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

《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22日14:02 作者:【西班牙】费尔南多·阿尔贝卡   译者:金薇
作者:【西班牙】费尔南多·阿尔贝卡   译者:金薇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书号:
定价:35元

  内容简介:

  爱因斯坦7岁还没开始阅读,申请大学时非常困难,博士论文被认为很“平庸”……但是,他最后成为了全世界最出色的科学家之一。爱迪生、丘吉尔、毕加索、乔布斯都一度被认为是“坏学生”,是什么造就了后来的他们?

  《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一书运用脑科学的锻炼左右大脑的研究成果,通过益智游戏、记忆训练、图示分析、心理测试等手段,深入浅出地阐释了 如何提高记忆力、高效阅读、减缓压力,以及如何培养与激发创造力等等父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极富启发性的教育理念:所有的孩子都有潜力成为天才。

  书中给出了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例如制作小卡片、列提纲、划分层次、巧用速记符号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练习提升他们的IQ,让家长深度参与孩子教育的全过程。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千千万万个“小爱因斯坦”。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他们需要的是适当的激励、积极的动机、自信和爱,以激 发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潜力,释放他们的创新能力。费尔南多·阿贝尔卡告诉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为极富创造力的成功者的父母,通过一点一滴、实实 在在的努力,梦想终能照进现实。

  作者简介:

  费尔南多·阿尔贝卡

  (Fernando Alberca,1966- )

  西班牙著名教育专家,前教育部促进阅读委员会成员,运作过多所学校。目前在科尔多瓦开设有特别教育中心,在家庭关系、孩子行为等领域为父母提供 专业的咨询和解读,尤其擅长采用一系列科学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同时为西班牙各大媒体撰写家庭教育专栏。著有《为人父母》、《青春期父母手册》、 《快乐的99招》等教育读物。《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是他的第9本书,甫一上市便登顶亚马逊西班牙教育类畅销书榜,引发巨大轰动,至今已重印12 次,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加泰罗尼亚语版本相继面市。作者即将依照这本书的观点,主持电视节目。

  2013年,费尔南多·阿尔贝卡作品荣获由西班牙行星出版集团颁发的第六届 premio de hoy 奖,该奖项每年只授予一本图书。

  费尔南多养育有8个孩子,年龄在4到18岁之间。

  主要亮点:

  ★理念新颖——

  全新的脑科学理念,重新诠释基因遗产以及智慧概念,全面激发孩子大脑潜能。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极为欣赏本书,并欣然为本书撰写精彩推荐序言。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天才,教育理念是关键!爱因斯坦是目标,但更为了孩子成为有价值的人!

  ★方法实用,可读性强——

  细数从8个月到12岁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智力发展关键:多爬、培养创造力、学习动机的激发、认识自我、提高注意力、提高记忆力、高效阅读、划重点、做好笔记的方法……

  孩子通过学习变得更聪明,而不是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得好。

  传授陪读的技巧。让你从陪读的苦海中解放出来,找到正确的方法成就孩子的人生。

  ★在欧美非常畅销——

  2011年度亚马逊西班牙非虚构类排行榜及Nielsen非文学排行榜第一作品!

  版权销售至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巴西、法国等欧美国家,获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们争相追捧。

  在西班牙已售出45,000册,目前已进入第12印,造成轰动。

  十步骤,孩子变成爱因斯坦:

  1.锻炼左右脑

  1. 早爬行、多爬行

  2. 早阅读会阅读是关键

  3. 创造力的培养

  4. 12招助你提高注意力

  5. 强化记忆的几点建议

  6. 如何提高运算能力

  7. 巧用图示法

  8. 轻轻巧巧概括段落大意

  9. 别小瞧了小小卡片

  10 做笔记有诀窍

  媒体和专家评荐:

  作者曾在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萨拉戈萨、科尔多瓦等城市巡展宣传《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西班牙四家主流报刊《世界报》(EL MUNDO)《国家报》(EL PAIS)《先驱报》(LA VANGUARDIA)《ABC报》(EL ABC)争相报道;参加ONDACERO、CADENA SER、RNE等电台对话;被TVE2台、马德里电视台、TELE5等电视台节目专访。

  遗传基因真的决定了孩子的智力吗?教育专家费尔南多•阿尔贝卡给你答案。

  ——西班牙《世界报》

  我边读边做笔记。从书里我学到了不少省时省力的学习技巧,还有提高记忆力的小窍门。

  ——梅赛德斯•米亚,西班牙TELE5主持人、记者

  在我看来,西班牙作家、教育家费尔南多所写的这本《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一书,就是这样大可以借鉴的作品,因而是非常及时的可供家长阅读 的书:它从总结爱因斯坦从一个“成绩平平”的中学生成为世界一流大科学家的成长经验入手,提出了极富启发性的教育理念,与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教育方 法,提供了许多可以深入讨论的家庭教育话题。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并不是希望他们个个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肯定是很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成功者。《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这本书正是冲着这点而来,它在西方近十个西方国家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特别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们。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褚君浩

  读者对象:

  关心孩子早期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家长、老师、教育咨询机构研究人员。

  书摘目录

  短书摘目录

  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小练习

  “学业落后”和“学业优秀”区别到底在哪?

  成功孩子的背后……

  如何成为一个阅读高效的人?

  ——歌德曾说:“我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学习如何阅读,可至今仍不确定我是否掌握了它的精髓。”

  长书摘目录

  成绩平平的小爱因斯坦如何实现华丽变身?

  提高注意力的两则小故事

  怎样成为一个记忆达人?

  循序渐进学运算

  精彩书摘

  短书摘

  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小练习

  有哪些其他途径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促进智力发展呢?

