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纪录:来自西部的缅怀与沉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6日09:48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赵 彤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方略启动,《第三极》《河西走廊》与《神秘的西夏》齐集而出,它们将与2015年一起载入民族复兴的史册。

纪录:来自西部的缅怀与沉思

□赵  彤

  从集合的意义上来看,2015年上半年,在我国大型纪录片创作中,呈现出的鲜明特色之一可以归结为:来自西部的光彩。这道光彩是由《第三极》 《河西走廊》与《神秘的西夏》共同构成的。这道光彩使起步于《长白山》,经由《大黄山》《江右》《海之南》,到《楚国八百年》《天府》等数十部作品所构成 的省域风物志体系基本完成。但是更为重要的是,2015年毕竟不同于2012年,《第三极》《河西走廊》与《神秘的西夏》承后起的优势,展现出了新的气质 和新的蕴藉。

  概括而言:纯净的美感,是《第三极》驰魂夺魄的魅力所在;贯通的视野,是《河西走廊》慎终追远的价值负载;兴亡的追思,是《神秘的西夏》慨叹家国的意义蕴涵。

  《第三极》片头的起幅是山河,落幅所在是心灵。高远、清澈、静谧与敦厚、虔敬、和谐,是该片追求的影像风格与意义旨归。看这部作品不仅视觉享受到一次洗礼,心灵也得到一次洗礼。特别是对沉浸与疲惫于工业文明和物质喧嚣中的人们而言,看《第三极》如同流连于世外桃源。

  在《第三极》中,覆盖着晶莹雪被的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峰,仰之弥高。造化的气象,让所有自大、自高和自我膨胀,在巍巍自然面前都略显屑小。荡漾着碧波微澜的当热雍错、普莫雍错,纯润得如同宝石,明亮得如同镜子,所有的冲动、躁动、妄动在它们面前都倍感乏力。

  在这片天地之中,藏猕猴、黑颈鹤、小狼崽和藏獒应有的生命权利和生活尊严,不是某一次街头宣教活动的主题,而是融入多杰布、达娃和阿尼玛玛血脉 的本义。次旺老人与老羊次仁一起去朝拜、一起站在山头看拉萨、一起享受过年的美食。于是,次旺和次仁共同诠释着生命的纯净意义。

  在《第三极》中,天地如此辽阔,人们也格外从容、沉稳。阿旺桑结独自守护绒布寺20多年,82岁的嘎玛德勒70多年从事唐卡绘制,僧人藏医次成 独自在山洞中修行30年,研究制作传统藏药,将采药的跋涉归己,把制成的丸药赠人。一个人、一件事、一生如一,这样的故事在《第三极》中俯拾皆是,淳朴与 坚守的力量令人感叹。

  《第三极》中不乏孤旷与迟缓,也不缺群集和疾动。安多的赛马会人流涌动,堆龙德庆树经幡的仪式摩肩接踵,陈塘的开耕节水流奔涌,林周打阿嘎的青少年并劳作于歌舞和节而击……《第三极》中有熙熙攘攘,却无利来利往。镜头中,一个人如晶莹的水滴,一群人如清澈的溪流。

  现在进行时是《第三极》始终坚守的叙事时态。期间,没有一个资料镜头,没有一个虚拟画面。它不去刻意地追怀历史,却并不意味着历史不在场。在现 在进行时的关注中,挺立的珠峰是历史,大学生斯塔多吉咏诵的格萨尔王传说是历史,敏珠林寺筑成的“坛城”是历史,叩向冈仁波齐的长头是历史。在《第三极》 中,西藏的历史就生动地体现在现在进行时的展现中。更重要的是,该片所纪录的现实中的人物、生活、自然本身就是正在凝结的历史。纯净、恬淡、和谐的气象, 这就是《第三极》的魅力所在。

  《河西走廊》所展现的“河西走廊”,不仅是一条地理通道,也是一条历史脉络,更是一条文明融汇的纽带。它贯通着东西,也贯通着古今。从开篇所追 溯的公元前201年到收束所及的2014年,这部纪录片以10集的体量,多层次、全景式地评述了“河西走廊”的来龙去脉、文明层累和价值蕴涵。

