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黑白》

《黑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22日14:05 作者:储福金
作者:储福金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书号:978-7-5399-7297-8
定价:36.00元

  【作者简介】

  储福金:江苏宜兴人,生于上海。插过队,曾在《雨花》编辑部担任小说编辑。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作协专业作家、 一级作家。发表及出版长篇小说《黑白》《心之门》等十二部,中篇小说《裸野》、《人之度》等五十多篇,短篇小说《彩。苔。怆》、《缝补》等百余篇,散文集 《禅院小憩》等两部,文学理论文章多篇,翻译成英、法文小说集,另有日、塞等文字翻译。获中国作家协会一九九二年度庄重文文学奖,江苏省政府文学艺术奖, 紫金山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钟山》文学奖,《天津文学》奖,《芙蓉》文学奖,《新生界》文学奖,《萌芽》文学奖等。系享受国务院特 殊津贴的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内容简介】

  《黑白》(白之篇)延续《黑白》而来,由“搏杀”、“围空”、“阴阳”、“涅槃”四个篇章构成,写了陶羊子、彭行、柳倩倩、小君四代棋手的棋 路、心路、人生路。小说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塑造了一组棋士群像,又将沧桑世事与枰间悟道熔于一炉。四位主人公的命运变迁也作为叙事原点分别指向或辐 射出五十年代至“文革”、“文革”期间、八十年代以及市场经济当下这四个大的当代史段落,并串联起围棋在新中国的命运史—由文化而生存、而情感、而利益的 转变。四代棋手的心境由超脱尘世的彼岸世界下降到人间、人世的波折悲欢,再下降到男女之间的情爱,最终堕落到世俗名利生计盘算。尽管作者未曾明言,对围棋 文化品格流失的感喟分明隐含在如上叙事中。

  【目录】

  搏杀

  围空

  阴阳

  涅槃

  【编辑推荐】

  《黑白》(白之篇)是一部立意甚高的围棋小说,作者储福金先生充分调动了自己对围棋、对文化双重的精深见地,真正做到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写 出了中国棋文化的博大精深、象天法地,刻画了四代棋王的心灵史,同时也是新中国六十多年围棋的现实主义史。读者阅其书,所获不止是棋人棋事而已,更有从文 化、哲理和道行的高度对围棋的把握。然而,极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点不说教,小说风骨雅正,却丝毫没有教化的痕迹,更未借人物之口传达自己的思想倾向,而 是以地道中国小说“虚虚实实”的独有趣味自然流露着倾向性,对围棋命运史进行着无声的反思。

  相比许多内里干瘪却叙事“热闹”的小说,《黑白》(白之篇)清冷、置身局外但不与世相隔,字字珠圆玉润、如源头清溪,不浮华、不油腻,清朗疏 淡,既有道家风骨,又有佛学韵致,给人以截然不同的阅读享受,舒服、清爽,是在本土精神土壤中浸润出来的文学作品,既有神韵、又有格调,也有深广的内涵。

  储福金先生,小说家里围棋最佳,弈者内小说第一;而《黑白》的读者,或者是文学爱好者中雅爱围棋者,或者是围棋爱好者中文化趣味较高者,或者爱 好文学兼慕围棋、意图在小说中体味棋道神韵者。懂围棋的人观棋,不懂棋的人观人生,在这一番围棋的命运沉浮之中,我们将窥见智慧与性灵,将探寻人生的种种 所得与不得,将照见过去与未来。

  【名家推荐&评论选摘】

  棋林外史:《黑白》(白之篇)

  陈  辽

  2007年,著名作家储福金出版了《黑白》长篇。它通过天才棋童、天才棋士、天才棋王陶羊子对棋文化的感悟,写出了中国棋文化的博大精深,象天 法地。《黑白》问世后,数十篇书评不约而同给予好评,公认《黑白》是一部表现棋文化的长篇杰作。围棋界元老陈祖德和众多国手也对它高度评价。但《黑白》写 的是陶羊子在旧中国的际遇,众多读者询问储福金:陶羊子后来怎样?你是不是会写第二部?储福金不负众望,七年后,发表了长篇《黑白(白之篇)》(以下简称 《白之篇》)。读过《白之篇》的文学界有识之士认为,这是一部可同《儒林外史》一比的棋林外史。

  (一)

  迄今为止,尚无新中国围棋史。《白之篇》以化繁为简,以小见大的手法,生动、丰富的艺术场景,写出了新中国围棋的现实主义史。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白之篇》里称之为“运动”)的十几年间里:场景一,囿于阶级斗争的惯性思维,在旧中国大名鼎鼎的陶羊子未受信 用,他赋闲在海城(上海),只和棋友唐高义、方逸平“手谈”。场景二,及至新中国政权巩固,政府开始重视围棋,陶羊子被聘请为教练,体委给他一点补贴,但 他从不参加全国性的比赛。但得了冠军的棋手和他下棋,却“每次都败在了陶羊子手里”,被戏称为“一盘棋高手”。场景三,陶羊子妻子去北京给儿子带孩子,他 接替了他妻子任职的居委会副主任。他接招、解招,调解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受到居民的拥护。场景四,他辞谢了补贴,又因从不参加全国性比赛而名声逐渐淡出。 场景五,他的棋友徐高义在边疆工作,突然失踪,陶羊子受到来人调查。陶羊子似乎感应到了什么,预感告诉他“新运动要来”,“他并无烦恼,倒觉得合着了心里 的某一点,感应落到了实处。”新中国成立后至“运动”前的围棋际遇,尽在这些场景的不言中。