  对于不满五岁的孩子:

  ——我们提议提早进行阅读教育。

  第一次开口说出“杯子”这个词时,尽管发音也许尚不完美,宝宝脑中已经对抽象概念与词汇做出了一一对应。我们可以经常与一至两岁的宝宝进行这样 的练习,要知道,它的难度绝不亚于学校里的语文课。甚至,在孩子学会开口说话前,父母就可以着手亲子早教,启蒙宝宝语言及认知,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同 样,可以提前教孩子识字、写字,让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算术,等等。

  四岁起至青春期的孩子:

  ——日常生活中(在家里、小区里或旅行途中),尽可能地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

  ——形容物品时,留心形容词间细微的差别,尽可能地丰富形容词的使用。譬如,蓝色、天蓝色、靛青色就是三种不一样的颜色。哈士奇和德国牧羊犬也是不同的犬类。

  ——尽可能使孩子的七种感官获得均衡发展:嗅觉、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平衡感和内部触觉。

  想要促进孩子智力水平的发育,不妨参考下面几个小练习:

  ——将盛有不同液体的透明细颈小瓶一字排列。让孩子通过视觉分辨瓶中的液体(醋、油、肥皂水、清水……)。

  ——扩展练习一:向小瓶中装入固体(鹰嘴豆、小扁豆、糖、盐、麦穗、面粉、水泥……)。

  ——扩展练习二:向小瓶中装入小木块,帮助孩子区分木材种类(胡桃木、栗树、樱桃树、松树……)。

  ——区分不同种类的布料(亚麻、帆布、灯芯绒……)。

  ——区分不同种类的金属(铁、钢、铝……)。

  ——让孩子两手各持一物,掂一掂哪边更沉。

  ——用不同厚度的卡片纸,让孩子分辨哪种更厚、哪种更薄。

  ——在同一段旋律中,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钢琴、小提琴、钹、鼓……)。

  ——蒙住孩子的双眼,通过味觉分辨食物的味道(咸的、淡而无味的、酸的、辣的、甜的……)。

  ——同样地,蒙住孩子的双眼,通过触觉区分不同物体表面(粗糙的、平滑的、坑坑洼洼的、有划痕的、鼓起的……)。

  ——通过视觉,判断与物体距离的远近。

  ——其他。

  让我们牢记一点:通过学习孩子才会变得更聪明,而不是特别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得好。

  “学业落后”和“学业优秀”区别到底在哪?

  先做个澄清:这里的学业落后,指的是孩子明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却不理想的情况(成绩优秀的定义则正好相反)。因此,成绩好坏并不是定义学业成败 的标准,孩子取得的成绩是否与其智力潜能相称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及格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父母、老师或学生中很少有人了解这套教学标准 制定的初衷。实际上,及格线的划定,是考虑到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客观障碍的孩子,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设的,目的是使这类孩子经过学习训练也能初步掌握基 础知识。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学业上饱受失败之苦的却往往是那些智力水平出众的孩子。他们的能力在班级的平均水平线之上,足以跻身中上游。

  我们选取了一个班级来作观察。如果让全班学生参加智商测试的话,在三次测验均未达班级平均分的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实际上可以取得最顶尖的成绩。

  这种学业落后现象产生的背后,是自我激励的缺失、学习动力的衰退和消极的自我定位;而反观成绩优秀的孩子,情况则恰恰相反。

  学业落后最常见原因分析:

  ——充满烦恼、困惑迷茫的青春期。

  ——不合群。

  ——对某位授课老师不满意、不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在老师(缺乏教学经验)也可能在学生自身。往往双方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学生或老师患有身体或心理疾病(急性的或慢性的)。

  ——自身抱有某种情结。羞涩自闭。

  ——由于语言不通或风俗习惯不合等原因,难以融入新的文化氛围。

  ——通过“学业落后”报复家长,常见于分居和离异家庭。孩子得不到关爱、家长过分宠溺、家长一味要求孩子服从等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潜在原因。

  ——先前积累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不足,给后续学习带来障碍(尤其在阅读课程中)。

  ——学前准备不充分,入学时仍保有学前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过于敏感。

  ——情绪易波动。

  ——缺乏基本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在学习中使不出“巧劲”。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无法集中。

  ——学习环境不尽如人意。

  ——天赋过人。

  成绩优秀最常见原因分析:

  ——具有稳定、平衡的人格。

  ——顺利平缓地度过青春期(叛逆期、焦虑期和生理变化期)。

  ——与同学相处融洽。

  ——对授课老师没有特别的抵触情绪。这一方面也许因为老师教学方法娴熟,另一方面也许因为学生态度端正;或两方面原因均有。

  ——学生与老师均身心康健。

  ——学生与老师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拥有正确的自我定位;至少学生一方如此。

  ——即使在语言不通或习惯迥异的情况下,仍能积极地融入当地文化氛围。

  ——家庭关系融洽。

  ——心态平和,从不过分羡慕、嫉妒他人。

  ——学前基础知识牢靠,尤其是阅读方面。

  ——学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学后大大受益。

  ——情绪波动相对平缓。

  ——了解有助于学业提升的小技巧,在学习中使“巧劲”。

  ——学习习惯良好,上课注意力集中。

  ——适应老师的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良好的学习环境。

  成功孩子的背后。。。。。。

  成功的孩子拥有一种运筹帷幄的自信感,相信一切尽由自己掌控。而失败的孩子总是怀疑自己,缺乏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总觉得想要的东西会从手中飞 走。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孩子们做强者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泥沼里摸爬滚打,自由地去追寻想要的东西,效果将远远好于直接对他们下达命令。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理查德·提万通过研究证实,当母亲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表现出严苛的态度时,孩子由于担心失败,会因求稳而退缩怯战。当 孩子以“避免失败”为准则时,会给自己制定相对较容易达成的目标,他们不敢涉险,绕过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回答“我不知道”,在上战场前就挥起 了小白旗。结果可想而知:他们面对的只会是母亲的指责与失望。如此循环往复,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将越来越低。

  约翰·麦可兰德的研究,则揭示了父亲的态度与孩子学习动力之间的关系。很多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孩子,家庭中父子关系较为疏远,父亲也较为严厉。父 亲往往看不到孩子的过人之处,认识不到他们的自我需求,要求孩子拼尽全力去完成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事。只有“完美”二字能够使这些孩子的父亲满意。

  六条黄金法则

  1.       请尽早开始培养和鼓励孩子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能力。

  2.       放手让其独立完成任务,即使他会疑惑、会犯错。

  3.       给予孩子取得的成绩以适当的“报偿”。通常一句表扬便足够了。要以中肯客观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失败:不要表现出不满与失望,试着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试着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将这次失败看作成功路上的一次宝贵经验。

  4.       奉行“一件事,即使做得不好,也有做它的价值”的人生格言。永远不要因为觉得无法达到极致和完美就选择放弃。只要认为值得去做,就不要过于计较成败得失。 生活中,我们总要在不停的尝试中摸索自己的极限。因此,应该谨记长辈们的忠告和建议,让孩子顺着自己的个性与心意茁壮成长。

  5.       学习过程中的小困难、小挫折,也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6.       不要将孩子看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他们的发展方向也许会与家长的愿望吻合,也许不会。得让他们活出自己的人生。自由选择,勇往直前。

  如何成为一个阅读高效的人?

