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海绵锋利》

《海绵锋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6日10:20 作者:常新港
作者:常新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8
书号:978-7-5063-8093-5
定价:25.00元

  作者简介:

  常新港,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创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青春的荒草地》《空气是免费的》 《毛玻璃城》《陈土的六根头发》《伤花落地》《懂艺术的牛》《五头蒜》《天空草坡》《生锈的孩子》《烟囱下的孩子》等,以及小说集《麻雀不唱》《十八场青 春雨》《逆行的鱼》《羊在想马在做猪收获》《淑女木乃伊》等八十余部作品。曾获第一届、第二届、第六届、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庄重文文学奖,宋 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部作品被译介至韩国、日本等国家,其中《土鸡的冒险》被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评为2008年优秀图书。

  内容介绍:

  《海绵锋利》是“中国儿童短篇小说之王”常新港的成长小说自选集。本书既有《迷途的故事》《灰利在前我在后》等带有强烈的北大荒地域特色的名篇,也有《海绵锋利》《黄金周末》等带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反思小说,可以较为完整地领略常新港儿童成长小说的艺术魅力。

  常新港精擅儿童短篇小说,擅长以浅言深,以短蕴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常新港的儿童小说行文冷静,内涵深刻,感情细腻,尤为关注青少年成长 中的心理感受和生命感悟。他不动声色、冷峻而又深沉地叙述每一个故事,来帮助孩子们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们梳理成长中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伤痛,直至找到成长 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常新港的小说是青春期孩子们最好的陪伴。

  目录:

  黄金周末 · 001

  还有一种故事 · 017

  海绵锋利 · 035

  积雪的舞蹈 · 053

  麻雀不唱 · 071

  毛帽子毛背心毛袜子 · 089

  面包中的葡萄干 · 101

  你有史上最好的对手 · 125

  荒火的辉煌 · 145

  灰利在前我在后 · 155

  逆行的鱼 · 165

  苦难的鸡 · 173

  麦山的黄昏 · 181

  猫和我 · 191

  迷途的故事 · 201

  我能有一只唱歌的鸭子吗? · 213

  跟小咬在一起的七天 · 231

  我遭遇了书中人 · 243

  评论:邀约我们学习爱 / 李林荣 · 259

  正文开篇5000字左右:

  除了周末,我们三个和全中国的中学生一样,都把神经像发条一样拧紧了:上课、挤公共汽车、做作业、考试……每一门课的老师都可以任意指点你的未 来。在通往未来的那条路上,你我他相互挤着,流着汗,也流着眼泪。我们都能听见自己的神经发条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在临近周末时,发条会叹息一声,睡着 了。

  公园为了搞一个跟我们毫无关系的活动,硬邦邦地在公园的大门口摆了半圈塑料花。我们三个女生是买了门票走进大门后才看见的。容易冲动的凡凡动手抽了假花一掌,那塑料花摇了几下,毫发无伤。

  凡凡说,这个周末第一眼看见的是假花,多不幸啊!听见她这么一说,我和蔡小梅就真的觉得不幸了。蔡小梅是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人,见凡凡对塑料花 提出了批评,也就对塑料花表示出不满来。初二的学生有了很多的变化。比如说,有个眉清目秀的接近书本上描绘的天使一样的男生,在度过一个寒假之后,嘴唇的 上方就长出了淡淡的胡须,这让我们女生在背后就有了诸多的复杂议论。蔡小梅说,不幸不幸,纯净的湖泊被污染了。凡凡说,不对吧,这个比喻太幼稚了。我马上 用眼睛盯住凡凡看。我一贯欣赏凡凡脱口而出的话,哪怕凡凡的话有些离谱,我也喜欢。

  凡凡说,我觉得初中男生的雄性特征长得太暧昧了,有些羞涩,畏首畏尾的,好像缺少阳光和养料。

  我哈哈地笑起来。

  在公园的角落里,有一个供两人坐的脱落了绿油漆的木椅子,我们三个瘦瘦的女生挤在一起,就显得热烈而亲切了。这是我们三个人经常坐的地方。而 且,经过我们细心观察,发现这里很少有人来。上个周末是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们三个坐在树下,靠着柳树的遮挡,让点滴的水珠落在我们身上,享受着那份清 凉。天晴了时,我们在旧椅子的前面,赤脚在泥泞的地上各自印了一双脚印,说等到下个周末来时,看看脚印还在不在,如果还在,没有被践踏,就说明这个地方轻 易不会有人来。结果,一个星期之后,三双脚印果然还清晰地排在旧木椅子的前面,就像是三份调皮的作业。

