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我的配音生涯(增订版)》

《我的配音生涯(增订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0日15:42 作者:苏秀
作者:苏秀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书号:978-7-5327-6745-8/K•238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元老级配音艺术家、译制片导演苏秀唯一的回忆录,完整生动地回顾了她在配音界六十年的艺术工作和生活,同时回忆与邱岳峰、 尚华、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以及童自荣、李梓、曹雷等年轻一辈的交往和合作,更有经典译制片译配工作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以及电影艺术的相关札记。苏秀作为 时代亲历者,其笔下展开的世界,远远超出了一己的经历,保存了有关配音事业的大量第一手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译制配音工作的台前幕后故事,老一辈译制片艺 术家的鲜活身影和动人事迹,更可一窥上世纪50-80年代复杂多变的文艺风向及历史洪流中真实的艺术家命运。同时收录作者的生活、工作的珍贵留影,真实记 录记忆中那些“好声音”诞生的当下,为读者展现译制片黄金岁月里,艺术与人生的打磨历程。

  【作者简介】

  苏秀,中国第一代配音表演艺术家,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导演、演员。1926年出生于长春, 1931年迁居哈尔滨。1950年起先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1984年退休后在上海电视台和上海电影资料馆任 译制导演。现居上海。

  苏秀用声音塑造的外国影片中的经典形象不计其数,还以出众的才华执导了一百多部译制影片。配音代表作品有《尼罗河上的惨案》、《第四十一》、 《孤星血泪》、《化身博士》、《红与黑》等;译制导演代表作有《阴谋与爱情》、《中锋在黎明前死去》、《远山的呼唤》、《我两岁》、《天鹅湖》、《虎口脱 险》、《冰海沉船》等。

  【名家力荐】

  那一代配音演员无不凝聚了过于丰沛的才情。好像他(她)们的七情六欲全都在配音生涯中孤注一掷,此外,这几副优异的嗓音何以自处?我对那个时代的天才配音演员心存感激,他(她)们像是文艺体制内一小片“编外”的天空,从空中散播着人性的声音。——陈丹青

  多少人羡慕邱岳峰们,他们用声音轻而易举地回到过去的年代,混杂于市井人群和达官贵人之间,他们出现在那些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他们时而呐喊,时而低吟,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冷眼旁观。他们就这样出入自由地活了一辈子。——崔永元

  在那些干枯饥渴的年月里,他们用声音让我们尝到了甘泉的滋味,更留下永远的美好记忆。——曹景行

  上译厂的配音演员,堪称语言艺术的雕刻家,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缪斯女神,那是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曹可凡

  对那些坚实的、饱满的、精雕细刻的金石之音,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经有过一些堪称刻骨铭心的记忆。——严锋

  在我们厂的女配音演员当中,苏秀老师是最聪明、最富艺术悟性、能配戏又擅导演的少有的能人。她对配音事业的那份痴迷和忠诚,爱憎之分明,目光之敏锐,以及她生命中的非凡活力,是罕见的。——童自荣

  【珍贵插页】

  我常常想:观众的喜爱,就是对我们当年工作最大的回报。

  有你们的存在,才有这一切。(摄影/ 马岭)

  一九五一年,与姚念贻在上译厂里。我胸前别的可能是当时的厂徽,也可能是团徽。

  一九五四年,《广场奇遇记》的译制演员在梵皇渡路老厂小花园合影。

  前排左起:舒适、于鼎、凌之浩、姚念贻。后排左起:陆英华、寇嘉弼、徐曼、林彬、陈述、马骥、苏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译的伙伴们,在梵皇渡路618 号老厂院子里。

  前排左起:李梓、潘我源、苏秀、刘广宁、赵慎之、张同凝、王颖。

  后排左起:胡庆汉、于鼎、富润生、毕克、尚华、程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次春节聚餐,左起:赵慎之、曹雷、童自荣、陈叙一、程晓桦、

  尚华。老厂长陈叙一很少与我们拍照片,这张难得。(摄影/程玉珠)

  一九八二年,给《少林小子》的演员讲戏。曹雷、程晓桦也要配少林小子。

  笑眯了眼的男孩是汪译男,现在是体育频道节目主持人。(摄影/ 程玉珠)

  【目录】

  增订版序

  有你们的存在,才有这一切

  初版序

  你们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1 往事趣谈

  第一次领奖

  为“四人帮”唱堂会

  内参片正式开工

  气死“日活”

  别开生面的“政治学习”

  演员组的体育比赛

  录音棚中的“鬼打墙”

  恍恍惚惚的一群人

  第二次领奖

  电视译制片专业座谈会

  上视译制部创业伊始

  《血的锁链》与“黄埔一期”

  2 我的前辈,我的伙伴

  陈叙一——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

  我的考官卫禹平

  故事片的前辈们

  邱岳峰——我们配音演员的骄傲

  姚念贻与张同凝

  毕克——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胡庆汉、杨文元和我

  “知识分子”富润生

  戏说于鼎——“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梓——我们的当家花旦

  尚华——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一个角色

  赵慎之——她说我“盗名窃誉”