  “运动”十年期间:场景一,“运动”之风乍起,便吹皱一池春水。陶羊子被戴上高帽子,因“国民党芮总府包养的棋士”的罪名,和他昔日的女棋友梅 若云站在一张八仙桌上遭批斗,他被“一根有铜扣的军用皮带”抽打着额头流血,眼前模糊。场景二,毕竟陶羊子不是围棋界的名人,又不是“走资派”,他被批斗 了一次后,还是当他的居委会副主任。日本棋队来访中国,棋队队员山口劲夫奉老师袁青(中国人)之命,看望陶羊子。他和陶羊子对弈,棋还未下完,山口劲夫就 认知,他已居于劣势,“这盘棋确实不用下了……”他问陶羊子:“先生可有教我的?”陶羊子“看着他,随后伸手把盘上的棋都撸到了一边。”“棋盘是空的”, 让山口劲夫思索。场景三,一些热爱围棋的小民渴望棋艺提高。中学生彭行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请求拜陶羊子为师。陶羊子接受彭行为徒,悉心指导,彭行的棋艺大 有提高。场景四,上山下乡的号召发出,彭行插队到祖籍农村当农民,无围棋可下,乃去县城找高手查谈对弈。孰料查谈订有一个霸王比赛规则:他可以在他认为需 要的时候,连下两步棋,并把第二步棋称之为“炸弹”,因此他无弈不胜。彭行在不公平的比赛规则下,竭智殚虑,赢了查谈,但查谈不肯签字认输。情急气愤之 下,彭行用小竹板凳砸向查谈。查谈头部出血,彭行惧罪逃亡。场景五,彭行一路逃亡,一路找人下棋,终于在晋西北一个爱好围棋的熊矿长的庇护下在煤矿落脚, 成了矿工,参加了矿上的业余棋队。场景六,彭行参加棋队后,大显身手,连连得胜,甚至胜了“棋力本来就很强,又在京城与许多高手的对局中,学到了许多东 西”的黄金波。彭行的户口也从乡下迁到矿上。这时方得知,查谈只是受了轻伤,彭行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场景七,运动进入后期。城际赛,地区赛,省际 赛,连续不断举行,全省比赛在原城(太原)举行。赛前,“京城里的整肃传了下来”,彭行因收有几首“反动诗”而被干部查询。彭行决定一问三不知。回到矿 上,熊矿长也“似乎忘了再查问那几首诗的事。”不久,“运动”结束。通过彭行学棋、下棋的十年遭遇,《白之篇》依然以其场景场面的生动性,显示“运动”十 年,是人们想下围棋而不得的年代;而在“运动”后期,整顿期间,则是我国围棋活动又开始启动的年代。

  新时期到来后,中国围棋出现了大转机。场景一,全国围棋赛恢复,彭行调到南城(南京)省棋院当教练。段位赛、省赛、全国赛,连续不断。彭行棋艺 迅速提高。他在全国循环赛中甚至胜过全国冠军旋风王。虽然那次全国赛,彭行是第七名,但他已被省棋院看中,调到了棋院。场景二,彭行在棋院当了教练,负责 对男女集训队队员的训练和指导,柳倩倩和杨莲是他的得意女弟子。“她们在下棋时,透出不同的气息,一个是清新的,一个较为深郁。”场景三,集训室里出现了 一个从台湾过来的年轻人萧然,他可能是哪一个体育集训队的外来亲戚朋友。萧然很快与杨莲恋爱上了。柳倩倩与杨莲下棋,本想赢她,却输了。柳倩倩说:“你有 力量,两个人的力量呢。”大家都笑了。场景三,柳倩倩和杨莲都升了段,成为南城棋院正式的专业棋手。以省体委副主任带团,彭行为副团长,率两男两女,时轮 与成炜,柳倩倩和杨莲,访问日本。看望袁青时,彭行与山口劲夫对弈,“各人执黑先行一盘,两盘都咬得很紧,一直到收官还是看不清他们的胜负。”场景四,随 着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胜利,社会上引发了围棋热。常在棋院走动的一位做服装生意的老板,名姚十八。经姚十八的介绍,柳倩倩与姚钧相识。“她像一根筋地步入恋 爱之路,却不意识她在恋爱。”但她和姚钧之间的情爱,也像杨莲与萧然的情爱一样,以失败告终。场景五,柳倩倩开办了“方圆”棋校,最初的学生中,有杨莲临 终托付的侯小君。小君很有天份。只要有时间,柳倩倩就会与小君下一盘棋。小君似乎很快适应了柳倩倩的进攻,并回以进攻。慢慢地,柳倩倩不再让子,“到了让 先的棋。”场景六,柳倩倩报名参加一个在全国具有影响的比赛,与全国冠军七段棋手对局,成了赛场的最大黑马,“以一盘不输的成绩获得冠军。”场景七,随着 韩国围棋的崛起,竞技方除中国、日本外,又添了一个国家。彭行从韩国回来,参加了升段赛,他感觉很好,比赛中直落数盘,升上了最高的段位九段。庆贺会上, 柳倩倩给他发了方圆棋校名誉校长的证书。新时期到来后的十几年间,中国的围棋突飞猛进,已能和日本、韩国一比高低,而且常能胜出了。

  其后的十多年。场景一、全国有名的旋风王等国手在北京开设了“道场”。各省市一些拔尖的少年棋童被选送到了那里。“道场”是收费的,进“场”要 收费,与专业棋手对局也要收费。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侯小君的母亲计星月,看出小君有望成为未来国手,她作为一笔大投资,把小君送进了“道场”。为了让小 君早日出道,计星月在京城租了房子。场景二,小君进道场后,在排名战中,前四名得主多有变化,而小君得到的老是第五名,奖励是免对局费。“道场内并不认为 小君是高手”,但他的对局费免缴了。场景三,小君参加中韩两国少年棋赛,小君赢了第一场。他的每一步,都“让对手想上好半天”。旋风王“也觉得有的棋无理 了一点”,但怎么算“有理”,怎么算“无理”?“每位天才棋手都在追寻‘神之一手’,所呈现的状态是不是都显‘无理’?”因此,旋风王亲自给小君发了奖 金,但“没有在道场宣扬。”场景四,小君在升段赛中,除了输给自己道场那位最冒尖的棋手外,全是胜局,“已经铁定升段”。他的同学胡多告诉小君:他“最后 一盘,对手正差一盘就入段了,大家又有点熟,他私下来找我,最后约好了,我放水,他给钱……给了两万元。”小君“不由得张大了嘴”。场景五,几年过去,小 君回南城。他已得过全国棋赛的冠军,对手是韩国的新棋王。五盘三胜,小君已胜了两盘,离世界冠军只有一步之遥。场景六,胡多作为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组织 四代棋王——陶羊子、彭行、柳倩倩、侯小君联棋赛。赛前采访了每一个人,当胡多问到小君,“什么是围棋的美”时,小君的回答:“效益就是美。”场景七,联 赛开始,陶羊子与彭行联手,柳倩倩与侯小君联手,下着下着,侯小君抛弃了柳倩倩,逕自一个人与陶羊子下。九十多岁的陶羊子,“每一步走得平实,却又显飘 逸”,最后陶羊子的白棋以“半目胜”。陶羊子没在意裁判宣布的胜负,睡着了。彭行“嗅到了一缕檀香的气息,他想到了:涅槃。”《白之篇》也到此结束。《白 之篇》以四代棋王的交替和更迭,确确实实写了一部棋林外史,即新中国六十多年围棋的现实主义史,震撼了每个读者的心灵。

  (二)