  头上的柳条垂下来,在我们面前飘荡着,盯久了,那些柳条就像是动起来的画布上的虚线了。一根柳条上,还系着一条黑色的发套,那是上个周末,我从 头上解下来系上去的。凡凡看见我的黑色发套还在,就说,这里没人来坐啊。说着,她就从头上取下了银白色的发卡,把它别在了我的黑色发套上了。蔡小梅说,这 么漂亮的发卡让别人看见了,肯定会被拿走的。

  凡凡说,如果有人拿走了,我们就不在这里坐了,我们就换一个地方。

  凡凡的银白色发卡别在我的黑色发套上很醒目,有好长一段时间,它吸引了我们三个人的目光。我觉得我们是用不经意的方式,做了一件对后面的发展无法做出预测的事。就像书摊上流行的悬念小说,处处是伏笔,处处会有节外生枝。

  我的外号叫哈哈。怎么叫起来的,无法知道。凡是外号跟这个人的特征极为相似的时候,外号都不用买车票,就会游遍每一个地方。起初,我对自己有了 这个外号还抗议了一阵子,结果适得其反,我越是抗议,大家就越是记忆深刻。我这才知道,我的认真抗议起到了重复播送广告的作用。我不善于表达,但是,哈哈 的笑声总是能抢在别人的前边,用凡凡的话说,哈哈虽然不说话,却是能最早表白自己立场的人。

  在这个旧木椅子上,我们三个人的话题是漫无边际的,就像是过了时的意识流小说,随意而自在。

  我们三个人的搭配有点意思,不然,也不会玩了两年还不散伙,中学里女生们交友时从来就没有标准,全凭感觉。今天还搂脖子抱腰的,明天就有可能突 然穿上了盔甲,把对方骂个狗血喷头。蔡小梅漂亮,凡凡有气质,我不漂亮也谈不上有气质,是属于生活在那百分之九十的普通人人堆里的。论学习成绩,凡凡最 好,蔡小梅次之,我是被老师天天鼓励的人。我是在某一天,才理清楚这个道理的。在中学的生活里,凡凡和蔡小梅都非常地需要我。

  说白了,她们都需要哈哈。

  我们每人吃了一个面包。在这把旧椅子上,我们总是靠吃一个面包度过饥饿的中午的,然后在下午两点左右,每人再吃一份冰激凌。当斜斜的阳光照在木椅的腿上时,我们就回家了。

  现在时间还早,我们的话题就无意间又跳到了“被污染的湖泊”上了。我们都不提那个男生的名字,觉得使用这个比喻更令人舒服。蔡小梅说,他长得太像一个演员了,比那个演员还像那个演员。

  凡凡说,我真的搞不懂,我的考试分数老是落后他三分。

  我在这个时候哈哈起来。我觉得凡凡和蔡小梅都太在意“被污染的湖泊”了。

  你哈哈什么?凡凡和蔡小梅警觉地盯住我看。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觉,所以找不到解释的途径。十几秒钟之后,凡凡和蔡小梅对视了一下,想到了我哈哈的原因,就都紧张了起来。凡凡对我说,我不喜欢你太成熟。

  我说,我成熟?我怎么不知道?我的哈哈都不一样了?

  蔡小梅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我哈哈起来。

  凡凡说,你又怎么了?

  我说,我刚才笑笑,就把你们紧张成这样了。

  我们三个只有蔡小梅戴着手表。现在的女生都不戴手表了,宁肯在手腕上缠绕几条怪模怪样的手链,也不想有时间概念。蔡小梅说,我的手表很漂亮。她必须戴手表,她的爸爸和妈妈对她管得很松,但就是要求她有时间观念。

  蔡小梅看了看柳条上的黑色发套和银白色发卡,就说,上面就缺我的东西了,我就把手表拴在上面吧,我们三个就都有东西留在这个地方了。我看看凡凡。我觉得她是应该反对的。可是,凡凡并没有异议,相反,她觉得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开头。

  于是,柳条上又多了一块廉价而花哨的手表。我们三个离开公园的旧木椅子时,我听见凡凡说了一句,有意思!

