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电视剧《太行山上》笔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4日09: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坚持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

  李京盛

  王朝柱编剧的电视剧的创作特点在《太行山上》中体现得非常鲜明。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上,王朝柱是一面旗帜,是标志性的人物,而且特别 是当我们党和国家有重大宣传任务、需要有影视作品进行配合的时候,总是少不了王朝柱的作品。这恰恰说明,王朝柱始终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作为他毕 生的追求,他把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了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且他所取得的成绩是目前这个领域上的制高点。

  重大历史革命题材是中国革命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如何传承,如何进行新的历史诠释,如何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铭记而不被篡改和歪曲,保持它 的纯洁性、纯正性,这都是我们当代文艺创作者要认真思考的。《太行山上》在央视播出获得了很好的收视,这说明王朝柱并没有像有些创作者那样从革命历史题材 中去找那些所谓的商业点提高收视率,王朝柱作品的收视率是凭借历史本身的魅力取得的,这恰恰说明了革命历史题材不用刻意进行商业化挖掘,也不用去做太戏剧 化的人为编纂,史实本身就是充满魅力的,每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人生悲喜剧。

  纵观王朝柱的作品,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四个“正”字:

  第一是“正史的笔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写的是真实的历史,容不得半点虚假,是真实时空发生的真实事件,记录这个历史如果不忠实于历史,那不是 艺术上的不成功,而是对这段历史的亵渎。正史的笔法就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始终坚持大事不虚的重要原则,所以每一个评论家在评论王朝柱的作品时,最先肯 定的都是史料扎实、史料真实、史料丰富、史料具体、史料鲜活、史料感人。其中的“真”,也是正史的本质。正史的笔法既是王朝柱所有创作的基础,也是重大革 命历史题材创作永远不能背离的一个创作原则。

  第二是“正剧的风格”。现在艺术上提倡的是百花齐放,在手法上并不是只有正剧才能排第一,喜剧、悲剧都在后头。但是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这样的作 品时,如果抛弃了正剧的风格,其对历史的表现力就会有所削弱;或者说如果驾驭不好,革命历史被不恰当地加以喜剧性表达,往往会受到一些舆论的抨击和网友们 的吐槽,失败的例子很多。王朝柱的创作在风格上始终坚持了正剧的风格。

  第三是“正气的颂歌”。王朝柱的精神价值取向永远是歌颂英雄。在革命历史当中天然就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奋斗精神这样的革命价值 观,这些正气的颂歌正是中国革命历史谱写的,是那一代革命者用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建造了一个新中国并且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是影视创 作宝贵的矿藏,永远也开掘不尽。我们写了65年新中国史、建党90周年、抗战70周年,今后还要世世代代的一直写下去。王朝柱的作品始终把革命正气作为一 部作品的基调和主调,把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贯穿其中,这是他占领制高点的作品当中饱满的精神力量。

  第四是“正统的创作”。今天对有些人讲正统可能有些贬义,认为应该创新,但在有些方面我觉得传统的东西、正统的东西起码是在继承上的创新,尤其 是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一定要有正统的主线才行。我们不排除风格多样的写法,不排除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开掘上有新颖的表达,也有些人在评价的时候说 王朝柱的作品手法偏传统。如果跟今天五花八门各种形式和类型相比,他确实始终如一,但那些看似新颖的类型、形式、手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格外慎重,创新不成就 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在这些方面,王朝柱的作品不但体现出了他的立场、认识高度、艺术概括能力,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使命感使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这就是使命感。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上创新,商业元素、娱乐元素、戏剧元素、人性元素不是不能做,但对于这类题材的书写,如果没有能力驾驭这些 手法,确实应该慎重。正统不是贬义词,是对应有规律的坚持,是对应有精神价值的坚持。《太行山上》的播出不仅是王朝柱在这类题材上坚持一贯风格的成功,也 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应该坚持的一条正确道路。该剧所取得的收视率证明了今天的观众对这段历史不但没有忘记,而且对这段历史培养起他们的兴趣和感情。希望这 种尊重历史、敬仰英雄的精神能够代代继承下去。

  视历史真实为创作生命

  王伟国

  《太行山上》以史诗般的叙事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八路军129师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山地游击战和平原游击战,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友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抗战热情,在晋东南、晋西、晋南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过程。在上党战役中有36万上党人民竭尽全力支持八路军,全区12万劳动力有三分之一直接随军参战,说明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把人民群众武装起来一致对敌,敌人再猖狂也会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海洋当中。

