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1940- )
乌拉圭记者、作家。1940年9月3日出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14岁开始在《太阳》周报发表政治漫画,20岁在乌拉圭《前进》周报担任记者。1973年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他被捕入狱,后流亡至阿根廷。他曾长期被阿根廷军事政府列入死亡黑名单。1985年回国。
加莱亚诺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声音”,他针砭时弊、犀利透彻的文笔以及他为底层民众写作的良知为他在全世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以及大量的读者。
加莱亚诺的其他主要作品有《火的记忆》三部曲、《时日之子》、《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等。
内容介绍:
本书的191篇文章结构精巧、构思独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了作家自身的流亡生活、揭露了被拉美军事独裁政府的掩埋的真实历史。
加莱亚诺在本书中延续了一贯的为底层代言的立场,发论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话题涉猎广泛、包括对“恐怖文化”的批判、对“官僚主义”的揭露、对“勇气”的赞扬、对“体制”的诘问等方面。文笔犀利,见解深刻。
作者自由的文风在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打破传统的文学体裁的界定,运用片段式的叙述技巧,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化宏大的历史为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故事,为读者打来了一扇扇透视社会本质、还原历史真实的窗户。
书中配有的图画皆是作家亲笔所绘,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1篇文章的排序也是匠心独运,向读者传达了作家的写作原因、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
图书目录: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爱与憎 / Ⅰ
世界 / 1
世界的起源 / 2
艺术的功能(一)/ 3
葡萄与葡萄酒 / 4
说话的激情(一)/ 5
说话的激情(二)/ 6
词语之家 / 7
读者的功能(一)/ 8
读者的功能(二)/ 9
人类声音的礼赞(一)/ 10
人类声音的礼赞(二)/ 11
艺术的定义 / 12
艺术的语言 / 13
艺术的边界 / 14
艺术的功能(二)/ 16
预言(一)/ 19
人类声音的礼赞(三)/ 20
圣地亚哥城纪事 / 21
聂鲁达(一)/ 24
聂鲁达(二)/ 25
预言(二)/ 26
想象力礼赞 / 27
给孩子们的艺术 / 28
来自孩子们的艺术 / 29
埃伦娜的梦 / 30
前往梦国度的旅行 / 31
梦的国度 / 32
被遗忘的梦 / 33
梦的离别 / 34
现实礼赞 / 35
艺术与现实(一)/ 37
艺术与现实(二)/ 38
现实是一个十足的疯子 / 39
哈瓦那城纪事 / 40
拉丁美洲的外交 / 42
基多城纪事 / 44
拉丁美洲的政府 / 47
官僚主义(一)/ 48
官僚主义(二)/ 49
官僚主义(三)/ 50
故事(一)/ 52
故事(二)/ 54
故事(三)/ 56
平安夜 / 58
卑微的人 / 59
饥饿(一)/ 60
加拉加斯城纪事 / 62
广告 / 65
里约纪事 / 66
数据与人 / 67
饥饿(二)/ 69
纽约纪事 / 70
墙壁在说话(一)/ 71
爱恋 / 72
神学(一)/ 74
神学(二)/ 75
神学(三)/ 76
夜(一)/ 78
诊断与治疗 / 79
夜(二)/ 80
呼唤 / 81
夜(三)/ 82
小死亡 / 83
夜(四) / 84
被吞噬的吞噬者 / 85
墙壁在说话(二)/ 87
职业生活(一)/ 88
波哥大城纪事 / 89
演讲术礼赞 / 91
职业生活(二)/ 92
职业生活(三)/ 94
世界地图(一)/ 95
世界地图(二)/ 96
失忆(一)/ 97
失忆(二)/ 98
恐惧 / 99
遗忘河 / 100
失忆(三)/ 102
