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源氏物语(全三卷)》

《源氏物语(全三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7日09:07 作者:[日]紫式部 著 叶渭渠 唐月梅 译
作者:[日]紫式部 著 叶渭渠 唐月梅 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书号:978-7-5063-7243-5
定价:118.00元

  作者简介:

  紫式部

  紫式部,又称紫珠,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女性作家,和歌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其作品《源氏物语》,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美学集大成者,并由此产生了“源学”。

  叶渭渠

  1929年~2012年。广东东莞人。1956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有《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文化史》《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散文集《樱园拾叶》、《雪国的诱惑》《扶桑掇琐》《周游织梦人》,与唐月梅合著有《日本文学史》(6卷本)、《日本文学简史》、《20世纪日本文学》等。译有川端康成的《小说选》《散文选》《掌小说全集》等系列作品。

  唐月梅

  1931年生。海南文昌人。1956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有《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日本戏剧史》,散文集《三岛由纪夫与殉教图》等。译有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潮骚》《春雪》《太阳与铁》等小说、随笔系列作品。

  内容介绍: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代表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叶渭渠、唐月梅两位卓有影响的日语翻译大家与学者,耗费八年时间,夫妇联袂为读者奉献一部全新译本。以更贴近原文的译文,详尽的注释,可谓阅读、研究两相宜。 

  推荐语: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日本的《红楼梦》

  权威翻译伉俪倾八年心力,最贴近原著译本

  图书目录:

  第一卷

  前 言 [001]

  第一回  桐壶 [001]

  第二回  帚木 [023]

  第三回  空蝉 [063]

  第四回  夕颜 [073]

  第五回  小紫 [115]

  第六回  末摘花 [153]

  第七回  红叶贺 [183]

  第八回  花宴 [209]

  第九回  葵姬 [221]

  第十回  杨桐 [261]

  第十一回 花散里 [303]

  第十二回 须磨 [309]

  第十三回 明石 [349]

  第十四回 航标 [385]

  第十五回 艾蒿丛生的荒地 [413]

  第十六回 守关哨卡 [433]

  第十七回 赛画 [439]

  第十八回 松风 [457]

  第十九回 薄云 [477]

  第二十回 槿姬 [501]

  第二卷

  第二十一回 少女 [519]

  笫二十二回 玉鬘 [559]

  第二十三回 初鸣 [591]

  第二十四回 蝴蝶 [605]

  第二十五回 萤火虫 [623]

  第二十六回 石竹花 [639]

  第二十七回 篝火 [657]

  第二十八回 台风 [661]

  第二十九回 行幸 [681]

  第三十回  泽兰 [697]

  第三十一回 丝柏木柱 [711]

  第三十二回 梅枝 [743]

  第三十三回 藤叶尖 [759]

  第三十四回  嫩菜( 上 )[781]

  第三十四回  嫩菜( 下 )[855]

  第三十五回 柏木 [929]

  第三十六回 横笛 [959]

  第三十七回 铃虫 [975]

  第三十八回 夕雾 [987]

  第三卷

  第三十九回 法事 [1047]

  第四十回  梦幻 [1063]

  第四十一回 云隐 [1083]

  第四十二回 丹穗皇子 [1085]

  第四十三回 红梅 [1097]

  第四十四回 竹河 [1109]

  第四十五回 桥姬 [1143]

  第四十六回 米槠根 [1171]

  第四十七回 角发 [1201]

  第四十八回 幼蕨 [1269]

  第四十九回 寄生 [1285]

  第五十回  亭子 [1353]

  第五十一回 浮舟 [1401]

  第五十二回 蜉蝣 [1455]

  第五十三回 习字 [1499]

  第五十四回 梦浮桥 [1551]

  译后记 [1563]

  附录:《源氏物语》人物关系图

  正文开篇5000字左右:

  第一回  桐壶

  昔日不知是哪一代皇朝,宫中有众多女御和更衣侍候天皇。其中有一位更衣出身虽不甚高贵,却比谁都幸运,承蒙天皇格外宠爱。缘此招来其他妃子的妒忌,诸如从一开始就狂妄自大地认为自己娘家身份高贵,受天皇宠爱者非己莫属的一些妃子,万没有想到天皇宠爱的竟是那个更衣,为此她们轻蔑并妒恨这位更衣;而身份与这位更衣相仿或娘家地位比她更低的妃子们,觉得无法与她竞争,心里更加惴惴不安。于是,这位更衣朝朝暮暮侍候天皇身边,招致其他妃子们妒火中烧,恨她入骨。如此,天长日久,可能是积蓄在这位更衣心中的郁闷难以排解的缘故吧,她终于积郁成疾,病得很重,不禁感到胆怯起来,动不动就想告假回归故里静养,可是圣上爱她心切,始终舍不得让她走。圣上不顾人们的非难,对她的宠爱有增无已,超乎世间的惯例,以致不仅众多女官,还有朝廷的公卿大臣、殿上人等对她冷漠,背过脸去不正眼瞧她。人们纷纷议论说:“那宠爱情景,着实令人眼花缭乱,无法正视啊!当年唐朝也出现过这类事,闹得社会动荡不安。”

  不久,此事终于传到宫外去,人们忧心忡忡,觉得如此下去,将来也有可能会产生类似杨贵妃那样的事。在这种处境下,更衣深感痛苦,所幸仰仗皇上备加宠爱,在宫中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地度日。

  这位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职位,早已辞世;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是个有古风气质的人,她看见双亲齐全的女子,世间声誉高,过着体面富裕的生活,她也要让女儿过得不亚于她们,每逢举办任何仪式,她都尽心尽力为女儿装扮打点得十分得体。然而,毕竟还是没有坚强的后盾,一到关键时刻,难免感到无依无靠因而胆怯。

  也许是前世缘分深邃的缘故,这位更衣生下了一个举世无双、纯洁似玉的小皇子。皇上盼望早日见到此皇子,已经等得心焦如焚,迅速从更衣娘家召回这母子俩。皇上一见这小皇子,就觉得此婴儿长相出众,非同凡响。第一皇子是右大臣的女儿弘徽殿女御所生,有牢固的外戚后盾,毫无疑问不久将被册立为皇太子,受到人们的敬仰。不过就相貌而言,大皇子与光洁美丽的小皇子是无法媲美的,因此,皇上对大皇子只停留在表面的慈爱上,而对这位小皇子则视作个人秘藏珍宝似的无限宠爱。

  小皇子的母亲更衣,本来就不是一个只在皇上身边侍寝和侍奉圣上日常生活的这种身份的人。再说,实际上她具有贵人般的品格,再加上皇上对她的格外宠爱,不顾一切地总把她留在自己身边,这样,每当举办什么游园管弦盛会,或举办任何有趣的聚会,皇上首先召来的人就是她这位更衣。有时候,皇上睡到很晚才起床,当天就把更衣留在身边,硬是不让她回到她的独立宫院去,这样一来,更衣的举止在别人看来自然有轻率之嫌。

  但是,自从这位小皇子诞生后,皇上完全改变了往常的章法,从而让大皇子的生母弘徽殿女御心生疑念:“闹不好的话,这小皇子说不定还会被立为皇太子呢。”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位女御比其他女御和更衣都最先正式进入皇宫,并且最受皇上的珍视,她还为皇上生了大皇子和公主,因此净让这位女御心燃妒火,皇上也觉不好办,再说,使这位女御产生这种可厌的想法也太可怜了。

  却说更衣蒙皇上的恩宠,诚惶诚恐地将这种宠爱当作自己人生惟一的指望。可是,背后总说她坏话,企图挑剔她的过失者,大有人在。她的身体纤弱,娘家又无实力,因此,她愈蒙受皇上宠爱,自己反而愈加要为防范他人的妒恨而操心劳神。更衣居住的独立宫院,称桐壶院。皇上每次驾临,必经许多妃嫔的宫院门前,如此一来,次数频繁,别的妃嫔就万分怨恨,那是自不待言的。还有更衣到皇上清凉殿的次数多了,也招来妃嫔们的嫉恨,她们每每在更衣通行的板桥上或走廊通道上,泼洒污物,将迎送桐壶更衣的宫女们的衣裳下摆都糟蹋得不成样子。有时候,她们又串通一气,时常锁上桐壶更衣必经之路的宫室廊道两头的门,使更衣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使她蒙羞。连续不断地出现诸如此类的恶作剧,令更衣备受折磨,忧郁至极,心情格外不舒畅。皇上见此情状越发怜爱她,于是就命早先一直住在紧挨着清凉殿的后凉殿里的某更衣,搬到别处去,腾出这处后凉殿来,作为皇上赐予桐壶更衣的独立宫院。被撵出来迁往他处的这位更衣,对桐壶更衣更加恨之入骨了。

  且说小皇子三岁那年,举行了穿裙裤仪式,排场之隆重,不亚于大皇子当年举行仪式的场面,把内藏寮、纳殿内收藏的金银珠宝、祭祀服装物件等,通通提取出来加以摆设,仪式盛况非同寻常,这也招来了世人的诸多非难。但实际上,当人们看到这小皇子逐渐成长,容貌端庄,气宇轩昂,就觉得他非同凡响,是位稀世珍宝似的人物时,那股子妒忌心绪也逐渐舒缓,无法嫉妒下去。明白事理的人,不由得只顾瞠目惊叹道:“如此稀世珍宝似的人也会降临到人世间啊!”

