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创作谈 >> 正文

以国际视野激活中国抗战史

——专访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总编导闫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1日10:39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赵志伟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剧照

  作为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部重要精品力作, 8集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正在全国多家主流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强密度热播。该片首次以国际气魄、全球视野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不可 分割的关系,并以史实为依据,客观、深入地剖析和解读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14年间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地全景展现和肯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伟大精神,引发社会众多好评和美誉 ——“国家立场” “国际水准” “扛鼎之作”“一号工程”等等,纷至沓来。

  “印象中,近年来没有一部历史纪录片享受过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这样的待遇,片子的热播既是难得的荣耀,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该片电视脚本撰稿人、研究抗战史已30年且参与历史纪录片创作16年的中国首位民国史博士李继锋如此评价。作为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 《东方主战场》何以在国内外有如此的魅力?该片的看点主要体现在哪里?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该片总编导闫东。

  从国际视角出发才能说是国家高度

  记者: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播出以来,已经取得了相当规模的收视热潮和诸多好评。但作为一部好片,同时还要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这部片子虽然是在“用事实说话” ,以珍贵的真实史料为依据,可大量解说词的使用,是否会冲淡影片原本的客观性,无意中削弱史实本身的力量?

  闫东:解说词是站在国家意志的角度,客观地表达史实,这不会给讲故事带来障碍。现在用8集这样的一个篇幅,这样的体量和规模,表达一个宏大又厚 重的主题,难就难在400多分钟的片子,要讲清楚“东方主战场”这样一个主题,需要很多的视角。 “东方主战场”是一个大视角, 8集中每一集又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和鲜明的主题,每一集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有充足的史料对其进行支撑。现在每集有8000多字的解说词,也是通过学术界 和纪录片人不断论证而最终确立起来的。不过,我们认为目前8集的这样一个框架的内容和构成逻辑,足以建构史诗的品格和品质,且每一集里也都有最精华的故事 点,能够达到我们既定的质量和水准。

  记者: “东方主战场”确实是一个宏大又厚重的主题,但用纪录片的形式去阐释这样一个主题,做起来也的确不容易,还要考虑片子的观赏性。那么,请问“东方主战场”的主题,或者说这个立意,当初是怎么形成的?

  闫东: 3年前,也就是2012年7月,刚刚播完纪录片《大鲁艺》 ,我和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在一次无意的交流中,思维碰撞,就聊到了这个题材上。我们都在央视工作了几十年,在选题的自觉预判上还是有经验的,我们一致认 为2015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做好选题,一定能够产生有影响的作品。而对于立意来说,我们当时不是一下子就想到了“东方主战场”这个主题,但是潜意识 之中还是有这个想法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天天在央视工作,所思所想都是选题、立意的问题,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站在国家台的高度进行思考,已经形成一种思 维。

  记者:就是说,你们多年来站在国家台的高度进行创作,格局不可避免地就大?

  闫东:对,目前来说国家高度其实就是一个国际视角,从国际视角出发才能说是国家高度。我们想在2015年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节点,一定要拿出这样 一个作品。无论是再一次把原有的资料和新近发现的资料进行重新梳理,并在梳理中思考建立新结构的可能性,还是从我们当下的视角出发,思考如何去看待这场战 争,以及当前观众所能接受的一些表达手段等等,我们仅仅说了这么几个方向,虽然有些东西当时还未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究,但我想我们作为成熟的纪录片人,碰撞 与讨论便能一拍即合,再加上央视副总编辑李挺帮着决策、提升高度,然后再在台领导层面进行严格评估、程序申报,这么层层把关后,这个选题就基本明确了。

  记者:是否先有“东方主战场”的主题结论,然后再用影像去论证?

  闫东:我觉得这是一个电视纪录片人或者说纪录片团队,和真正意义上研究这个领域的学术团队相互融合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纪录片人,虽然对抗日战争 研究的水准不可能和承担《东方主战场》的学术撰稿、提供主要学术支持的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在学术上相比,但我们可以提出建议: 10年前的片子是什么样的视野?什么样的立意?2015年我们应该如何站位?如何思考?推出什么样片子?

