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东礼,安徽宿州人。畅销书作家,自由撰稿人,神秘文化研究者。其多才多艺,涉猎各种文体,已发表小说、散文、电影剧本、诗歌和报告文学等百万字。近数年来,深入城乡,进行民间诡闻异见的捜集和创作工作,获文数百篇。部分稿曾在《今古传奇》等国内大型刊物连载,并引起热烈反响。结集后定名为《诡闻录》,第一部于二〇〇九年出版。书一面世,即流布四方,被读者誉为现代版《聊斋志异》,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增订插图本《诡闻录》为修订的第一部与新创作的第二部合集,二〇一三年出版,作者目前已着手续书的写作。
内容介绍:
《诡闻录》是一部记述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生的异闻奇事之笔记小说集。其取材之丰富,来源之广泛,应是继《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后的又一笔记精品。
品读本书时,随着作者的笔触 ,读者会沉浸于一个作者所营造的、闪现种种神奇现象的诡异世界中:一群黑鱼建立起一个等级森严的王国;野坟地里惊现幽灵们的演出;凶恶野猪杀人却是为了收藏枪支;千年老鳖带领子孙听大戏;亡人或托梦,或附身,寄语示事……凡此等等,亦真亦幻,包罗万有。本书文字精当,叙次井然,被誉为现代版《聊斋志异》。
目录:
第一部
序 /3
黑鱼王国 /5
怪 兽 /6
掰玉米 /7
水 鬼 /8
验证女儿的秘密 /9
猪口夺生 /10
小李先生 /11
大 头 /13
木匠和狗 /14
光 晕 /16
亡前行辞 /17
芦花大公鸡 /18
仇 人 /19
大力叟 /19
长发女 /21
光 洞 /22
犬 疑 /23
赵皖庭 /23
自套绞索 /24
犬 义 /25
犬绝食 /26
大树的买命钱 /26
背 影 /28
野坟地里的演出 /28
雷写字 /30
喜棺自响 /30
猫 谜 /31
屠牛者疯杀家人 /32
石 子 /33
鬼打墙 /33
衣服救命 /35
漂浮的镰刀 /37
醉汉与新生儿 /38
血灵芝 /38
恶 狗 /39
收藏枪支的野猪 /40
咬 线 /41
表 嫂 /42
草木灰 /42
哭 声 /43
东岳庙 /44
玩 枪 /44
坟 场 /45
飘 人 /46
三捏燕子尾 /46
无形的召唤 /47
巨陀螺 /48
赤膊擒巨蛇 /49
问 候 /52
坷垃头 /53
人 影 /54
预 演 /55
巨蛤蟆 /57
心 事 /57
红肚兜 /58
逮 鬼 /58
御 砚 /59
馍 缩 /60
天 坑 /61
洞反季 /61
通天柱 /62
自尽女 /63
怪 胎 /64
头 魂 /64
上 树 /65
藏 獒 /67
摘 心 /68
血馒头 /69
打 赌 /72
拍 古 /73
四 眼 /73
无头人 /74
百里闻枪声 /74
救 火 /76
张 翁 /77
夜啼妇 /78
白衣男人 /78
代言人 /79
悬 物 /80
占卜出来的火灾 /81
挠耳眼 /82
鸣 冤 /83
梦之验 /83
集体照的空缺 /84
预知夫亡 /86
座位粘身 /87
感 知 /87
白衣女 /88
火 球 /88
轧衣服 /89
褐色兽 /90
死者的来访 /90
双人棺 /92
兽 嗥 /93
苍耳棵 /93
菱形纹 /94
戴高帽 /95
预穿寿衣 /96
死 讯 /96
老鳖听戏 /97
黑 墙 /99
李 翁 /99
黑白无常 /100
迷 路 /100
落 地 /101
口 哨 /102
人 马 /102
紫上衣 /103
龙虎井 /103
撒筷子 /105
搭 车 /105
打 蛇 /106
大海捞针 /107
魔 公 /109
不相识的姐妹 /109
腿 疾 /110
蛙惧色变 /111
狗惧色变 /112
呼 唤 /113
一身两人 /114
壁 画 /117
闹 市 /117
苍 鹰 /118
鱼 龙 /119
承 诺 /120
拾 金 /121
夫言妇口 /124
剥 虫 /124
埋 怨 /126
新娘之死 /126
鸟与人吻 /127
拍蚊子 /127
握 手 /128
刮船底 /128
索 夫 /129
梦母亡 /131
钓 鱼 /131
凌晨的顽童 /132
老 者 /132
寻 人 /133
捉 鳖 /133
拦车人 /134
飞 车 /135
亲 热 /135
包光球 /136
智 犬 /136
逃犬归群羊 /137
两天两连梦 /139
鸣喇叭 /140
女 谜 /140
某老太 /141
怕 针 /142
茶 杯 /143
箸刺目 /144
顶桌子 /144