  是年夏天,小皇子之母桐壶更衣不知怎的,总觉得身体不适,请求准假回娘家,可是未获皇上的恩准。她近年来经常生病,皇上似乎已习以为常,只顾说:“不妨留在这里多调养些日子再说。”然而,日复一日,桐壶更衣的病情越发严重,仅这五六天期间,整个人都消瘦下来,显得非常衰弱。桐壶更衣之母一边哭泣,一边上奏皇上请求准假。这时,皇上才恩准桐壶更衣出宫。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桐壶更衣也在担心:说不定人们还会出什么招数来羞辱自己呢。于是,她决定让小皇子留在宫中,自己独自悄悄出宫。任何事都有个限度,皇上不能阻止桐壶更衣返回娘家,特别是由于身份的关系,自己连给她送行也办不到,心中不免感到惆怅,万分悲伤。桐壶更衣平素是个水灵可爱的绝代美人,可是这时面容变得非常憔悴,虽然她陷入百感交集之中,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法向皇上陈情。皇上目睹她那种似奄奄一息的悲戚情状,万分爱怜,以至茫然不知所措。皇上一边哭泣一边述说种种保证的话,可是桐壶更衣此时已无力气回答,眼神无光,疲劳不堪,全身瘫软,昏昏欲睡,似乎是生命垂危地躺着,皇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遂赶紧宣旨备辇送桐壶更衣返归故里,可是后来又万分舍不得她走,旋即折回桐壶更衣的房间,无论如何不同意她出宫。皇上对桐壶更衣说:“你我立下了海誓山盟,但愿大限期至同赴黄泉路,你不至于舍我独往吧!”桐壶更衣也万分悲伤地吟道:

  “大限来临将永别,

  依依真情恨命短。

  早知今日,何必……”她气息奄奄,似乎还有许多话要说。她的表情非常痛苦,显得十分吃力的样子,皇上多么想“就这样把她留在宫里照顾她”啊。可是,一旁的侍从催促她,上奏道:“故里那边的祈祷法事今天开始,已请来了许多灵验的高僧,正好定于今晚开始……”皇上无奈,只好准许更衣回娘家去。

  桐壶更衣回娘家之后,皇上满怀悲伤,当天晚上,彻夜未眠。虽然明知派去探病的使者返回的时限尚未到,皇上却已焦急万状,不断地说:“怎么还迟迟不返啊!”却说使者来到桐壶更衣的娘家,只听得故里的人们号啕痛哭着诉说:“子夜过后就仙逝了!”使者也非常沮丧,回来如实禀报。皇上闻此噩耗,顿时心如刀绞,神志茫然,只顾孤身幽居一室。尽管如此,小皇子年幼丧母,皇上多么希望把他留在身边,天天能看见他啊!可是让服丧期间的皇子留在皇上身边,古无先例,因此皇上不得已只好让小皇子出宫回外婆家。年幼的小皇子看见侍从们一个个终日以泪洗面,父皇也热泪潸潸,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不可思议地环顾四周。一般情况下,父子别离已经够伤心的了,何况此刻的哀怜情景,更是难以言喻啊!

  纵令依依惜别,总归也有个限度,因此最后还是按例行的做法举行火葬。老夫人伤心欲绝,哭诉说:“我也想和女儿一起化为一缕青烟升空啊!”她追上女官们乘坐的送殡车并坐上了车,来到在爱宕地方举行庄严火葬仪式的现场,她这时的心情是多么悲伤啊!

  老夫人还蛮明白事理地说:“当我亲眼看见女儿死去的遗体时,总觉得她还活着,及至看见女儿已化成灰的现场,才意识到女儿如今已不是这个世界的人,这才彻底地感到绝望了!”但她还是伤心哭泣得乱了方寸,差点从车上摔下来,侍从女官们感到棘手,赶忙百般劝慰、照顾她,有的说:“我早就担心会出现这种情况。”

  宫中派来御使,为的是给死者追封三位。御使宣读圣旨追封三位,又引来了一阵悲伤。由于皇上觉得更衣在世期间,连个女御都没封给她,实在是太遗憾了,如今她已成故人,哪怕给她晋升一级呢,遂遣御使宣旨追封。然而,这一破格的追封又招来许多人的妒忌和怨恨。不过,通情达理的人们则因此而缅怀已故桐壶更衣的种种优点,她容貌端庄,风采动人,性情温柔,心地善良,不惹是生非,即使想憎恨她也憎恨不起来。大概是由于此前皇上过分地宠爱桐壶更衣,虽然也招来了人们毫不留情的嫉妒,不过如今桐壶更衣已经辞世,她的人品招人喜爱,性情温柔,心地仁慈,侍奉皇上的女官们也不禁怀念她,心中为她的谢世感到惋惜。古歌云“生前竟招人嫉恨,死后却引人依恋”,大概就是吟咏此种情景的吧。

  无常的时光流逝。桐壶更衣虽仙逝已久,但每当她娘家为她举行法事时,皇上都会派遣使者前去恳切地吊唁。岁月无情地流逝,皇上依旧无法消愁解闷,自从桐壶更衣辞世后,皇上也不召其他妃子前来侍寝,只顾朝朝暮暮泪潸潸。在皇上身边侍候的人们目睹皇上这副模样,不免流下同情的眼泪,抑郁地度过秋天的时日。可是,弘徽殿女御等人,至今对桐壶更衣还耿耿于怀,说:“哎呀,皇上何等宠爱她呀!连她死后都不让人家得到安宁,未免太……”虽然皇上经常看到大皇子,但是心里总惦挂着小皇子,不时派遣亲信的女官或乳母等人到桐壶更衣娘家去探询小皇子的近况。

  一个深秋的傍晚,台风骤起,顿觉寒气逼人。皇上比往常更加缅怀故人,倍感悲戚,遂派遣靫负  的命妇到桐壶更衣的娘家探望。命妇在别有情趣的明月之夜,驱车前去。皇上则只顾陷入沉思,浮想联翩,沉湎于往事的追忆之中:诚然,昔日每当这种时刻,一定举办管弦游乐之活动!随着浮想驰骋,皇上仿佛看见当年更衣抚琴,奏出韵味深邃的琴声,她偶尔吟咏的歌词也具有非同凡响的意味。于是,皇上觉得她的面影总是拂之不去,她仿佛总是紧随着他,然而,“靠不住的幽暗中的真实”,终归变得更加朦胧,更为无常了。

  命妇来到桐壶更衣的娘家,车子一进门内,眼见一片凄凉景象,不禁悲从中来。此宅邸本是桐壶更衣的母亲的孀居之处,为了照顾爱女更衣的关系,千方百计地整修庭院门楣,务求人前体面得体些,然而,如今这位寡母日夜哀痛亡女,十分沮丧,哪还顾得上修整院落。不觉间,满院杂草蔓生,再加上台风的关系,庭院更显现出一派落寞的荒芜景象。惟有月光,任凭葎草丛生也挡不住它普照大地。

  车子停在正房的南面,命妇下车,老夫人相迎,顿时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才说:“迄今我苟且偷生,着实凄凉,承蒙圣恩派遣御使,不辞劳顿,驾临蓬门茅舍,实在惭愧之至。”说罢情不自禁地潸潸泪下。命妇回答说:“圣上先前派典侍  [01]  来探望,她回去禀报说:‘所见满目疮痍,实在凄惨,不禁令人悲戚得心肝俱裂。’就连我这样一个不谙事理的人,到此一看,心中的确悲伤得难以忍受。”命妇哀伤的情绪稍稍平稳下来之后,她传达圣谕说:“圣上说:‘当时有一阵子朕还以为自己是在梦境中游荡,后来心情逐渐沉稳下来,才明白心境确似梦,却无法清醒过来,痛苦不堪,该如何是好,连个可倾诉衷肠的人都没有,老夫人可否悄悄来此一趟?再说,朕也十分惦挂小皇子,让小皇子在泪水湿漉的环境中,过着孤寒寂寥的生活,着实令人心疼,请务必早些偕小皇子一起进宫。’圣上落泪,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加上圣上似乎顾忌到让身边的人看见自己的这副模样会不会以为自己软弱,圣上的神色显现出内心不知有多么痛苦,我不忍心听完圣上的述怀,就从御前退了出来。”命妇说着将皇上手谕呈给老夫人。老夫人说:“我泪眼模糊,双眼看不清东西,诚惶诚恐蒙赐宸函,给我带来了光明,让我来拜读吧。”说罢拜读来函:

  “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少可以排遣一些悲伤,岂知心伤却与日月俱增,令人难以忍受。奈何!朕时常牵挂着:不知幼儿近日如何?朕未能与太君一起抚养幼儿,深感遗憾,还请太君让朕视幼儿为故人之遗念,偕幼儿进宫吧。”

  此外,还细腻地写了许多,并赋歌一首:

  深宫朔风催人泪,

  遥念荒野小嫩草。

  老夫人还没等仔细看完信,早已热泪盈眶,她对命妇说:“老妪我如此长命,活得实在太累,面对那棵长寿的高砂松,犹感惭愧,更何况出入高贵的宫中,顾忌甚多岂敢仰望。诚惶诚恐承蒙圣上屡屡赐谕,然而由于上述缘故,老妪我迟迟尚未前往。只是,近日来不知为什么小皇子总是急于回宫,我想这也是童心思念父皇所致,此乃情系骨肉,人之常情,此事请务必秘密启奏皇上。老妪我毕竟是不祥之身,因此让小皇子屈居这种地方也不吉利,太委屈他了。”