  学术方面,除了国内的军事科学院,还有国外研究二战史的学术团队,他们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究竟是个什么样 的判定?为此,我们采访了美、英、俄、日等国家的相关专家,在更广阔的视野里获得了学术支撑,他们也肯定了中国人民在“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不过,当学术观点还没有拿到媒体平台进行大众传播的时候,这些早已存在的认知在观众层面的可知性是非常局限的。因此,我们纪录片人和军事科学院 的有关专家多次开会、交流,同时在文本层面展开学术撰稿组和电视撰稿组的不断磨合,经过这样的碰撞和融汇,我们就很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 际学术界,都有相当多的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成果,这是有充分的依据和肯定的。针对这点,我就想,为什么我们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在媒体的传播当中,这种“东方主战场”的导向和口径却没有得到普及呢?可能是10年前,我们的纪录片人在整体立意框架上还没有形 成这种大的格局。经过多年的学术沉淀,电视纪录片人对这场战争持续不断地思考,通过大量阅读,从不同的研究成果中汲取养分,大家已经慢慢地都从各自的视角 走向共融,最终共同形成和确立了今天的“东方主战场”这一立意。我想,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客观的历史从没有改变。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剧照

  历史文献放在那,要去激活

  记者:作为历史文献纪录片,资料搜集必不可少。在《东方主战场》中,文献、影视等资料占60 %至70 %的比例。是否可以说在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中,资料的搜集最为重要?

  闫东:影像、图片、文献等,这些资料是最重要的。实际上资料的搜集工作一直坚持到最后,直到已经再无可能融进片子的创作体系中才算停止。我的第 一个团队建设就是我的导演组和在央视资料馆基础上成立起来的资料编辑组,这两个组是同时诞生的。这么多年来,我做大型纪录片的清醒认识就是,我的文稿即便 不是一个成熟的电视文稿,即便可能就是一个初稿,但导演组成立之时,我也把几十人承担的资料编辑组,在同一时间内建构起来。因为这从创作角度来说,两个子 团队都起到了核心和关键作用。

  记者:作为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的重要作品,同时有着央视的品牌资源和创作优势,你们创作该片时,在资料素材的挖掘和占有方面可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吧?

  闫东:我觉得有先天的优势,但不是绝对的优势。先天的优势是,那资料库从行政划分来看确实是属于中央电视台的。但是,其规模之大,里面文献资料 的含金量之高,以及如何查找、使用资料来支撑这个片子的创作,是要靠资料编辑队伍和导演团队的,他们如何去攻克那么多资料储备的甄选难关?资料放在库里, 是不会说话的,我们要先阅读好文本,然后再沟通,最后寻找最合适的资料去激活文本。除此,也有我们的原创画面,我们自己去拍。

  记者:但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资料,是否只有央视才能做到?

  闫东:我觉得不会。虽然央视有其特殊的国家队的品牌和知名度或者说国家品质,但是我相信,当你自我介绍完了这样一个品牌之后,接下来就是你的工 作能力问题。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从你的创作角度出发开始资料寻找,进行有创新意义上的破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相信就是能力。

  多年来,在央视这个平台上,我们也是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超越自己。我和我的团队总把每一部片子都当作一部原创性作品来做,总 在思考片子的原创性是什么?哪些是该片本质属性的东西?其唯一的解读方式是什么?核心价值又体现在哪里?事实上, 《东方主战场》这个片名本身就给我们带来了原创的可能性。你可以说我们还是在原有老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梳理,但其实在这个梳理过程当中,我们已经开始重新 架构,把新的思考融入“东方主战场”的破题过程。

  记者:这也正是整部片子的最大创新。有多少资料是新发现和挖掘出来的?占比多少?

  闫东:绝对的新,不敢说。但我们对130多部电影、纪录片、电视片等不同片种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全面梳理,为解读历史、解 读故事提供了支撑,提供了画面依据。你要说这部片子里,哪一个资料镜头是全世界或者说中国所有纪录片人和纪录片里没有用过的,我真不敢去拍胸脯。但是,我 敢说在《东方主战场》这个结构里,在这样的一个叙事本体当中,用这些素材资料重新架构、解读、编辑的方式应该是首次,我想这正是纪录片人用有限的力量所作 出的突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