  那时候,我还没觉得这一切能有什么意思。

  除了周末,我们三个和全中国的中学生一样,都把神经像发条一样拧紧了:上课、挤公共汽车、做作业、考试……每一门课的老师都可以任意指点你的未 来。在通往未来的那条路上,你我他相互挤着,流着汗,也流着眼泪。我们都能听见自己的神经发条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在临近周末时,发条会叹息一声,睡着 了。

  凡凡有点鸡胸,这简直要了凡凡的命,同时,也要了凡凡妈妈的命。她妈妈说,改变鸡胸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游泳,尤其是采用蛙泳的姿势。凡凡就一个星 期游两次,每次两个小时。因为白天要上课,她只能选择晚间游泳。凡凡的家离游泳馆有六七站的路,常常是她爸爸接。爸爸不在,就妈妈接;他们都不在时,凡凡 就打电话给我,让我去接。这种事,她不找蔡小梅,她很习惯找我。我就去接凡凡,把她接回家,我再步行回家。我觉得凡凡在那个时候很需要我,我很重要。所 以,我从来不去想想自己。我回家后,总是在几分钟之内,接到凡凡的电话:你到家了吗?我说,到了。凡凡就说,那我就放心了。

  这种简短的对话也让我温暖。这是一种可以回忆的感觉。为了这种感觉,我从来不在凡凡和蔡小梅面前提起自己在夜里曾被人跟踪的事。我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也不说这件事,一旦说了,我就不可能在夜间出门了。

  推荐语:

  ★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四大天王经典小说集”之一:“心灵成长小说”

  ★ “中国儿童短篇小说之王”常新港最新、最具代表意义的成长小说自选集

  ★ 独特的写作风格:将写作视角投注到成长中的苦难悲痛上,并将其梳理成一种隐忍的爆发式的力量

  ★ 最好的陪伴:青春中所有的迷惘,成长中所有的苦痛,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找到排解的方法。

  前言、序、后记

  邀约我们学习爱/李林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时,曾自称只是个讲故事的人。而所谓故事,依着莫言的意思,虽然局部或细节可能与现实生活相似甚至雷同,但 总体上和根本上还是任由讲故事的人“独断专行”、“颐指气使”,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其实,这并非谦辞,更不是莫言个人的特殊情况。文学创作普遍的常态就 是如此。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体裁的作者,都同样是莫言所说的讲故事的人。所有的文学作品,不分类型和形式,也都是莫言所说的那种从作者的想象中升腾起来的故 事。正因此,要欣赏和评价某一文学作品,关键不是看它写得多么贴近现实,而是看它相对于现实做了哪些增减、变形或重构,以及这么做是否有助读者突破常识和 俗见的约束,获得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新视点。

  儿童文学以未成年人为主要读者,在创作机制和价值定位上,却向来与面向成人的文学完全等同。换句话说,在艺术创造和社会接受的价值体系里,从没 有专门照顾儿童文学的缩了水、降了格的特别尺度,只有统一的度量衡。这意味着,为了在创作成就上抵达同等的境界,儿童文学的作家不但没有近道可抄,相反, 还得比成人文学的作家走更远的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从少年儿童所能适应的语言工具和生活素材中,不断提炼和构造出精神蕴含上的分量足以镇得住全部 人生历程的主题和形式。如果离开这一点,无论贴上多么吓人的标签,也无论使用多少炫目的修辞技巧,写出的作品也仅能有哄孩子玩的意义,绝不配当作文学。

  以上感想,源自细读常新港老师名为《海绵锋利》的这部作品集。集中所收的18篇作品,论体裁形貌,似乎都可归属为小说。尽管《我遇到了书中人》 《灰利在前我在后》等少数几篇,明确显露着作者本人真实的生活经历,其中的人物、事件,都只跟作者自己一家人相关,不必向他人和社会求证,所以理解成散文 大概也无妨,但即使有这几篇散文在内,这部作品集也仍然毫无疑问是文学的创作,而不是对生活实况的报道和转述。

