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福克纳的四本《许愿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8日08:0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捃君
威廉·福克纳威廉·福克纳
《许愿树》《许愿树》
《许愿树》插图《许愿树》插图

  1927年2月5日,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为小女孩维多利亚·富兰克林带去了一本亲自装订的手工书作为生日礼物。封面的厚纸板上粘着彩色纸张,内页上写着“THE WISHING TREE”,即“许愿树”。另有一页题笺——“给亲爱的朋友维多利亚,她8岁生日,是比尔做了这本书”。比尔是威廉的昵称,其时,福克纳正在追求小女孩的 母亲,他失之交臂、嫁与他人的青梅竹马艾斯苔拉,即使有所献媚也无甚羞愧。在这部福克纳一生中惟一的童话作品里,对“母亲”角色的描述总共只有几句,却像 情书一样动人。“德尔西的母亲美丽极了,修长而高挑,她凝重、不快乐的眼睛如海水一般变换着。” 两年后,艾斯苔拉改嫁福克纳。

  在这段有关《许愿树》的佳话中,除了事主福克纳自己,所有人都按照日常逻辑思考,因而受到了一点蒙蔽,那就是大家都看出福克纳做这本书的目的性 很强,那么这本书自然是惟一的。但几乎就在同一时期,福克纳又做了一本相同内容的手工书送给另一位病榻上的小女孩玛格丽特·布朗。由于现存的所有回忆录、 书信等都没有提及这本《许愿树》的具体制作日期,所以两本《许愿树》孰先孰后,哪一本才是“正品”,最重要的是,故事究竟为哪一位而写,并没有定论。

  如果不是福克纳又复制了第三本和第四本,这件事情大概也不会进入公众视野。1948年9月,福克纳亲自拜访布朗家,借走了21年前送给玛格丽特 的那本《许愿树》。这次他是为两个密友的孩子准备圣诞礼物。又过了10年,其中一位密友把书出借给普林斯顿大学做关于福克纳的手稿展览。普林斯顿大学在自 己的图书目录上高调宣传,结果被布朗夫人看见。玛格丽特早已因病去世,布朗夫人发现自己珍视的《许愿树》竟不是孤本,无疑很受伤。或许是为了告知世人,自 己手中的书才是正品,她写信给当时还健在的福克纳,委婉地要求将书出版。福克纳在给朋友的信中,透露了当时自己的回信内容。“布朗夫人的女儿得了癌症,这 个故事当时是为了对小女孩表示同情和安慰才写的。如果布朗夫人果真要拿它来谋利,我会很震惊……她若卖掉,我不会阻止,但我本人绝不授权出版……”

  正如美国小说家斯坦贝克在一篇文章里所写,福克纳常常在传奇的烟熏火燎中讲述历史。小说家福克纳的表述并不能作为铁证。《许愿树》不止一本的事 情被戳破,必然也使他难堪,谁知他是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疚感呢?不过从读者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如果说是献给一个即将被死神带走的孩子,似乎也有迹可循。

  首先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德尔西在生日那天早上醒来,发现眼前站着一个“脸瘦削又难看,头发红得发亮”的陌生男孩。他们俩带上黑人保姆爱丽丝、弟弟小迪克和邻居家的乔治,以及一个92岁的林中老人去寻找愿望树。开篇是这样的:

  她还睡着,不过她能感到自己将要升出睡眠之外,就像一只气球,就好像她是一只在睡眠的圆碗里打转的金鱼,在睡眠的温水里上升、上升直到顶端。然后她将会醒来。

  所以她醒来了,但是她没有立刻张开眼睛。相反,她一动不动地躺着,暖暖地在被窝里。好像还有一只小气球在她身体里,越来越大,上升上升。很快它就要到嘴边了,然后它会突然跳出来,直弹到天花板上去。

  而书末,德尔西结束奇异的旅行回到现实时,这种描述又重复了一次。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小女孩飘飘欲去的灵魂。另外,故事高潮时出现的圣方济各,有 一个著名的典故是,他“拥抱死亡这位姐妹”。而美丽“母亲”却有一双“不快乐的眼睛”,有“当你生病时,就会温柔环绕你的纤细的手臂”,这些不免都让人有 所联想。

  另外,也有学者做了专门文章,凭私人关系拿到维多利亚和玛格丽特两边的原本,谨慎地抄录在论文里,供大家评头论足。从版本上看,玛版比维版要长,更有给孩子讲故事的神气,更流畅。维版简洁,但时有海明威冰山式的写法,十分刻意,应是后来修剪的结果。

  不过这些都不妨碍维多利亚成为最后的赢家。1961年,即布朗夫人向福克纳“申诉”后3年,早已成为福克纳继女的维多利亚从继父的朋友那里得知 了此事。她同样没料到世间还有其他《许愿树》的存在,极为震惊,但她没敢惊动当时身体状况已不大好的继父。1964年,此时福克纳已去世两年,维多利亚绕 过他的文学遗产执行人,擅自与兰登书屋一起将手中的书出版,限量500册。此版本后来又有加印,但由于书中涉及到了黑奴的形象,而黑奴解放已有百年,20 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又正轰轰烈烈地迎来民权运动和文化反叛等社会潮流,即使福克纳没有任何能被诟病的意图,这本定位为“童书”的作品也难免受到评论界的抨 击——总之,始终没有再版。