  传奇人物潘我源

  刘广宁——观众心中的公主

  六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

  配音王子童自荣

  我的忘年交施融

  曹雷——人活一辈子,她活两辈子

  七八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

  注重学习的孙渝烽

  沈晓谦——昙花一现的过客

  大器晚成的林栋甫,少年成名的金霖

  翻译和录音师——我的合作伙伴

  狄菲菲——天生丽质难自弃

  3 我的每一次“人生”——我扮演的角色

  塑造角色最多的演员

  我的每一次“人生”

  我为褒曼配音

  从艾司黛拉到哈维夏姆小姐

  叛逆玛季德

  野心家高须相子

  约安娜,灵与肉的冲突

  苏联的新浪潮影片

  白云苍狗,倏忽万变

  非同一般的人物关系

  《红莓》为囚犯立传

  台词,有千变万化的读法

  4 我的每一片新天地——导演札记

  我的每一片新天地

  我对译制片的几点看法

  译制工作为什么那样使人着迷?

  细节的真实

  话筒前的心理学

  酷暑、桃子、十七号片

  关于《雾之旗》的回忆

  李梓配男孩的风波

  为《少林寺》和《少林小子》配音

  两只可爱的小松鼠

  轰动一时的《姿三四郎》

  该怎样看待《砂器》的男主人公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以及《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幕后戏

  全新样式的反法西斯影片

  看了译制片才全懂了

  人的高贵与尊严

  震撼心灵的《苦海余生》

  “远山”在呼唤什么?

  一个婴儿的独白

  令我倾心的《沙鸥》

  作家电影《广岛之恋》

  精致的《格洛丽亚》

  5 余音袅袅

  我们厂,我们的大学

  闲话台词

  译制片研讨会

  我的仲夏夜之梦

  重回话筒前

  刘广宁“省亲”

  老尚,你安心地走吧!

  邱岳峰落葬

  那些故事片演员

  孤雁失群

  洛阳城东桃李花

  她们都来自名门

  明朗的天

  命运掌握在谁手中?

  我家的“一片红”

  七十五岁学电脑

  馒头夹白糖

  在陌生人之间

  我奉献给你们的礼物

  总会遇到“同志”

  烛光晚餐

  6 附录三篇

  你好!苏秀老师/童自荣

  二〇〇五版后记

  苏秀作品年表

  【增订版序言】

  有你们的存在,才有这一切我的配音生涯

  增订版序

  有你们的存在,才有这一切二〇〇五年《我的配音生涯》在上海书展面世以来,转眼快十年了。

  这十年来,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译制片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受排挤,受冷落,译制片的爱好者就越是热情。

  那些粉丝平时隐藏在茫茫的人海之中,谁也无法分辨他们的存在。可在某些时刻,他们就会像淋过了春雨的秧苗,从土里钻了出来,绿油油一片,无边无际。

  二〇〇八年,邱岳峰的墓自苏州迁回上海,我们原想,几个老同事、老朋友举行一个小小的落葬仪式。没想到,有些观众和媒体不请自来,第二天,还在报刊上发了消息。邱岳峰一九八〇年去世,快三十年了,观众对他配音的无论是小偷还是罗杰斯特,仍那么津津乐道。

  二〇一一年,《我的配音生涯》有声版《余音袅袅》在上海影城做了场影迷交流会,四百本一抢而光,余下的三百本也在网上瞬间售罄。

  今年初,李梓逝世。她退休离厂已二十多年,近几年又由于身体不好,绝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我原担心观众会忘了她。可她五日下午去世,六日一早媒体 来向我邀稿的和采访的电话就铃声不断。因为从五十年代和她一起走过来的也只有我和赵慎之了。我接触的各报都连续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悼念她的文章。可以说,是 从未有过的隆重。而就在去年,我却听说,上海市区今后不放译制片了,只有二、三线的城市才放译制片,这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还有一件更加不可思议的事。今年四月,北京几个译制片爱好者,策划了一台晚会。内容就是要我们几个至今仍健在的配音演员(平均年龄七十八岁), 跟观众见见面,说说话,一块儿回忆一下过去的录音片断。在国家大剧院九百人的戏剧厅里,竟然卖了满座,票房超过预期。尽管内容有些拖沓,我们所受到的欢 迎,掌声和欢呼声,我想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了。

  最近,《文汇报》的记者来采访我,只有三十岁出头,还特别强调,随行的两位新媒体摄像都是九〇后,主要的,他们都是译制片的忠诚粉丝。他们意在告诉我: 老一代的粉丝,已经培养出了新的接班人。

  我想,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一点——

  老厂长陈叙一带领我们上译厂这个团队毕生所追求的“还原原片”的目标,是选对了的。

  我们一生呕心沥血译制的作品,是人们所需要的。

  尤其令我们欣慰的是,很多作品被你们珍藏在记忆中。

  正如我的好友施融寄自纽约视频对观众所言:“有你们的存在,再加上中国电影市场对外的更加开放,译制片也许有朝一日,会再度辉煌。”

  我想,这大概也是我的书《我的配音生涯》和我的碟《余音袅袅》能再版的原因所在吧。

  苏秀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八日

  【初版序言】

  你们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初版序

  你们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一九八四年我退休离厂,随即在上海电视台译制部又工作了差不多十年。九五年我老伴做心脏手术以后,我就基本不再工作了。后来我们迁居杭州女儿家,就彻底淡出了配音圈子。