失忆(四)/ 103
主观性礼赞 / 106
思想与心灵结合的礼赞 / 107
分离 / 109
矛盾礼赞(一)/ 110
矛盾礼赞(二)/ 111
墨西哥城纪事 / 112
反符号 / 113
悖论 / 114
体制(一)/ 117
常识礼赞 / 118
印第安人(一)/ 119
印第安人(二)/ 120
未来的传统 / 121
蟑螂王国 / 122
印第安人(三)/ 124
印第安人(四)/ 126
恐怖文化(一)/ 128
恐怖文化(二)/ 129
恐怖文化(三)/ 130
恐怖文化(四)/ 131
恐怖文化(五)/ 132
恐怖文化(六)/ 134
电视(一)/ 136
电视(二)/ 137
演艺文化 / 138
电视(三)/ 140
艺术的尊严 / 141
电视(四)/ 142
电视(五)/ 143
怀疑礼赞 / 144
恐怖文化(七)/ 145
异化(一)/ 146
异化(二)/ 147
异化(三)/ 148
墙壁在说话(三)/ 151
名字(一)/ 152
名字(二)/ 153
名字(三)/ 154
时光倒退机器 / 156
苍白 / 157
厄运 / 158
奥内蒂 / 159
阿尔格达斯 / 160
沉默礼赞(一)/ 161
沉默礼赞(二)/ 162
人类声音的礼赞(四)/ 163
体制(二)/ 164
语言与行动结合的礼赞 / 165
体制(三)/ 166
个人主动性礼赞 / 167
完美罪行 / 169
流亡 / 170
消费文明 / 172
布宜诺斯艾利斯纪事 / 174
眷恋故土(一)/ 176
眷恋故土(二)/ 179
时间 / 180
复活(一)/ 181
房子 / 182
失去 / 183
祛魔 / 184
告别 / 185
流亡结束时期的梦(一)/ 186
流亡结束时期的梦(二)/ 187
流亡结束时期的梦(三)/ 188
漫游(一)/ 190
漫游(二)/ 191
考德威尔的最后一杯啤酒 / 192
漫游(三)/ 194
墙壁在说话(四)/ 195
上苍的嫉妒 / 196
新闻 / 197
死亡 / 199
哭泣 / 202
欢笑礼赞 / 203
墙壁在说话(五)/ 204
卖笑声的人 / 206
脱发的我 / 208
无休止诞生的礼赞 / 209
分娩 / 210
复活(二)/ 211
复活(三)/ 212
仨兄妹 / 213
两个脑袋 / 214
复活(四)/ 215
杂技演员 / 216
鲜花 / 218
蚂蚁 / 219
祖母 / 220
祖父 / 221
“逃得快”/ 223
友谊礼赞(一)/ 225
友谊礼赞(二)/ 227
赫尔曼 / 229
艺术与时间 / 230
信仰的修炼 / 231
科塔萨尔 / 233
蒙得维的亚城纪事 / 234
铁丝网 / 237
天堂与地狱 / 239
马那瓜城纪事 / 240
挑战 / 242
勇气礼赞(一)/ 243
勇气礼赞(二)/ 244
勇气礼赞(三)/ 246
勇气礼赞(四)/ 248
神秘的力量 / 250
另一种神秘的力量 / 252
聚会 / 254
指纹 / 255
空气与风 / 257
阵风 / 258
正文开篇5000字左右:
世界
哥伦比亚海边内瓜村的一个人上升去了天界。
回来后,他讲述了上天的经历。他说,从那最高处,他看见了人的生命。他说,我们是一簇簇的火苗。
——“世界是这样的。”他透露道,“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火苗。”
在人群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光芒闪耀。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簇火焰,有的大,有的小,颜色各异。有的火焰平静,风吹不动,有的火焰疯狂地跳动,火星四溅。有一些火焰,傻乎乎的,不闪耀也不燃烧,还有一些火焰猛烈地燃烧生命,炫人眼目,仿佛人一靠近就会被点燃。
世界的起源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没几年,十字架和利剑悬于共和国的废墟之上。一位战败者,他是一名无政府主义的工人,刚从监狱出来,正寻找工作。他四处奔走,却处处碰壁。哪有给赤色分子的工作啊。所有人都给他脸色,耸耸肩或背过身去。他跟谁都合不来,没人听他说话。酒精是他唯一剩下的朋友。每天晚上,对着空盘子,他一言不发,忍受着他日日做祷告的虔诚的妻子的责备,而他们的小儿子,则给他背诵教理。
许久之后,约瑟夫·贝尔杜拉,那个倒霉工人的儿子,对我讲述了这个故事。他是在巴塞罗那对我讲的,当时我刚流亡到那儿。他告诉我:他是一个绝望的儿子,他父亲根本不信神,非常固执,他曾试图把他父亲从那永恒的惩罚中拯救出来,但父亲不理解他。
——“可是,爸爸,”约瑟夫哭着对他说,“如果上帝不存在,那是谁创造了世界呢?”