  写出新中国围棋的现实主义史,只是《白之篇》的一“维”。它的另一“维”是写四代棋王的心灵史。两者或平行或交叉地融合在一起。

  本着对围棋的不同理解,四代棋王各有其心路历程。陶羊子认为,棋是文化。他以此观察、对待围棋与己有关的一些事。新中国成立后,搞思想改造,陶 羊子视思想改造是一种文化行为,他作好了“要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煑三次”的思想准备。“破四旧”了,陶羊子知道,“这些古物不可再 生,是很有保存价值的,但这些价值有与无,都与建设新社会没有什么关系”,“认为它们有价值,也许只是知识分子的旧观念吧。”所以,他对“破四旧”,勉强 接受。及至“运动”搞“武斗”,对知识分子百般凌辱,陶羊子感到这与“文化”完全无关;士可杀而不可辱,岂可认同。出于逆反心理,当彭行请求他做他的学生 时,他一反过去收徒从不举行仪式的先例,要求彭行行跪拜礼。不是跪拜他本人,是跪拜棋文化。山口劲夫和他对弈,眼看输了,向他求教,他掳空了棋盘上的棋 子,山口劲夫和在旁观棋的彭行百思不解,“棋盘是空的”,意味着什么?其实,在陶羊子看来,下棋,无论谁胜谁负,归根结底总是空,只有棋文化是永存的。 “运动”期间,陶羊子还是一个人不断打谱,他不愿意这一中华民族悠长久远的棋文化至此中断。中日围棋赛重开,他仍然对其中的胜局、负局复盘,捉摸两国的棋 力,比较两国的棋文化长短所在,思谋何日赶超日本。彭行进了棋院,忙于升段,忙于比赛,而对棋文化的理解并无长进,陶羊子是有看法的,但他没有就此批评彭 行,因为他认为这是时代使然。最后,在棋王联赛中,他以“棋是文化”的理想主义,战胜了小君“棋是效益”的实利主义,他感到平生之愿已足,无疾而终,“涅 盘”在棋枰上,他可以对自己的一生告慰了。

  第二代棋王彭行,以其在“运动”期间的实际体会为基础,认为棋是生存。下棋是要自己生存,叫对方失败。他也以下棋作为自己生存的一种方式。在他 囊中空空时,他凭棋艺,赢得了查谈的尊重,五天不收他住宿费、食费。逃亡期间,他还是凭棋艺得到唐东方的接待,赢了唐东方,赢了常二段。唐东方因为怕窝藏 他这个逃犯受牵连请他离开,分手时,还是“从裤袋掏出一叠纸币,连同一把硬币,一起放进彭行的口袋”。他的生存问题暂时得到缓解。在火车站,联防队将他扣 压,又是彭行靠下棋赢了联防队长,矮个子联防队员将他放行。在台山煤矿,仍然以他的棋艺使他得以留在矿上,当了工人,矿长还把妻子家的外姪女介绍给他。棋 是生存,“人生如棋赛,一次过,无改悔。”彭行的“棋是生存”观,是他在“运动”期间非同寻常的坎坷遭遇中形成的。“运动”过后,他当教练,当棋院领导 人,当全国冠军,以至升到九段,全都是凭的下棋。棋下好了,他的生存环境也一年比一年改善了。“棋是生存”,如此理解棋,很粗野,然而,“运动”十年,不 就是一个粗野至极的年代吗?彭行形成这样的围棋观,很自然。

  新时期到来,人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如何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满足、渲泄,受到压抑时怎样反弹,怎样进入正轨,就成为人们的重大需要。柳倩倩以及杨 莲,目睹彭行和秦如梅的爱恋之情,激发了他俩的斗志,取得了好成绩。小梅在一场车祸中死去,彭行立刻迎娶筱萍做妻子,可见感情是多么需要填补。柳倩倩看 到,杨莲与萧然恋爱时,棋力大增,本来旗鼓相当的,她竟下不过杨莲了。杨莲连连得胜,柳倩倩受到刺激,感到压力的沉重,“压到了绝望处,也只有不顾一切走 下去”,柳倩倩拼了,赢了,与杨莲一起升了段。她更感到棋和情感是分不开的。她和姚钧的情爱生活失败后,柳倩倩的感情受到沉重打击。一年一度的棋赛中,输 了第一场,“接着的几场她连着输”。柳倩倩“坚持认为是他(姚钧)让她丢了元气,还让她丢了运气。”“棋是情感”的观念在她头脑里扎下了根。及至柳倩倩办 起方圆棋校,编了本《快乐围棋》,感情顺畅,“对空她进一步领悟了,她觉得自己的棋比过去高出了一子多的水平”。她赢得了全国冠军。“棋是情感”的理念, 在柳倩倩头脑里是这样根深蒂固地形成的。进入市场经济为主的新轨后,不少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大变化。棋林也不例外。侯小君的母亲计星月角角分分计较。她工于 算计,钻进了钱眼里。在社会的影响和他母亲的熏陶下,侯小君切身感受到:没有钱,在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里过步难行。他爱好下棋,有天才,有悟性,但他清 楚,如果他升不了段,当不了专业棋手,只能是两手空空,腰无分文。因此,他刻苦钻研,在下棋时算计过人,他知道下棋成名后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效益。他成名 后,授课费、对局费、出场费、奖金,源源不绝地进入他母亲的钱包。“不管黑棋白棋,只要赢棋就是好棋。”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胡多放水,拿了对手两万 元,虽然“心里还有点想不明白似的”,“他还是想那两万元……”。在小君嘴里,棋是效益,还是好听的说法。说白了下棋就是赚钱。棋在小君心中已经“异化” 了。

  陶羊子的棋是文化,彭行的棋是生存,柳倩倩的棋是情感,到侯小君的棋是效益,不但和围棋在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紧密依存,又是六十多年社会的变迁在四代棋王心路历程上的折射和反映。四代棋王的心史,使《白之篇》的棋林外史更加厚实,更加多彩。

  (三)

  《白之篇》还有第三“维”。它是叠合、交融在前两“维”之中的。举凡经典长篇,无不在反映或表现历史生活或现实生活时,保持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批 判,古今中外,概不能外。假如《儒林外史》只是描摹、叙写了当时儒林人物而未对科举制度进行深刻批判,它也只是提供了茶余酒后的谈资,传留不到今天。吴敬 梓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借王冕之口对“用《五经》、《四书》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予以批评:“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文行 出处(按:“文”指文章、学业;“行”指道德、品行;“出”指做官;“处”指退隐)都看得轻了。”唯恐读者不了解他写《儒林外史》的苦心。《白之篇》除书 写了新中国六十多年来围棋的现实主义历史,揭示了四代棋王的心史外,它还在情节、场景、场面的描写中自然流露了它的倾向性。虽然储福金从头至尾都没有说过 一句表示思想倾向的话,甚至他也没有假借人物之口做他的传声筒。其倾向的隐蔽性甚至超过了《儒林外史》。