  ——歌德曾说:“我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学习如何阅读,可至今仍不确定我是否掌握了它的精髓。”

  小姑娘拉腊最近遇到点烦心事儿。她正在念六年级,发觉自己每集中注意力学习一小会儿就感觉特别吃力。当然了,她仍然努力坚持着,并没有因此摇小 白旗投降;不过事实上,这样的学习收效甚微。她的成绩一直徘徊在5分到6分之间(满分为10分)。“是大脑的某个功能区出现问题了吗?”母亲一脸担忧, “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没什么毛病啊。”我们在仔细研究了孩子的行为后推测,阅读能力障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无法提高,皆因她没有掌握良 好的阅读方式。于是,我们开始带领她重新认识和学习阅读。一周后,孩子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升;一个半月后,她已经可以在十分钟内记住过去需要花费两到三 个小时才能记住的内容。现在,面对其他一些课程(比如数学),她也可以从容应对,高效地完成作业。一年后,拉腊的平均成绩一举爬升到了8.3分。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教会孩子们如何更好地阅读、更好地书写、更好地说话,这些就足够了。阅读是一门艺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文字,咀 嚼字里行间的味道。阅读同时也是覆盖面最广、最重要、最难以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言传身教的技能之一。正因如此,教育机构要在阅读方法的教育上下足功夫。

  当今社会,学会如何高效、迅速地阅读是相当有必要的。一方面,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和开发智力,帮助我们取得 学业上的进步。换句话说,高效的阅读是防止学业滑坡的最佳方法,正确掌握阅读方法的孩子就像是打了一针预防学业落后的防疫针。阅读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技能中 最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建筑其他“高楼”的基石。这项技能需要我们时时更新、经常练习,而且与孩子的年龄无关。我们应该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以下几个重要阶 段:

  ——学前阶段。最迟不超过五岁。

  ——小学阶段。最迟不超过九岁。

  ——中学阶段。最迟不超过十六岁。

  ——在需要学习材料或具体课程之前。

  约有70%到75%的知识通过阅读进入孩子的大脑。如果你认为,随着新时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上述百分比会逐渐下降,我必须告诉你,事实上恰恰相反 ——毕竟,生活的要义恰恰在于能否更好地诠释和理解身边的信息。考虑到阅读是学习过程中一项最基本的技能,我们常常不能理解,为什么学校没能教会孩子如何 正确地进行阅读。要知道,上述技能中没有一项与生俱来的。孩子们必须通过后天努力加以掌握,而家长和老师也要给予正确引导。打个比方来说,阅读技能的学习 就像通天的石阶,我们不断地拾阶而上,总是存在“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歌德八十岁的时候,曾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学习如何阅读,可至今仍不确定我是否掌握了它的精髓。

  如何阅读

  眼睛掠过文字的同时,便将信息传入了大脑。随后,大脑负责对信息进行归类整合。要记住,千万不要逐字阅读,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视线从左往右、跳 跃性地逐句滑过。对于一个阅读能力中等的人来说,每一次视线跳跃后,会出现四分之一秒左右的短暂停顿。这时,眼神会稍稍固定——形象地说,这有点类似于扫 描仪在扫描下一页之前出现的短暂停顿。那么,阅读一行文字我们需要停顿几次呢?这取决于每行的文字量和各人视线跳跃的习惯距离。阅读能力较差的人,只能逐 字逐字地阅读。而较好的读者,往往一次可以过滤三到四个单词。不过也不用担心,阅读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的。我们可以逐步拓展眼睛扫过文字的阔度,直到 达到“一目多词”的境界。

  尽管这听上去有点耸人听闻(翻页也需要学习吗?),但事实上,很多人由于不良的翻页习惯,导致阅读速度比别人慢上至少10%。有些人习惯用手指 跟在文字下方滑动,翻页后也不忘将手指从前页的末行移至下页的首行。看看一个高效的读者会怎么做:在一页接近尾声时,他的手腕和手肘会自然地进行翻页的准 备,翻页过程衔接紧密,丝毫不会影响到阅读的连贯性。还要告诉你一个小窍门:以肘关节为支点进行翻页,比用腕关节更加省时省力。

  我想知道,孩子究竟看懂了多少?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评估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孩子仔细阅读一篇文章,随后合上书本,提一些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问题。譬如:

  ——某些关键词语的含义。

  ——中心思想。

  ——段落大意。

  ——出现的具体数据。

  ——文中列举的事例。

  ——推测性内容。这部分内容文章中没有下定论,但通过分析上下文可以得到答案。

  孩子们得学会从一篇文章中提取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句。遇到疑难词语时,可以通过推断近义词的方法确认理解。后面几章中,我们会详述如何给一篇文章 列出提纲。如果孩子对文章的理解已经达到要求,则应更多训练阅读速度;反之,则应加强理解能力训练。通常的情况是,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阅读理解练习的基本步骤

  1. 制定训练目标,选定一篇文章。

  2. 自查。再次在心中强化阅读动机及目的,同时使大脑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好将新旧信息整合并串联起来。

  3. 集中注意力。

  4. 准确辨认文中标点符号,想想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及用法。作者往往会在停顿、语气等细节上向我们传达或暗示丰富的信息。

  老师没有告诉你的事

  为了有效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传统学校不会去做、而新式学校也常常忽略的新尝试。学校里,老师会分段讲解课文。我们认 为,在阅读的同时应该让孩子注意句间的标点,因为同样的词语与不同的标点放在一起时,上下文表达的含义会出现细微的差别。而这类培养语言敏感度的练习,课 堂上却并不常见,进而构成学生阅读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我们建议鼓励孩子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阅读变得更加高效。死读书是万万不可取的,词语或句子只有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才具有意义。

  阅读速度

  测试孩子阅读速度的方法有很多,不过现在,我们只需要找来一本纯文字的书就够了。计算孩子在一分钟内读了多少行,将结果乘以每行的平均字数,就 可以得到一个阅读速度的近似值了。一个高效的阅读者,每分钟大约阅读500至1000个单词。我们向大家推荐这种计算阅读速度的简便方法,它的精确度也许 不够,但对于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提升阅读速度——可以方便地起到计量和参考的作用。

  好,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如何计算阅读速度,下面要完成的就是突破自己的阅读极限、提升阅读速度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速度练习与理解率相分离,在保证基本理解的前提下,单方面尽可能地提升阅读速度。随着练习的推进,可以逐渐将两者都加入到考察对象中去。