  此时,小皇子早已就寝。命妇说:“我本想拜见小皇子容颜,以便回去将实际情形向皇上详细启奏。现在已是夜深人静的时分了,皇上可能还在等待着呐。”说罢,便要匆匆告辞离去。老夫人道:“近来,老妪我悼念亡女,心情郁悒,只觉眼前一片漆黑,痛苦不堪,惟盼得一知己,倾吐衷肠以疏解心中的郁闷,盼贵方于公差余暇之际,能屈尊光临舍下,慢慢叙谈。多年来贵方都是为转达喜庆盛事而光临寒舍,如今却为转递如此悲切的信息而莅临,怨只怨老妪我命途多舛啊!自亡女诞生时起,此女乃愚夫妇寄予厚望之人。已故愚夫君大纳言于弥留之际,尚留下遗嘱再三叮咛:‘务必将此女调教好,以实现入宫侍候的愿望,不要因我亡故而受挫泄气。’老妪我暗自琢磨,女儿没有强有力的后盾呵护,要与宫中的女官们相处是很困难的,在宫中生活会不会反而酿成不幸呢?自己虽然很担心,但又不能违背夫君临终的嘱托,因此才把女儿送入宫中的。入宫后承蒙圣上的格外宠爱,无微不至地体贴关照,缘此女儿也不得不忍受来自他方的非同寻常的屈辱,不能不委曲求全地与他人周旋。暗自忍受着来自朋辈的多方嫉恨,天长日久积郁沉重,难免成疾,可怜她终于早逝,不禁令人感到她似乎是死于非命啊!谁曾想到这难得的过分恩宠,反而招致莫大的遗憾……老妪我之所以絮叨此番心境,可能是由于为人父母心中的糊涂所致吧。”她言犹未尽,已在低声哭泣了。

  这时夜色已深,命妇说道:“不,圣上也是这么说的:‘朕由衷地只顾宠爱桐壶更衣,也许正因此而一再招来世人吃惊的目光,以致使这份因缘不能长久持续下去。每想及此不由得感到朕二人的海誓山盟,如今反而成为一段痛苦的恶缘。朕向来不做任何伤人心的事,只是为了桐壶更衣,无意中竟招来一些本来大可不必埋怨的人的怨恨,结果弄得朕眼下成了只身孤影人,无法排除心中的苦闷,最终变成一个不像样的顽固不化者。朕真想知道,前世究竟造了什么样的孽。’圣上反复如是说,悲伤得热泪潸潸。”命妇似乎还有说不完的话。她哭泣着说:“夜已很深了,我必须赶在今夜里返回皇宫向皇上禀报。”说着匆匆告辞。

  时值明月将西沉,晴空万里,寒风萧瑟,草丛中的秋虫声声悲鸣,催人露出哀伤的神色,这也是一种令人依依难舍难离的情趣,遂赋歌一首,曰:

  铃虫哀鸣总有限,

  长夜泪涌无尽时。

  歌罢,命妇依然无心上车。老夫人答歌一首,并命侍女送去。歌曰:

  “浅茅丛中虫悲鸣,

  催得女官泪潸潸。

  此番哀怨的心境,亦盼代为上奏。”

 

 

 

  前言、序、后记

 

 

  前  言

  《源氏物语》( 约1007~1008 )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作者紫式部,本姓藤原,原名不详,一说为香子。因其父藤原为时曾先后任过式部丞和式部大丞官职,故以其父的官职取名藤式部,这是当时宫中女官的一种时尚,以示其身份。后来称紫式部的由来,一说她由于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颂;一说是因为她住在紫野云林院附近,因而改为紫姓。前一说似更可信,多取此说。女作家生殁年月,历来有种种考证,都无法精确立论。一般根据其《紫式部日记》记载宽弘五年(1007)十一月二十日在宫中清凉殿举行“五节”( 正月七日的人日、三月三日的上巳、五月五日的端午、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 )时称自己是“年未过三十”的青春年华,以此溯上类推她生于天元元年(978)。一说根据《平兼盛集》载,式部逝世时,其父仍在任地,认为其父于长和三年(1014)辞官返京,与此有关,因而推测她殁于此年。另一说则根据《荣华物语》长元四年(1031)九月二十五日上东门院举办地供奉仪式出现其女贤子的名字却未提及她,故推断她殁于这一年之前。

  紫式部出身中层贵族。先祖除作为《后撰和歌集》主要歌人之一的曾祖父藤原兼辅曾任中纳言外,均属受领大夫阶层,是书香门第世家,与中央权势无缘。其父藤原为时于花山朝才一时受重用,任式部丞,并常蒙宣旨入宫参加亲王主持的诗会。其后只保留其阶位,长期失去官职。于长德二年(996)转任越前守、越后守等地方官,怀才不遇,中途辞职,落发为僧。为时也兼长汉诗与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究。式部在《紫式部日记》  、《紫式部集》中多言及其父,很少提到其母,一般推断她幼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其兄惟规随父学习汉籍,她旁听却比其兄先领会,她受家庭的熏陶,博览其父收藏的汉籍,特别是白居易的诗文,很有汉学的素养,对佛学和音乐、美术、服饰也多有研究,学艺造诣颇深,青春年华已显露其才学的端倪。其父也为她的才华而感到吃惊。但当时男尊女卑,为学的目的是从仕,也只有男人为之。因而其父时常叹息她生不为男子,不然仕途无量。也许正因为她不是男子,才安于求学之道,造就了她向文学发展的机运。

  紫式部青春时代,时任筑前守的藤原宣孝向她求婚,然宣孝已有妻妾多人,其长子的年龄也与式部相差无几。式部面对这个岁数足以当自己父亲的男子,决然随调任越前守的父亲离开京城,逃避她无法接受的这一现实。此时家道也中落。不料宣孝穷追不舍,于长德三年(997)亲赴越前再次表达情爱的愿望,甚至在恋文上涂了红色,以示“此乃吾思汝之泪色”。这打动了式部的芳心,翌年遂离开其父,回京嫁给比自己年长二十六岁的宣孝,婚后生育了一女贤子。结婚未满三年,丈夫因染流行疫病而逝世。从此芳年守寡,过着孤苦的孀居生活。她对自己人生的不幸深感悲哀,曾作歌多首,吐露了自己力不从心的痛苦、哀伤和绝望的心境。

  其时一条天皇册立太政大臣藤原道长的长女彰子为中宫,道长将名门的才女都召入宫做女官,侍奉中宫彰子。紫式部也在被召之列。时年是宽弘二或三年(1005~1006)。入宫后,她作为中宫的侍讲,给彰子讲解《日本书纪》和白居易的诗文,有机会显示她的才华,博得一条天皇和中宫彰子的赏识,受到天皇赐的一个“日本纪的御局”的美称,获得很优厚的礼遇,如中宫还驾乘车顺序,她的座车继中宫和皇太子之后位居第三,而先于弁内侍、左卫门内侍。因而她受到中宫女官们的妒忌,甚至收到某些女官匿名的揶揄的赠物。同时有一说,她随彰子赴乡间分娩期间,与道长发生了关系,不到半年又遭道长遗弃。她常悲叹人生的遭际,使她感到悲哀、悔恨、不安与孤独。

  不过,紫式部在宫中有机会更多观览宫中藏书和艺术精品,直接接触宫廷的内部生活。当时摄政关白藤原道隆辞世,其子伊周、隆家兄弟被藤原道长以对一条天皇“不敬”罪流放,道长权倾一时,宫中权力斗争白热化。紫式部对道隆关白家的繁荣与衰败,对道长的横暴和宫中争权的内幕,对妇女的不幸有了全面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对贵族社会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和衰落的发展趋向也有较深的感受。但又屈于道长的威权,不得不侍奉彰子,她不时作歌抒发自己无奈的苦闷的胸臆。她在《紫式部日记》里也不时将她虽身在宫里,但却不能融合在其中的不安与苦恼,表现了出来。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紫式部长期在宫廷的生活体验,以及经历了同时代妇女的精神炼狱,孕育了她的文学胚胎,厚积了她的第一手资料,为她创作《源氏物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源氏物语》作品成书年份,至今未有精确的定论,一般认为是作者紫式部于长保三年(1001)其夫宣孝逝世后,孀居生活孤寂,至宽弘二年(1005)入宫任侍讲前这段时间开笔,入宫后续写,于宽弘四或五年(1007~1008)完成。在《紫式部日记》宽弘五年十一月份多日的日记里,也记载了这段时间《源氏物语》的创作过程以及听闻相关的种种议论,并暗示有了草稿本。而且该月中旬的日记这样写道:

  奉命行将进宫,不断忙于准备,心情难以平静。为贵人制作小册子,天亮就侍奉中宫, 选备各种纸张、各类物语书,记下要求,日夜誊抄,整理成书。中宫赠我雁皮纸、笔墨,连砚台也送来了。这不免令人遗憾,微词纷纷,有指责说:“伺候深宫还写什么书?”尽管如此,中宫继续赠我笔墨。