  《白之篇》倾向之一,对左倾思想、对极左进行无声的反思。建国初期对陶羊子的弃而不用,源于对围棋的片面看法,以为那是闲适文化,玩物丧志。但 是,不管怎样,后来给陶羊子一点补贴,让他能活下去,也还是好的。到了“运动”期间,把陶羊子这样对新社会有益无害的人也作为批斗对象,把他打得头破血 流,那就是极左了。但是,储福金没有就此说过一句有关“运动”的话。

  倾向之二,对围棋的举国体制似有质疑。北京有棋院,不少省市也有棋院或集训队,若干地级市也有棋校。它们招收或吸收了一批人,整天到晚学棋、研 棋、弈棋。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参加省市赛、全国赛。冠军第一,金牌第一。棋手年龄大了,在优胜劣败中只能退出。由于他们从小学棋,很少学文化,文化水平 一般都比较低下,退出棋坛后百无一能。如此举国体制是否和围棋的文化本质相悖?《白之篇》字里行间流露了质疑,虽然作家储福金仍然始终不发一言。

  倾向之三,对当今围棋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与市场接轨的做法,以为尚可商榷。自进入21世纪后,围棋市场化了,一切靠金钱启动、周转、运行。进棋 校,入道场,听课,受教,对局、参赛,升段,……都是金钱开路,金钱作结。巨额资金诱惑、吸引着众多棋手。一批批冠军产生,又一批批冠军在不间断的比赛中 被人们遗忘。即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日本和韩国也不是一切都金钱挂帅。现代国家约定俗成,有些文化,如博物馆文化、图书馆文化、公园文化,以及诸多非物质文 化遗产并不进入市场,而是由国家拨款、支持而得以存在。即以我国的昆曲文化而言,如果让它们进入市场,演员自己养活自己,行吗?围棋文化如同昆曲文化一 样,如有人喜爱、钻研、学习,作为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那是民众自己的事。在群众性的围棋文化活动中,其中的尖子,经过选拔,极少数的人,进入国家队, 经过再训练,再提高,参加国际比赛。无须让围棋像现在这样,从幼年开始,少年、青年,一直到成年,都被卷进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钱迷心窍,跟着金钱的指挥棒 转。围棋与市场接轨,要不要进行改革?怎样改革得好?储福金仍然一句话没有说,他只是在情节和场景场面中流露了他对这种做法尚可商榷的倾向。

  《儒林外史》批判的科举制度,是在《儒林外史》问世以后过了一百几十年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被废除的。如今与市场接轨的中国围棋,也不可能一下子改 变。但是,我相信,《白之篇》对它的无声争鸣,将会在十几年、几十年后的改革中,中国围棋与市场接轨的做法,会得到转变、转化,这是可以肯定的。

  一部新中国围棋的现实主义史,一部四代棋王的心史,一部可与《儒林外史》一比的棋林外史,《白之篇》会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我是坚信不疑的。

  储福金与围棋小说

  李洁非

  围棋者,天道也;小说者,人道也。一主格物,一主辨人,于其所长,皆可谓穷形尽相。研围棋益深必以皈悟天理为要,治小说益精则非得透悉人伦世 情。储福金君,小说家里围棋最佳,弈者内小说第一。二十年前识荆,我对他就有此概念,然而很长时间中,于这两点却只有单独和分别的认识——我是他小说的读 者,也曾在纹枰上向他请益,可是却没有机会领略他将小说和围棋熔于一炉的风采,写作的储福金与下棋的储福金,各行其是,并无交集。文坛中一班嗜棋的朋友, 对他何时动手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围棋,揣此想望久矣,而他迟迟不出手。2007年,他终于破此悬念,出版小说《黑白》。以我所知,这应是史上第一部长篇围棋 小说。何遑多言,作品取得了可以预料的成功及反响。记得《黑白》讨论会上,不单文坛棋友济济一堂,当时尚健在人世的陈祖德先生以及围棋专业媒体《围棋天 地》的编辑记者,亦惠然光临。虽说在古代,文棋之雅常常如影随形,但方今之世,这样耸动了文棋两苑而令其一时聚首,似乎也只拜储福金《黑白》所赐。

  围棋乃地道的国粹。象棋虽然现在普及度远超围棋,实际却是发明于异域、由外输入的泊来物。故唯围棋才体现原汁原味的中国思维,与我们哲学、文学 等关系深远、互为润滋。历史上第一流的文人好像不曾咏过象棋,但题吟围棋的则不胜枚举,我见过的就有白居易、杜牧、孟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陆游、钱谦益、袁枚等等。可以说,在以诗为正宗的时代,围棋本就是中国文学常见题材对象。唯自小说时代以来,文棋二者的关系疏淡起来,偶有一二作品(如 《三国》《红楼》)在局部情节写到围棋,但论着以围棋为对象、为主体,这样的创作严格说来在中国是没有的,相反写象棋倒是出过名篇,例如阿城《棋王》,此 作被尊“寻根派”代表作,论者颇感慨于它如何把中国智慧、生存态度与棋道相融合,但以我看来,这样的主题借象棋而非围棋说之,其实令人怅然有失。然而文学 与围棋何以睽隔若此,往虚里说,应是古今文化精神悬殊所致,如果切近务实来讲倒也简单:围棋的道儿太深,研摩费时,非矻孜以求不能致万一。欲以围棋入小 说,有此念者,兴许不在少数;但真正能为此念拈动笔头者,如今作家中必属凤毛麟角。储福金便是这凤毛麟角,至少我私下认为,有资格做这事且可以做好的,储 福金该称当仁不让。《黑白》的出版,从文学角度讲,将古代文棋之雅的传统在小说时代接续下来,从围棋角度讲,也补了现代以来围棋越来越偏于竞技体育而疏离 于文化之不足。读者对它的喜爱也是如此。《黑白》的读者,必兼爱围棋与文学,或者是文学爱好者中雅爱围棋者,或者是围棋爱好者中文化趣味较高者。在这样的 读者心目中,围棋葆有一番特别的意义,他们于围棋,既不目为饭碗,也不仅以消遣、娱乐视之,颇作为修身养性之器来看待。从这一点来说,一部精写围棋的小 说,是人们所乐见的,而完成这任务,非以优秀作家又深通棋艺者才可致之。环顾当今文坛,此人确可谓舍储君而其谁乎?故而很久以前大家暗中怀翘首之望,等他 终于写出《黑白》,我们都感到心愿得以释放。