  那时,偶尔看一部译制片,总是质量很差。与朋友相聚,难得谈起译制片来,也常常是不如人意。可是,这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在其位,不谋其 政”,又何必“皇上不急,急死太监”。所以当我听到朱军在《艺术人生》中,当着童自荣的面,不客气地说“反正我现在是不看译制片的”,我也觉得“理当如 此”。

  二〇〇三年,在离开配音圈多年之后,我看到《中国电视报》谈及《虎口脱险》:“感谢上海电影译制厂,感谢配音演员,感谢八十年代”,我真的被触动了。我完全没想到,在二十多年以后,居然还有人以这样热情的语气谈到我们。

  再以后,陆陆续续有更多的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广播谈到了我们,采访了我们。知道了,时至今日,仍有那么多观众怀念着我们,爱着我们,把我们当年的作品一遍遍地拿出来看,一遍遍地拿出来听。他们说:“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看到此,我不禁热泪盈眶了。

  观众孙洁说:“并未走远的八十年代,那些美好的声音回旋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响彻我们的灵魂。那时候,神秘的上海电影译制厂是一个存放我们无穷想象和美丽期许的港湾,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我还在中国配音网上看到网友为邱岳峰和毕克建立的“墓碑”和“纪念馆”。有的网友在上面写道:“很多明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了光华。可是他们的光辉却渐渐被后人发现,这就是他们的魅力。”

  还有一位叫“塞上春风”的网友,给我写了一首藏头诗: 苏醒寒冬惟春意,

  秀美乾坤可叹时,

  大气堪把山河画,

  师法天然能自知。

  风华不任沧桑改,

  采撷群芳趁露湿,

  依稀仍忆韶光曲,

  旧日琴筝意迟迟。

  我看了,首先感到非常愧对这位网友,不是媒体和网上对译制片的怀念和赞誉,我早已淡出这个圈子,不再关心这一切了。我总说是观众朋友们又把我从 坟墓里挖了出来。尽管我对将来信心不足,对现状又深感无能为力,我还是非常感谢朋友们的厚爱。因为,译制片到底是我们为之耗尽了一生心血和精力的事业。

  观众史航曾在中央台《记忆》节目中说:“上译那帮人,也买大白菜,骑脚踏车,打月票上下班,开小组会,读报纸,他们活得跟每个中国人一样,为什 么他们能进入《简·爱》的空间、《战争与和平》的空间、《悲惨世界》的空间?他们读过的小说,其实大家都读过。那帮人脚跟站在中国土地上,但另外又过着属 于云上的日子。”这样的夸奖,真叫人受宠若惊。

  去年夏天,施融回沪时,配音网为他召开了一个“施融见面会”,同时也是“配音艺术家与网友联欢会”。我和富润生、曹雷、童自荣、狄菲菲等人都参 加了。沈晓谦专程从哈尔滨赶来了。尚华因当天早上心脏病发作未能来和大家见面。小狄因工作繁忙只和大家一块吃了一顿饭,拍了两张照,也未能和大多数人见 面。许多网友不远千里汇聚到上海,有的来自河南,有的来自江西,还有的来自深圳……一些不能亲自到会,只能通过手机与现场联系的朋友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沈阳、大连、海南岛、天津、北京……还有远在法国和英国的。他们既是我们的影迷,也是我们的知音,更是我们事业的坚定的支持者。尽管他们知道,目前的译制 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但仍然表示要把译制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永远爱护它,为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剩一个人也不放弃。

  有的朋友为施融搜集了他所有配主角的电影海报;有的朋友特地从海南岛赶来参加童自荣的朗诵会;有的朋友因为尚华去年冬天做了心脏手术,今年春节 特地约好了从天南地北一块来到上海,其中一位叫刘毅的朋友,从伦敦回国探亲,也专程从青岛赶来,只为看尚华手术后是否恢复了健康。他们利用周六、周日两天 假期来到上海,只来得及跟尚华以及我们几个老演员吃一顿饭,就匆匆赶回去了。

  网友们知道我和刘广宁有联系,寄了许多怀念她、赞美她的文章,要我转交。文章的总标题,就叫“献给我们的公主”。

  他们不仅怀念邱岳峰、毕克、李梓、刘广宁,也没有忘记配戏不多的周瀚、戴学庐等人。他们不仅对《简·爱》、《尼罗河上的惨案》、《虎口脱险》等 影片珍爱有加,即使对《天鹅湖》这样一部小小的动画片,也那么念念不忘。他们说:“看了童自荣、刘广宁配的《天鹅湖》,才知道王子和公主的声音是什么样 的。”还有的说:“那两个小松鼠,简直可爱得没法形容。”

  网友“怀念上译”写的有关我厂为《少林寺》配音的文章,是那样细致入微,几乎把每个配音演员都谈到了,从杨文元的方丈、于鼎的僧值、盖文源的师 傅、童自荣的觉远直到没有几句话的众武僧。连哪个小和尚是施融配音的,哪个是杨成纯配音的……她都分辨得一清二楚。她还说到我们为打斗配的喊声,从单人练 武,二人对打,到群殴场面,都有不同的层次,而且那么逼真。她说:“我真怀疑,他们这些人是不是平时就是经常在街上打群架的。”我在电话中跟她说:“我们 当年一点一滴的努力,你都体会到了。我们当年喊哑了嗓子,真没有白喊。”