  这段日记,说明紫式部入宫前开始书写《源氏物语》,初入宫就已誊抄。日记还记录了她在一条天皇和中宫彰子面前诵读,天皇惊喜她精通汉籍及《日本书纪》,对她的才华甚为赞赏,因而宫中男子也传阅并给予好评。中宫彰子之父藤原道长动员能笔多人,助她书写手抄本。这是可以作为《源氏物语》上述成书年代可信的资料,因为此外别无其他文献可以佐证。其后菅原孝标女的《更级日记》也记有治安元年(1021)已耽读“《源氏物语》五十余回”,并在许多地方展开对《源氏物语》某些章回的议论,将这五十余回“收藏在柜中”,从而旁证了该小说的手抄本早已广为流布。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长篇的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源氏物语》的诞生,是在和歌、物语文学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此时已有和歌集《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古今和歌六帖》、《拾遗和歌集》、《后撰和歌集》;古代歌谣神乐歌、催马乐;物语集《竹取物语》、《宇津保物语》、《落洼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物语集中前者完全没有生活基础,纯属虚构,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后者以和歌为主,虽有生活内容,但大多是属于叙事,或者是历史的记述。而且这些物语文学作品几乎都是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与和歌不协调,结构松散,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艺术的完整性。紫式部首先学习和借鉴了这些先行的物语文学的经验,扬长避短,第一次整合这两个系列,使散文与韵文、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紫式部在创作《源氏物语》中借鉴了先行的典故乃至借用某些创作手法,作为其创作思考的基础,乃至活用在具体的创作中。比如《古事记》中的海幸山幸神话故事( 《明石》 )、三山相争的传说故事( 《夕颜》 )、《万叶集》中的真间手儿名的故事(  《浮舟》 )。《竹取物语》辉夜姬的形象在紫姬身上,《伊势物语》的故事与和歌在《紫姬》、《红叶贺》、《花宴》、《杨桐》等诸回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源氏物语》描写源氏与众多女子的爱情,和《伊势物语》男主人公好色的特征 —— 追求极致爱情的描写,更是有相传相承的类似性,落下了《伊势物语》的浓重的影子。

  紫式部同时学习和汲取藤原道纲母的《蜉蝣日记》完全摆脱了此前物语文学的神奇的非现实性格,成功地将日常生活体验直接加以形象化,并且扩大了心理描写,更深层次挖掘人物的内面生活,出色地描写当时女性的内心世界的创作经验,还继承和融会了《蜉蝣日记》所表现的“哀”、“空寂”的审美理念。同时,也运用清少纳言的冷静知性观察事物的方法,参照她的《枕草子》以摄政的藤原家族盛衰的历史为背景,描写平安王朝的时代、京城、自然、贵族、女性,和自己的个性交错相连,以反映社会世相的写实创作经验。也就是说,《源氏物语》的出世,与包括物语文学、日记文学、随笔文学在内的先行散文文学有着血脉的联系,它们对于这部日本古代长篇小说的品格的提升,都直接间接地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紫式部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创新,以及她的观书阅世的经历,都为她创作《源氏物语》提供了对人生、社会、历史更大的思索空间,更广阔的艺术构思的天地和更坚实的生活基础。可以说,紫式部以其对前人精神的不断学习、造诣颇深的学问、人生坎坷的体验、宫廷生活的丰富阅历,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仔细观察与深沉的思考,并充分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厚积薄发,才成就了她作为女作家留下这一名垂千古的巨作《源氏物语》。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   以及《紫式部日记》和《紫式部集》里,表现了内面和外部、真实与虚构的两面,相互映照和生辉,这也使紫式部这个名字,不仅永载于日本文学史册,而且在196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世界五大伟人”之一,享誉世界文坛。

  《源氏物语》在艺术上也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开辟了日本物语文学的新道路,将日本古典写实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故事涉及三代,经历七十余年,出场人物有名可查者四百余人,主要角色也有二三十人,其中多为上层贵族,也有中下层贵族,乃至宫廷侍女、平民百姓。作者对人物描写得细致入微,使其各具鲜明个性,说明作者深入探索了不同人物的丰富多姿的性格特色和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感染力。小说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前半部四十四回以源氏和藤壶、紫姬等为主人公,其中后三回是描写源氏之外孙丹穗皇子和源氏之妃三公主与柏木私通所生薰君的成长,具有过渡的性质;后半部十回以丹穗皇子、薰君和浮舟为主人公,铺陈复杂的纠葛和纷繁的事件。它既是一部统一的完整的长篇,也可以成相对独立的故事。全书以几个重大事件作为故事发展的关键和转折,有条不紊地通过各种小事件,使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涌现彼此融会,逐步深入揭开贵族社会生活的内幕。

  在创作方法上,作者摒弃了先行物语只重神话传说或史实,缺乏心理描写的缺陷,认为物语不同于历史文学只记述表面粗糙的事实,其真实价值和任务在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在审美观念上,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日本文学的“真实”、“哀”、“空寂”的审美传统,因而对物语文学的创作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完成了小说的虚构性、现实性和批判性三个基本要素,构建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文体方面,采取散文、韵文结合的形式,织入八百首和歌,使歌与文完全融为一体,成为整部长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散文叙事,和歌抒情和状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文字记述了二百处和汉音乐,并有意识地以音乐深化主题。这样文、歌、乐三位交汇,不仅使行文典雅,而且对于丰富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传达人物感情,以及折射人物心理的机微,都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以音乐举例来说,描写弦乐,由于自然气候差异,音色有变化,在春天时写吕乐显其明朗,秋天时写律乐露其哀愁,以展露出场人物的不同心境。《源氏物语》主要贯串“哀”与“物哀”的审美情趣,音乐也以律乐为主体,开辟了文学创作手段的新途径。

  在语言方面,作者根据宫廷内人物众多,身份差异甚大,因而使用敬语和选择语汇方面都十分注意分寸,充分发挥作为日本一种特殊语言现象的敬语作用,特别是在对话文上使用敬语更是十分严格,以符合不同人物的尊卑地位和贵贱身份,即使同一个人物比如源氏,安排他年轻时代和晚年时代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微妙的差别,以精确地把握他不同年龄段上的性格变化。同时在小说中还使用了许多拟声语,根据人物身份或优美,或鄙俗,以辅助人物的造型。这样作者就不断扩展自己的语言空间,并由此也开阔了文学艺术的空间。

  紫式部主张文学应该写真实,即使虚构部分,也包括真实。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正体现了她的这种写实的“真实”文学观。它的表现内容以真实性为中心,如实地描绘了作者所亲自接触到的宫廷生活的现实,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就是说,描写的素材始终是真实的。紫式部以较多的笔墨留下了这方面准确的记述,《源氏物语》的故事是有事实依据,是近于现实的。比如它是以藤原时代盛极而衰的历史事实作为背景,反映了当时政界的倾轧和争斗的现实。比如书中描写朱雀天皇时代以源氏及左大臣为代表的皇室一派与以弘徽殿及右大臣为代表的外戚一派的政治争斗中,弘徽殿一派掌握政权,源氏一派衰落;相反,冷泉天皇时代,两者倒置了,这是作者耳闻目睹道隆派与道长派交替兴衰的史实,并将这一史实艺术地概括出来的典型。就其人物来说,比如源氏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原原本本的人物,而是经过艺术塑造,并且理想化了,但如果将这个人物分解的话,也不完全是虚构,而是现实存在的人物。紫式部本人在日记中谈及的源氏的史实,与道长以及伊周、赖通等人的性格、容姿、言行、境遇十分相似,起码是将这些人物的史实作为重要的辅助素材来加以运用的。

  根据日本学者考证,源氏被流放须磨实际上就是以道隆之长子伊周的左迁作为素材的。概言之,《源氏物语》精细如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世相。无论是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还是故事内容和人物,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和贵族社会的实相。《源氏物语》的记述,可以说是珍贵的文化史料,包括社会史料掌政史料乃至政治史料。日本文学评论家晖峻康隆认为紫式部是日本最伟大的写实小说家,《源氏物语》是运用“史眼”来观察社会现象,与虚构的要素结合构成的,它开拓了描写现实的新天地,这是紫式部的成功业绩。《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写实主义倾向的三个高峰之一。岛津久基也认为作者紫式部无论在文学主张上还是在作品实际中都确实是一位卓越的写实主义作家,《源氏物语》是日本屈指可数的写实主义文学之一。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以“真实”为根底,将“哀”发展为“物哀”,将简单的感叹发展到复杂的感动,从而深化了主体感情,并由理智支配其文学素材,使“物哀”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含赞赏、亲爱、共鸣、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涵义,而且其感动的对象超出人和物,扩大为社会世相,感动具有观照性。

  《源氏物语》完成了以“真实”、“物哀”为主体的审美体系,在日本由“汉风时代”向“和风时代”的过渡中,完全使七世纪以来“汉风化”的古代日本文学实现了日本化,这是不朽的伟大历史功绩。可以认为 《源氏物语》的诞生,标志着日本文学发展史和美学发展史的重大转折。

  紫式部创作《源氏物语》,是立足于日本传统的土壤上,并开放性地吸收中国文化、文学思想。因此,它虽然深受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然而它的生成与发展仍然是依靠日本本土文化的思想的孕育和滋养。具体地说,《源氏物语》就是依照本国传统文化、文学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吸收中国文化思想、文学理念和方法,而达到交融的最先最好的典范。

  紫式部在广阔的中日文化空间,高度洗练地创造了《源氏物语》的世界。它是日本文化、文学走向“和风化”的重要转折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造成的。《源氏物语》超越时空,乃至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域,影响至今。这一段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文学的发展首先是立足于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传统,这是民族文学之美的根源。离开这一点,就很难确立民族文学的价值。然而,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学,又存在与他民族、他地域的文学的交叉关系,它是与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学交流汇合而创造出来的,自然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生命力。也就是说,优秀的文学不仅在本民族和本地域内生成和发展,而且往往还要吸收世界其他的民族和地域的文学的精华,在两者的互相交错中碰撞和融合才能呈现出异彩。

  叶渭渠                       

  2004年写于团结湖寒士斋

 

 

 

  重点图书基本信息《源氏物语》(平装,全三卷)

 

 

  书    名

 

  《源氏物语》(平装,全三卷)

 

 

 

  ISBN

 

  978-7-5063-7243-5

 