  从世界范围讲,过去最有名的围棋小说,当属川端康成以木谷实为主人公的《名人》,篇幅约六万字,只好算中篇。《黑白》不但在规模上超过它,内容 和文化分量亦不输彼。《名人》以一局超长对局,表现日本弈坛两大时代的交替,写得极富美学精神。《黑白》时空却跨了小半个世纪,塑造了一组棋士群像,又将 沧桑世事与枰间悟道熔于一炉。两部作品之间,处处显出中日历史、社会和文化格局的不同,其实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很好对象。储福金或许写不出《名人》,但 川端恐怕同样写不出《黑白》。这些都留待有识者将来细细讨论,重要的是,自从有了《黑白》,中国当代作家总算可以说不愧对祖上发明的围棋,否则我们拿再多 围棋世界冠军,棋文化却终矮人一头。

  迄《黑白》之问世,又已七年。这当中,与储兄偶通音讯,却未谋面。偏偏刚入2014年没几天,收到他发来《黑白》之“白之篇”,并告出版在即, 令人喜不自禁。回想那时读到《黑白》,已有心中石头落地之感,对他再写一部,何敢望焉。然而此刻又一部二十万字小说稿却已在眼前。获此先睹良机,一气读 完,餍足之感无以言表。

  情节上,“白之篇”延续《黑白》而来。《黑白》人物故事收尾于抗战“惨胜”,“白之篇”则自建国后写起,线索仍以陶羊子为端绪,就这一点说二者 有起承关系。但新作有个很大不同,原来有贯穿性的主角、中心人物,现在没有了,而写成四代棋手的多部曲式,陶羊子而彭行,彭行而柳倩倩,柳倩倩而侯小君, 相当于有四位主人公。这种非中心人物的故事结构,过去长篇小说也有,《儒林外史》就是如此,小说理论称之“以人串事”,人物起一种情节穿线功能的作用。 “白之篇”四位主人公之间的转换,有类似意义,作为叙事原点分别指向或辐射出五十年代至“文革”、“文革”期间、八十年代以及市场经济当下这四个大的当代 史段落。

  但这仅为此种安排较浅显一面,实际上还有含而不露的话语值得体会。从《黑白》叙事通体突出着一个主人公,到“白之篇”用四位棋手分别描摹现实、 作跳跃式叙述,蕴藏了很多感触和思悟,比如“一”与“多”、不变与变之类对比或反差。曩者,陶羊子以对棋道一以贯之、矢志以求的形象留在读者脑海,到了 “白之篇”,这种内涵不觉间从围棋现实和棋手身上隐退,而无迹可求了。彭行虽拜陶羊子为师,并在技艺乃至见地上接受乃师启迪,但他始终无法如老师那样对围 棋的奉求一种信仰。之后,柳倩倩之于彭行、侯小君之于柳倩倩何尝不如是?所学益止乎技术层面,不能从技术精进到精神,如庄周疱丁之喻,“所好者道也,进乎 技矣”,“以神遇,不以目视”。盖当代背景下,弈之一事“变”的意味益浓,生存即在于“变”,凡善变或能“变”在先者最宜生存,而无可“守”、不能 “守”、也不值得“守”。从师承关系讲,侯小君算陶羊子三传弟子,但传到他这儿,围棋从路数风格到内涵,不单毫无陶羊子遗韵,乃至实已背道而驰。侯小君心 中浑然不知“棋道”二字为何物,他是十足的在功利、锦标刺激下成长起来的棋手,身边始终跟着一位满脑财会思维的母亲,然而他战绩甚好,小小年纪已打入世界 冠军赛决赛,正所谓赢棋是硬道理、一胜遮百丑。

  这究竟是个人之失,还是时代和文化之失?小说中的笔触,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有许多精彩情节或细节。尤其是彭行的段落,他那俄底修斯般的围棋流 浪史,他与烧饼贩子查淡(“炸弹”谐音,典见小说)有如草寇剪径、丛林求生的棋上体验,他在方城矿区终因棋捧上一只饭碗以及这碗饭的种种吃法……写尽棋底 人生波澜。读书人逢乱世易叹天下之大容不下一张书桌,而彭行从海城到方城,也无非是要找一处容下一张棋枰的地方,而为此漂泊上千公里,乃知斯文坠地、无枝 可栖。棋士之心就是在这东播西迁的路上被改变,且不能不改变。师傅陶羊子身上有一种化为棋格的人格,彭行对此不是没有意识,却因所处现实无法效摹、纳为己 行。

  或许我不能指陈如上叙事隐含对围棋文化品格流失的感喟,但四代棋手的变迁史本身,客观上呈现了这种关系。胜负(输赢)与内涵(妙谛),这两种对 围棋同样重要然而在现实条件下又颇为矛盾、似难兼得的东西,是小说留给我们的推不开的思索。小说最后收束于一幕大戏,亦即师祖陶羊子与徒孙侯小君的跨代对 决,这段情节精彩之至。行棋中,双方秉各自围棋认知,你来我往,表面上是陶、侯两位特定棋手对局,其实却是不同精神体系的围棋的淋漓尽致演示。黑棋(侯小 君)处处“寻衅挑事”,时时“求复杂的转换”,白棋则不动如山,“以不变应万变”。

  小说写道:“对局中的陶羊子心境一片清明,仿佛回到了早年在烂柯山顶观天地的时光,棋形如山边之云,或凝定,或飞散,多少年来没有意识着这样清 明的心境了,他在存世中已经顺随,早已离开了对弈的局面,生死在岁月中变得轻,变得空,变得坦然无碍。”棋局甫终,侯小君诧异道:“太师公他这么快睡着 了!”其实陶羊子是棋上“圆寂”,以生命行完最后一局棋、在棋中走完生命最后一步。如此煞尾,自具点睛之意。回看围棋气质愈益物化的现实,应见作者心中实 有古调不弹之痛。