  由于越来越多的观众想看我们当年配音的老片,引发了一场淘碟的热潮,反过来又促使碟商出了更多的老片。很多碟片还特别标明了“上译经典”。甚至 过去从来没有上演过的内参片,也以碟片的形式跟大家见面了。成都的一位观众朋友把自己拥有的六十几张影碟称作他的“无价之宝”。一些留学生和长期在海外定 居的华侨,也都会在离开祖国时带上一大批碟片,以便到国外和朋友交换着看。所以我认为,近年译制片走向低谷,和大多数人提高了英语水平是毫无关系的。

  观众喜爱我们的作品,就是对我们最丰厚的回报。那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任何奖项也代替不了的。我们曾经的辛苦,曾经的委屈,都不值一提了。

  苏秀 二〇〇五年五月

  【后记】

  你好!苏秀老师

  童自荣

  我实在忍不住想写一写苏秀老师,确实出于情不自禁。或者苏秀老师会因此而怪罪于我,因为名和利这些身外之物,她看得很轻很轻。但是我敢说,苏秀老师对配音事业的那份痴迷和忠诚,爱憎之分明,目光之敏锐,以及她生命中的非凡活力,是罕见的。

  说实话,按我的欣赏习惯,我是特别钟爱邱岳峰、毕克、于鼎、杨文元等老师的配音。而苏秀老师则属于“另类”。在所有女配音演员当中,她是最聪 明、最富艺术悟性,能配戏又擅导演的上译厂少有的能人。不可忽略的是,追随在老厂长陈叙一先生的麾下,通过做执行导演的工作,苏秀老师为带出一批译制厂出 色的配音接班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秀老师和邱岳峰老师一样,是戏路极宽的演员。大概除了小孩子或小少女之外,其他各类型角色都不在话下。一九七九年,我和苏秀老师合作译配了英 国影片《孤星血泪》。我配男主角匹普,她配贵族老小姐哈维夏姆。这位老小姐因为结婚那天被人抛弃,感情上遭惨重打击,而滋生报复一切男人的心理。掌握老小 姐那种病态的被扭曲的心理应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苏秀老师配来却并不那么吃力。在录音现场,她配音时所传达出的那一份冷漠和尖刻,常常会让现场与她配戏的 我——匹普不寒而栗。

  在英国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中,苏秀老师配一个自命不凡的黄色小说作家。这类角色自然不能配得太老实了。缺少适度的夸张,释放不出那种神神叨 叨的邪劲儿,角色就配砸了。苏秀老师把这个角色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尤让人叫绝的是,她甚至把角色那种飘飘然、摇摇摆摆站不稳的状态都表现出来了,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日本影片《华丽的家族》中,苏秀老师配铁平父亲的情妇。这个角色又迥异于上述二者。她有身份有心机,是个厉害角色。我们知道,性格外露或放荡 的好掌握,而坏到骨子里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了。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显示出苏秀老师极强的角色塑造能力。我们看完影片都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女人坏透了!就是一个良好证明。而所有这些角色都不是主要角色。令人叹服的是,苏秀老师能以她深厚的艺术功底,既让人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又生活、 流畅,不带有不该有的翻译片腔调,使一个个角色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苏秀老师是一名好配音演员,又是一个称职的好导演。是啊,提及苏秀老师导的戏,人们一定会津津乐道于她所执导的《虎口脱险》、《我两岁》、《远 山的呼唤》、《砂器》、《少林寺》等等影片。如果你能置身于录音现场,你便可以见识到她的大将风度,指挥若定,光凭这个也值得人玩味和欣赏。

  她执导的日本动画片《天鹅湖》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部进口动画片,新鲜、有吸引力,很能激起人的创作欲望。影片中的主人公王子,是一个标准的王 子,勇敢、英俊又善良,我很喜欢。因此,当苏秀老师把这个角色安排给我的时候,我自然很感激。配动画片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似乎只要夸张一些,不需要动什 么感情。针对这个,苏秀老师一开始就要求我们要想方设法让画面活起来。领会她这样一个理念,我和配公主的刘广宁及其他伙伴儿们如同配故事片一样的全力以 赴,做到每句台词都有感受,一些激情戏都拿出真情实感。努力把这个片子做成一个精品。当然,在这个戏里,我是把我趋于华丽的音色毫无顾忌、淋漓尽致地发挥 了出来。

  苏秀老师安排我配《少林寺》中“觉远”一角,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此戏正逢我配完《佐罗》不久。“佐罗”的配音留给人们印象太深。因此少林寺中 的“觉远”和尚如何摆脱“佐罗”的影子就成了我面对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一点上苏秀老师时时提醒我“当心‘佐罗’,当心雷同”。我于是在念词上、声音处理 上都尽量朝李连杰靠拢,避免出现“佐罗”的那种腔调。我不必玩深沉,但我吐词需要平民化,需要朴实再朴实,而且在开头还要带有纯真的孩子气。在苏秀老师的 执导下,我自始至终非常投入,坚信: 心里有了,其他一切都好办了。这个角色应该是完成任务了。而给我莫大启示的是,我告诫自己,从今之后塑造角色都要切忌雷同,而且不必多顾及嗓音,功夫要下 在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上。这也才有了以后的我的另几部代表作:《蒲田进行曲》中的银四郎,《希茜公主》中的博克尔上校,《梅菲斯特》中的演员霍夫 根。