  由于这本小童书的写作时期比福克纳所有重要作品都要早,在学术界,评论者总是试图找出它已昭显出的“福克纳性”,比如作品对话中提及了作者擅长 的话题——美国南北战争;女主人公的名字德尔西(Dulcie)与后来《喧哗与骚动》的黑人女保姆迪尔西(Dilsey)十分相近;像小说《掠夺者》一样 经历了一场冒险;林中老人许愿要一把剑,使人想起了《我弥留之际》安思对想要一副假牙的愿望的回避和珍视;而戏仿的英雄行为又有《八月之光》的轮廓……这 些力图证明“福克纳是福克纳”,或者说“福克纳已经准备好了做福克纳”的论文琐碎、有趣,但到底还是没有把这篇小童话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来看。

  也有人撰文,说明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讲这个故事,大受好评。从儿童的角度说童书,确实更公允一些。《许愿树》有很多孩子喜爱的元素,比如凭空 出现的魔法师,没有父母在场、只有伙伴的冒险,在空中盘旋的马车,总也走不到头的森林,一次次地许愿吃好吃的东西,突如其来的有惊无险,黑人保姆虽然忠心 却神经兮兮,不仅口音怪怪的,连说话的思维也很有趣,还有令人激动的奇幻场景,都被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得如在目前……而这所有的细节,推远了看,不过就是如 下两个方面。

  一是《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构思,即奇幻来自于语言的力量。许愿本身就是使用语言,令想象成真的行为。从这部作品的结构可以看出,它的立意不在 于让孩子们体会寻找的艰辛(在故事三分之一处,德尔西一行人便找到了许愿树,摘得叶子,有了许愿的能力,但自称年轻时见过许愿树的林中老人坚持说那不是许 愿树,致使一行人继续无目的地前行),而在于告知他们——许愿,使用语言的行为本身就是冒险,因而书中贯穿了大量的许愿情节,包括有意识的许愿——要吃苹 果派、糖果和冰淇淋,要变大变小,还有无意识的许愿——在言谈的交互中萌生出来、继而溜出嘴巴的念头。这种无意识的许愿往往成为旅途中凶险的来源,比如林 中老人坚持自夸说,自己有了手中的剑,便不畏惧狮子和老虎,而乔治并不相信。在两人无聊的斗嘴中,乔治忘掉了语言的力量,脱口而出:“我希望一只狮子 会……” 于是狮子立刻出现,召来了一场无妄之灾。

  作者向爱丽丝致敬,却没有把她的名字安排给女主角,反而给了故事里的黑人保姆。从故事本身来说,黑人保姆过分紧张,疑神疑鬼,缺乏冒险精神,恰 好是爱丽丝的反面,这有作者戏谑和营造戏剧效果的意思。但从福克纳整体的作品来看,他笔下的黑人也展示出了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他们的话语思维中有着极诗意 的部分。比如在小说《公道》里,一个黑人说:“他要留在庄园,让脚泡在温泉里,让腰背上的伤痛落到地下去。” 而后面出现的、爱丽丝的士兵丈夫也有类似的想象。爱丽丝希望手中有炉火棍子可以砸向丈夫,她的手中立即出现了棍子。但是许愿的定律是,一旦许愿来的东西接 触到了其他人就会自动消失,所以士兵眼看着气势汹汹的棍子扑过来又腾地化为乌有,他奇怪地问,你在用什么砸我?鸟儿吗?

  当然,作者自身的语言运用也是形成这个奇境的基础。这在前文中多有体现,就不再赘述。

  二是对深刻主旨的谋划。这篇作品究其根本,还是寄有深厚寓意的,并非像卡罗尔那样只是为了游戏而作。作者把许愿的人分为三类:女主人公德尔西, 善良、善用愿望的人;小迪克,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会许错愿望,但也能改正错误的类型;乔治,不知节制,有愿望只会制造麻烦,有了麻烦后又抛弃伙伴的类 型。外加林中老人,老到不需要再许愿的一类。作者展示这些主角的行为,就是有“惩恶扬善”以及规劝的意图。但是到了最后结局处,作家真正显出了他的高明。 他安排在宗教神话中与自然界尤其是与鸟儿有缘的圣方济各出现,说了这样一段话:

  那就是许愿树啊……假使它有一千片叶子,一千个男孩女孩每个人摘一片,等之后的人再来,也不会有叶子给他了,对吗……所以,你们这样许下的愿望 就是自私的愿望,对吗……那么,把叶子给我,我会把它们放回去。作为替代,我会给你们每个人一只我的鸟儿。如果你们好好喂养它,关心它,你们就永远不会许 下一个自私的愿望,因为关心和保护无助之物的人不会有自私的愿望。

  这段话简直就概括了福克纳的理想国,每个人都可以许下自己的愿望,但是只有在人人自我节制,人人成为他人希望的情况下,每个人才能平等地享有许 愿的权利。它借由宗教人物之口说出,却更像出自一个继承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剑客精神的南方战争英雄——福克纳家族最熟悉的一种人物类型。

  无论外人如何品评,这本小童书在出版界的成败原本就不重要,福克纳并不想让它面对世人。它赢回了他的青梅竹马,还不足够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