——“傻孩子,”工人低着头,悄声地说,“傻孩子,世界是我们创造的,是我们泥瓦匠啊。”
艺术的功能 ( 一 )
迭戈没见过大海。他的父亲,圣地亚哥·科瓦德洛夫 ①
带他去见识大海。
他们向南方旅行。
她,大海,在远处高高沙丘的另一边,等待着。
当父子俩长途跋涉之后终于爬到沙丘上面时,大海蓦地迸入眼帘。海面如此浩瀚,波光如此耀眼,儿子被美景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当他终于能够说话时,他颤抖着、结结巴巴地请求父亲:
——“请帮我看吧。”
① Santiago Kavadloff( 1942- ),阿根廷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译者注 ( 本书所有脚注均为译者注。
葡萄与葡萄酒
葡萄园的庄主在弥留之际,对着马塞拉的耳边小声倾诉。临死之前,他透露了他的秘密:
——“葡萄,”他轻声道,“是由葡萄酒做成的。”
马塞拉·佩雷斯·席尔瓦 ① 把这话告诉了我,我想:如果葡萄是由葡萄酒做成的,那我们或许就是那些讲述我们是什么的词语了。
① Marcela Perez-Silva,秘鲁的创作女歌手、演员。
说话的激情 ( 一 )
马塞拉曾去过北方的冰天雪地。在奥斯陆,一天晚上,她认识了一个会唱歌又爱讲故事的女人。在每首歌的间歇,那个女人穿插着讲一些很好的故事。她一边讲一边看着小纸条,就像在偷看天命一样。
那个奥斯陆的女人穿着一条宽大的裙子,裙子上缀满了口袋。她一个接着一个地从口袋里取出小纸条,每张纸条上都有一个可以讲的好故事,每个故事都有根有据,在每个故事中,都有人想通过巫术复活。因此那个女人逐个唤醒了那些被遗忘的或死去的人们,从裙褶深处跳出小民百姓的历险和爱情,故事中的人还会活下去、还会说下去。
说话的激情 ( 二 )
那个男人或女人肚子里怀有许多人,人们从他或者她的毛孔里钻出来。新墨西哥印第安人用小泥人表现这一幕:讲述集体记忆的叙事者喷发着小人儿。
词语之家
埃伦娜·比利亚格拉 ① 梦见诗人们都赶去词语之家。词语都被存放在古旧的玻璃细瓶里,正等待着诗人们,她们自告奋勇,疯狂地期待被选上:她们恳求诗人们看看、闻闻、摸摸、舔舔她们。诗人们打开细瓶,用手指摸摸词语,然后用舌头舔一舔或者蹙鼻嗅一嗅。诗人们四处寻找他们不认识的词语,也寻找他们曾经认识却早已忘却的词语。
在词语之家中有一个颜色桌,几个大盘子里的各种颜色纷纷自我推荐,每位诗人选取他所需的颜色:柠檬黄或阳光金,深海蓝或烟熏蓝,火漆红、血红或葡萄酒红……
① Helena Villagra,作家加莱亚诺的夫人。
读者的功能 ( 一 )
当卢西娅·佩莱斯还是个小女孩时,她偷偷地读了一本小说。她把它藏在枕头下边,每天晚上读一点儿。这是她从叔叔的松木书架上偷拿的,那里放着叔叔的心爱之书。
之后,许多年过去了,卢西娅走过了许多路。
她在安蒂奥基亚河的岩石上寻找幽灵,她在暴力的城市街道中寻找人类。
卢西娅走过很多路。在路途中一直陪伴她的是回声,是她童年用眼睛听到的遥远声音的回声的回声。
卢西娅没有再去看那本书,可能再也认不出它来。它已在她心里茁壮生长,现在变成了另一本书,变成了她的书。
读者的功能 ( 二 )
那是塞萨尔·巴列霍 ① 逝世半个世纪的时候,有许多纪念活动。在西班牙,胡利奥·贝莱斯 ② 组织了一系列的讲座、研讨会和印刷出版,还举办了一个展览,展出了诗人、他的乡土、他的时代和他的人民的图片。
就在那几天里胡利奥·贝莱斯认识了何塞·曼努埃尔·卡斯塔尼翁,于是所有的纪念活动都与之相形见绌。
何塞·曼努埃尔·卡斯塔尼翁是西班牙内战中的陆军上尉,他为佛朗哥而战,战斗中他失去了一只手,并获得几枚军功章。
战后不久的一个夜晚,上尉偶然发现了一本禁书。他斗胆读了一行诗,读了两行,之后就欲罢不能。卡斯塔尼翁上尉,胜军英雄,整个晚上、通宵达旦地、如痴如醉地一读再读塞萨尔·巴列霍,战败者的诗人的诗。那天天亮之后,他提出退役,不再从佛朗哥政府那里拿任何一分钱。
后来,他被投进了监狱,之后他流亡了。
① Cesar Vallejo ( 1892-1938 ),秘鲁著名诗人。
② Julio Velez ( 1946-1992 ),西班牙诗人。
人类声音的礼赞 ( 一 )
舒阿尔族 ① 印第安人,即所谓的野蛮人,砍下战败者的头颅。他们砍下头颅,把它缩小,缩到可以用一个拳头攥住,这样战败者就不能复生。但是在嘴没被封住之前战败者并没有被完全征服。因此舒阿尔人用一根永远不会腐烂的线把他的嘴唇缝起来。
① 舒阿尔 ( Shuar ) 是亚马孙河流域人口最多的土著部族,英勇善战,在历史上曾顽强地抵御了印加人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由于舒阿尔人好战,以猎取敌人的头颅来庆祝胜利,并且用一种独特的加工方式来缩小和保存头颅,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称他们为希瓦罗人