自撞枪口 /145
狗服毒 /145
变 猪 /146
看豆子 /147
挡子弹的银元 /148
女 声 /149
圆头兽 /150
第二部
序 /153
半条皮带 /154
大马猴 /155
飞 鳖 /158
火 团 /158
黑 幕 /159
撵 羊 /159
蜈 蚣 /159
吻 鱼 /160
亡妇夜归 /161
麦 浪 /162
巨幅照 /162
孝子肉 /163
拉风箱 /164
蟾蜍鸣冤 /164
陌生女 /165
存款折 /166
早 语 /167
生丝线 /167
撒坷垃 /168
童 崽 /168
大老鼋 /170
表 姐 /171
撒 土 /171
啖 趾 /172
碎锅铁 /172
啖 势 /173
巨蜘蛛 /174
泊 舟 /174
尸伏背 /175
掬 物 /175
站 鸡 /176
拽 势 /176
鼬 笑 /177
鼬 阵 /178
杨大姐 /178
寻 坟 /179
长辫女 /179
巨西瓜 /180
悬 形 /180
烈 女 /181
口 茶 /181
揉报纸 /184
试 食 /184
长舌人 /185
死 浴 /186
猴 妒 /186
人形巨物 /187
鬼下楼 /188
穿墙人 /188
龙 尾 /189
鱼上案板 /190
钻火车 /191
警 言 /191
下吊坯 /192
水 獭 /193
咬脚跟 /194
老 头 /195
贴 饼 /195
剁拇指 /196
拾 荒 /196
较 劲 /197
捞 棒 /197
蟒 噎 /198
打煤球 /198
食 鼠 /199
绿格子褂 /199
棺材板 /200
土豆芽 /201
私 了 /201
兔 揖 /202
变 脸 /203
姥 姥 /203
救 女 /204
女 怨 /206
马 灯 /206
巨手臂 /207
乐 声 /207
亡人踱步 /208
狗 夺 /208
洗 手 /209
争 床 /209
夜 读 /210
无头照 /210
连环套 /211
疮 /217
尸 跃 /217
鼠食婴脑 /218
鼬拄棍 /218
黑 鼬 /219
牛藏刀 /219
尸 哼 /220
花衣女 /220
烫驴驹 /221
复生女 /222
牧 羊 /222
蛇 媾 /223
亡人夜出 /223
荆 条 /224
讨 子 /225
亡父示子 /226
梦惊逃犯 /226
亡夫示妇 /227
亡祖示孙 /227
亡友阻婚 /228
梦示就医 /228
梦示瞩望 /229
亡姐示弟 /229
亡母示子 /230
亡父示女 /230
亡弟示姐 /231
手 表 /231
剐 头 /233
鼬示威 /233
女 童 /234
人头票 /234
日语之疑 /236
文盲女 /237
更 齿 /237
僵 雁 /238
水 窝 /238
责 子 /239
兔 群 /240
棺材和皮袄 /240
锈剪刀 /242
蛇追人 /243
打蛇亡子 /243
蛇仇妇 /244
显 灵 /245
挂 肉 /245
卜氏兄弟 /246
小姣娘 /247
拜 年 /248
砸手指 /253
亡人穿墙 /253
小毛驴 /254
三白瓜 /254
要衣服 /255
旋 风 /255
上 窑 /256
李老太 /256
旋风腿 /257
大冬瓜 /258
庶 母 /258
鱼追船 /259
烧 骨 /259
球形鲤鱼 /260
割 势 /260
苘 叶 /261
鼬救子 /262
蛇袭钓人 /263
剥 豆 /263
刨 地 /264
人 模 /264
长 毛 /265
某 男 /265
鸽 忿 /266
换衣服 /266
白光球 /267
烟 痰 /268
篱 笆 /268
尸 跪 /269
白须翁 /269
蟋 蟀 /270
烤 馍 /271
指 刑 /271
磨 龟 /272
双枪妇 /273
纸 灰 /274
逮鱼人 /275
鱼噬人 /275
棺 语 /276
汤 圆 /277
团火愈病 /279
压 坟 /279
鳝鱼阵 /280
犬 妒 /280
狐化人 /281
肥 皂 /281
王立俊 /282
精彩内容节选(2000字左右):
木匠和狗
民国初年,宿县境内一户钱姓人家,在美味的食品一再不翼而飞后,婆媳关系急剧恶化起来。婆婆认定是媳妇偷吃了,并一再为此打骂她,媳妇却一口咬定与她无关。可在封建礼教依然盛行的年代,媳妇的分辩是没有意义的,她不得不有泪往肚里咽,无奈地承受着这一恶名。
为了好吃的东西不再被偷吃,婆婆采取了措施:她把她认为好吃的东西都挂了起来。但这并没能防住“贼”,那被挂起的东西还是没了。这不仅使媳妇罪上加罪,也迫使婆婆完善了她的措施:在悬挂物的下方撒上一层草木灰——她要偷食者留下足迹以取得确凿证据。这天,在又有好吃的东西的时候,她如此悄悄地作了布置,就故意早早地下田去了,以给“贼”提供上钩的机会。
