然种桑养蚕,为他所钟爱的桑蚕事业依旧孜孜以求。然而他的旧政府背景身份在影响着养女卫明霞的现实生活,他试图以断绝养父女关系这样的绝情手段来保护女儿,却被卫明霞断然拒绝。最终由方政委带着昆仑地委做出的组织结论,自然而然地缓解了这一组矛盾,而亲情与人性也未被践踏和蹂躏。卫守仁对新中国的发展由衷赞叹,对新政权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技术人才心悦诚服,这是真实的历史转折,也是该剧编导者们的高明之处,将历史的进步由曾经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人来认同,矛盾的化解显得十分自然。另一组矛盾是帕夏汗大婶和方政委一家的冲突。应当说,这是一组甜蜜的矛盾,看似尖锐异常、跌宕起伏,确是其迭起和消解合乎情理。这一组矛盾的展现,表现了编剧的气魄与深邃的眼光。帕夏汗大婶不愿意失去儿子———不愿意他去当新建丝绸厂工人,不愿意他到江南市学习,更不愿意他娶在汉族人家长大的维吾尔族姑娘卫明霞,这一切的一切,是一种缘自母爱的偏执表现。当她感觉到这一切的努力几乎是徒劳,又提出卫明霞必须要取维吾尔族名字,必须长裤改穿长裙的条件。而且,一度将方政委的儿子方卫国抱回家里,试图以此来制衡方政委保证把她儿子艾拉提从江南市送回昆仑。这一组组的矛盾看似让另两位母亲陈招娣、王桂琴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但它确实发生着,并且真真实实地发展着。最终三位母亲都超越了自身母爱的局限,进入一个大爱的新境界。我们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艾拉提和卫明霞(梅里古丽)在新社会环境中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并与新建的昆仑丝绸厂同患难、共命运。在处理这一组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中,作者再次显示了智慧的眼光。陈招娣执意拉着卫守仁在婚礼前夕不辞而别,返回故里时,周总理的到来让剧情有了新的升华,周总理不仅视察昆仑丝绸厂的生产建设,还参加了艾拉提和卫明霞(梅里古丽)一对新人的婚礼,并与维吾尔族乡亲情同手足,那华美的场面无不令人欢欣鼓舞。充分体现了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的真实含义,弥补了陈招娣一时冲动所留下的缺憾。但她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当她拿着女儿寄来的信和婚礼照,得知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了他们婚礼的喜讯时,激动万分,和老伴卫守仁拥在一起,对自己当初的匆匆离去表示懊悔。这一矛盾组合真实自然,解决的也令人释然。第三组矛盾是时势变迁。昆仑丝绸厂从无到有是一段辉煌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组人马纷纷登台亮相,施展各自的才华和能量,与昆仑丝绸厂一起进步,与时代共同发展。但是,历史的发展、时势的变迁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便是一例。那一段灾难岁月,对于过来人记忆犹新,对于后人也是值得记取的一段沉痛历史。我们看到了马宽利演变为马红旗的那段尴尬时光,方凯冤死劳改农场的惨痛一幕。历史是不容抹煞的,更不能忘却。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给昆仑丝绸厂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国门的打开,也给地处边疆一隅的昆仑丝绸厂吹进新风。似乎以艾拉提的女儿迪丽娜尔为代表的新一代与老一代的鸿沟也自此形成。方卫国成为国家民委干部来到昆仑丝绸厂挂职,子承父业;迪丽娜尔与刘浩老师的儿子刘小峰为打造艾德莱斯品牌时装拼搏,力图走向世界;马宽利的儿子马骏成为流行歌手,远下深圳试图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方爱华成为江南市的一名白衣天使,救死扶伤,乐在其中。一个新的时代伴随着新一代的步伐,就这样匆匆来临。而刘浩教授下海从商,以价位低廉的小丝绸厂生产的丝绸,步步为营,正在侵蚀昆仑丝绸厂这样大型国有企业固有的市场份额,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向艾拉提们无情伸来。但是,艾拉提们也没有等闲视之,以极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带领昆仑丝绸厂全体员工,勇敢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树立国际视野,将丝绸产品推向国外。而新老两代人的鸿沟,也在发展中抚平,实现新的契合,显得那样的合乎情理。马宽利和刘浩这一组矛盾同样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风气浮躁,一批教授下海沉没,背信弃义、利欲熏心、物欲横流,也曾与我们市场经济的步伐伴生。刘浩下海,与摇身一变成为里斯先生的马宽利走到一起,内外勾结,偷梁换柱,掉包走私,栽赃陷害艾拉提,而且把迪丽娜尔绑为人质,将全剧推向新的高潮,也最终获得大团圆的结局。这不仅仅是地处边疆的昆仑丝绸厂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也是把看似边疆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将其外延与内核充分伸延和充实,超越局限,实现了主题与题材新的突破。