  中华民族所进行的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战争,因而能够唤起全国人民抗日的热情,使他们投入到民族救亡的伟大历史洪流中去。《太行山上》以影像的形式,表现出这一历史规律,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在战争背景下如何建立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进行减租减息、开荒种地、开渠引水、引进良种科学种田、发展生产、精兵简政、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抗日战争等等,激发更多的人民群众的斗志和抗日热情,增强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必胜信心,这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太行山上》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尊重历史,敬畏历史,视历史为创作的生命,这是王朝柱一贯坚持的历史观和美学观,也是重大历史题材的根本要求和原则。在该剧中艺术家们认真地做到了三个历史真实的再现。其一,真实再现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剧中95%以上都是历史真实事件构成的。其二,再现了重要历史人物。如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赓、陈再道等一大批革命先辈的英雄形象,做到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其三,再现了历史氛围的真实性。该剧再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对构成全剧历史氛围的真实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剧中的人物造型、空间造型尤其是129师造型更加出色,是在真实的师部里拍摄的,这样使观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当中能体验到真实的历史氛围。在这“三个再现”的基础上,我们感到是一种艺术的再现,既是历史又是艺术,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此外,在艺术虚构上,该剧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虚构的人物有罗毅、段芳生以及王俊宇等等,这些虚构人物对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历史更加真实可信,更有逻辑性起到了重要的叙事作用。

  《太行山上》成功地塑造了若干个艺术形象,其中以刘伯承形象最为成功。他的性格沉稳而机敏、多谋而善战、坦荡而豪爽,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军事家的优秀品格。剧作从三个方面塑造了刘伯承的形象。首先,集中表现了刘伯承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当我们的国家遭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作为祖国的儿子、革命军人,刘伯承义不容辞,毅然率领9100人的129师奔赴抗日战场,这是一种民族的责任、爱国主义的精神,是不畏强敌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其次,刘伯承是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卓越的政治家,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广泛团结进步人士的总方针,使129师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刘伯承动员说服范子霞参加八路军等,表现出八路军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形成势不可当的抗日潮流和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决心,表现了刘伯承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卓越的胆识。第三,刘伯承是一个善于学习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他精通游击战,其游击战思想不仅被我党我军认同,同时也被对手所认同,被称为是游击战专家。他在战争实践中所创造的“麻雀战”等战法不仅体现了毛泽东游击战争的思想,同时也有所创造发明,那就是机动灵活、因地制宜、百变不定,这是中国哲学思想在兵法上的体现。刘伯承的游击战争思想是抗战文化、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29师从九千人进太行、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一个文化、军事原因。

  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投入历史正剧创作

  李 伟

  作为《太行山上》的导演,我简要谈一下创作过程和创作体会。

  第一,在根据史实创作的正剧当中,主创人员的态度、观点乃至于价值观都是至关重要的。创作之初,当王朝柱把剧本交给我们的时候,他要求我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到太行山去看、去体验、去寻找拍摄的感觉。这之后,我们若干次到了邯郸,深入到涉县、磁县、武安等。那些地方虽然不像城市那么发达,但有很多我们平常看不到的、老人们留下的当年抗战的东西,包括一些旧的照片和用具,他们很怀念那个时候的八路军。这些经历让我们感触很深,感觉到八路军在太行山人民当中的地位和分量是不可替代的。此外,我们深受感动的是,到涉县去看将军岭的时候,有很多共和国的将军,包括刘伯承元帅,嘱咐子女自己去世以后把骨灰的一半都要放到太行山上,还有很多将军说死了以后一定要魂归太行,可见太行山对八路军那些牺牲的将领、战士们是多么重要。我们在创作该剧的过程中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讲所谓的收视率也好或者戏剧化也好,并不能一刀切。对于分量很厚重的史实剧,它所有表现的都是真人真事,都是在我们历史当中留下很深印记的东西,我们的创作态度必须鲜明。