  孔子以“文”教天下,中国历史的灵魂和价值核心尽在一个“文”字,而这也是储福金用以把握围棋、透视其本质的柄杓。所以他的围棋小说立意很高, 充分调动了自己对围棋、对文化双重的精深见地,真正做到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读者阅其书,所获不止是棋人棋事而已,更有从文化、哲理和道行的高度对围棋 的把握。然而,他一点不说教,当初读《黑白》后我曾指“这部小说奇就奇在风骨雅正,却丝毫没有教化的痕迹”,到了“白之篇”,还是这样。这一点其实最难, 当文学想去发扬一种道理时,极易流于说教,今天称之“概念化”,古时所谓“以理入诗”等,以致思想含量上去了,作品却味同嚼蜡。储福金的好处在于,不光对 围棋有深入认知,又更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有的是办法让叙事情趣横生。之前《黑白》,袁青原型明显化自吴清源(袁青者,清源之音逆读也),而“白之篇”的 旋王风脱胎于何人,略知弈坛掌故的读者亦不难会意。此外,彭行少年及当知青时的情形,多少有些“自传”的成分和影子。海城盖即上海、南城盖即南京,与这两 地有关的故事,我觉得也会是虚虚实实。这种写法,是地道中国式小说独有趣味。曹雪芹最谙其道,一部《红楼》,妙在“贾雨村”和“甄士隐”两者间。余如《儒 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叙事亦行于真实与虚构边缘。可惜中国小说这一传统韵致,“现代”渐渐流失,而从《黑白》和“白之篇”,我却得到了重温的机会。

  知白守黑——读《黑白(白之篇章)》

  聂斌

  作为一个不懂围棋的人,谈一部围棋小说十分心虚,但读过前后两部《黑白》,见其丰盈厚重远远超出“围棋小说”这四字所指涉的范围,便尝试着就我眼中的《黑白》进行一番个人化的思考。

  《黑白》及其续篇《黑白(白之篇章)》以线性叙事刻画了四代棋人:陶羊子、彭行、柳倩倩(杨莲)、小君。初看,我有一丝疑惑。作者对这五个人物 的刻画在篇幅上呈明显递减态势,这四代人物形象的丰满程度也一代不如一代。陶羊子无疑是作者在这两部小说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一个,他与围棋不分你我的一生 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彭行这一形象也是颇为完整的,但待他历经坎坷终于借围棋得以安身立命时,他与棋的神交便停止了,他作为小说中的一份子仿佛走向了终 结;而在相对平静而安逸的环境中成长、从小接受专业围棋训练的柳倩倩和杨莲似乎更是少了那一丝对围棋的切肤之悟,而仅仅是“与情感相连”,在复杂的感情纠 葛中呈现围棋在她们生命中占有的分量;及至小君,则更是有着末代子孙的孱弱、颓废气息,他那古怪的生理习惯、透着邪气的乱战路数和赤裸裸的“效益美”论调 使他如同一个“棋妖”,在末日的狂欢中释放令人惊愕的天分,令人想起《布登勃洛克一家》中脆弱、伤感、无力扭转家族没落的第四代人小汉斯,或是《百年孤 独》里那个由姑侄乱伦而生的长着猪尾巴的婴儿。那么,《黑白(白之篇章)》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该如何看待之后人物被越写越薄的文本现象?

  就这部小说而言,说作者的人物刻画不到位无疑武断了。窃以为,围棋便是《黑白》及《黑白(白之篇章)》的主人公,四代棋手的命运展现与他们身后的时代风云变幻均辅助于围棋的命运这一中心。

  从陶羊子到小君,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围棋随时代由胜而衰、由文化到技术的过程。于陶羊子,围棋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的另一个自我,他的生活方 式、内心状态无不与围棋精神紧密联系。适逢战乱,国破家亡,围棋充分地介入陶羊子的命运,使他向死而生,终得平安,陶羊子由此也在棋艺上进入天人合一之 境,他的枰间行走更是有着代天立言之意。待战争结束,民族危机、国家兴亡的声音渐渐淹没,热血沸腾与恣意情仇的年代已然逝去,宏大的民族叙事由个人化的意 趣替代,生活让位给了平凡、庸碌、琐碎,围棋也从富于拯救色彩的文化形态转变为爱好、娱乐、职业,从大声疾呼逐渐变成轻描淡写。于彭行,是围棋将他从无望 的知青生活中带出,也是围棋将他置于伤人后逃亡的险境,最后还是围棋令他结束饥寒交迫的困顿,获得重新安顿自己的机会。尽管他的命运也与围棋纠缠不休,不 仅在流亡路上尝尽艰辛,将自己逼进生与死的抉择,而且在“文革”乱象间看似懵懂却又仿佛顺应天意一般确立了自己的围棋人生,平心而论,他对于围棋的体悟所 进入的生命层面同样令人难以忽略,但相较于其师陶羊子达到的文化层面,他与围棋的相互作用已经有了明显的弱化。于柳倩倩和杨莲,围棋介入生命的程度进一步 降低。作为职业棋手,她们必须全力应付各种棋赛,必须考虑段位、名次,掌握比赛技巧,战胜对手。这一明确的目的性和强烈的功利性已然消解了围棋于性情、于 人生的人文意义,使围棋开始日益技术化,日益陌生化。但作为秦如梅与彭行的弟子,她们还是浸染了微弱的古风,在残存的温情传统与气势汹汹的商业大潮的作用 下成长,进入的是进一步私人化的情感层面。学习围棋无疑在两位女孩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使她们具备了独特的气质,使她们的情感之路别具一格。在她们身 上,围棋尚可与情感纠缠,于小君,围棋就彻底是身外之物了,他所达到的便是最低一等的利益层面。尽管小君的围棋天分不容否定,他特殊的生理习惯与性格特点 也使他的人生之路注定与旁人不同,但在他身上,棋道与人格显得毫无关联,甚至相互背离,他如同一个稻草人,空洞,没有灵魂。在他整个围棋生涯中,钱是一切 的起点和终点,钱是他的忧愁也是希望所在。赢棋带来的金钱、名气、地位使他的人生充满喧闹,唯独不见那至高的围棋精神,由陶羊子开启的四代人的围棋旅行就 此步入终点。

  如此说来,这一段清晰的围棋命运之旅中,围棋是惟一的主角,众多的人物只是呈现其命运走向的载体,这样便可以合理解释部分人物何以呈“碎片” 状。拿秦如梅来说,她的数次从天而降、神秘的家庭、颇为突然的死亡,都令我们初读《黑白(白之篇章)》时产生不解,我们在为她离开人世心痛之余,也觉得这 个人物的面目不甚清晰。事实上,她便如《黑白》中的梅若云,她们至纯至洁,本不属于人世间,她们代表着一个至高的理想,是陶羊子、彭行诸人终生奉于心底、 映照自我的镜子,是以美丽照耀陶、彭并让他们意识到人生缺憾从而脱胎换骨、步入更高境界的倩影,她们与围棋紧密联系,而绝不只是爱情幻灭的影子。还有柳倩 倩,她事业有成,爱情无果,我们只是模糊地看到她忙碌在“方圆棋校”任上,最后的结局无从得知;至于小君,我们只能记住他成为一代棋王后空洞的喜悦,而无 法看清他的人生前景。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因围棋由胜而衰,与人情、修为渐行渐远而发生的必然结果,因此理所当然。