  人物设计是否具有命运感,是一部电视连续剧能否吸引观众的核心。生与死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丝绸之路传奇》真实再现了生活在边疆和东南沿海不同民族几代人交织的命运,让每一位剧中人物依照自己命运的轨迹一路走来,可叹可敬、可喜可贺、可忧可愤、可歌可泣、摄人心魄。苏莱曼死在残匪王三大的枪口下,他的鲜血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而他的妻子帕夏汗和他的儿子艾拉提、女儿阿孜古丽,将在一个新的时代完成他把晚霞和湖光水色织进艾特莱斯丝绸的夙愿,他的遗产木制织机“布谷鸟的翅膀”,被他后代娴熟掌握的昆仑丝绸厂的机械流水线所替代。当解放一方土地的方政委,在“文革”中冤死荒凉的劳改农场时,我们不仅为他死于非命扼腕叹息,也为他的博大胸怀和凌然正气所折服。而生动感人、泼辣善良的帕夏汗大婶,走完生命旅程时,我们不禁为她潸然泪下,清晰地忆想起这位可亲可敬的维吾尔族大婶走过的一生,她那明朗的心境,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历历在目,感动无数观众。就连身患绝症的马宽利,在闻知帕夏汗大婶去世噩耗时,号啕大哭。他的这一声哭嚎,也洗清了他所背负的道义责任,表现了他未曾泯灭的良心受到谴责,还原了他人性本真的一面,相信观众也会原谅他行将就木的一生所作所为。正如他自己所言,毕竟他也是解放军的连长,还是艾拉提的救命恩人。作为干部子弟的刘浩,与其子刘小峰最终走向犯罪道路,将被绳之以法,也是其命运使然。如果说,观众审美经验或多或少熟悉那些解放初期以至后来的老人们的形象,剧中对新一代成长年轮的揭示,则是全新的经验提供。新一代用自己的奋斗经历告诉观众,他们已然适应了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他们在东南沿海学习、生活、创业、发展如鱼得水,他们的眼光已经投向世界最前沿,他们要与整个时代同步前进,并为家乡做出各自的贡献。在他们之间,那种历史、文化的鸿沟已然淡去。还有卫守仁、陈招娣老两口和老革命王桂琴回到江南市,依然不忘昆仑丝绸厂,他们为帕夏汗大婶、艾拉提夫妇所做的点点滴滴,又使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一群从江南市学成而归的各民族学员、为支援昆仑丝绸厂建设奉献了青春和一生的江南女性,也是各具命运感,与时代、社会同步发展,从而构成了《丝绸之路传奇》宏大叙事的大格局基调。

  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丝绸之路传奇》之所以获得成功,得益于编剧精雕细琢,千锤百炼,打造出成熟的剧本。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不止一次组织各民族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会诊,在充分汲取各方意见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给导演和制作团队提供了一部精心打磨的完整剧本。当然,作者在此之前下了10多年苦功,多次赴新疆和田等地和江浙一带深入生活植根人民,与当年的亲历者反复交流,发掘出一组组真实感人的故事元素,由此奠定了这部厚重剧本的创作基础。导演忠于剧本原著,在剧本基础之上进行艺术再现,也是这部连续剧获得成功的一大公开秘诀。演员队伍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和形象的语言进一步升华了剧本的艺术意蕴。

  统观全剧,我们会真切发现,贯穿始终的民族团结主题,其实是一种生活状态,与阳光和空气一样,既朴实又真实。各民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同一个太阳和月亮,呼吸着同一片蓝天下的空气,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同呼吸,共命运,剧中人物与我们一路高歌走来,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作者系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