  《太行山上》的创作,我们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完成的。我们当时拍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抗战剧,其中有些也富有戏剧性,但作为《太行山上》这样一部史实正剧来说,我们认为还是要以还原历史为最高宗旨,尽可能地贴近当时的状态和情感,包括我们的演员。因此,我们在创作之初就给演员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他们阅读大量与当年历史事件相关的材料书籍,然后到当地体验生活,包括整个夏天都让演员去晒自己的皮肤,演出时也不用化妆,而是用自己本真的颜色来表现角色。

  第二,我们在创作中遵循着一个价值观的判断和坚守,那就是在拍摄该剧时,很多演员都全力以赴,而且努力寻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跟角色之间的共通之处。尤其我们要求扮演刘伯承、邓小平的演员一定要理解人物的特征,像包括唐国强、刘劲,他们因为长时间演领袖人物,在价值观、情感方面都有很多体验,但有一些扮演这些革命先辈的新演员都是现代青年,他们生活在当代,如何能够真实地体验历史环境中的人物非常重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尽量做到朴素和朴实。

  第三,在拍摄过程中,王朝柱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的胜利主要还是因为依靠人民。有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能从弱小到强大。刚刚跨过黄河参加抗日的时候,八路军的人和枪支武器弹药都非常少,就是通过发动当地人民群众以后,八路军的队伍得到迅速壮大。我们了解到八路军壮大队伍实际并不是像现在一些非主流的说法,什么抢地盘等等,而是在扩大队伍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就是要勇于牺牲。这些人不惧牺牲地聚合在八路军的领导下冲锋陷阵,所体现出来的献身精神,今天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体现出老区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对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几十万太行人民在八年抗战当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十几万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这是不应该被今天的人们忘记的。

  由此想到,我们作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尤其是拍这种历史正剧,艺术观、价值观一定要摆正,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表达。该剧的整个创作过程,我们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不是那种炫耀和戏剧性的夸张。当然,对于文艺作品,不管是成功也好,或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都要抱着一种虚心的态度,欢迎大家的帮助和指正,使我们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好的鞭策和启发。  

  让抗战的戏回归抗战

  曾庆瑞

  看王朝柱的《太行山上》,有一种感觉就是“久违了”。该剧对于我们演绎抗战故事有一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10年前,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几篇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文章,其中讲到,在很多抗战故事的演绎中,有一种不好的苗头已经出来了。比如说,当时的《刀锋1937》,让旧上海一个女演员身陷在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中,以这些故事作支撑来讲抗战故事,结果三角恋低俗的东西出来了。另外还有一部另类抗日剧《滴血玫瑰》,把剧中抗日的警察局长写成玩世不恭、黑白两道通吃的人,将女主角、上海滩亦正亦邪的一个歌女,放置在与日本侵略军和上海公子的感情纠葛中,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非常出击》,搞轻喜剧,把严肃的抗日战争变成尽情搞笑。后来有矫正的戏出来,就是《历史的天空》《亮剑》等。随后,在2006年出来了《狼毒花》,是草莽英雄变成抗日英雄的故事,也有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情感戏,包括商业元素、情色元素,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开切入抗日题材电视剧了。但是,还没有出现倾向不好的问题。2010年,一部《抗日奇侠》亮相,讲的故事就是齐鲁大地上有四位身怀绝技的民间侠客,通过高超的武艺进行抗日活动,最后投奔八路军。跟着有一个剧《借枪》,把抗日雷神引入到了极致。历史上的1935年,中共中央已经规定,在隐蔽战线的地下党有三个任务,就是保卫机关安全、锄奸和获取情报,可是,《借枪》里,到了1938年,在天津的租界上,地下党把暗杀变成了明杀,而且旁边的阳台上站着男女播音员各一人,手拿话筒搞了一个现场直播,居然荒唐到了这种地步。

  最近5年,一批抗战神剧、雷剧,甘愿被资本绑架,做市场的奴隶,用种种手段消解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历史。最狡猾的一招,是让抗战的戏离开抗战,他们所谓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只不过是用抗日战争的时间和空间搭建一个做戏的平台,只是让剧中人物穿上抗战的衣服而表演各自不同的故事,在抗战的戏里夹带私货。这也就是文化学者许子东评雷人抗日剧所说的:“抗战是壳子,背后是色情和暴力。”在“抗战”的外壳里,这些人做的是武侠剧、功夫剧、谍战剧、悬疑剧、传奇剧、宅院剧、爱情剧、偶像剧、荒诞剧、闹剧,或者几种类型叠加的剧,其中,血腥和色情能用时尽管用。这一点,连编剧九年都说:整个行业创作者现在只能往抗战剧里躲。为了搏收视率,抗战剧就变着花样地拍,怎么神怎么拍,怎么雷怎么拍,怎么色情怎么拍。在这样的电视剧播出环境下,《太行山上》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了。