  正如作者所说:“《黑白》第二部写的是当代生活,便用了现代手法。”文中多处印象式的形象塑造、人物内心与外部环境相互呼应的场景刻画、意识流 式的心理描写均作用于这种“现代手法”,加之作者平稳、沉静、功力深厚的语言,整个文本典雅、和谐、发万物于无声,读来便有丰厚之感浸入心底。整部小说除 了艺术上给予我们美好的阅读体验,作者于文本中所作的思考也颇值得玩味。

  在《黑白》中,我们可以无限感叹陶羊子所达到的内圣外王、甚至天人合一之境,到了《黑白(白之篇章)》,就不得不开始思考传统文化的出路问题。 作者的态度显然是悲观的,这从故事越写越薄、围棋精神越来越淡便可看出,但这种悲观之中又含有殷切的希望。结尾处,四代棋人共聚,陶羊子持白以半目胜小君 所持黑棋,似乎代表着传统的胜利,但这优势实在微弱;棋局上,万千往事汇集陶羊子心头,历史与现实相交织,梅若云、烂柯山一一浮过心头,他感慨时代翻天覆 地的变化,依旧以清明之境圆寂,却仿佛也带走了他所维系的围棋精神,仿佛苟延残喘的传统气脉至此终于断裂。这的确是矛盾的,这矛盾也是因时代的矛盾而来。 结合两部《黑白》来看,作者对于陶羊子这一人物无疑十分认可,在他身上,道家精神所崇尚的“无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每一次人生轨迹的变化皆是顺应时势 而来,无论于好于坏,他仿佛始终无欲无求,只是接受现状,任由围棋牵引着步入新的阶段,因而他一次又一次否极泰来,绝处逢生,内心平和、明澈之至,种种逆 境均无法动摇,这种“无为”的处世态度在其弟子彭行处也得到了体现。那么,过度解读一番,这是否表示作者意图以道家精神作为今人的出路?

  然而非黑即白的回答又有什么意义,只是在这一番围棋的命运沉浮之中,我们得以窥见智慧与性灵,得以探寻人生的种种所得与不得,得以照见过去与未来,足矣。

  不懂棋的人观棋——阅读《黑白》(白之篇)

  韩倩雯

  对于一个不懂棋、甚至从未下过围棋、也不曾观棋的人来说,《黑白》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棋、观的是棋、悟的也是棋,但有关围棋的一切并未给我这个 外行人阅读困扰,恰恰相反,我这么一个从未摸过一颗棋子的人,却能在这部写棋的小说中和人物一起经历他们命运的沉浮、内心的诗意、生活的疲乏以及“落了片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寂寥与苍凉。与其说这是一个在棋盘上的搏杀与围空,不如说是借用区区棋盘替人做了一个道场。棋与人是共通的,棋性通着人性,黑白之 间,阴阳相生,有如太极图,互争又互和。

  作者是局外高人,展开人世的棋盘,人间的棋局嵌套棋盘上的棋局,局局相连、场场相扣,在木质棋盘上游走的棋子与在人世间行走的人浑融一体,气脉 相通。在棋盘上展开的是棋运,亦是人运;是棋格,亦是性格。在飘逸空灵的叙述中,世间的搏杀与棋盘上的搏杀削弱了血腥与恐怖,却增强了气力,并且这股 “气”贯穿行文始终,语言是舒展的、平静如水的,情节却是紧凑的、夹杂杀气的,这种杀气并不伤人,但能给人强于“受伤”本身百倍的心灵之痛,这种痛是刺穿 心肺、却又无药可医的,是一直会痛下去、时不时就要复发的。你甚至会惊叹,如此行云流水、舒展自如的文字,何以给内心以沉沉一击,并且是如此疼痛的一击, 不亚于寒彻心骨的感受。看过很多内里干瘪却叙事“热闹”的小说,《黑白》清冷、置身局外但不与世相隔,字字珠圆玉润、如源头清溪,不浮华、不油腻,清朗疏 淡,既有道家风骨,又有佛学韵致,给人以截然不同的阅读享受,舒服、清爽。

  《黑白》由四个篇章构成,写了四代棋手的棋路、心路、人生路。陶羊子经历了名利、喧嚣、战乱、文革之后,已是超然物外、心地澄明的棋王,他的棋 与心境、文化相通,用“围空”击败“搏杀”,颇具禅意;彭行喜欢“搏杀”,他的人生轨迹捆绑在这一方棋盘上,因棋拜师、得到尊重,又因棋伤人、流亡、被 救,因棋而爱、又悲,最终还是因棋回归平淡的生活,娶妻生子,比赛升段;柳倩倩因棋结缘,因棋生怨,黑白棋子连着她的情感、情感也左右着她的棋运,离开围 棋比赛的时候,也是她不再为情所困的时候,她成了生意场上的女强人;至于小君,他下棋的经历和目的更简单,围棋之美,效益就是美,赢棋就是美,对弈也仅仅 是几尺棋盘上的狠棋、和赢棋后母亲的盘算。四代棋手的心境,可以说是走了一个下坡路,由超脱尘世的彼岸世界下降到人间、人世的波折悲欢,再下降到男女之间 的情爱,最终堕落到世俗名利生计盘算。

  搏杀。彭行长于搏杀、柳倩倩也喜欢搏杀、小君更是有一手无规可循的狠棋,还有日本棋手山口劲夫,在棋盘上搏杀得极具力量。但这些进攻的黑棋都抵 挡不了飘逸的白棋,黑棋就像人世间的争争斗斗,而白棋就像是高居人世的空空道人,凌驾其上,洞悉世间烟火。擅于搏杀的都是年轻人,似乎每一辈年轻人都是在 世俗的诱惑之下而充满杀伤力,他们抱有要赢的心态,卯足劲往上走,年轻人充满杀气、咄咄逼人、充满危险却十分盲目。尽管陶羊子已经与世间名利没有瓜葛,在 棋盘上处处围空,将搏杀的黑棋击溃,但是他还是避不开来自世间的“搏杀”,红卫兵们耀武扬威地走在大街上,随意辱骂甚至鞭打他,在批斗中,他的肉体和精神 是分离的,头被打出了血,对他而言没有痛,反而是梅若云被羞辱让他觉得痛苦难以忍受,梅若云让他想到人生的孤独是最难捱的,而孤独永远都是不可以共同承受 和分担的。陶羊子飘逸的白棋与气势汹汹的黑棋,实际上也是阴阳相生、互争互和的关系,也正因此,陶羊子既置身世外又难以与世相隔,既有仙风道骨又有人间烟 火气。说他是世间“高”人,“高”在看透;也可说他是世外“空”人,“空”在无能为力。