  印  数

 

 

 

 

  责任编辑

 

  李宏伟

 

  开 本

 

  32开,145×203

 

 

 

  版    次

 

  1版1次

 

  字  数

 

  1225千字

 

 

 

  体    裁

 

  长篇小说

 

  定  价

 

  118.00元

  (全三卷)

 

 

 

  发货时间

 

  2014年1月

 

  包件数

 

 

 

 

  作者简介、封面

 

 

 

  紫式部

  紫式部,又称紫珠,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女性作家,和歌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其作品《源氏物语》,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美学集大成者,并由此产生了“源学”。

  叶渭渠

  1929年~2012年。广东东莞人。1956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有《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文化史》《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散文集《樱园拾叶》、《雪国的诱惑》《扶桑掇琐》《周游织梦人》,与唐月梅合著有《日本文学史》(6卷本)、《日本文学简史》、《20世纪日本文学》等。译有川端康成的《小说选》《散文选》《掌小说全集》等系列作品。

  唐月梅

  1931年生。海南文昌人。1956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有《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日本戏剧史》,散文集《三岛由纪夫与殉教图》等。译有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潮骚》《春雪》《太阳与铁》等小说、随笔系列作品。

 

 

  内容介绍: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代表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叶渭渠、唐月梅两位卓有影响的日语翻译大家与学者,耗费八年时间,夫妇联袂为读者奉献一部全新译本。以更贴近原文的译文,详尽的注释,可谓阅读、研究两相宜。 

 

 

  推荐语: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日本的《红楼梦》

  权威翻译伉俪倾八年心力,最贴近原著译本

 

 

 

  图书目录:

 

 

 

  第一卷

  前 言 [001]

  第一回  桐壶 [001]

  第二回  帚木 [023]

  第三回  空蝉 [063]

  第四回  夕颜 [073]

  第五回  小紫 [115]

  第六回  末摘花 [153]

  第七回  红叶贺 [183]

  第八回  花宴 [209]

  第九回  葵姬 [221]

  第十回  杨桐 [261]

  第十一回 花散里 [303]

  第十二回 须磨 [309]

  第十三回 明石 [349]

  第十四回 航标 [385]

  第十五回 艾蒿丛生的荒地 [413]

  第十六回 守关哨卡 [433]

  第十七回 赛画 [439]

  第十八回 松风 [457]

  第十九回 薄云 [477]

  第二十回 槿姬 [501]

  第二卷

  第二十一回 少女 [519]

  笫二十二回 玉鬘 [559]

  第二十三回 初鸣 [591]

  第二十四回 蝴蝶 [605]

  第二十五回 萤火虫 [623]

  第二十六回 石竹花 [639]

  第二十七回 篝火 [657]

  第二十八回 台风 [661]

  第二十九回 行幸 [681]

  第三十回  泽兰 [697]

  第三十一回 丝柏木柱 [711]

  第三十二回 梅枝 [743]

  第三十三回 藤叶尖 [759]

  第三十四回  嫩菜( 上 )[781]

  第三十四回  嫩菜( 下 )[855]

  第三十五回 柏木 [929]

  第三十六回 横笛 [959]

  第三十七回 铃虫 [975]

  第三十八回 夕雾 [987]

  第三卷

  第三十九回 法事 [1047]

  第四十回  梦幻 [1063]

  第四十一回 云隐 [1083]

  第四十二回 丹穗皇子 [1085]

  第四十三回 红梅 [1097]

  第四十四回 竹河 [1109]

  第四十五回 桥姬 [1143]

  第四十六回 米槠根 [1171]

  第四十七回 角发 [1201]

  第四十八回 幼蕨 [1269]

  第四十九回 寄生 [1285]

  第五十回  亭子 [1353]

  第五十一回 浮舟 [1401]

  第五十二回 蜉蝣 [1455]

  第五十三回 习字 [1499]

  第五十四回 梦浮桥 [1551]

  译后记 [1563]

  附录:《源氏物语》人物关系图

 

 

 

  正文开篇5000字左右:

 

 

 

  第一回  桐壶

  昔日不知是哪一代皇朝,宫中有众多女御和更衣侍候天皇。其中有一位更衣出身虽不甚高贵,却比谁都幸运,承蒙天皇格外宠爱。缘此招来其他妃子的妒忌,诸如从一开始就狂妄自大地认为自己娘家身份高贵,受天皇宠爱者非己莫属的一些妃子,万没有想到天皇宠爱的竟是那个更衣,为此她们轻蔑并妒恨这位更衣;而身份与这位更衣相仿或娘家地位比她更低的妃子们,觉得无法与她竞争,心里更加惴惴不安。于是,这位更衣朝朝暮暮侍候天皇身边,招致其他妃子们妒火中烧,恨她入骨。如此,天长日久,可能是积蓄在这位更衣心中的郁闷难以排解的缘故吧,她终于积郁成疾,病得很重,不禁感到胆怯起来,动不动就想告假回归故里静养,可是圣上爱她心切,始终舍不得让她走。圣上不顾人们的非难,对她的宠爱有增无已,超乎世间的惯例,以致不仅众多女官,还有朝廷的公卿大臣、殿上人等对她冷漠,背过脸去不正眼瞧她。人们纷纷议论说:“那宠爱情景,着实令人眼花缭乱,无法正视啊!当年唐朝也出现过这类事,闹得社会动荡不安。”

  不久,此事终于传到宫外去,人们忧心忡忡,觉得如此下去,将来也有可能会产生类似杨贵妃那样的事。在这种处境下,更衣深感痛苦,所幸仰仗皇上备加宠爱,在宫中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地度日。

  这位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职位,早已辞世;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是个有古风气质的人,她看见双亲齐全的女子,世间声誉高,过着体面富裕的生活,她也要让女儿过得不亚于她们,每逢举办任何仪式,她都尽心尽力为女儿装扮打点得十分得体。然而,毕竟还是没有坚强的后盾,一到关键时刻,难免感到无依无靠因而胆怯。

  也许是前世缘分深邃的缘故,这位更衣生下了一个举世无双、纯洁似玉的小皇子。皇上盼望早日见到此皇子,已经等得心焦如焚,迅速从更衣娘家召回这母子俩。皇上一见这小皇子,就觉得此婴儿长相出众,非同凡响。第一皇子是右大臣的女儿弘徽殿女御所生,有牢固的外戚后盾,毫无疑问不久将被册立为皇太子,受到人们的敬仰。不过就相貌而言,大皇子与光洁美丽的小皇子是无法媲美的,因此,皇上对大皇子只停留在表面的慈爱上,而对这位小皇子则视作个人秘藏珍宝似的无限宠爱。

  小皇子的母亲更衣,本来就不是一个只在皇上身边侍寝和侍奉圣上日常生活的这种身份的人。再说,实际上她具有贵人般的品格,再加上皇上对她的格外宠爱,不顾一切地总把她留在自己身边,这样,每当举办什么游园管弦盛会,或举办任何有趣的聚会,皇上首先召来的人就是她这位更衣。有时候,皇上睡到很晚才起床,当天就把更衣留在身边,硬是不让她回到她的独立宫院去,这样一来,更衣的举止在别人看来自然有轻率之嫌。

  但是,自从这位小皇子诞生后,皇上完全改变了往常的章法,从而让大皇子的生母弘徽殿女御心生疑念:“闹不好的话,这小皇子说不定还会被立为皇太子呢。”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位女御比其他女御和更衣都最先正式进入皇宫,并且最受皇上的珍视,她还为皇上生了大皇子和公主,因此净让这位女御心燃妒火,皇上也觉不好办,再说,使这位女御产生这种可厌的想法也太可怜了。

  却说更衣蒙皇上的恩宠,诚惶诚恐地将这种宠爱当作自己人生惟一的指望。可是,背后总说她坏话,企图挑剔她的过失者,大有人在。她的身体纤弱,娘家又无实力,因此,她愈蒙受皇上宠爱,自己反而愈加要为防范他人的妒恨而操心劳神。更衣居住的独立宫院,称桐壶院。皇上每次驾临,必经许多妃嫔的宫院门前,如此一来,次数频繁,别的妃嫔就万分怨恨,那是自不待言的。还有更衣到皇上清凉殿的次数多了,也招来妃嫔们的嫉恨,她们每每在更衣通行的板桥上或走廊通道上,泼洒污物,将迎送桐壶更衣的宫女们的衣裳下摆都糟蹋得不成样子。有时候,她们又串通一气,时常锁上桐壶更衣必经之路的宫室廊道两头的门,使更衣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使她蒙羞。连续不断地出现诸如此类的恶作剧,令更衣备受折磨,忧郁至极,心情格外不舒畅。皇上见此情状越发怜爱她,于是就命早先一直住在紧挨着清凉殿的后凉殿里的某更衣,搬到别处去,腾出这处后凉殿来,作为皇上赐予桐壶更衣的独立宫院。被撵出来迁往他处的这位更衣,对桐壶更衣更加恨之入骨了。

  且说小皇子三岁那年,举行了穿裙裤仪式,排场之隆重,不亚于大皇子当年举行仪式的场面,把内藏寮、纳殿内收藏的金银珠宝、祭祀服装物件等,通通提取出来加以摆设,仪式盛况非同寻常,这也招来了世人的诸多非难。但实际上,当人们看到这小皇子逐渐成长,容貌端庄,气宇轩昂,就觉得他非同凡响,是位稀世珍宝似的人物时,那股子妒忌心绪也逐渐舒缓,无法嫉妒下去。明白事理的人,不由得只顾瞠目惊叹道:“如此稀世珍宝似的人也会降临到人世间啊!”