( Jivaros, Xivaros o Jibaros ),即野蛮人。
人类声音的礼赞 ( 二 )
他们的双手被捆绑着,或被手铐铐着,然而他们的手指在跳舞,在飞扬,在勾画词语。囚犯们被罩住面孔,但他们向下弯腰,直到能从下面看到点什么,哪怕是一丁点儿的东西。尽管被禁止说话,他们用手聊天。
皮尼奥·安吉菲尔德教了我手指字母,这是他在监狱中无师自通的。
——“我们几个人手语打得不好,”他告诉我,“其他人则是手语大师。”
乌拉圭独裁政府希望所有人都只不过是孤独一人,希望每个人什么都不是:在监狱里,在兵营里,在整个国家,交流是犯罪。
有几个囚犯被隐埋在只有棺材大小的单独地牢里十余年,他们除了听到监狱铁栅栏的响声或走廊里皮靴的脚步声外什么也听不到。费尔南德斯·维多夫罗和毛里西奥·罗森科夫就被这样孤独囚禁着,但他们活了下来,因为他们通过敲击墙壁来说话。他们相互讲述梦境和过去,回忆热恋和失恋,讨论、拥抱、打架,分享坚定与美好,也分享疑虑和错误,以及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当人类的声音是真实的,当她有说话的需求时,没有人能阻止她。如果嘴唇拒绝她,她就用手说,用眼睛说,用毛孔说,或用任何一样东西去说。因为所有人,每一个人,我们都有东西要向别人说,一种应该被别人礼赞或宽恕的东西。
艺术的定义
——“波尔蒂纳里 ① 不在。”波尔蒂纳里总这么说。他很快地探出头,然后使劲关上门,消失了。
那是30年代,那时候巴西四处抓捕赤色分子。波尔蒂纳里已经流亡到蒙得维的亚。
伊万·科迈德 ② 不属于那个时代,也不属于那个地方。但很久之后,他穿过时间帘幕的小洞,告诉我他所看到的:
坎迪多·波尔蒂纳里画画,从早到晚,从晚到早。
——“波尔蒂纳里不在。”他总是这么说。
那时候,乌拉圭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要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态,于是就咨询这位伟大同志的意见。
——“我们知道您不在,大师。”他们说着,并请求道:
——“但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儿时间呢?就一点儿时间。”
他们跟他讲述了缘由。
——“我不知道。”波尔蒂纳里说。
他接着说:
——“我唯一知道的,是这个:艺术是艺术,要么是狗屎。”
① Candido Portinari ( 1903-1962 ),巴西新写实主义派画家,1947年加入巴西共产党,后流亡到乌拉圭,1951年回国。
② Ivan Kmaid ( 1932-1998 ),乌拉圭著名记者和文人。
艺术的语言
奇诺洛佩 ① 原来在哈瓦那卖报纸、擦皮鞋。为摆脱贫穷,他去了纽约。
在那儿,有人送了他一台老式相机。奇诺洛佩以前从没碰过照相机,但他们告诉他很简单:
——“你从这边看,按那儿。”
他来到大街上,走了没几步就听到枪声。他钻进一家理发店,端起相机,从这边看过去,在那儿按了一下。
理发店里,黑帮分子乔·阿纳斯塔西亚 ②
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当时他正在那儿修面。那是奇诺洛佩职业生涯中拍的第一张照片。
他挣到了一大笔钱。那张照片大获成功。奇诺洛佩成功地拍摄到了死亡。死亡就在那里,不在死者身上,也不在凶手身上。死亡在目睹了死亡的理发师的脸上。
① Chinolope,古巴著名摄影师。
② 原文是Joe Anastasia,根据资料,应为阿尔伯特·阿纳斯塔西亚
( Albert Anastasia,1902-1957 )。
推荐语:
191篇短小精悍的短文和相得益彰的图画搭建了一个繁复的多面棱镜,折射出难以尽述的拉丁美洲社会和历史的真实面貌。
前言、序、后记
爱德华多 · 加莱亚诺的爱与憎
——评 《 拥抱之书 》
徐世澄 对中国读者来说,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 · 加莱亚诺已经不陌生了。早在2001年11月,他的成名作《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的中译本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4月18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向美国总统奥巴马赠送了加莱亚诺的这本书,从而使加莱亚诺的这部著作越加成为畅销书,也使加莱亚诺的知名度更加上升。2010年和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加莱亚诺的《 足球往事 》和《 镜子 》两部著作。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本《 拥抱之书 》是译成中文的加莱亚诺的第四部著作了。