  提升阅读速度的小练习

  一旦孩子们已经能熟练掌握阅读速度与理解力相融合的练习,就可以进行一些进阶训练了:

  ——跳跃式阅读。有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把文章中每个词句都一一看过(譬如一些举例、论证过程,数据堆砌等等就可以略去不看)。为了能够清楚地分 辨出主要与次要信息,我们需要对文章的脉络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必须能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文章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次要观点又有哪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一些信息定位的练习。进行这项练习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够在遇到类似文章时,用尽量少的时间精准地定位所需信息。

  ——同样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小练习拓展目及范围:计时并记录下从左至右读完下面每组单词所需的时间。先以最快速度将A组单词读完,记下时间。再读一次,看能否将自己的这一记录打破。

  以同样的方式读出B组前10行的单词,然后记录时间。接下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面10行的单词中,争取用时比之前再短一点。就这样,直到合 理地达到自己阅读的极限。如果您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每分钟阅读240个单词就是个不错的成绩了。最关键的一点,要做到无论从哪里捡起,都能够迅速反应并 立即向下进行。

  长书摘

  成绩平平的小爱因斯坦如何实现华丽变身?

  小爱因斯坦降生时,母亲仔细打量着他,觉着他有些畸形——的确,他看上去后脑勺巨大,而且形状古怪;他的智力发育也相当迟缓,很晚才开口说话。不过,这个胖墩墩、乐于思索的孩子,这个忧郁、沉静寡言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养成了对听来的话思忖存疑的习惯。

  小爱因斯坦四周岁的时候,母亲将他故意“遗弃”在慕尼黑最为繁华的街道中央,看他能否独自回家(这样的事之后还发生过好几次)。五岁时,他们找来一位家庭教师,想使他达到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水平。这位家庭教师极为严苛,对小爱因斯坦绞尽脑汁想出的各类借口充耳不闻。

  爱因斯坦说,年少时的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幻想家,身边没什么朋友。在别的孩子嬉戏打闹的时候,他却喜欢通过奇思妙想来打发时间,或者一个人搭搭积 木——他将独处视为一种享受。他脾气暴躁,直到上大学也没什么改观。其余时候,他非常安静,保姆甚至给他取了个“无聊伯伯”的绰号。

  七岁时,小爱因斯坦要上学了——他成了学校里唯一的犹太学生。据他留下的资料,在学校里,他的同学们(而非老师)表现出了强烈的排犹倾向。很多次,他在上学途中忍受着针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不公正对待,他们攻击他、嘲笑他。

  直到九岁,小爱因斯坦还不能流利地表达。他在心里默默酝酿着一些事,从不与人交流——当然,除了发脾气的时候。幸而,他的母亲是位钢琴家。在音 乐世界中他找到了为数不多的、能够释放自己情感的方式。爱因斯坦选择拉小提琴。他从来都称不上一个杰出的小提琴手,但他始终坚持练习,直到小提琴成为了他 最忠实的伙伴。通过拉琴,他思考、解决难题,躲开纷扰的世事……他从来不提自己对小提琴的爱好,也不提拉琴时在想什么。他说,自己对音乐的爱可以总结为五 个词:倾听,弹奏,爱,敬仰,沉默。   

  关于爱因斯坦的少年时代,他的姐姐玛亚写道:

  “那个时候,他的数学天赋还没有充分展现。甚至在算术里,他也并没有表现出那种快速和精准,即便他的确很用功。”

  九岁时,他进入路易博德文理中学继续学业。这里的学习生活,令小爱因斯坦苦不堪言。学校约有1130名学生,成天训练他们服从权威,“填鸭式” 的教育枯燥无趣。而且在这里,他同样没能找到立身之处。希腊语老师甚至直言,阿尔伯特永远也成不了大器(他还真是“一语成名”呢),并且不无讥讽地说,他 目中无人的态度是自毁性的,不如早点辍学回家算了。

  尽管从数学老师那里,小爱因斯坦得到了一些鼓励,但他在那段时间里获取的知识却主要源自课外。他有一群致力于电信通信、电子技术的亲戚,这类科 技在当时刚刚兴起。他的叔叔毕业于理工院校。他带领小爱因斯坦进入几何学和代数学的殿堂:在他的教导下,猎杀未知数x成了一场愉快的游戏。

  阅读通俗科学读物也使他受益匪浅。这些书是一个叫马克思·塔尔梅的医科大学生留给他的——这名学生一穷二白,也是个犹太人,接受着爱因斯坦父母 的救济。在十到十五岁的这五年中,爱因斯坦得到机会,可以每周就一些科学思维辩题与这位奇才进行辩论。在这些课外书中,最让他着迷的,就是那股宇宙间无形 而强大的力量,那股不可思议的力量。

  之后,他们举家迁往意大利。为了不中断学业,家人把他独自一人留在慕尼黑的公寓。那时,爱因斯坦年仅十五岁。在父母眼里,完成学业显然比将儿子留在身边重要得多。

  出人意料的是,小爱因斯坦没有去参加结业考试,而是选择了辍学。为了逃避老师的追问,他伪造了一份诊断书,谎称自己罹患了精神疾病——一位“善解人意的”医生朋友帮了他这个小忙。事实上,他因亲人不在身边而万分沮丧。

  身为父母,眼见儿子在求学路上竟然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震惊过后不免担心。为了抚慰他们的情绪,爱因斯坦决定尝试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即 现在广为人知的ETH),成为一名电机工程人员。他个人倾向于学习一门理论性更强的专业,但是父亲叫他趁早忘掉那些哲理兮兮的蠢东西,以便谋求一份更加理 性的职业。小爱因斯坦无奈地让步了。

  母亲通过一位朋友的关系,让他参加了这所学校的入学考试。如果爱因斯坦顺利通过考试,那么他的人生或许会被扶入正轨……只可惜他没有。在回答通 识性问题时,小爱因斯坦的成绩相当糟糕。不过,因数学成绩出众,海因里希·韦伯老师邀请他来自己的课堂旁听。他终于遇到了一位赏识自己的老师!