  “让抗战的戏回归抗战”,要点是像现在这部《太行山上》一样,在内容上,要讲述刘伯承和张浩、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129师,还有陈赓、陈锡联等将领及广大战士,一心一意,真枪实弹,出生入死,英勇杀敌,消灭日本侵略者,而绝不旁骛其他。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灾难重重的战争、抵抗日寇血腥屠杀的战争,这场战争是艰苦卓绝的战争、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全民奋起的战争、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夺取胜利的战争、高歌民族解放胜利的战争。讲述这样的战争故事,核心是对抗日将士英雄形象的塑造,戏核是八路军129师“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灵魂是展示和索引“太行精神”的宝贵价值。在表达上,则要忠实于历史的真实,用虚构的人物和情节相勾连,做到“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的高度融合;还要在宏大叙事的策略里,锻造史诗的品格。

  这些年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有一股很恶劣的潮流。清理总结一下这个问题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特别呼吁要清理一下多年来在电视剧领域存在的一些错误的谬论。比如有文章主张今后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要特别宣扬“人道主义”,不要去讲民族仇恨,不要去讲民族报复。这些作者恰恰忽略了一点,真正的人道主义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当日本人的铁蹄蹂躏杀害我们同胞的时候,他们讲人道吗?这个戏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让抗战的戏回到抗战上来了。我们讲历史,当然不是为了仇恨和报复,但是,遮蔽历史,篡改历史,否认历史的教训,忘记历史的灾难,就谈不上什么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对于生命的尊重。

  史诗品格展现抗战脊梁 

  李 准

  太行山脉,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天之脊”,它又是古老的华夏民族脊梁的象征。《太行山上》,从歌曲到影视剧,70多年来一直唱响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高潮中,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太行山上》,可谓正当其时。这 部在“天之脊”拍摄的作品,站在时代思维的高度,把八路军129师八年抗战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放在当时整个全国抗战的大格局中加以系统地真实地形象再 现,生动地揭示出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抗战才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脊梁和中流砥柱,中共制定和实行的全民族团结一致持久抗战的方针才是保证抗战取得最后胜 利的惟一正确方针。

  该片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欢迎,首先是创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去努力真实再现太行山抗战历史的本来面貌。创作者对历史的熟悉和对历史本质的把握 都是令人赞叹的。该剧不仅对中国抗战的整体格局及其变化,对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十二月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和八路军作战总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贯彻,都 交代得明白而又准确;而且对于129师的阳明堡、七亘村、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香城固之战,对破袭战、榆社之战、关家垴之战和沁源围困战、伏 击日军“战地参观团”之战,对129师向冀南和太岳的发展,推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生产自救和最后发起反攻的描写,在时空关系和关节点的把握上都能经得 起与史实本身的认真对照,堪称一部129师抗战的形象教科书。同时,创作者又能按照电视剧创作规律,在次要人物设置和次要情节设计上,在具体情节特别是细 节描写上能展开合理的艺术想象。深厚的历史功力和出色的艺术结构能力为该剧铸造出了一种真正的史诗品格,这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是很少见的,更是那 些抗日神剧和内容稀薄的传奇剧不能同日而语的。由此我想到,从事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尤其是要创作追求史诗品格的大片,必须同时过历史修养和艺术修养 两道关。不具备必要的艺术修养的人搞不了重大题材创作,但如果因为有一定艺术功力和知名度就对革命历史缺少必要的敬畏,对重大史实一知半解甚至连基本的时 空都没弄清就去动手写剧本拍片子,这样的作品怎么能对得起历史和观众呢?