  《河西走廊》的结构方式是,每一集确定一个主题,以一时一人一史事为引,展开后围绕一时所属的时代、一人所系的国家、一事所关的世事,由小及 大、由表及里,述古及今,佐以文献,考以史籍,集叙事、议论与抒情为一体,达成对主题的周详阐发,每集结尾再以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照应开局。同时,在各集 之间建构起年代上的承继关系,但主题设计却发生了转换。由此,《河西走廊》的结构显现为,整体编年史框架与框架内单集中断代史与专题史叙事相结合的纵横结 构。在影像构成上,因为这是一部以述史为主的作品,因而运用情景再现场景较多。

  《河西走廊》对丰富普通观众的历史文化学知识,填补关于“河西走廊”的认识空白具有重大价值。它一方面重述了人们所略知的河西走廊,使之更为详 细,即如第1、2集涉及的张骞出使西域和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史事,另一方面更多地补述了人们所不知的河西走廊。后一方面所及篇幅不仅多于前一方面,而 且因其独到也更加精彩。即如,在第3集《驿站》中,对悬泉置的介绍让人们对河西走廊的印象耳目一新,同时在延展叙事中,介绍了1982年纪念邮票《驿使图》的原型即是酒泉丁家闸壁画,继而在随悬泉置而出土的简牍中,《过长罗侯费用簿》清晰地凸显出来。看到此处,河西走廊的魅力、祖国的历史光荣,已跃然观 众心中。看《根脉》感叹的是中原与西部的文脉响应,才知道而今的戈壁荒漠原来也有“五凉文学”的光彩,才明白隋唐承袭的是北魏制统,才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凝 聚的过程来自交融和相依。

  看《河西走廊》,难忘每一集中反复出现的多处“冰川上的星空”片段。这一组组镜头,不仅让人想起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境。它们不仅是段落之间的间 隔符,更是中华民族前辈先贤瞩望后世子孙的眼睛。《河西走廊》的魅力,来自于对历史厚重的崇仰,来自贯穿古今、激励未来的豪情。

  《神秘的西夏》有一首非常优美的主题歌《西夏之歌》。歌词中所述及的高弥药、嵬名儿郎是如此陌生;歌词中所抒发的豪情——“越过大河,河水忘记 流淌,翻过高山,云彩无处躲藏”,让人热血沸腾;歌词中所唱叙的希冀——“愿麦苗青青,大地花香,让刀剑生锈,平安久长”,也是今天人们的愿望。

  西藏人民可以通过《第三极》看到自己的身影,河西走廊看尽沧桑还在体验沧桑,然而西夏国已不复存在,党项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所以,《神秘 的西夏》是一首追思的祭歌。如果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仁者情怀,那么《神秘的西夏》就体现了这 种情怀。因为它凸显了中华民族历史中被淡忘的一章,不仅追怀西夏的艰难与光彩,也沉思它兴亡浮沉的命运。

  如同歌词所叙,《神秘的西夏》追述的是,农牧时代千年以前,一个族群的跋涉、一个强国的形成,也追怀和探寻了这个强国的覆亡。《神秘的西夏》对 西夏崛起的追述,与《楚国八百年》中对楚国渐强的追述大同而小异。但是,在分析强国覆亡原因时,《神秘的西夏》将探寻的目光聚焦在《普通人的王朝》一章, 而非如《楚国八百年》那样专注于上层剖析。这一章的设置,彰显的是为生民立命的情怀,契合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邦本”的历史训诫,从 而使《神秘的西夏》历史洞察力超越了《楚国八百年》。

  看《神秘的西夏》常有双重的历史创痛感,一重来自于西夏的消亡,一重来自于作品引征的资料文献器物大多来自俄罗斯克兹洛夫纪念馆。只有搬不走的 西夏王陵,还在贺兰山下孤零零地矗立着。在这部作品中,西夏的历史境遇与西夏研究资料的历史境遇,仿佛同心圆,千年前西夏王朝的倾覆与百年前中国的沉沦集 合在一起。它警醒着我们,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方略启动,《第三极》《河西走廊》与《神秘的西夏》齐集而出,它们将与2015年一起载入民族复兴的史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