  另一方面,爱因斯坦只好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登记入学。他选择了理科方向,学校距离苏黎世约二十里远。阿劳州立中学以其自由开放的教学体系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闻名于世。在这里,小爱因斯坦终于重拾信心。

  求学期间,小爱因斯坦寄宿在一位名叫约斯特·温特勒的老师家里。小爱因斯坦经历了人生第一个关键点——他幸运地寄居在了一户温暖的家庭,得到了 渴望已久的关怀。约斯特平日在学校教授历史和希腊语(这不是爱因斯坦的学科方向)。他和妻子保利娜常常邀请学生来家里做客。他们待爱因斯坦如同家人,对他 悉心关怀照料,这使年幼的爱因斯坦对这家人怀有深厚的感情。事实上,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约斯特和保利娜的女儿——玛丽·温特勒。这是爱因斯坦生命中最难忘 的美好时光。

  与爱因斯坦的生父一样,约斯特是个沉默而善良的人。在他的启发下,小爱因斯坦学会了用一种全新的、更加人性化视角去看世界。约斯特为人正直,他无法接受校方某些有违道德的作为,而校方竟不顾他校领导的身份,将其强行劝退。这件事使小爱因斯坦打心眼里对他更加崇敬。

  保利娜则比小爱因斯坦的生母亲切得多,待他也更加宽容和真挚。小爱因斯坦直接称呼她妈妈。在离开这所房子多年以后,他还一直能收到她寄来的热情洋溢、母爱满满的信件。许许多多个圣诞夜,爱因斯坦都选择陪伴他们一家人度过。

  之前慕尼黑的学校严厉、霸道、专制,要求孩子们绝对服从权威。而在这里,教育方式更加人性化,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孩子 们被看作独立的个体,他们充满活力,感到自己独一无二、无可复制。也正是在这里,小爱因斯坦立志成为数学和物理老师;尤其致力于,用他自己的话说,理论方 面的科学研究。

  提高注意力的两则小故事

  贡萨洛的故事

  前不久,贡萨洛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挂了五科。

  他似乎一直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被父母带到一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多动症”。医生开了几副药,母亲因为担心副作用迟迟没敢让他服用。

  撇开“多动症”不说,孩子的注意力并没有其他缺陷。问题的症结在于,他无法有效集中注意力。他可以对某样事物很感兴趣,但不过区区几分钟,他就 开始走神了——这种情况在第一世界国家的孩子身上尤为明显,他们习惯了形象直观的语言。我们开始每天一起进行三分钟的注意力集中练习,一天天过去,他能保 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后来,在去心理中心复查的时候,医生诊断认定药物已经见效(事实上,他一颗药也没吞下肚),因为他已经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 集中注意力了。

  时至今日,心理中心的专业医师也好、教育专家也好,还是常用注意力涣散来给学生定性。而现在,我们通过自身努力彻底摆脱病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如果一个人边看书边想:“肚子好饿,今天吃什么好呢?”、“张三去哪儿了?”、“那件事不知道怎么样了?”,那么很明显,他的精神并没有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是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罪魁祸首之一。常常是书摊在桌上,思绪早已不知道飘哪儿神游了。

  专注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密不可分。阅读速度的快慢与理解程度的深浅,都直接决定着能否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专心阅读时,我们所有的神经和感官都会被调动。从专注的定义来看,要加强对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能力,就必须学会同时避免内在分心与外在干扰:

  ——阅读前做好准备。安排好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避免阅读过程中被其他人、事打断。

  ——选择一处适宜的场所。

  ——远离干扰。不要坐在电话机旁边,把所有可能用到的东西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尽量减少阅读过程中起身寻找其他东西的必要。

  ——避免不必要的声音干扰。如果孩子对声响很敏感,尽量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有些人觉得,音乐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如果这种理论真的可 行,那也是因为某种特定音乐可以帮助掩盖周遭其他嘈杂的声响。同样的,鱼缸中水泵有节奏的吐水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一种无人的状态。当然,这也是因 人而异的,要求绝对安静的人也许会觉得那种“突突”声令人无法忍受。无论哪一种情况,吵闹的音乐是绝对无法帮助到我们的,只会不断消磨我们的精力。

  ——找到阅读的黄金时间。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做事更有效率,可以协调其他时间以养成在这段时间阅读的习惯。

  ——制定目标。适当关注目标进度,能够有效提升注意力。

  ——今日事,今日毕。从现在就开始这么做。

  ——给情绪“降降温”。忙碌的工作、沉重的生活,如果再遇到点倒霉事,难免心烦气躁。在决心专注做事之前,从心底驱除不安的情绪,专心于书本上的文字,或借鉴之前我们给出的建议,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平复心情并渐入佳境。

  ——培养严明的纪律性。有些人,总是想到哪做到哪,缺乏往下挖的精神和毅力。要把完成这项任务看作一次锻炼毅力、培养自律性的绝好机会,培养自己做到善始善终。

  ——摒弃消极态度。也许手头这本书并不合你的口味,或者这项任务让你感到无聊乏味。不妨换个角度去想:这项任务必须被完成,而且只有你可以完成它。

  ——让大脑喘口气。没有人是能随时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人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它也是要休息的。如果你已经非常疲倦,集中注意力就根本无 从谈起。换个别的时间再读吧。在大脑极端疲乏的时候,即使强迫自己精力集中,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天色已晚,建议早早上床休息;或者先停下十分钟,之后 效率会高得多。

  ——逐渐延长专心时间。想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需要循序渐进地尝试练习。一开始孩子只能专心5分钟,可以鼓励他,“要不要再多5分钟”,然后慢慢延长到15分钟、20分钟。

  海伊梅的故事

  海伊梅上课经常走神,父母为此很担心。“一开始学习他就开小差,什么东西都能让他分神,尤其是他那一堆球星卡。他不会是患上什么注意力缺失的毛 病了吧?”我向他们解释,孩子不专心,一定是因为有一样别的东西吸引了他更多的注意力,而不是孩子本身缺乏专注做事的能力。我带着海伊梅一起做了两个月的 注意力集中训练。他的成绩逐步提高,至今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学习状态。

  注意力是一种情绪性反应,是把自己的感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与 渴望,就想探求其中奥秘,就会自发地集中注意力。假使一件事物没能激发起我们的兴趣、调动我们的情绪,那么大脑是不能标记或记录下任何信息的。同样地,假 使我们在观察或经历某事时不够用心,那我们同样什么都记不住。记忆牢固的秘诀在于感知时充分集中注意力。只有那些吸引我们驻足的场景(令人愉悦的或沮丧 的)才能在大脑中留下印记。

  因此,任何学生在面对课业时,都应认真仔细地进行思考——这也是集中注意力的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记住所读、所见、所听。成绩不理想或记忆力减退,并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源于注意力分散。一旦孩子产生兴趣、用心去学,很容易就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看懂学会。