  剧名《太行山上》,其实际内容就是写中国抗战的脊梁,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从该剧那些充满历史真实感的叙事中,观众看得很清楚:抗战全面爆发 后,国民党军队从平津一路退出河北,全国抗战的重点转到山西,而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的三个师也都开往山西。国民党军队(包括中央军和晋绥军)人数多,武器装 备比八路军好得多,但除了开始几仗打得比较惨烈,从忻州到太原,从临汾到晋南,溃退的狂潮止不住,恐日情绪越来越弥漫。八路军虽人少武器严重落后,却迎难 而上,专啃硬骨头。单讲129师从阳明堡到神头岭,一次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挺直了脊梁战斗在太行山上,抗击着日军的南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汪 精卫公开降日,蒋介石一边抵抗一边派人与日方秘密谈判,并发动多次反共高潮,在华北最大的一次作战就是几十万军队在中条山被几万日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与 此同时,八路军129师却牢牢扎根在太行山脉,并以太行山为中心,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进攻气焰,又接连取得了反日军大扫荡和铁壁合围的胜利,逼得日军华北 方面军司令换了一个又一个,几十万精锐日军不能南下中原和江南。此时北境,巍然屹立太行山的129师,中共领导和华北军民抗战,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阻挡日 军进攻狂潮的中流砥柱,而且像太行山一样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抗战的一面旗帜,激励全民族把抗战进行到底。看完该剧,有良知的观众自然 会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成为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民族靠什么挺直自己的脊梁?靠的是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意识的自觉。129师太行山抗战为什么能成为中华 民族挺直脊梁的象征?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要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 路军的惟一目的就是要把日本侵略军彻底赶出中国去。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是中华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最坚决最坚强的维护者。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在日军 的大力诱降下,大批的国民党军将领带着整营整团整师甚至整军投降日军,成为庞大的伪军的主力,为什么八路军没有这种情况,反而在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斗争中 百炼成钢、英雄辈出?因为他们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身视为人生最高目标和荣耀,而把背叛这种目标和理想的行为视为最大的耻辱。这种崇高的精神可以变 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战胜一切动摇、妥协、苟且的卑下欲望。独战敌后,中共领导的军队为什么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进而转入反攻?因为这支用崇高理想武装的 军队还有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官兵平等、同志情深、军民鱼水的巨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剧中一些精彩的情节和场面,诸如陈赓和王根英谈理想和欲望的关系,左 权为指挥战士躲轰炸而被炸弹击中,王根英为寻回党的文件而牺牲,营长赵崇德为炸掉阳明堡最后一架日机而拉响手榴弹,彭德怀与战士一起吃饭并当场提出要提高 一线指挥员的伙食标准,邓小平与战士一起徒步穿越日军合围缝隙和铁路线,刘伯承彻夜守在收发报机前等候邓小平突围的消息,徐向前提出在平原要扎根于老百姓 的“人山”,那么多普通百姓冒死为八路军报信和带路,村妇女主任李才清为保护八路军伤员和物资而捂死自己的幼儿等等,这一幅幅极具生活质感的艺术画卷都给 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让人们深切地感到:真理都是朴素的。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唱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主旋律,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归根到底不 是靠几句响亮的口号,而是靠从上到下用生命去实践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太行山上》引我们去认真思索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联系与对比,思索在新形势下怎样更 好地挺直维护民族尊严的脊梁。

  几十年来,看了太多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剧,我慢慢发现,原来历史也是有灵性的:谁真正敬畏历史,全心全意致力于对历史本质的艺术把 握和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联系的打通,历史就会赋予其作品以强大生命力使之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被历史淘汰。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队伍中,王朝柱和 他的创作团队是敬畏历史拥抱历史的突出代表,历史的回报也使他们的几乎每部作品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其中,24年前的《长征》首播就创造了重大革命历史 题材电视剧收视率之最,至今又成为重大题材电视剧中复播率最高的一部。在抗战内容的重大题材电视剧中,他们12年前的《延安颂》、10年前的《八路军》都 是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直到今天,还在中央和地方台复播着。这一次,《太行山上》又在众多的抗日题材片中脱颖而出,一播出就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称 赞。而且我相信,该剧也一定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发展的要求来说,王朝柱这样自觉坚守自己的历史美学原则、在各种诱惑面前 挺直脊梁的团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当然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创作模式,但王朝柱模式成就最大,经验最宝贵,最值得研究和重视。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升起在每个有良知的观者的心头。现实在审视着历史,历史也在叩响着现实。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大多数人的选择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质朴浑厚的叙述 理想情操的呼唤