  循着这个从书名、出版社和作者专业专家的身份而来的阅读前提,这部作品集首先展示给我们读者的,是作家观察、感悟眼前现实生活和个人成长经历的 一种取舍偏重与众不同的独异姿态。这种姿态超越了一般作家作品常把生活硬剖成喜与忧、明与暗、善与恶、美与丑、正与反两个极端对立部分的习惯思维,因而彻 底避免了在这些极端对立的两部分生活中展开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遗忘的尴尬俗套。整本书里没有一篇纯粹的喜剧或者悲剧性的作品。每一篇作品所讲的故事都是过 渡、流动和糅合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每一个故事德行和美感的色泽质地,都带着晕染式的醇厚、繁复与动态,既迥异于疾言厉色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批判,也区别 于田园牧歌里纤尘不染的诗情画意。

  《还有一种故事》里的叙述者“我”和“我”所叙述的故事里的“我”的同学和邻居们,都无意在文学画廊或现实社会里,占一个好人或坏人甚至正常人 或不正常人的名分。他们在作品中的出现,表面上都带点“我说故我在”、“我做故我在”的任性和随意,实质上正在这些人这样一种言行做派的环绕和浸染中, “我”从自发到自觉、逐渐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和心思去深切体察身边人情世态的过程,得到了生动刻画。

  《海绵锋利》用意外、烦躁、焦虑以至气急败坏的步步升级铺垫起来的负面情节,引导出一个峰回路转的化干戈为玉帛、瞬间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戏剧性 结局。果果最后从莫问天那里得到的解答,显然满含丰富的隐喻意味。它逸出了故事情境,指向了作品以外的现实,同时,也可能在掩盖或者否定故事真正的结局。 饱受漏水之患的果果的家,不正像一块吸满了水的海绵?愤懑纠结的果果一家人,在莫问天式的神秘人物露面并且爽快地答应承担一切之前,实际上也面对着一层看 不见的问题,是必须由他们自己先行解决的。而这,或许才是这篇看似收尾于一派平和的作品内涵上最锋利的地方。

  《荒火的辉煌》《逆行的鱼》《我能有一只唱歌的鸭子吗?》这几篇讲述少年出走故事的作品,把在《海绵锋利》里引而不发的问题,凸显得淋漓尽致。 为逃避六指所致的歧视而奔走旷野的十三岁的“她”,高考失利而登上客轮打算漂流远方的十七岁的“吴祥”,长期郁闷、孤身漫游到黑龙江流域乡村的城里的孩子 “刘一唱”,在作品中的身份、形象、来历、举止、遭际各有不同,牵涉到的问题却是同样的:人置身困境时如何有力地担当起自己?

  对于这个问题,这三篇作品给出的回答,是相似的,更是异乎寻常的。三位出走者都没有遇到能够直接帮助他们排解自身困境的强大援助者。不过,也恰 在这种相较于童话般的奇遇更接近生活现实逻辑的故事场景中,出走者也并非一无所获。从出走路上不期而遇的人与事里,他们各自都得到了始料未及的新的精神收 获,或者是短暂一刻的温情感动,或者是触动至深的生存信念,或者是幡然觉悟的价值取向。在故事结尾,正是凭着这种经由自己的发现而获取新的精神力量,出走 者踏上了继续前行或者安然回家的路。

  至于这种能够把茫然的飘零者、绝望的出走者引回生活常态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什么?新港老师的这部作品集里有很多形象化、情境化的细腻描写。越是 细腻的描写,就越排斥观念化的概括。若是非要概括的话,我想到的,就是一个字——爱。这不是狭义的亲情、爱情的爱,也不是炽烈奔放的热爱、爱恋的爱,而是 平淡、深沉、内敛、持久、宏阔的生命普遍意义上的爱。它的核心本质是对并不完美的个体生命状态的包容和忍耐。这样的爱也许是每个人本性里原有的一种潜能, 也许不是。但对现实的人生和社会而言,这样的爱不可或缺,人人都必须依靠着对它的学习和修炼,才能实现生命道路上真正的前进。

  从这个角度看,常新港老师这部作品集,正是向我们发出的一个郑重的邀约,邀约我们来学习这种以包容和忍耐为主题的人生之爱的功课。假如说在这部 作品集选材方式和情节构思背后,还隐含着一层思想意图上的秘密,那么这秘密多半就汇聚于此。而和这层用意对应得格外紧密的具体作品篇目,不必多说,用心读 过这本书的人,都会知道,它们是《积雪的舞蹈》《黄金周末》《麻雀不唱》《猫和我》《迷途的故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