  注意力能否得到有效集中,并不单纯由学习内容决定,更不能靠对孩子讲大道理。倘若所学知识能够引发思考,孩子得以触类旁通,那么不仅注意力得到 提升,孩子的兴趣和亲切感都将被调动,记得也会更牢。人类是能够自主选择关注点和兴趣点的。不过要达到完全的专注还需要强有力的自制力。

  第一步。预备动作

  要想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首先得在静谧舒心的环境中充分放松身心。否则,到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阻碍。

  放松不足易导致分神、头脑僵硬,这时大脑会拒绝接受和消化新知识。在下一章里我们会具体讨论放松的重要性,以及怎么做才能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现在,我们首先建议您尝试下面几条小练习:

  ——在空中画螺旋线。每画一圈增大半径。

  ——然后画圆,一次比一次大一点。

  ——反过来,慢慢缩小半径。

  ——画无穷大符号(∞)。

  ——想象一列拥有无穷节车厢的列车,缓缓驶来。

  ——想象时钟的“嘀嗒、嘀嗒”声。

  ——海滩上海浪扑岸,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

  ——想象遮住地平线的一抹云。

  第二步。打开想象空间

  ——在脑海中勾画一定数量的物品、数字或字母,再按顺序一个一个擦除。

  ——想象数字“1”。在脑海中书写、发音。连续进行三次,其他什么都不想。

  第三步。发起练习

  ——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小游戏来有效地刺激我们的感官,譬如锻炼视觉、听觉精准度的小练习、各类动手小练习等。

  ——也可以通过阅读下面几节的内容开拓思路。

  专注力与学业的关系

  当注意力长时间过于集中时,我们会很容易感到疲劳。但这种疲劳感不会经常出现,因为人体组织会通过释放信号(让我们分神)来防止过度疲劳现象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说,走神只是将关注点从一个事物转向另一个事物。

  注意力分散是学习的头号大敌。但这并不是由人体的先天缺陷造成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逐步改善的。

  不管哪一类学习,都有一个情绪上的触发点。为了通过考试,为了取悦父母或老师,为了在同学面前树立威信,或者仅仅因为自己很感兴趣。无论出于哪一种动机,都表明孩子在情绪上已经具备了触发点,也正因为这个触发点的存在,使得提升注意力有了可能。

  须重点关注的知识类型

  ——新知识,第一次遇到的概念。

  ——那些与我们熟知的略有差异的概念。做笔记时重点突出不同之处,阅读时注意勾画关键词句(有关这一点我们将在后一章中详细阐述)。

  ——已经学过一段时间的知识点。

  ——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要用心体会各个方面,考虑每个细小的环节。

  ——仍在更新中的概念。

  是什么导致精力涣散?

  心中记挂着另一件事、心理上的排斥等等 ,都会导致精力涣散。我们可以将精力涣散细分为:消极性精力涣散(什么都不想做),积极性精力涣散(想去做别的事,如讲话、乱动、骚扰其他同学),偶发性 精力涣散(间断性地开小差)。注意力既与身体机能有关,也与感官密不可分——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有句俗语说得好,“小中见大,细节成就成功”。换言 之,“不做好小事,必难成大业”。

  怎样成为一个记忆达人?

  无论我们经历过的事或是学到的知识,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趋于淡忘。它们就这样凭空消失了,或者,至少无法还原本来的面貌了。人们常说,知识总是偷偷溜走,但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知识长存于心。

  每一天,我们的大脑可以记录下十万余条数据。忘掉其中一些并不是大脑功能存在缺陷,相反,这是大脑进行自我调节、优化记忆存储的表现。五岁前, 我们的大脑就接收了一生所学知识的50%。到青春期结束时,大脑中存储的信息总量就已经远远超过大英图书馆和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内上百万卷图书的总和。在我 们学到的知识中,至少有15%到20%会被遗忘。学习完一小时后,只有44%的知识能够继续留存。一周后,就只剩下18%到20%。但值得欣慰的是,剩下 的那20%往往是最精华的部分,被遗忘的那80%到85%,也是可以捡回来的。即使如此,打从我们生下来以后,所学到的知识、体会到的情感、经历过的事, 太多都拱手让给了岁月,让给了遗忘。

  为什么会遗忘?这是因为,岁月渐渐磨平了学习印刻在大脑中的痕迹。与此同时,不断出现的新知识,干扰了原先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兴趣和关注点是有 限的,因而往往倾向于聚焦在事物实用的一面,而选择性记忆恰恰有助于我们在短时间内化解现实问题。在人生长河中,事无巨细地记下每一件事会让我们的行动、 决定和感觉趋于虚脱,令生命干涸。只是,有时一些看似普通的信息,在关键场合却可以大显神通。因此,学习如何巧妙地存储各类信息,做到物尽其用,避免“误 杀”那些可能有用的信息显得尤为必要。

  ——在接收新知识的5分钟后,温习2分钟(可利用课间时间完成),能帮助我们减少超过90%的信息流失。

  ——1小时后,重复我们下方给出的五步复习法,不仅可以防止遗忘,更能加深理解,100%地将知识的收入脑中。

  ——4小时后,时间到了下午,我们可以把一天的知识拿出来通读一遍,使记忆更牢固。

  ——如果7小时后,我们还能重复一遍复习,对知识的掌握又可以恢复到100%。

  ——两天后,是又一轮提升记忆、防止遗忘的关键点。

  ——一周后、半个月后,再分别进行一次复习。

  ——如果两个月后,我们又重温了一遍所学的知识,则它们会在脑海中停留很长时间。如果孩子对这些知识倾注了兴趣和热情,则几年之后仍然记得也大有可能。      

  班上,25名学生在4小时内所学到的新知识,1小时后便被遗忘了大半。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大脑即将遗忘时通过回忆将知识顺势捡起。华金说,每 逢考试前夕,他都必须加班加点,狠狠地抱一抱“佛脚”,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他就什么也记不起来。我们采用了本章中讲述的记忆方法,现在他已经可以将一个季 度中学到的内容(至少是大部分)完整地保持到学期结束。

  胡莉娅今年十二岁,是个冰雪聪明的小姑娘。尽管天资聪慧,小家伙在地理课上却总是抓耳挠腮、不得要领。现在,我和她的心理咨询还剩下七分钟。

  “明天地理老师会问我瓜达基维尔河的概况,它的支流有哪些……可我一个也记不住。”