  是年夏天,小皇子之母桐壶更衣不知怎的,总觉得身体不适,请求准假回娘家,可是未获皇上的恩准。她近年来经常生病,皇上似乎已习以为常,只顾说:“不妨留在这里多调养些日子再说。”然而,日复一日,桐壶更衣的病情越发严重,仅这五六天期间,整个人都消瘦下来,显得非常衰弱。桐壶更衣之母一边哭泣,一边上奏皇上请求准假。这时,皇上才恩准桐壶更衣出宫。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桐壶更衣也在担心:说不定人们还会出什么招数来羞辱自己呢。于是,她决定让小皇子留在宫中,自己独自悄悄出宫。任何事都有个限度,皇上不能阻止桐壶更衣返回娘家,特别是由于身份的关系,自己连给她送行也办不到,心中不免感到惆怅,万分悲伤。桐壶更衣平素是个水灵可爱的绝代美人,可是这时面容变得非常憔悴,虽然她陷入百感交集之中,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法向皇上陈情。皇上目睹她那种似奄奄一息的悲戚情状,万分爱怜,以至茫然不知所措。皇上一边哭泣一边述说种种保证的话,可是桐壶更衣此时已无力气回答,眼神无光,疲劳不堪,全身瘫软,昏昏欲睡,似乎是生命垂危地躺着,皇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遂赶紧宣旨备辇送桐壶更衣返归故里,可是后来又万分舍不得她走,旋即折回桐壶更衣的房间,无论如何不同意她出宫。皇上对桐壶更衣说:“你我立下了海誓山盟,但愿大限期至同赴黄泉路,你不至于舍我独往吧!”桐壶更衣也万分悲伤地吟道:

  “大限来临将永别,

  依依真情恨命短。

  早知今日,何必……”她气息奄奄,似乎还有许多话要说。她的表情非常痛苦,显得十分吃力的样子,皇上多么想“就这样把她留在宫里照顾她”啊。可是,一旁的侍从催促她,上奏道:“故里那边的祈祷法事今天开始,已请来了许多灵验的高僧,正好定于今晚开始……”皇上无奈,只好准许更衣回娘家去。

  桐壶更衣回娘家之后,皇上满怀悲伤,当天晚上,彻夜未眠。虽然明知派去探病的使者返回的时限尚未到,皇上却已焦急万状,不断地说:“怎么还迟迟不返啊!”却说使者来到桐壶更衣的娘家,只听得故里的人们号啕痛哭着诉说:“子夜过后就仙逝了!”使者也非常沮丧,回来如实禀报。皇上闻此噩耗,顿时心如刀绞,神志茫然,只顾孤身幽居一室。尽管如此,小皇子年幼丧母,皇上多么希望把他留在身边,天天能看见他啊!可是让服丧期间的皇子留在皇上身边,古无先例,因此皇上不得已只好让小皇子出宫回外婆家。年幼的小皇子看见侍从们一个个终日以泪洗面,父皇也热泪潸潸,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不可思议地环顾四周。一般情况下,父子别离已经够伤心的了,何况此刻的哀怜情景,更是难以言喻啊!

  纵令依依惜别,总归也有个限度,因此最后还是按例行的做法举行火葬。老夫人伤心欲绝,哭诉说:“我也想和女儿一起化为一缕青烟升空啊!”她追上女官们乘坐的送殡车并坐上了车,来到在爱宕地方举行庄严火葬仪式的现场,她这时的心情是多么悲伤啊!

  老夫人还蛮明白事理地说:“当我亲眼看见女儿死去的遗体时,总觉得她还活着,及至看见女儿已化成灰的现场,才意识到女儿如今已不是这个世界的人,这才彻底地感到绝望了!”但她还是伤心哭泣得乱了方寸,差点从车上摔下来,侍从女官们感到棘手,赶忙百般劝慰、照顾她,有的说:“我早就担心会出现这种情况。”

  宫中派来御使,为的是给死者追封三位。御使宣读圣旨追封三位,又引来了一阵悲伤。由于皇上觉得更衣在世期间,连个女御都没封给她,实在是太遗憾了,如今她已成故人,哪怕给她晋升一级呢,遂遣御使宣旨追封。然而,这一破格的追封又招来许多人的妒忌和怨恨。不过,通情达理的人们则因此而缅怀已故桐壶更衣的种种优点,她容貌端庄,风采动人,性情温柔,心地善良,不惹是生非,即使想憎恨她也憎恨不起来。大概是由于此前皇上过分地宠爱桐壶更衣,虽然也招来了人们毫不留情的嫉妒,不过如今桐壶更衣已经辞世,她的人品招人喜爱,性情温柔,心地仁慈,侍奉皇上的女官们也不禁怀念她,心中为她的谢世感到惋惜。古歌云“生前竟招人嫉恨,死后却引人依恋”,大概就是吟咏此种情景的吧。

  无常的时光流逝。桐壶更衣虽仙逝已久,但每当她娘家为她举行法事时,皇上都会派遣使者前去恳切地吊唁。岁月无情地流逝,皇上依旧无法消愁解闷,自从桐壶更衣辞世后,皇上也不召其他妃子前来侍寝,只顾朝朝暮暮泪潸潸。在皇上身边侍候的人们目睹皇上这副模样,不免流下同情的眼泪,抑郁地度过秋天的时日。可是,弘徽殿女御等人,至今对桐壶更衣还耿耿于怀,说:“哎呀,皇上何等宠爱她呀!连她死后都不让人家得到安宁,未免太……”虽然皇上经常看到大皇子,但是心里总惦挂着小皇子,不时派遣亲信的女官或乳母等人到桐壶更衣娘家去探询小皇子的近况。

  一个深秋的傍晚,台风骤起,顿觉寒气逼人。皇上比往常更加缅怀故人,倍感悲戚,遂派遣靫负  的命妇到桐壶更衣的娘家探望。命妇在别有情趣的明月之夜,驱车前去。皇上则只顾陷入沉思,浮想联翩,沉湎于往事的追忆之中:诚然,昔日每当这种时刻,一定举办管弦游乐之活动!随着浮想驰骋,皇上仿佛看见当年更衣抚琴,奏出韵味深邃的琴声,她偶尔吟咏的歌词也具有非同凡响的意味。于是,皇上觉得她的面影总是拂之不去,她仿佛总是紧随着他,然而,“靠不住的幽暗中的真实”,终归变得更加朦胧,更为无常了。

  命妇来到桐壶更衣的娘家,车子一进门内,眼见一片凄凉景象,不禁悲从中来。此宅邸本是桐壶更衣的母亲的孀居之处,为了照顾爱女更衣的关系,千方百计地整修庭院门楣,务求人前体面得体些,然而,如今这位寡母日夜哀痛亡女,十分沮丧,哪还顾得上修整院落。不觉间,满院杂草蔓生,再加上台风的关系,庭院更显现出一派落寞的荒芜景象。惟有月光,任凭葎草丛生也挡不住它普照大地。

  车子停在正房的南面,命妇下车,老夫人相迎,顿时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才说:“迄今我苟且偷生,着实凄凉,承蒙圣恩派遣御使,不辞劳顿,驾临蓬门茅舍,实在惭愧之至。”说罢情不自禁地潸潸泪下。命妇回答说:“圣上先前派典侍  [01]  来探望,她回去禀报说:‘所见满目疮痍,实在凄惨,不禁令人悲戚得心肝俱裂。’就连我这样一个不谙事理的人,到此一看,心中的确悲伤得难以忍受。”命妇哀伤的情绪稍稍平稳下来之后,她传达圣谕说:“圣上说:‘当时有一阵子朕还以为自己是在梦境中游荡,后来心情逐渐沉稳下来,才明白心境确似梦,却无法清醒过来,痛苦不堪,该如何是好,连个可倾诉衷肠的人都没有,老夫人可否悄悄来此一趟?再说,朕也十分惦挂小皇子,让小皇子在泪水湿漉的环境中,过着孤寒寂寥的生活,着实令人心疼,请务必早些偕小皇子一起进宫。’圣上落泪,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加上圣上似乎顾忌到让身边的人看见自己的这副模样会不会以为自己软弱,圣上的神色显现出内心不知有多么痛苦,我不忍心听完圣上的述怀,就从御前退了出来。”命妇说着将皇上手谕呈给老夫人。老夫人说:“我泪眼模糊,双眼看不清东西,诚惶诚恐蒙赐宸函,给我带来了光明,让我来拜读吧。”说罢拜读来函:

  “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少可以排遣一些悲伤,岂知心伤却与日月俱增,令人难以忍受。奈何!朕时常牵挂着:不知幼儿近日如何?朕未能与太君一起抚养幼儿,深感遗憾,还请太君让朕视幼儿为故人之遗念,偕幼儿进宫吧。”

  此外,还细腻地写了许多,并赋歌一首:

  深宫朔风催人泪,

  遥念荒野小嫩草。

  老夫人还没等仔细看完信,早已热泪盈眶,她对命妇说:“老妪我如此长命,活得实在太累,面对那棵长寿的高砂松,犹感惭愧,更何况出入高贵的宫中,顾忌甚多岂敢仰望。诚惶诚恐承蒙圣上屡屡赐谕,然而由于上述缘故,老妪我迟迟尚未前往。只是,近日来不知为什么小皇子总是急于回宫,我想这也是童心思念父皇所致,此乃情系骨肉,人之常情,此事请务必秘密启奏皇上。老妪我毕竟是不祥之身,因此让小皇子屈居这种地方也不吉利,太委屈他了。”