  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中,安排我配的是令我自己也出乎意料的“监工黑木”。这个角色凶狠而又油滑,与我的个性、气质和声音条件差距真是太大 了。也难怪角色名单一公布,一片惊讶声。有一位前辈演员甚至以为搞错了。其实,这倒反而激励了我。我心里暗暗决心非要把他配好不可。那些日子,我狠下功 夫,反复观看原片,努力寻找日本武士道那种疯狗般的野蛮劲儿,无论是说台词还是运用声音都统一到这种心理状态中去。这部戏应当是个例外,我必须设法把漂亮 的音色有意识地避开。结果全片对白鉴定之后,原来那位持怀疑态度的演员第一个跑到我面前,握着我的手说:“我祝贺你!”我在心里感谢苏秀老师,因为她善于 挖掘演员的潜力,大胆开拓了我的戏路。

  苏秀老师退休之初,继续发挥余热。特别是在资料馆和电视台又发现和培育了一大批配音好手。其实她本可以做得更多,这跟年龄无关。但是奇怪的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秀老师在上译厂似乎被遗忘了,完全遗忘!人生苦短,一个艺术家一旦故去,艺术也就随之而去,损失将无可弥补。我痛心地感到,我们 真的忽略了她了,非常非常可惜。

  有心的读者,恐怕已经注意到苏秀老师去年曾在《文汇报》发表长文——《我的仲夏夜之梦》。去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基因之战》剧组来上海找到我, 欲把后期配音工作由我全权负责,并指定由我配主角“莱恩医生”。我立刻就想到苏秀老师,剧组负责人也欣然同意。接这个戏,我们以为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全上 海配音人才的一次大团结、大聚集。这可是多年来我们想实现的愿望。而确实也只有借助于苏秀老师的威望,才能在现在的情况下,把需要的演员一个一个请到戏里 来。有上译厂在职的,有上译厂退休的和已经辞职的,有从前电视台“海外影视”剧组的,还有一些社会上的自由职业者。这是一次演习和操练。我相信,将会为上 海配音事业迎来一个新时代,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把苏秀老师请出山,一方面就像让“佘太君挂帅”一般,无疑是象征着要在整个配音界恢复老厂长陈叙一所倡导 的好传统、好作风。而另一方面,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苏秀老师脑子特别好使,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劲。她很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配音还必须 走向市场。关于这个问题,在跟她的数次交谈中,我发现她都有许许多多想法和点子。不仅如此,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有魄力有决断。我想这和她平时密切关注改 革,关心政治,注意各种素养的积累分不开的。而最主要的,还在于她那一如老厂长那般对译制事业的敬业和痴迷。人虽老,但老当益壮。依然满腔热血,依然是非 分明,依然活力四射!

  我们的生命是和上译厂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活在世上能有一份终生令自己痴迷的事业是何等的快乐和幸福。对译制厂的全面振兴和改制,我们充满期待。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迷朋友们也充满了期待。

  在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形势下,在我们又做起了梦的时候,衷心地希望我们的“佘太君”——苏秀老师,你要多多保重!

  【精彩书摘】

  《第一次领奖》

  一九五七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恰似一切都沐浴在春风之中,周遭一片葱茏。我们一行六人——领队柯刚、翻译陈涓(苏联片《列宁在一九一八》、《伟 大的公民》、《乡村女教师》、《第四十一》等片的翻译)、导演寇加弼(也是以上影片的译制导演)、演员姚念贻、胡庆汉和我——喜滋滋地登上了去北京的特快 列车,去参加文化部为表彰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五年的优秀电影工作者而召开的授奖大会;同时也作为当然的代表,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成立大会。除了柯刚(她 是我们当年的厂长),我们都是被评选出来的优秀电影工作者。那时我和胡庆汉刚满三十岁,姚念贻稍大一点,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踏入电影界的年轻一代,能有这 样的荣幸去参加如此隆重的大会,真有说不出的喜悦。一九五七年的春天,那也是我们生命中的春天。

  赵丹教我玩扑克

  在去北京的卧铺车厢里,姚念贻和我恰巧跟赵丹睡对面铺。赵丹带了一副扑克牌,可凑不齐四个人,他跟我说:“小丫头子,你来和我打对家吧。”可我 那时从来没玩过扑克,一点儿也不会。他说:“没关系,我来教你,一学就会了。”他一面明着教我,一面暗中挤眉弄眼地用眼色指挥我出牌。不料被在一边认真观 战的姚念贻发现了,她大叫起来:“哈,他们作弊,我看见赵丹向苏秀眨眼睛了。”她这一喊,我们的“阴谋”败露,几个人一齐开怀大笑起来。