  “我们来看看……”我说。

  “但已经没时间了吧。”小姑娘没有底气地望着我。

  我们采用视觉和听觉记忆相结合的方法——这正是她所需要的——根据记忆训练法的准则,在纸上涂涂写写、勾画梗概图,练习结束时我们居然还余下两 分钟。半个月后,她仍然能清楚地记得这次学习的内容。记忆是过去发生的事和学到的知识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学生们面临的普遍问题,不仅在于如何将知识存入 大脑,还在于如何能在需要的时候,让知识派上用场。有人会想,“既然学到的知识总有忘记的一天,那还为什么要学呢?”也有人认为,“既然后天才考试,那我 明天再复习不是更好吗?”我想,真正渴望学进知识的人,应该不会甘愿止步于此吧?那么,怎样才能够更好地记住所学呢?好记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训练 得来的。从根本上说,若想使记忆力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不断地调动它、使用它。过目不忘的好记性依赖于高度的自律、意志力的驱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 锻炼。

  强化记忆的几点建议

  ——在学习新知识时,先理解每个小点,然后一一整合、宏观把握;

  ——依照下面顺序进行学习:

  1. 看第一段。

  2. 看第二段。

  3. 复习第一、第二段内容。

  4. 看第三段。

  5. 复习第一、第二、第三段内容。

  6. 看第四段。

  7. 复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段内容。

  ——准确理解所学内容。

  ——抱着明确目标进行阅读。

  ——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

  1. 仔细观察一幅画,30秒后将画反面朝上,试着描述画的细节。

  2. 阅读过后,划出文中关键词句,复述文章大意。

  3. 谈话过后,回顾对话关键点,提炼谈话内容。

  4. 学习新知识后,与已知知识间构建联系。

  ——掌握复习的节奏:

  1. 假设我们学习一处知识用时50分钟。请在10分钟后进行第一次复习。

  2. 请在学习过后15至24小时内进行第二次复习。

  3. 请在一周左右进行第三次复习。

  4. 请在一个月左右进行第四次复习。

  下一章中,我们会通过图示向您更清晰地解释这一建议的合理性。伴随着知识的累积,记忆常常会将一些我们经历过的类似事件相互混淆。正因如此,我 们的记忆似乎永远无法完全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了避免过度扭曲事实,在尝试记忆的时候,我们应将其简化到越“干净”越好,这也与我们之前在《不要“身还 在,心已远”》及《十二招助你提高注意力》两章中提到的许多建议不谋而合。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遵守前文提到的集中注意力的规则,记忆力也会得到很好地提升。学知识,更要学方法。下面,我们将简要列出几条有助记忆的学习方法。

  记忆小窍门

  传统教育法中有一系列规则,帮助我们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进行记忆,它们被称为记忆训练法。然而,很多心理学书籍的作者并不认同这套规则,因为它们不能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光凭借技巧而不加以理解,并不能称作真正的“记得”,时间一久就容易忘记。

  也有人认为,记忆并不总需要长时间存在,因此使用这类记忆训练法也不无裨益。无论怎样,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今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电脑已经融入 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类对数据的非逻辑化记忆似乎也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们对记忆训练法要谨慎对待,只在一些特定情况、没有其他方法可选的情况 下使用。让我们来看几个传统意义上使用记忆训练法规则的例子:

  ——用一个数字代表一个字母(他们之间存在某种类似点)。为了记住一句话,用数字的谐音来标注单词。

  ——离合诗。记忆诗句的每行第一个词。

  ——通过时间或空间坐标记忆(这一点倒是有其可取之处)。譬如,我们要记忆历史上格拉纳达被攻陷的时间(1492年),可以联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在这一年;可以通过与某国接壤的国家来记忆该国的地理位置。

  很多学者曾就人类大脑内部运作机制做过深入研究。像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列佩林,心理学家G.E。缪勒、前苏联学者L.S。维果斯基,列昂季耶 夫,赞科夫,斯米洛夫,津琴科,以及其他成百上千的专家,纷纷倾注满腔热忱和毕生精力研究人类的记忆过程。记忆能力在人类求知求学的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 的角色,学者们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照亮了这座神奇的殿堂。假如我们失去记忆,还怎能算是真正地活着?事实上,人类对自己如何记忆、缘何记忆、如何、为何要增 强记忆力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了解,并且这种了解还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加深。

  循序渐进学运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当题目中出现一些具体单位时,要巧用身边实物对孩子进行启发和诱导。这样可以:

  ——增强孩子的兴趣。

  ——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大有用处。

  家人与老师应共同引导孩子,尽早系统地接触数学运算。我们从10以内的数字开始学起(即0,1,2,3,4,5,6,7,8,9)。对于年龄较 小的孩子,我们建议制作一些小卡片,并在一旁用图形的多少表示数字的含义。当孩子掌握了这10个数字以后,我们就可以接着教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法则了。接 下来,教孩子10到15间的数字。在进入16以上的数字时,告诉他们数字叠加的逻辑规律:16即10加6,17即10加7……

  然后,进入整十的数字学习:20,30,40,50,60,70,80,90,100。解释给他们听,尽管20的拼写看不出章法,从30开始却都有规律可循,一直到100(再次出现无章法的情况)。接下来是101,102……

  把握计算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分别学习四则运算法则的同时,培养孩子交叉综合运用四则运算的能力,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譬如:

  ——重复练习。有时候,老师布置给孩子四道加法练习题,本质上大同小异,也许只做两道或一道便足矣。把不同练习穿插进行,提高孩子的兴趣。

  ——过度学习。

  ——对运算步骤的解释越详细越好,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地一笔带过。

  不良的学习方法不仅占用了我们大量宝贵的时间,还会导致孩子疲乏、厌倦,产生压力和焦虑感,最终产生放弃的念头。

  以三到四个数字为一组

  在做加法练习的时候,可以首先将1,2,3三个数字组成一组。然后,同样的,用这三个数字做减法练习。乘法亦然。加一个数字(4),用这四个数字做除法练习:4除以2;2除以2;3除以1。然后,再加上4个数字(1到8),重复上述步骤练习四则运算。

  加法与减法运算

  告诉孩子,加法就是把多个数字合并成一个数字,其中每个被合并的数字叫作加数,它们之间的顺序改变对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在学习加法运算的时候, 可以使用本章开头部分提到的小卡片,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听觉、视觉和触觉感官。减法运算也是一样。要让孩子看到并感知到数字运算的结果。可以每天进行五组练 习。例如:将加法与减法运算放在同一练习中穿插进行。从加法开始,在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分数等一系列运算中,都应引入等式的概念。可以适当介绍未知 数x的用法,为将来的代数学习打下基础。告诉孩子,减法运算就是去掉、减少、减去、缩小。我们可以通过加法运算的概念图版给孩子以更加直观的认识:

