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平山记忆》:一往情深的红色寻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4日09:56 来源:光明日报 周晓丽
纪录片《平山记忆》剧照。资料图片纪录片《平山记忆》剧照。资料图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河北卫视近日播出的纪录片《平山记忆》,数次让我潸然泪下。它于硝烟中显诗意,节制中含真情,平实中见精神。

  《平山记忆》的播出,是对先烈们最崇高的致敬,是一次一往情深的红色寻根,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存在着解构历史、不尊重历史的现象,比如某些被观众称为“抗日神剧”的电视剧,将先辈们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描述成唾手可得,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不顾自身安危,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不尊重历史甚至忘记历史的行为,会影响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显示了我党尊重历史的要求,受到了人民的支持。纪录片《平山记忆》应运而生,生逢其时,这是民心和文化自觉的产物。

  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离不开哲学精神的引领,离不开正确历史观的启迪,也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推动。纪录片《平山记忆》既有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论证,又有对依旧健在的历史见证人的采访,并从历史沿袭、时代背景、个人事迹等多方面着手,对河北省平山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梳理,以个人采访的方式还原大量的历史故事,并传达出这样的道理:胜利来之不易,那是无数先辈的热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在《平山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山人的仁厚实在、忠勇稳定、慷慨悲歌。第一集《播火》讲到,自抗日战争打响后,为了扩充军队,栗再温、李德仲等人仅仅用了一个月零三天,就组建起一支由1500多名平山子弟组成的“平山独立团”。他们经历了转战晋西北、南泥湾大生产、南征北战等,许多人在战场上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第五集《长歌》中讲到,在白龙堂“反扫荡”的战斗中,秀丽聪慧的杨展(杨开慧的外甥女)为了掩护同志失足跌崖身亡,年仅21岁。还有一位名叫雷烨的记者,为了掩护当地老百姓尽快撤离而被日军包围,他在砸毁了随身携带的相机、胶卷后,把手枪中仅剩的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当地老百姓中至今还传唱着颂扬雷烨的诗篇。这深深体现了抗战期间老百姓与革命军人鱼水情深的关系。战争的胜利不仅仅靠的是军人在前线的浴血奋战,还必须有强有力的后方支援。第四集《支前》中提到了很多支援前线的模范人物,像被人们叫作“戎妈妈”的戎冠秀,带领村里的妇女,为前线军人做衣服、做军鞋,并不顾自身危险救助革命军人郑仕均;还有为送情报而被日军杀害的素云同志等。抗战8年,平山县累计有1.2万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7万多人参军参战。平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华儿女勇于牺牲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手法上,《平山记忆》采用大量的事实铺陈,史料详实、客观冷静,解说词在平实叙述和节制的升华间转换,画面在资料镜头与诗意空间中寻找平衡,解说犹如冰层下汹涌的激流,克制却冲击人心。透过历史的烟尘,这些诗意的叙述帮我们一层一层、一页一页、一幕一幕追寻着那些鲜活的灵魂,带我们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部片子做到了鲜明的主流价值观与艺术表现的高度融合,做到了大的历史事件与感人的细节的完美统一。如第六集《转战》中的栗政通家书,堪称家书史上之典范:“这是我寸心的表白,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让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不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悲壮的民族气节的延续吗?这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来都没有折断过。古人云“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平山县的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这一点,令人无比敬仰,深切缅怀,从内心深处奔涌出继承革命者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激情。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制片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