  赵丹是名扬海内外的大演员,解放前就已经是大明星了,可他没有架子,一点儿也不像个大演员,倒像个最最普通的调皮而亲切的大哥哥。

  在北京期间,我们从旅馆坐大巴去开会,那时赵丹的妻子黄宗英刚怀头一个孩子。他们一上车,赵丹就喊:“快让个座,孕妇上来了。”引起大家一阵哄笑,弄得黄宗英非常尴尬,骂他“十三点”,可他愿意逗大家开心。

  还记得“四人帮”刚倒台不久,我和邱岳峰、赵慎之在我们演员休息室教乔榛、刘广宁、程晓桦等人跳交谊舞。赵丹来了,他穿了一件对襟的中式棉袄,一双中式家做的棉鞋,就这身打扮,也立刻兴致勃勃地跟我们一起跳了起来。

  如今,距一九五七年已经四十多年了。赵丹和姚念贻早已离开了人世,我已记不得那次在火车里一块玩牌的其他人,但赵丹那神采飞扬的样子和我们大家一齐开怀大笑的声音,依然鲜明地留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我们是多么年轻,又是多么无忧无虑啊!

  生活的顶峰

  在北京开会期间,下榻的旅馆叫什么名字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那是我们第一次住进房间里铺着地毯摆着沙发、卫生间二十四小时有热水供应的高级宾馆。

  一天晚上,熄灯很久了,我们都还没有睡着。姚念贻忽然跟我说:“你不觉得吗?这恐怕是我们生活中的顶峰了。”当时我很奇怪她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照我想,我们的生活、事业才刚刚开始,今后只要努力工作,前途正未可限量呢。可我没说出来。然而,事实却不幸被她言中了。

  她于一九五八年因医疗事故死于难产,她的预言是不折不扣地在她自己身上应验了。至于我,在那以后的二十年中也由于不停地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反 右、下放劳动、四清、“文化大革命”……把大好时光差不多都消磨在非业务性的折腾中了。待到“四人帮”倒台之后,已是疾病缠身,年过半百,恰似一抹西下的 夕阳,尽管看上去还有一片红光,可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就会坠落下去,完全黯淡了。因此,她的预言,在我身上也可以说应验了。

  毛主席接见

  开会以来,大家一直在猜测,在盼望,毛主席会不会接见我们。

  终于,有一天,会议的组织者通知大家,明天大家不要请假外出,穿得整齐一点,有重要活动。大家心里都明白,毛主席要接见我们了。

  第二天,几辆大巴一直把我们送进中南海的一个院落。院中摆着一排长凳和几排阶梯式的踏脚板,看来,主席是预备跟大家合影留念了。我们按规定排好 队,站在长凳后面。长凳是给首长们和电影界知名人士坐的。这次被接见的人当中,除了来领奖和参加中国影协成立大会的人之外,还有全国的优秀放映员。

  我们站好后,有人宣布了几条规定:“主席来了,大家站在原地不许走动,不许叫喊,也不许主动与主席握手。为了表达对主席的热爱,可以鼓掌。”

  毛主席终于在很多中央首长的陪同下出现了,他在远处站了下来,把王人美(三十年代影星、《渔光曲》主角)叫了过去。我们听不见毛主席跟她说了些 什么,只见她歪着头,满脸喜悦,像个孩子一样幸福地笑着。后来,毛主席走了过来,和我们站在第一排的人一一握了手。他和你握手时,只把手伸给你,并不主动 握你的手,眼睛也不看你。

  随后,他坐下来和大家照了相,那是一张用摇镜头拍的很长的照片,上面有总理、彭真等很多党政领导,还有电影界的很多领导以及白杨、舒绣文、赵丹等前辈。

  这张照片,我曾挂在厅里。“文化大革命”来了,彭真、夏衍等人都被打倒,我自己也被审查,我就把它摘了下来。去年搬家,无意中把它翻了出来。它 已泛黄,上面还有好几个洞,但是那上面,不但有我们电影界的老领导,还有那么多的同事和前辈,我倒舍不得丢了。就放在抽屉里,留个纪念吧。

  周总理的招待会

  总理开舞会招待电影界人士,我们译制厂的几个人围坐在角落里的一张小圆桌周围,静静地欣赏着节目,欣赏着总理和白杨、夏梦(香港影星)等人跳 舞。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总理由影协的一位工作人员陪同特意来到了我们面前。他神采飞扬,满面微笑地和大家握了手,又非常认真地听影协那位同志把我们逐一 介绍给他,好像要把每个人的名字都牢牢记住似的。当介绍到寇加弼的时候,总理像遇到老朋友似的高兴地说:“我记得你,我在重庆时看过你演的戏,你不是在 《棠棣之花》里演瞎子老头的吗?”真没想到,寇加弼在抗战时演的戏,十几年后总理居然还记得。有那么多国家大事要操心的总理,竟然还记得他这么一个普通的 演员,也许这就是周恩来的魅力所在吧。难怪总理逝世的时候,十里长街那么多的老百姓为他送行。二五年,我的书出版,恰巧施融回上海探亲,他说:“总理未 见得真的还记得寇加弼,可能是事先做了功课。”但我觉得即使是他事先做的功课,也还是让人感到亲民。总理曾提倡在译制片片头放上配音演员头像,不知为什么 始终未能实现。