加莱亚诺为什么把这本书称之为《 拥抱之书 》呢?作者在“主观性礼赞”篇中说:“写作是我反抗和拥抱的方式。”在谈到写作的目的时,加莱亚诺写道:“我写作是为了彰显神奇的现实,我在美洲可怕的现实的核心发掘神奇的现实”(“矛盾礼赞(二)”)。
《 拥抱之书 》是一本杂文集,全书共191篇。其文体多种多样,有的是散文诗( 如“呼唤”等 );有的是纪事,记叙某一事件或故事( 如“加拉加斯纪事”、“哈瓦那纪事”等 );有的是短评或随笔( 如“时光倒退机器”);有的像是哲理名言( 如“体制(一)”)。每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可谓短小精悍。有的略长一些(如“艺术的边界”、“悖论”、“神学(三)”等 ),有的只有一两句话(如“梦的离别”、“夜(一)”、“夜(二)”和“夜(三)”等 )。这些杂文,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或描写世相、讲述见闻,或评说人事、言志抒情,或鞭挞丑恶,求索真理。文章篇幅虽短,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打动读者的心灵,呼唤人们的正义感。
在《 拥抱之书 》中,加莱亚诺爱憎十分分明。他说:“我正在写的这本书,不管是正着看还是反着看,不管是迎光还是逆光,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一眼就能从中看出我的爱憎喜恶。”(“主观性礼赞”)对拉美各国人民,特别对受压迫和受迫害的政界和文艺界人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和印第安人,作者满腔热情,为之奔走呼号,鸣冤叫屈,打抱不平。而对独裁政府,他满腹憎恨。他无情地揭露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乌拉圭、智利、阿根廷、萨尔瓦多等拉美一些国家的亲美军事独裁政权和残暴势力。加莱亚诺指责乌拉圭军政府不让民众进行交流:“乌拉圭独裁政府希望所有人都只不过是孤独一人,希望每个人什么都不是:在监狱里,在兵营里,在整个国家,交流就是犯罪。”(“人类声音的礼赞”篇)。他谴责阿根廷军政府残酷镇压诗人赫尔曼一家:“阿根廷的军人们打击他最疼之处,这种凶残会让希特勒患上一种无法治愈的自卑情结。1976年,他们绑架了他的子女,他们带走了他的孩子”,“对他的儿子马塞洛以及他怀孕的儿媳,则杀死了他们,并让他们成为失踪人口。”(“赫尔曼”篇)。作者谴责智利军人1973年策动政变:“那时候,军人们已经篡夺权位,大街上已经血流成河。”(“聂鲁达(二)”)
加莱亚诺之所以如此憎恨军事独裁政府,是因为他本人就亲自受到军政府的迫害。加莱亚诺是乌拉圭著名左翼新闻记者、小说家和散文家,1940年9月3日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早年经历坎坷,当过汽车修理工、邮递员、广告画工。14岁起就开始在乌拉圭《 太阳报 》上发表漫画,20岁在乌拉圭进步报纸《 前进报 》当记者。1971年,他发表《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1973年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他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入狱,后流亡阿根廷。1976年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他被列入黑名单,《 血管 》一书也被列为禁书。后来,他被迫流亡西班牙。1985年乌拉圭实现民主化进程,由文人执政后,他才得以回到国内。1975年和1978年加莱亚诺曾因小说《 我们的歌 》和纪实文学《 战争与爱情的日日夜夜 》先后两度获得古巴“美洲之家文学奖”。2008年7月3日,在蒙得维的亚接受南方共同市场授予的首个南共市“荣誉公民”称号。南共市常任委员会主席、阿根廷前副总统卡洛斯 · 阿尔瓦雷斯出席了授予称号的仪式。