  李硕儒

  电视剧《太行山上》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央视重点播出,足见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就是看你是否以虔诚之心对待作品的题材、风格及至每一个人物、细节,对于革命历史题材尤为如是。《太行山上》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始,作为八路军三大主力的129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一直写到1946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后走出太行山。八年中,他们从艰苦卓绝的抗日,到不断排除蒋介石、阎锡山、孙殿英、石友三等地方反动势力的干扰,终于从9000多人发展成为30万大军,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可谓是波澜壮阔、艰苦卓绝,其中既凝结着民族仇恨的血泪厮杀,又有民族大爱和夫妻间同志情的人性开掘;既有侵略者的野蛮屠戮,蒋、阎的掣肘磨擦,又有毛泽东、刘伯承高瞻远瞩又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但不管脉络如何纷繁纽结,以王朝柱为代表的创作者们却坚定地摒除一切历史杂音,摒弃近年来风行于影视荧屏的各种哗众取宠、向资本和俗媚投降的杂耍式技术伎俩,以严肃的唯物史观,忠实地把握历史,虔诚地抒写历史,并通过这段历史中的人物、故事,写出一代人的理想情操和凛然可佩的家国情怀。

  《太行山上》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战争戏。作为表现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无论是戏说、穿越,绿林草莽式的孤胆冒险,还是情色诱惑手段的雷剧、神剧都与之极不相称,该剧从历史真实出发,从毛泽东以高瞻远瞩之姿纵观当时的世界大势入手,冷静地分析了国共两党及各派政治势力的意图、动向,特别是当他深切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后,既反对抗日速战速决论,又反对悲观失望论,更反对投降卖国论。基于这样的判断思考,他挥起如椽巨笔,写出了《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几乎成了当时举国上下的抗战号角和战略指南。该剧以此为魂,以刘伯承、邓小平以及他们率领的129师为依托,揭开了一幕幕或从容不迫或雷霆万钧、充满智慧和刚毅的战争史剧。纵观全剧,如果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保证战争胜利的灵魂,那么,熟读中外兵书的战神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及他们领导的129师就是胜利的肌体。且看,在《论持久战》的战略统领下,无论刘伯承谋划的侧横斜战术,还是防守石门口、二伏七亘村、陈锡联团巧炸日军阳明堡机场、陈再道率骑兵绕巨鹿城声震王团长……都将山地游击战和平原游击战运用得出神入化、所向披靡。从艺术上说,这些战争戏都拍得有张有弛、有疾有缓;从思想上说,老一代革命家真的是在战争中,打出了理想,打出了情操,打出了他们间出生入死的革命情谊。

  老一辈也有他们的爱情、家庭和亲情。刘伯承的孩子被日本侵略者的炸弹炸死后,战友们对其致以沉痛的伤悼和慰问,刘伯承却久久地仰望高天,之后对面前的木桌猛击一拳说,我们只能以更大的威力打击敌人。连年战争,又逢太行山大旱,百姓们为照顾首长,给邓小平家送来些树上的榆钱充饥。邓小平见后,非要给老乡送钱不可。农学家张克威在试验田里种了大片西红柿,丰收后送来些要邓小平家尝尝,小平见后,严肃地嘱咐卓琳一定要送往部队伙房。上级为照顾两地分居的陈赓夫妇,将王根英从山西调往太行山。可两人虽同在太行山,却一个在前方指挥战斗,一个在后方医院抢救伤病员,一天,领导指示来太行山后从未见过丈夫的王根英去看陈赓,王虽来到陈的房间,陈却正在前沿谋划下一次战役,王只替丈夫收拾了一下房间,留张字条后又返回医院。不久,王根英就在一次战斗中死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下……在他们心里,决没有半点老子当官,儿子就应跟着当官发财的肮脏欲念。这些对现实极具警示意义。

  大约20年前,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曾对我说,那年他在巴黎歌剧院与法国同行对话时,一位法国同行问他,何以你的戏剧创作有那么好的成就?他答说,其实,戏剧就是玩,谁能玩出别人玩不出的花样,谁就离成功不远了。我想了想说,的确,凡了解人类艺术发展史的都知道,无论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戏剧……都是原始人和半原始人劳作之余作为休息消遣的产物。可当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后,这玩儿的形式就成了艺术,而艺术就要讲求社会性、道德性、时代性,还要讲究价值观和审美观。时至今日,为玩儿而艺术的人恐怕早已不多了。可放眼今日影视界,我的结论又未免过于乐观了,君不见,以玩儿为艺术的人又在沉渣泛起,其作品几乎时不时游戏于各类荧屏。究其原因,他们多数也非自觉自愿,而是为了一己之私心甘情愿地被权力和资本绑架了,而绑架者也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资本,至于社会怎样民族命运怎样,他们早已置诸脑后。是时候了,我们的确应该以《太行山上》为契机,认真总结,认真引导,这应该是艺术家的良心。