  《配音王子童自荣》

  童自荣“文革”中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一九七三年和程晓桦一起分配到我们厂。据说,童自荣还是自己要求来译制厂的。

  小童刚来厂时,他在上戏学的读词方法并不适合配音的要求。演话剧要把台词送得远,得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到,而配音离话筒很近,不需要特别用力, 只要像生活中那样放松地说就行了。因此他说话又变得含混其词,不敢点送。经过几年的磨炼,他终于掌握了配音读词的分寸。“文革”后,《未来世界》一炮打 响,随后他又配了法国片《佐罗》中的佐罗、《黑郁金香》中的黑郁金香,英国片《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的王子,日本片《绝唱》中的少爷(三浦友和扮演)……这 一连串神奇、俊美的形象,使他们的中国代言人童自荣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特别是一些少男少女,简直把童自荣当成了心中的偶像。我们厂门口传达室的信插 里,属小童的信最多,而且,多半是中小学生的笔迹。

  他的声音非常漂亮,也很突出,因而,戏路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这也不等于说,他就只能配佐罗一类的角色。他为李连杰配音的《少林寺》中的觉 远,就丝毫也没有佐罗的痕迹。另外,他在《砂器》中配的钢琴家和贺英良,在《蒲田进行曲》中配的银四郎,也都和佐罗相距甚远。不过,小童确实需要一个好的 导演来帮助他贴近人物。

  在我们演员组,童自荣恐怕是最用功的一个了。就连一段戏要念上六七十遍的尚华,可能也不是他的对手。我们准备戏,一般大概准备到六七成,进棚以 后,在排练时,再抓一些即兴的东西。这样,配出来的戏,会比较活。但是,小童从进棚开始,台词就一个字也不会错。他不管是等待开会还是等待看电影,只要有 点闲空,都会看剧本、念台词,几十年一贯如此。

  他还有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九八九年,我和曹雷接手一部上海电视台的系列剧《快乐家庭》,由童自荣、王玮和杨晓三个人担任主要配音演 员。小童不太有喜剧细胞,出戏也比较慢,而杨晓来自上海滑稽剧团,自然对喜剧台词敏感。在录音过程中,杨晓看到小童一时未能领会我的要求,就忍不住指手画 脚地教起他来。开始我还挺担心,怕小童面子上下不来,因为八十年代初,小童就是闻名全国的配音演员了,而杨晓不过是进厂不久的晚辈。可没想到,小童竟不羞 不恼,而且,认真地照他的话做。这就是一个人的戏德呀!

  小童还是一个完全不会审时度势的书呆子。“四人帮”刚倒台不久,我们厂开全厂大会,准备成立工会。他居然站起来说:“工人成立工会,那么,职员 就不能成立一个职员代表大会吗?”后来我就常常以此取笑他,管他叫“职代会”。以至于后来的一位支部书记问我:“老苏,你为什么管小童叫职代会呀?”他听 后,也不禁笑了起来。

  其实,小童想成立一个职员代表大会,也没什么不对。不过,那时知识分子被看作“臭老九”的极左思潮尚未完全清除,他提得不合时宜而已。

  他不大与人交往,一天到晚就生活在自己的角色里。记得有一次,我在写字台上摆了一碗番茄,他问:“这是谁的?”我说:“是我的。你吃吧!”他拿了一个吃。大家居然说:“老苏,你好大面子啊。”

  二〇〇五年,他退休了。不断有人请他参加一些晚会,做主持人或者演出节目,他生活上比从前充实了,经济上也比过去改善了。照道理,他完全可以不 必再去关心译制片的事了。可他却始终心系译制片,痴情不改,念念不忘继承陈叙一的事业,续写译制片的辉煌。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是该说他“执着”呢,还是 该说他“傻”呢?我的忘年交施融我的忘年交施融

  天底下的事真的很怪。我对很多年轻演员进厂的情况,都记忆犹新,像一九六〇年进厂的刘广宁、和施融同时期前后进厂的王建新,以及随后来的盖文 源、杨晓等等,可是对于我特别欣赏的施融,在我请他配主要角色之前,记忆中却是一片空白。我完全不记得,我是在他配的哪部影片中发现他的潜力,决心使用他 的。

  我只记得我跟他的合作是从日本片《砂器》开始的。毕克配警官今西,小施配年轻警察吉村。两个人对案子同样执着,同样富于智慧,但是一个老到,一 个稚嫩,搭配得异常精彩。吉村这个人物没有多大难度,但是小施语言流畅,声音放松,对老警察有着后辈的谦恭,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于是,我在我厂当年的重点 片《雾之旗》中再次推荐他担任主角。厂内鉴定《雾之旗》时,陈厂长说小施“一听就是苏秀在那配音”。小施听了很难过,觉得自己的戏没配好。我告诉他:“老 陈其实不是对你,而是对我的。他可能觉得我太逞能了,这样一个重点戏,敢用新演员。”但是我认为,他也不过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他还是很欣赏施融的,以后 不是让他配了一系列的主角吗?说不定他暗中也欣赏我用人大胆呢,不然他为什么要批准我的演员名单呢?