  此时,小皇子早已就寝。命妇说:“我本想拜见小皇子容颜,以便回去将实际情形向皇上详细启奏。现在已是夜深人静的时分了,皇上可能还在等待着呐。”说罢,便要匆匆告辞离去。老夫人道:“近来,老妪我悼念亡女,心情郁悒,只觉眼前一片漆黑,痛苦不堪,惟盼得一知己,倾吐衷肠以疏解心中的郁闷,盼贵方于公差余暇之际,能屈尊光临舍下,慢慢叙谈。多年来贵方都是为转达喜庆盛事而光临寒舍,如今却为转递如此悲切的信息而莅临,怨只怨老妪我命途多舛啊!自亡女诞生时起,此女乃愚夫妇寄予厚望之人。已故愚夫君大纳言于弥留之际,尚留下遗嘱再三叮咛:‘务必将此女调教好,以实现入宫侍候的愿望,不要因我亡故而受挫泄气。’老妪我暗自琢磨,女儿没有强有力的后盾呵护,要与宫中的女官们相处是很困难的,在宫中生活会不会反而酿成不幸呢?自己虽然很担心,但又不能违背夫君临终的嘱托,因此才把女儿送入宫中的。入宫后承蒙圣上的格外宠爱,无微不至地体贴关照,缘此女儿也不得不忍受来自他方的非同寻常的屈辱,不能不委曲求全地与他人周旋。暗自忍受着来自朋辈的多方嫉恨,天长日久积郁沉重,难免成疾,可怜她终于早逝,不禁令人感到她似乎是死于非命啊!谁曾想到这难得的过分恩宠,反而招致莫大的遗憾……老妪我之所以絮叨此番心境,可能是由于为人父母心中的糊涂所致吧。”她言犹未尽,已在低声哭泣了。

  这时夜色已深,命妇说道:“不,圣上也是这么说的:‘朕由衷地只顾宠爱桐壶更衣,也许正因此而一再招来世人吃惊的目光,以致使这份因缘不能长久持续下去。每想及此不由得感到朕二人的海誓山盟,如今反而成为一段痛苦的恶缘。朕向来不做任何伤人心的事,只是为了桐壶更衣,无意中竟招来一些本来大可不必埋怨的人的怨恨,结果弄得朕眼下成了只身孤影人,无法排除心中的苦闷,最终变成一个不像样的顽固不化者。朕真想知道,前世究竟造了什么样的孽。’圣上反复如是说,悲伤得热泪潸潸。”命妇似乎还有说不完的话。她哭泣着说:“夜已很深了,我必须赶在今夜里返回皇宫向皇上禀报。”说着匆匆告辞。

  时值明月将西沉,晴空万里,寒风萧瑟,草丛中的秋虫声声悲鸣,催人露出哀伤的神色,这也是一种令人依依难舍难离的情趣,遂赋歌一首,曰:

  铃虫哀鸣总有限,

  长夜泪涌无尽时。

  歌罢,命妇依然无心上车。老夫人答歌一首,并命侍女送去。歌曰:

  “浅茅丛中虫悲鸣,

  催得女官泪潸潸。

  此番哀怨的心境,亦盼代为上奏。”

 

 

 

  前言、序、后记

 

 

  前  言

  《源氏物语》( 约1007~1008 )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作者紫式部,本姓藤原,原名不详,一说为香子。因其父藤原为时曾先后任过式部丞和式部大丞官职,故以其父的官职取名藤式部,这是当时宫中女官的一种时尚,以示其身份。后来称紫式部的由来,一说她由于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颂;一说是因为她住在紫野云林院附近,因而改为紫姓。前一说似更可信,多取此说。女作家生殁年月,历来有种种考证,都无法精确立论。一般根据其《紫式部日记》记载宽弘五年(1007)十一月二十日在宫中清凉殿举行“五节”( 正月七日的人日、三月三日的上巳、五月五日的端午、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 )时称自己是“年未过三十”的青春年华,以此溯上类推她生于天元元年(978)。一说根据《平兼盛集》载,式部逝世时,其父仍在任地,认为其父于长和三年(1014)辞官返京,与此有关,因而推测她殁于此年。另一说则根据《荣华物语》长元四年(1031)九月二十五日上东门院举办地供奉仪式出现其女贤子的名字却未提及她,故推断她殁于这一年之前。

  紫式部出身中层贵族。先祖除作为《后撰和歌集》主要歌人之一的曾祖父藤原兼辅曾任中纳言外,均属受领大夫阶层,是书香门第世家,与中央权势无缘。其父藤原为时于花山朝才一时受重用,任式部丞,并常蒙宣旨入宫参加亲王主持的诗会。其后只保留其阶位,长期失去官职。于长德二年(996)转任越前守、越后守等地方官,怀才不遇,中途辞职,落发为僧。为时也兼长汉诗与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究。式部在《紫式部日记》  、《紫式部集》中多言及其父,很少提到其母,一般推断她幼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其兄惟规随父学习汉籍,她旁听却比其兄先领会,她受家庭的熏陶,博览其父收藏的汉籍,特别是白居易的诗文,很有汉学的素养,对佛学和音乐、美术、服饰也多有研究,学艺造诣颇深,青春年华已显露其才学的端倪。其父也为她的才华而感到吃惊。但当时男尊女卑,为学的目的是从仕,也只有男人为之。因而其父时常叹息她生不为男子,不然仕途无量。也许正因为她不是男子,才安于求学之道,造就了她向文学发展的机运。

  紫式部青春时代,时任筑前守的藤原宣孝向她求婚,然宣孝已有妻妾多人,其长子的年龄也与式部相差无几。式部面对这个岁数足以当自己父亲的男子,决然随调任越前守的父亲离开京城,逃避她无法接受的这一现实。此时家道也中落。不料宣孝穷追不舍,于长德三年(997)亲赴越前再次表达情爱的愿望,甚至在恋文上涂了红色,以示“此乃吾思汝之泪色”。这打动了式部的芳心,翌年遂离开其父,回京嫁给比自己年长二十六岁的宣孝,婚后生育了一女贤子。结婚未满三年,丈夫因染流行疫病而逝世。从此芳年守寡,过着孤苦的孀居生活。她对自己人生的不幸深感悲哀,曾作歌多首,吐露了自己力不从心的痛苦、哀伤和绝望的心境。

  其时一条天皇册立太政大臣藤原道长的长女彰子为中宫,道长将名门的才女都召入宫做女官,侍奉中宫彰子。紫式部也在被召之列。时年是宽弘二或三年(1005~1006)。入宫后,她作为中宫的侍讲,给彰子讲解《日本书纪》和白居易的诗文,有机会显示她的才华,博得一条天皇和中宫彰子的赏识,受到天皇赐的一个“日本纪的御局”的美称,获得很优厚的礼遇,如中宫还驾乘车顺序,她的座车继中宫和皇太子之后位居第三,而先于弁内侍、左卫门内侍。因而她受到中宫女官们的妒忌,甚至收到某些女官匿名的揶揄的赠物。同时有一说,她随彰子赴乡间分娩期间,与道长发生了关系,不到半年又遭道长遗弃。她常悲叹人生的遭际,使她感到悲哀、悔恨、不安与孤独。

  不过,紫式部在宫中有机会更多观览宫中藏书和艺术精品,直接接触宫廷的内部生活。当时摄政关白藤原道隆辞世,其子伊周、隆家兄弟被藤原道长以对一条天皇“不敬”罪流放,道长权倾一时,宫中权力斗争白热化。紫式部对道隆关白家的繁荣与衰败,对道长的横暴和宫中争权的内幕,对妇女的不幸有了全面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对贵族社会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和衰落的发展趋向也有较深的感受。但又屈于道长的威权,不得不侍奉彰子,她不时作歌抒发自己无奈的苦闷的胸臆。她在《紫式部日记》里也不时将她虽身在宫里,但却不能融合在其中的不安与苦恼,表现了出来。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紫式部长期在宫廷的生活体验,以及经历了同时代妇女的精神炼狱,孕育了她的文学胚胎,厚积了她的第一手资料,为她创作《源氏物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源氏物语》作品成书年份,至今未有精确的定论,一般认为是作者紫式部于长保三年(1001)其夫宣孝逝世后,孀居生活孤寂,至宽弘二年(1005)入宫任侍讲前这段时间开笔,入宫后续写,于宽弘四或五年(1007~1008)完成。在《紫式部日记》宽弘五年十一月份多日的日记里,也记载了这段时间《源氏物语》的创作过程以及听闻相关的种种议论,并暗示有了草稿本。而且该月中旬的日记这样写道:

  奉命行将进宫,不断忙于准备,心情难以平静。为贵人制作小册子,天亮就侍奉中宫, 选备各种纸张、各类物语书,记下要求,日夜誊抄,整理成书。中宫赠我雁皮纸、笔墨,连砚台也送来了。这不免令人遗憾,微词纷纷,有指责说:“伺候深宫还写什么书?”尽管如此,中宫继续赠我笔墨。