  运算口诀表

  在讲解传统的乘法口诀表时,应该同时辅以加法和减法的口诀表。告诉孩子,加减法口诀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成年人也离不开它。8加6等于 14,我们不需要每次都重新掰着手指重数一遍,这是因为大脑已经牢牢记住了这个等式。因此,一旦孩子们理解了加减法的原理,熟记口诀就显得非常管用了(乘 法口诀也是同样的道理)。记忆过程中,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数字开始,加法的结果以不超过10为准。

  一旦孩子按照口诀形成了条件反射,就可以直接得出计算结果了。要给孩子树立这样的概念:数学是为了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而存在的,运算只是一门工 具,而不是根本目的。数学运算和口诀表可以为解决复杂问题打下基础,它们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思维和智商,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背诵乘法口诀表的同时,我们也要熟记加法和减法口诀表,不能厚此薄彼:

  加法口诀表

  0+0=0 1+0=1 2+0=2 3+0=34+0=4 5+0=5 6+0=6 7+0=7 8+0=8 9+0=9

  0+1=1 1+1=2 2+1=3 3+1=44+1=5 5+1=6 6+1=7 7+1=8 8+1=9

  0+2=2 1+2=3 2+2=4 3+2=54+2=6 5+2=7 6+2=8 7+2=9

  0+3=3 1+3=4 2+3=5 3+3=64+3=7 5+3=8 6+3=9

  0+4=4 1+4=5 2+4=6 3+4=74+4=8 5+4=9

  0+5=5 1+5=6 2+5=7 3+5=84+5=9

  0+6=6 1+6=7 2+6=8 3+6=9

  0+7=7 1+7=8 2+7=9

  0+8=8 1+8=9

  0+9=9

  减法口诀表

  1-0=1 2-0=2 3-0=3 4-0=45-0=5 6-0=6 7-0=7 8-0=8 9-0=9

  1-1=0 2-1=1 3-1=2 4-1=35-1=4 6-1=5 7-1=6 8-1=7 9-1=8

  2-2=03-2=1 4-2=2 5-2=3 6-2=4 7-2=5 8-2=6 9-2=7

  3-3=04-3=1 5-3=2 6-3=3 7-3=4 8-3=5 9-3=6

  4-4=05-4=1 6-4=2 7-4=3 8-4=4 9-4=5

  5-5=0 6-5=1 7-5=2 8-5=3 9-5=4

  6-6=0 7-6=1 8-6=2 9-6=3

  7-7=0 8-7=1 9-7=2

  8-8=0 9-8=1

  9-8=0

  运算小贴士

  ——两个相同的数字相加,计算起来更容易。如:

  8+8=16  7+7=14

  ——颠倒顺序便于记忆:

  8+7=15  7+8=15

  ——把大数放在第一个加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更容易。如:

  8+3=11  比  3+8=11 

  更易计算

  ——遇到上述情况时,脑中要形成条件反射,迅速运行加法交换律。

  ——当加数多于两个时,为了简化运算,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组合计算。如:

  3+4+7=10+4=14

  ——当加减法中出现9,99,999这样的数字时,可以用10,100,1000来简化运算,最后在结果上加减1。如:

  6748+999=6748+1000-1=7747

  6748-999=6748-1000+1=5749

  ——同样的,遇到8,98,998这类数字也可以这么处理。记得要在结果上加减2。

  ——当遇到整十、整百、整千类的数字时,可以先将数字末尾的零抹去,在返回结果时再将零添上。此外,1乘以任何数等于该数本身,0乘以任何数都得0。

  乘法运算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因此,在学习加法时就可以适当引入乘法的概念,这样一来,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关系。有人说,乘法就是将一个数字 不停地重复重复再重复。乘法口诀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对今后的复杂计算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务必熟练掌握。和加减法的学习一样,乘法口诀也可以三个数 字三个数字地分阶段练习。记住,五分钟后复习新学知识,一小时、四小时后再温习一遍。一天学习下来,对在这三个数字运算过程中曾犯过的错误进行回顾、总 结。

  在辅以卡片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卡片教学,我们后面将用一整章的篇幅来介绍),在不过度学习情况下,孩子们必须对自己无法准确理解的数字勤加复 习,直至掌握。掌握乘法口诀表后,适时引入乘法的交换律。进行实际运算时,将8×5转换为5×8会使他们更快地得出答案。将乘方的概念穿插在乘法学习中, 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除法运算

  在教授孩子加减法的同时,适当引入乘除法的概念。

  3+3+3=3×3

  9:3= 9-3

  6-3

  3-3

  此外,在学习乘法法则的时候,告诉孩子,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而在学习除法时,则可适当引入分数的概念。

  十进制

  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由“单”、“十”、“百”等几部分构成的。

  “单”,是所有数字末位余下的数字;“十”、“百”、“千”则分别由整十、整百、整千个数字拼合而成。与之前一样,教“百”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用10个由10个小圆圈组成的组合来加深孩子的印象,同时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时常辨识不清那些零散的数字(如1到9),我们应耐心指导——毕竟,1到9这九个数字的写法是完全无规律的,理解和记忆都需 要时间。要知道,我们的母语(西班牙语)从拉丁文演化而来,是从左至右书写的;而阿拉伯数字——当然是从阿拉伯传来——是从右往左书写的,并逐步发展成现 在国际通用的数字符号。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做减法的时候要从右往左一位一位地进行运算、做乘法时为什么两个数一定要自右对齐,而书写数字时却是 从左往右的。原来,这是由于计算过程中保留了阿拉伯传统、而书写时仍然使用拉丁文体系造成的呀。

  带挂号运算

  从最基础的数学运算课程开始,孩子们就应该接触一些带括号的运算。可以通过对比,让他们了解括号对运算结果造成的影响。

  在孩子刚刚结束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时,就可以引入括号的概念,告诉他们什么是移项法则,以及各种符号和表达式的使用优先顺序。

  将运算带入实际运用

  孩子每学会三个数字,就可以用教室里或家里的实物——如椅子、盒子、玩具娃娃、玻璃珠等——给他们出些小题目。

  出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要让他们明白,数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要让孩子逐渐习惯运用抽象思维,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大脑构想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