巴西总统卢拉、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等各国政要纷纷发来贺电。自2008年起,他在阿根廷教育部电视频道主持《 加莱亚诺谈生活 》的节目,在节目中,他讲述拉美文学、艺术、生活和评论时政,颇受欢迎。2009年4月19日,当媒体纷纷打电话问加莱亚诺对查韦斯将他写的书送给奥巴马有什么评论时,他笑而不语。像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样,加莱亚诺对独裁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人民和被压迫者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从本书不难看出,加莱亚诺的杂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作目的明确,蕴含着他严肃、崇高而执着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加莱亚诺强调:“我为那些不能读我的书的人写作,为那些底层人,那些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排在历史的队尾、不识字或买不起书读的人写作。”(“艺术的尊严”)
2.具有高度的说服力,在有限的篇幅里,一针见血,把道理说透彻、充分、深刻。在谈到环境污染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是大地之子,而大地母亲不能销售也不能租赁。当墨西哥城的上空成群的死鸟如雨洒落时,当河流变成污水沟时,当海洋变成垃圾场时,当森林变成荒漠时,那些顽强生存下来的声音向我们预示着另一个世界,不同于现在这个水、土地、空气、心灵都被毒化的世界。”(“未来的传统”)
3.擅长分析,论辩能力强,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巧妙地运用幽默、讽刺与文采。如他讽刺“公务员不执行公务。政客们滔滔不绝却言之无物。投票人投票却不选举。新闻媒体不传播新闻。教育机构教人无知。法官们惩罚受害者。军人们与爱国者们作战。警察不抵制犯罪行为,因为他们正忙于犯罪……”(“体制(一)”)。作者在谈到自己的祖国乌拉圭时说:“20世纪初乌拉圭是一个21世纪的国家。20世纪末,乌拉圭是一个19世纪的国家。”(“时光倒退机器”)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对其原因做出解释,但是,读者不难了解其原因是由于1973年政变后的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结果。
4.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作者经常通过听到、看到和所经历的人和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寥寥几笔,逼真传神。将战斗性与愉悦性和谐地统一,将论辩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加莱亚诺杂文的形象性,主要反映在“砭锢弊常取类型”,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如作者提到一位西班牙的陆军上尉,曾为佛朗哥的独裁政权而战,在战斗中还失去了一只手。但当他读了秘鲁进步诗人巴列霍的诗之后,“他提出退役,不再从佛朗哥政权那里拿任何一分钱。后来,他被投进了监狱,之后他流亡了。”(“读者的功能(二)”)
总之,加莱亚诺的杂文,似匕首,似投枪,短小精悍,爱憎分明,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针砭时弊,剖析人生。另一方面,其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和隽永的艺术享受。正因为如此,哥伦比亚《 万花筒 》杂志称这本书“充满风趣、优雅,具有无疑的深刻性”;西班牙报刊评论说:“这本书从所有的毛细孔里渗透出拉美情结”;乌拉圭《 裂口 》杂志赞扬此书“以一种特有的叙事方式,有效地吸引读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作者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徐世澄: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