  以真实性还原抗战历史 

  彭 程

  王朝柱的每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都是非常扎实、高质量、有力的。

  首先,以真实性还原抗战历史。《太行山上》具有信实的品格,完全按照真实历史的脉络再现了八路军129师抗日战争期间,包括解放战争初期的经 历,既包括一些著名战役,也包括一些遭遇战,还包括敌后根据地开展的生产自救,打破敌人封锁,求生存求发展,不断壮大自己力量的过程,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 事件,都是有据可查的。剧作围绕着八路军的发展壮大,凸显了全民抗战的历史。八路军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东渡黄河投入抗日前线的,他们面临着日军的围 剿、国民党的掣肘,自身的武器装备严重匮乏,在这种非常不利的环境中开展游击战争,打败敌人的围剿并不断壮大,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紧紧依托人民群众,这个 理念在剧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该剧是一部影像版的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起到了还原和记录历史、唤起民族记忆的作用。

  其次,以生动性成就艺术精品。一部作品如果仅仅体现了对历史真实的记录,那么它充其量也就是体现了纪录片或文献片的功能,而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 形式,必须要充分体现艺术美学的特质。《太行山上》作为历史题材的剧作,艺术化地记录了历史,实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其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刘 伯承是全剧的一号角色,刘伯承形象的塑造立体、丰满,他的智慧韬略、沉着冷静、细致缜密等都得到体现。日常平易近人、儒雅、和蔼可亲,但在关键时候又敢于 决断、勇于担当。比如第一集中八路军要渡黄河到山西抗战前线去,一开始镜头就是镇上镇公所的工作人员出去玩乐,没有按时把渡船准备好,刘伯承对镇公所人员 的呵斥,充满震慑力,很好地激发了将士们对敌斗争的信心。其二是生动细节的表现。剧中很多地方再现了当年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相濡以沫的鱼水深情,比如取了老 乡的土豆留下钱,这就让老百姓深刻地体会到这支部队和以前接触到的部队有本质的不同,是自己的队伍,所以才能真心地给予全力的支持,才使得八路军能够在最 困难的情况下立足太行,并且不断发展壮大。还有一个情节也特别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1942年日寇进行围剿大扫荡,八路军总部紧急转移,村干部李才清带领 群众藏身于山洞,为了不让伤员和乡亲们暴露紧紧捂住哭闹的孩子,结果孩子死了,这个场面具有催人泪下的作用,强烈表达了军民的血肉之情,也表现了根据地人 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正是这些既忠实于史实又追求艺术表现的创作才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一种抗战史诗的品格。

  再次,以思想性激发深刻思考。观看该剧时刻都能感受到剧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价值,既可以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延续民族的记忆,又可以从中汲取 多方面精神的思想资源。剧作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万众一 心,团结一致,不怕流血牺牲抗击日寇的英雄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巍然屹立并不断发展壮大,凭借的正是这种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到共产党八路军和 人民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今天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太行山上》所蕴含的精神资源和精神力量极其丰富, 是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巨大的思想和资源宝库。

  学习掌握历史才能贴近人物

  杨俊勇

  如何再现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苦卓绝,努力奋斗,忘我工作,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场景,是我们每一位创作者所面临的首要课题。为了使我们更好地走进历史,了解先辈,王朝柱老师多次找我们几位主演约谈,讲历史和人物,分析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我们鼓劲,坚定我们艺术创作的信心。李伟导演带领全体主创人员翻阅学习了大量文献资料,还带领大家系统地掌握了太行山地区的地理环境。他一有时间就把我们几位主演拉到身边,讲述拍摄思想,分析剧本,使大家能够迅速进入角色,统一拍摄思想,掌握表现人物的尺度。

  我饰演的是邓小平同志,导演要求我必须了解掌握人物生平、习惯、喜好,熟悉党史,学习那个时期党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熟读掌握《矛盾论》《实践论》,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党的七大会议文件及精神。学习历史、掌握历史,才能贴近人物。内心的充实是我们塑造人物的基础。