  接下来,小施又配了我担任译制导演的印度片《奴里》,由他和程晓桦分任男女主角。那是一部比较简单的戏,善恶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但是,故 事缠绵凄恻,有纯洁的爱情,有悲惨的死亡,还有印度歌舞,说不定会有很好的票房,配音演员也可以跟着提高知名度。正是应该给新演员的好机会。事实证明我料 想的不错。《奴里》被选入世界译制经典系列,施融也常把它列为自己的主要作品。

  八十年代初,电影局要求没有高中文凭的职工一律要补习高中文化,并考出高中文凭。小施他们几个部队转业的,因为早早就参军了,都没有念过高中。 那时我就说:“别人都是为了文凭在念书,只有施融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他果然在全局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去读成人自学高考的科目。他 在东北时曾得过肝炎,身体检查发现他有复发迹象。医生建议他减少工作,停止一切业余学习。我去看他,说:“让你全停下来,你一定无法接受。今年原打算考五 门,就考一门吧。”他高兴地说:“还是老苏了解我。”

  有一次,我们一块去参加一个业余的配音工作,那部片子剧本翻得很差,口型不对,意思也不清楚。他看我做本子做得十分辛苦,就劝我说:“你不是说 这是一部破戏吗?那你干嘛还那么认真,一丝一毫也不肯马虎?”我说:“我一辈子这样干惯了,我不会捣糨糊,要那样,别人不难过,我自己难过。”后来录音 时,他的一段戏我已经喊“过了”,可他要求“再来一次吧”。我说:“你不是问我干嘛那么认真吗?你又为什么那么认真呢?”他说:“既然干了,总得对得起自 己的良心吧。”

  我欣赏他,并不完全因为他是个出色的配音演员。实际上,我们的性格非常相像,都特别好强,特别勤奋,无论做什么永远不肯马虎。所以,不光是我欣赏他,他也是欣赏我的吧?因而我们会成为好朋友。

  还有一次,他去参加业余配音。分稿酬时,一个朋友多分了他一些钱,并嘱咐他不要跟别人说。他打电话给我,说他不想多拿那些钱,更不想对别人撒 谎。我被他对我的信任深深地感动了,这是对我人格的信任啊。我说:“你打电话给我,就算向上帝忏悔过了。‘上帝’决定,你拿着吧。你如拒绝,那个朋友该怎 么下台?今后还怎么一起工作?”

  他业务上一日千里,主角一个接一个,像《蒲田进行曲》中的安茨、《希茜公主》中的弗兰茨皇帝等等。不光厂内的,还有外面来加工的,如《马可·波罗》中的马可·波罗、《华罗庚》中的华罗庚。

  他还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每到春天,他的写字台上就会有一长溜装着水的玻璃小药瓶,每个瓶里养着一棵月季花的枝条。等到枝条被剪下的伤口长好 了,再埋到沙子里,等它的根上长出须子来,这棵月季就算成活了。那时我们演员组的阳台上,经常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月季花。有一次,我们一起到电视台去工作, 看到电视台的花坛里有一棵黑紫颜色的月季,非常少见。我们说下次一定带把剪刀来,挑一朵开得最饱满的花,剪下它的一小段。可惜后来就把这事忘记了。

  一九八四年我退休离厂,随后在上海电视台译制部担任客座译制导演,有时也在上海音像资料馆担任译制导演。这时,施融又成了我导演的影片中男主角 的首选,如电视台的法国连续剧《缉私行动》、根据狄更斯同名小说改编的英国连续剧《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在后面这部戏中,他和曹雷配一对老妻少夫,还互 相说些令人肉麻的甜言蜜语,把在录音间操作的录音师们笑得前仰后合,肚子都笑疼了。

  在资料馆,我们合作译制了好几部好莱坞名片,如《飞越疯人院》、《后窗》、《普通人》、《卡特琳娜·兰姆夫人》等等。

  一九八六年,他去美国留学,我真感到失去了左膀右臂。常常遇到一些角色,我就会说,要是小施还在就好了。可我从来没想过,他有一天真的会回来,真的还会和我们一起配音。

  他出国十八年,我们从未中断过联系。国内电影界或者我们厂有什么大事,他还会第一个打电话给我。但是联系又特别频繁起来的原因,则是由于一年多 以前,有很多观众怀念起八十年代的一些老片,也怀念起一些老配音演员。这引发了我们久已埋藏心底的译制片情结。我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再一起工作的可能。我 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自己的病,一心盼望着他早日回国,一心盼望着我们十八年后的重逢。

  居然就有这样的巧事!中央台正好有一部连续剧《基因之战》找我们配音。于是我们集合了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二十几个老朋友,重温了一把话筒前的旧梦。当我重新坐在录音台前,指挥着我昔日的伙伴进行工作时,我心中溢满了欢乐,我们终于在录音棚中团聚了!

  施融看到一些老朋友录音的速度非常快,就私下里跟我说:“如果我不出国,我会是最快的。”我说:“现在你也是最快的。”他还是那么要强,一点也没变。

  二〇〇四年的夏天,我实现了我的一个最美丽的梦想。我的仲夏夜之梦啊!

  我对小施说:“这就是我最后的晚餐了吧。”得此足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