  这段日记,说明紫式部入宫前开始书写《源氏物语》,初入宫就已誊抄。日记还记录了她在一条天皇和中宫彰子面前诵读,天皇惊喜她精通汉籍及《日本书纪》,对她的才华甚为赞赏,因而宫中男子也传阅并给予好评。中宫彰子之父藤原道长动员能笔多人,助她书写手抄本。这是可以作为《源氏物语》上述成书年代可信的资料,因为此外别无其他文献可以佐证。其后菅原孝标女的《更级日记》也记有治安元年(1021)已耽读“《源氏物语》五十余回”,并在许多地方展开对《源氏物语》某些章回的议论,将这五十余回“收藏在柜中”,从而旁证了该小说的手抄本早已广为流布。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长篇的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源氏物语》的诞生,是在和歌、物语文学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此时已有和歌集《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古今和歌六帖》、《拾遗和歌集》、《后撰和歌集》;古代歌谣神乐歌、催马乐;物语集《竹取物语》、《宇津保物语》、《落洼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物语集中前者完全没有生活基础,纯属虚构,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后者以和歌为主,虽有生活内容,但大多是属于叙事,或者是历史的记述。而且这些物语文学作品几乎都是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与和歌不协调,结构松散,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艺术的完整性。紫式部首先学习和借鉴了这些先行的物语文学的经验,扬长避短,第一次整合这两个系列,使散文与韵文、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紫式部在创作《源氏物语》中借鉴了先行的典故乃至借用某些创作手法,作为其创作思考的基础,乃至活用在具体的创作中。比如《古事记》中的海幸山幸神话故事( 《明石》 )、三山相争的传说故事( 《夕颜》 )、《万叶集》中的真间手儿名的故事(  《浮舟》 )。《竹取物语》辉夜姬的形象在紫姬身上,《伊势物语》的故事与和歌在《紫姬》、《红叶贺》、《花宴》、《杨桐》等诸回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源氏物语》描写源氏与众多女子的爱情,和《伊势物语》男主人公好色的特征 —— 追求极致爱情的描写,更是有相传相承的类似性,落下了《伊势物语》的浓重的影子。

  紫式部同时学习和汲取藤原道纲母的《蜉蝣日记》完全摆脱了此前物语文学的神奇的非现实性格,成功地将日常生活体验直接加以形象化,并且扩大了心理描写,更深层次挖掘人物的内面生活,出色地描写当时女性的内心世界的创作经验,还继承和融会了《蜉蝣日记》所表现的“哀”、“空寂”的审美理念。同时,也运用清少纳言的冷静知性观察事物的方法,参照她的《枕草子》以摄政的藤原家族盛衰的历史为背景,描写平安王朝的时代、京城、自然、贵族、女性,和自己的个性交错相连,以反映社会世相的写实创作经验。也就是说,《源氏物语》的出世,与包括物语文学、日记文学、随笔文学在内的先行散文文学有着血脉的联系,它们对于这部日本古代长篇小说的品格的提升,都直接间接地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紫式部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创新,以及她的观书阅世的经历,都为她创作《源氏物语》提供了对人生、社会、历史更大的思索空间,更广阔的艺术构思的天地和更坚实的生活基础。可以说,紫式部以其对前人精神的不断学习、造诣颇深的学问、人生坎坷的体验、宫廷生活的丰富阅历,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仔细观察与深沉的思考,并充分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厚积薄发,才成就了她作为女作家留下这一名垂千古的巨作《源氏物语》。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   以及《紫式部日记》和《紫式部集》里,表现了内面和外部、真实与虚构的两面,相互映照和生辉,这也使紫式部这个名字,不仅永载于日本文学史册,而且在196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世界五大伟人”之一,享誉世界文坛。

  《源氏物语》在艺术上也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开辟了日本物语文学的新道路,将日本古典写实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故事涉及三代,经历七十余年,出场人物有名可查者四百余人,主要角色也有二三十人,其中多为上层贵族,也有中下层贵族,乃至宫廷侍女、平民百姓。作者对人物描写得细致入微,使其各具鲜明个性,说明作者深入探索了不同人物的丰富多姿的性格特色和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感染力。小说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前半部四十四回以源氏和藤壶、紫姬等为主人公,其中后三回是描写源氏之外孙丹穗皇子和源氏之妃三公主与柏木私通所生薰君的成长,具有过渡的性质;后半部十回以丹穗皇子、薰君和浮舟为主人公,铺陈复杂的纠葛和纷繁的事件。它既是一部统一的完整的长篇,也可以成相对独立的故事。全书以几个重大事件作为故事发展的关键和转折,有条不紊地通过各种小事件,使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涌现彼此融会,逐步深入揭开贵族社会生活的内幕。

  在创作方法上,作者摒弃了先行物语只重神话传说或史实,缺乏心理描写的缺陷,认为物语不同于历史文学只记述表面粗糙的事实,其真实价值和任务在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在审美观念上,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日本文学的“真实”、“哀”、“空寂”的审美传统,因而对物语文学的创作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完成了小说的虚构性、现实性和批判性三个基本要素,构建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文体方面,采取散文、韵文结合的形式,织入八百首和歌,使歌与文完全融为一体,成为整部长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散文叙事,和歌抒情和状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文字记述了二百处和汉音乐,并有意识地以音乐深化主题。这样文、歌、乐三位交汇,不仅使行文典雅,而且对于丰富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传达人物感情,以及折射人物心理的机微,都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以音乐举例来说,描写弦乐,由于自然气候差异,音色有变化,在春天时写吕乐显其明朗,秋天时写律乐露其哀愁,以展露出场人物的不同心境。《源氏物语》主要贯串“哀”与“物哀”的审美情趣,音乐也以律乐为主体,开辟了文学创作手段的新途径。

  在语言方面,作者根据宫廷内人物众多,身份差异甚大,因而使用敬语和选择语汇方面都十分注意分寸,充分发挥作为日本一种特殊语言现象的敬语作用,特别是在对话文上使用敬语更是十分严格,以符合不同人物的尊卑地位和贵贱身份,即使同一个人物比如源氏,安排他年轻时代和晚年时代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微妙的差别,以精确地把握他不同年龄段上的性格变化。同时在小说中还使用了许多拟声语,根据人物身份或优美,或鄙俗,以辅助人物的造型。这样作者就不断扩展自己的语言空间,并由此也开阔了文学艺术的空间。

  紫式部主张文学应该写真实,即使虚构部分,也包括真实。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正体现了她的这种写实的“真实”文学观。它的表现内容以真实性为中心,如实地描绘了作者所亲自接触到的宫廷生活的现实,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就是说,描写的素材始终是真实的。紫式部以较多的笔墨留下了这方面准确的记述,《源氏物语》的故事是有事实依据,是近于现实的。比如它是以藤原时代盛极而衰的历史事实作为背景,反映了当时政界的倾轧和争斗的现实。比如书中描写朱雀天皇时代以源氏及左大臣为代表的皇室一派与以弘徽殿及右大臣为代表的外戚一派的政治争斗中,弘徽殿一派掌握政权,源氏一派衰落;相反,冷泉天皇时代,两者倒置了,这是作者耳闻目睹道隆派与道长派交替兴衰的史实,并将这一史实艺术地概括出来的典型。就其人物来说,比如源氏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原原本本的人物,而是经过艺术塑造,并且理想化了,但如果将这个人物分解的话,也不完全是虚构,而是现实存在的人物。紫式部本人在日记中谈及的源氏的史实,与道长以及伊周、赖通等人的性格、容姿、言行、境遇十分相似,起码是将这些人物的史实作为重要的辅助素材来加以运用的。

  根据日本学者考证,源氏被流放须磨实际上就是以道隆之长子伊周的左迁作为素材的。概言之,《源氏物语》精细如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世相。无论是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还是故事内容和人物,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和贵族社会的实相。《源氏物语》的记述,可以说是珍贵的文化史料,包括社会史料掌政史料乃至政治史料。日本文学评论家晖峻康隆认为紫式部是日本最伟大的写实小说家,《源氏物语》是运用“史眼”来观察社会现象,与虚构的要素结合构成的,它开拓了描写现实的新天地,这是紫式部的成功业绩。《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写实主义倾向的三个高峰之一。岛津久基也认为作者紫式部无论在文学主张上还是在作品实际中都确实是一位卓越的写实主义作家,《源氏物语》是日本屈指可数的写实主义文学之一。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以“真实”为根底,将“哀”发展为“物哀”,将简单的感叹发展到复杂的感动,从而深化了主体感情,并由理智支配其文学素材,使“物哀”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含赞赏、亲爱、共鸣、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涵义,而且其感动的对象超出人和物,扩大为社会世相,感动具有观照性。

  《源氏物语》完成了以“真实”、“物哀”为主体的审美体系,在日本由“汉风时代”向“和风时代”的过渡中,完全使七世纪以来“汉风化”的古代日本文学实现了日本化,这是不朽的伟大历史功绩。可以认为 《源氏物语》的诞生,标志着日本文学发展史和美学发展史的重大转折。

  紫式部创作《源氏物语》,是立足于日本传统的土壤上,并开放性地吸收中国文化、文学思想。因此,它虽然深受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然而它的生成与发展仍然是依靠日本本土文化的思想的孕育和滋养。具体地说,《源氏物语》就是依照本国传统文化、文学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吸收中国文化思想、文学理念和方法,而达到交融的最先最好的典范。

  紫式部在广阔的中日文化空间,高度洗练地创造了《源氏物语》的世界。它是日本文化、文学走向“和风化”的重要转折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造成的。《源氏物语》超越时空,乃至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域,影响至今。这一段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文学的发展首先是立足于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传统,这是民族文学之美的根源。离开这一点,就很难确立民族文学的价值。然而,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学,又存在与他民族、他地域的文学的交叉关系,它是与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学交流汇合而创造出来的,自然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生命力。也就是说,优秀的文学不仅在本民族和本地域内生成和发展,而且往往还要吸收世界其他的民族和地域的文学的精华,在两者的互相交错中碰撞和融合才能呈现出异彩。

  叶渭渠                       

  2004年写于团结湖寒士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