  还原历史,再现先辈,首先要演人。人的思想境界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所有的革命者都一样,都有革命的理想,并坚定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革命的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全人类的劳苦大众,为人民谋幸福。心里装着人民,手里捧着人民,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劳动果实不轻易被敌人夺走,为人民服务,就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坚实我们革命的基础。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履行了自己的誓言,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还原历史。

  刘伯承和邓小平都是四川人。他们1931年在江西中央苏区认识,1938年在八路军129师一起工作。一个是师长,一个是政治委员,前后共事13年。俩人感情融洽,工作非常协调。人们习惯地把他们连在一起称为“刘邓”。如何表现那份真挚的战友情,一直是我创作中追寻的目标。为了准确地找到人物关系,培养感情,从进入剧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便以角色的关系称谓,不管拍戏再忙再累,只要有时间就在一起聊剧本、谈人物。有缘的是我和张再新老师也认识了13年,在一起共同拍摄过多部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也算是老朋友了,这也为我们后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点滴开始,从细节入手,首先是聆听,认真细致地琢磨刘师长指挥作战的战略战术,学习用兵。此外,尊重师长,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护师长,关心师长的安危,在工作中形成默契。设身处地地去考虑问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传递出那份经过血与火考验的战友情、兄弟情。

  影视作品是众多艺术门类协调合作的产物,离不开编剧、导演、摄影、美术、服装、化妆、道具、演员等众多部门的精诚合作。历史人物的塑造要神形并茂,生动再现,除了演员自身努力,也需要众多部门的帮助,共同创作。正是有了一个团结战斗、精诚合作的团队,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拍摄任务。是先辈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我们向着胜利前进。

  源自内心真实的致敬

  李晓枫

  我在电视剧《太行山上》中扮演的是陈赓同志。之所以能完成这一形象,与王朝柱老师和李伟导演的帮助与鼓励是分不开的。拍摄前,导演就让我们查史料看传记,使我对陈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陈赓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在人民解放军中,陈赓将军是一位智勇双全、战功赫赫的人物。他从蒋介石的禁锢中侥幸脱身;他指挥过的战斗,事隔半个世纪仍被军事学家们称颂为“妙笔神来”。尽管他有过失败,但他总是最后的赢家。在他58年的人生中,几乎伴随了整个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历史。

  人们喜欢称陈赓为“乐天派将军”,他的乐观开朗,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是同事和战友们精神的调剂和安慰,而外表粗犷的他却并不掩饰内心的细致,对妻子儿女他总以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柔情。就八路军386旅在太行山区对日寇打击的战果来看,陈赓是功不可没的。日军对陈赓也是恨之入骨。曾经在扫荡时在汽车和坦克上专门贴上“专打陈赓旅”的横幅,这些都在剧中有所体现。拍摄过程中,导演跟我多次交流如何体现陈赓身上的机智,让我受益匪浅。“神头岭”战斗的那场戏就充分说明陈赓就地取材,现场指挥的应变能力,漂亮地打出一个大获全胜的伏击战。当然,陈赓也有铁血柔情的一面。对于原配妻子王根英的革命爱情,直到王根英牺牲给他带来的痛苦,还有抗战后期和妻子付涯真心诚意的结合。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和我们反复交流,在不长的篇幅之内完成了对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刻画。陈庚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战士们,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同时,我在导演和其他演员老师们的帮助下将陈庚的文人底蕴刻画得惟妙惟肖,且不露声色,使陈庚的形象更内在、真实和立体。为了更加贴近陈庚各个阶段的外形和内在气质,接到角色任务时,我提前半年准备:翻阅大量史料,隔三差五就去图书馆,访问当年老兵,同时每天坚持近4个小时的健身,一切都是为了尽量还原当年陈庚的每个阶段的状态和那个年代的质感,演员为了角色倾尽全力是应该的。正因为严谨的创作态度,才能完美地呈现出陈庚的风采。曾经有人问我:饰演陈庚这个角色,为什么那么拼命?我回答道:第一,这是我作为演员的本分,是我每次接戏的基本工作;第二,是对陈庚的敬仰和一种内心真实的致敬。能饰演陈庚将军,是我一生的荣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