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多面”卡森:信仰、理性与希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4日08: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扬

  谈到环境保护和生态理论的发展,总要提及美国人蕾切尔·卡森。这位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博物学家,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自然,并且几乎以一己之 力,极大地改变了公众的生态观念。在促使更多人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也使得大规模、集体性的环境破坏行为得到了更广泛的监督与约束。

  纵观蕾切尔·卡森的一生,她时而是最坚定的“环保卫士”,将人们因无知而对自然所做的“愚蠢行为”剖开给人看;时而又是博物学家,揭开和发现更 多大自然的奥秘;可她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在她最看重的一部作品里,她希望阐释的是环保与绿色的真正内涵——好奇与希望。

  卡森一生共出版了5部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三种是《寂静的春天》《海滨的生灵》与《万物皆奇迹》(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寂静的春天》:

  起点之前,终点之后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直到蕾切尔·卡森,恐怕还是因为《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很早便被国内引进,市面上的中译版本也很多。

  在这部作品里,蕾切尔·卡森系统而完整地阐释了对当时越发加剧、却仍旧没有引起充分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观察与剖析。她指出,自然平衡并不是静止固 定的状态;它是一种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这也就意味着,人在用自己的方法控制自然时,其实是对原有平衡机制的破坏。更 进一步讲,当人类的行为作为普通变量存在于生态系统中时,由于其所具有的“改变力量”不断增强,造成“破坏”的程度也就更大,倘若放任人类的行为,生态环 境势必将濒于失控的边缘。

  卡森列举了人类所使用的名目繁多的杀虫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直言杀虫剂更恰当的名称应当是“杀生剂”。它只是一味在消灭所谓的害虫,从而为作 物的生长创造更好的空间——但杀虫剂的使用绝不是简单的“减法问题”。在除掉“害虫”的同时,人们很难保证这种毒性极大的物质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影响。更 要紧的是,当人们消灭掉了“害虫”,保护了作物,整个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却会因此产生“断环”,其后果恐怕更加难以预期。

  “控制自然”是荒谬且危险的——人们在今天已不难接受这样的论断。但是在环境理论发展初期,人们对自己的力量以及自然的承受能力并没有很清醒的 认识。而某些“野心”——更确切地说是欲望的驱使,使得决策者更愿意选择利于发展的方案。由于大众对于其中的观念并不明晰,便很容易受到蒙蔽与蛊惑,或是 漠然处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卡森决定站出来告诫公众,“我们急需结束这些伪善的保证和令人生厌的事实外面包裹的糖衣。”

  作为环境保护者的先声,《寂静的春天》的意义并不在于声讨,而是着眼未来的——人与环境,终究要共生共存;反之,则是不可想象的灾难。

  《海滨的生灵》:在不被侵扰的空间内,幻想宁静

  事实上,《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出版的第四部作品,也是她的一部“非典型作品”——在此之前的三部作品里,她都是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关注了海洋的万象。在“海洋三部曲”中,《海滨的生灵》是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

  在这部作品里,卡森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视角,以理性的方法,对海滨生物的演进与生存状态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全书共分为6章,前两章是对海滨生态 系统的总述,之后三章则分述了岩石海滨、沙质海滨和珊瑚海滨这三种典型海滨的生物与环境。最后一章则是简短的总结,卡森再次强调了她所坚持的、以海滨为代 表的自然界“本质的统一性”。

  事实上,“本质的统一性”在作品中有颇具诗意的强调:“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相连,而每一只生物都和它周围的一切事物相联系。”而在此基础上,卡森 富于热情而细致的考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了解海滨的生命,不能只拿起一只空壳,说‘这是一只骨螺’或‘那只贝壳是天使之翼’。真正的理解,需要凭直 觉就理解曾经居住在这一只空壳中的、那个完整的生命:它是如何在海浪和风暴中生存的?它的敌人是什么?它如何觅食和繁殖?它和它所寓居的这片具体的海洋究 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更是一种彰显同理心的体认。每个生命都是一段传奇,从而构成了世界的精彩;它是如此神奇而曼妙,以致于任何轻率的破 坏都显得粗鄙而低劣。

  海滨的安详优雅,在于其远离喧嚣,不被侵扰——但愿那里永远如此。

  《万物皆奇迹》:万物有灵,只怕无缘相认

  《万物皆奇迹》是卡森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她过世后出版。尽管它被卡森认为是“最想完成的作品”,但她未及完成便溘然长逝,也是一大遗憾。

  《万物的奇迹》乍看起来是一部很轻松的作品。全书文字不多,写的是她与侄子罗杰在野外观察自然的经历。尽管文字简单凝练,却将她一生所信仰的环 保哲学做了最充分的表达。万物有灵,自然的排列组合使它们在和谐而统一的环境下共存相依,而人类不过是其中的一份子。人的确可能拥有多一份的“灵性”,因 为人可以观察,可以思考——但这被神启发而收获的馈赠,一定是要用来发现自然之美,而绝非是“为了晚餐而掘地三尺”(E.B·怀特)。

  那为了口腹之欲的热切,最终不过是逐利性的本能,而非人的灵性——它们只会遮蔽人的灵感。而卡森的担忧也在于此。作为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她希 望可以开启民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真正有意义的事业中来,而她的博物学家身份则是这一切的起因——因为了解才会热爱,才会信仰,并为之而奋斗。可最关键的 和一切的终点还在于她太过牵挂自然和人类本身——万物有灵,当万物的平衡与奇迹被人类破坏,那同样也是人自己堕落的表现。

  所以卡森最后的期盼,其实又回到了起点——她希望保全孩子般纯洁、善良的目光,让更多人不忘记,那个曾经好奇也必然怀有好意,在自然间发现世界,进而发现自我的自己。

  纵观蕾切尔·卡森的一生,她时而热切激昂,时而冷静持重。尽管“多面”,但在她的多重身份之下潜藏的,其实是一副永远坚定的灵魂——自然与人统 一和谐,才是人类最恰切的存在方式。她所致力实现的,其实不过是人自己早就该懂得的道理——给予更多善意,将得到的,才是无比丰厚的美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