  围空。“空”,是《黑白》中最耐人寻味的字。从小说开头陶羊子一把撸空棋盘开始,就有不同的人开始用自己的人生和思考丰富这一个“空”字。是棋 盘上的占空,是人与物之间的空,是胜负皆空,是少女的纯洁和芬芳带来的意念的空,是过眼不入心的生活的空,是不落旧势下出新棋的空,是一切尘埃落定空想失 落的空,是和即是空空即是和的空,是失去情感的身体里的空,是时移事往唯心不易一片澄明的空……作者似乎不想给“空”一个明确的定性,而是让读者自己去 猜、去悟,可以是空洞、空浮、空虚,也可以是空念、空执、空透,还可以是空谷跫音、妙手空空、五蕴皆空……“空”,可以年纪轻轻破旧立新,可以以退为进暗 藏杀机,也可以老气横秋绝望悲哀,更可以超脱尘世禅意玄妙。五味杂陈,个中滋味,唯有读者自己才能体悟。就陶羊子向彭行传授棋艺而言,与其说是教棋,不如 说是教他悟“空”,棋与文化相通、与品性相连,真理就在心中,人人皆有佛性,只要有一颗佛心,也能在一朵花、一棵树里看见世界和佛祖。所以,我想,学棋就 是悟棋,悟棋就是悟道,悟道就是悟人间、悟真理、悟佛性,如能心如明镜、不惹尘埃,就是“悟”出“空”来了。

  阴阳。“黑白便是男女,表现着的是阴阳,是心识,是情感。”《黑白》中男女的情感瓜葛在陶羊子和梅若云,彭行和秦如梅,柳倩倩、杨莲与几个男人 之间都有。陶羊子和梅若云的感情是失败的,梅若云嫁了别人,陶羊子只能在这一生中想念她,在被批斗时下意识地保护她,转移红卫兵的注意力,让她少吃些苦 头。彭行和秦如梅,走过很多波折之后,欣喜地认出彼此,却在爱情快要开花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而凋谢了。杨莲换了一拨又一拨男人,最后得了白血病离开人 世。柳倩倩与三个男人之间有暧昧,也没有得到爱情。相比较陶羊子和彭行接受命运安排过上了娶妻生子的平静生活,女人的命运似乎不是很好,梅若云被抓起来批 斗,秦如梅在车祸中惨死,杨莲得了白血病,柳倩倩孑然一身再无情感牵挂。梅若云、秦如梅的名字中都有个“梅”字,他们像梅花一样清香、甘美,都是聪慧、纯 洁的女子,还有一丝冬天里的清冷的意味。杨莲就像是盛夏的莲花,大朵大朵地盛开在池塘中,娇艳、生机勃勃,有一丝盛夏的灼热的激情。清冷的气质和灼热的情 感,都充满了诗情和女性的柔情,而她们相继死去,这些女性在小说中似乎象征着什么,而她们的死是不是说,生活本身就不可能充满诗情与激情?那种像红枫林一 般美丽的、吐着芳香的幻觉只能是一场空想么?

  阴阳又有中国哲学的动静观,古人借阴阳诠释宇宙万物之中都包涵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此消彼长推动事物发生发展。所以要求阴阳平衡、和谐。这又应了袁青所强调的“空即是和,和即是空”的思想,棋要体现一种“和”的精神。

  涅槃。涅槃在文中出现过两处。一处是杨莲临死时,说自己快“涅槃”了,成炜说只有高僧才能涅槃,凡人怎能涅槃?一处就是陶羊子死时,彭行靠近 时,嗅到一缕檀香,想到了“涅槃”。涅槃,意味着寂灭、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涅槃中不再有生命的烦恼和痛苦,从此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陶羊 子是既置身世间又置身世外的高人,正是因为这个,他的痛苦应当比凡人更甚,犹如高僧修行。在彭行与许容容的对话中,曾经探讨过精神痛苦的问题,许认为:痛 苦来自于信仰的缺失——“宗教是信仰,人没有了信仰才痛苦。”痛苦来自于思考的权利——“上帝给了人思想,同时给了人痛苦。”痛苦来自人与世界、内心的割 裂——“本来世界圆融一体,是人才有了种种分别,人也就承受着割裂之痛苦。”而围棋给人带来的痛苦,就在于“黑白的对立”,“搏杀的痛苦”。超越于棋盘的 高手,就要明白太极图,黑白圆融。但人很难修到“黑白圆融”的境界,凡世的人,尤其是在信仰中徘徊又无法靠近、有所思考、又与世界有割裂感的人,一定是痛 苦的,人世的苦,或许只有吃尽了、悟透了,才能成为高僧,才能得到涅槃。

  朱光潜在比较中西诗的时候曾说: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没有柏拉图和斯宾洛莎就没有歌德、华兹华斯 和雪莱诸人所表现的理想主义和泛神主义;没有宗教就没有希腊的悲剧,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国诗在荒瘦的土壤中居然显出奇葩异彩,固然是 一种可惊喜的成绩,但是比较西方诗,总嫌美中有不足。我爱中国诗,觉得在神韵微妙格调高雅方面往往非西诗所能及,但是说到深广伟大,我终无法为它护短。

  朱光潜评说中西诗差异的某些观点,似乎也适用于中西文学,包括小说、散文、戏剧。在文学院的课堂上,我学习过一些作品,也阅读过一些作品,给人 的感觉就是叙事热闹、技巧繁多,文学好像失去了它的灵魂,只是文字的游戏、故事的迷宫、阅读的快感,然后是放下书本之后内心的空空如也。西方的一些文学作 品,却因双希的精神源头而丰盛。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将少数可以利用的阅读时间几乎全给了西方文学、哲学。还记得教训诂学的老师是修佛学的,他曾希望我多 读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的书,也曾耐心对我讲解,只是那时候我太轻狂,看不起儒释道,走出教室之后就忘了他跟我提过的书名。我在想,如果当时,我能静下心来, 在他的指导下多读一些书,我的思维会不会少一些偏狭。而一些中国的文学究竟是没有哲学、宗教的沃土?还是文人太爱惜自身、只关心自己内心的排遣,修己慎 独,没有好好利用起来?我想,在以后的阅读中,我应该可以知晓一些答案。

  《黑白》是在本土精神土壤中浸润出来的文学作品,既有神韵、又有格调,也有深广的内涵。好看,好读,意蕴悠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