婆婆下田后,媳妇和其他人也相继下田去了,家中只剩下请来做家具的木匠。起初,木匠只是做自己的活,并没有注意周围。但这家狗的反常举动,使他好奇起来
—— 他见它老是围着女主人撒草木灰的那一片地方转。于是就边干活,边留意起狗,想弄清它到底要干什么。他见那狗又转了一阵后停下,往地上看起来。看了一会儿它走到院中,衔起一双在太阳下晒的绣花鞋回来。它将鞋放下,两只后爪踏进鞋中,像人穿鞋那样穿好,直立着走进草木灰地。到了悬挂物下方,举起两只前爪抱住它,伸嘴在里面吃起来。吃过之后,小心地松开悬挂物,又像人那样走出草木灰地,把鞋脱掉,再衔起送到原来的地方放好。做完这一切,回到它那常待的地方躺下,心满意足地闭目养起神来。
钱家婆媳为丢失吃的东西而吵闹不休的事,木匠也有耳闻。他目瞪口呆地看完上述全过程后,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狗在作祟!中午,当又故意晚回来的婆婆看到草木灰地上的鞋印和悬挂物内的吃物荡然无存后,不容分说就去打儿媳妇。木匠马上制止说:“算了,别打了,不是她,是狗。”就把狗“作案”的全过程,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一家人听了,都唏嘘不止,婆媳间的误会自然也就消除。从此一家人一齐防范起狗来,那狗就偷不到好吃的东西了。
自木匠揭穿狗后,不知怎么,狗就和他形影不离起来。他收工回家,狗就跟着他直到他进家,他来上工,狗就在半路上等。后来他换了一家干活,狗也是天天如此。又过了几天,他转到离家较远的邻村干活,狗只跟了他两天就不跟了。狗的这些反常举动并未引起木匠的警惕。在他看来,它不就是一条狗嘛!
木匠到邻村干活,要经过一片树林地。这天—— 是他到邻村干活的第五天早上,他像往常那样去邻村上工。在他走到树林中央的时候,看到钱家的狗从前面的几棵树后走出来,站到小路的中间,面他而立。狗眼露凶光,龇牙咧嘴,颤动的喉管里响着可怖的低吼。他瞟眼往狗走出的地方看看,有个刚挖的坑。坑约长两米,宽一米,深一米。与常见的坑不同的一是它没有棱角,二是挖上来的土细碎,细碎到像是用筛子筛过。“这不是人挖的,是狗挖的。”作出这样的判断后,又联系到这些天狗的所作所为,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它这是要咬死我,再把我埋上。”想到这里,他飞快地放下工具包,从里面抽出一把利斧,愤怒地对狗大声说:“畜生,今天不是你咬死我,就是我杀了你,来吧!”话音未落,狗先发制人,张开血盆大口,腾空向他扑来。他躲闪不及,用左手遮挡,狗一下子就咬住了他的小臂,并把他往坑的方向拽。狗牙透过肌肉,咬得骨头咯咯作响。身材魁梧又强壮的他,没有被狗的这一招击倒。说时迟那时快,他右手举起斧头向狗劈去,慌乱中砍到了狗的屁股上。狗虽受了伤,但并不致命,它一边咬住他的胳膊不放,一边用两只前爪撕抓他的咽喉和胸部,还一边把他往坑的方向拉。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木匠不顾疼痛,再次举起斧头,向狗的腰部劈去。这一劈,砍开了狗的胸腔,狗立即倒地。
木匠杀死了狗,虽是多处受伤,然无大碍。他喘息一会儿,收拾起工具,到钱家去了。到了钱家,把得罪狗后,狗如何算计他,他又如何杀死狗的前前后后讲了一遍。钱家人不仅没怪他,还出钱给他治了伤。
收藏枪支的野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疆某地的一片深山老林里,出没着一头凶暴的足有四百斤的雄性野猪。它不仅掘食农作物和袭击家畜,就连进山打猎的猎人也不放过。有据可查的倒在它獠牙下的猎人就有四五个,有几个失踪的也断定与它有关。它成了这带山林的一大害。
居住在这片山林附近的老猎人周某的儿子性子倔,对这头野猪的兽行义愤填膺,决心消灭它。他不顾父亲的一再劝阻,在一天的黄昏携带枪支潜进山里,想利用野猪夜晚出来觅食的习性将它射杀。但是当第二天中午他还未回来时,周某就知道儿子已经出事了。悲痛之余,周某立誓要除掉这头野猪,为儿子报仇。从此之后,他就不断地深入山林,搜集野猪活动的有关信息。经过一段时间艰苦而危险的努力,他弄清了重要的两点:一是野猪固定住在一个山洞里;二是它出洞走什么路线,回洞也一定走这个路线。掌握了野猪活动的基本规律后,一个捕杀它的计划就在他心中形成了。他先是在野猪外出必经的道路上,选择三个炸药埋放点,隐蔽地埋上足够量的炸药和铺设了电源线,然后于一日召集数十位亲朋,携带枪支、锣鼓等器械,在傍晚时分就早早进入预定区域,静候着野猪出洞。晚九时左右,野猪果然出来觅食了。当它走过三个炸药埋放点后,他指挥众人一面高声呐喊,一面又敲锣打鼓鸣枪。野猪突然受这惊吓,转身往山洞逃去。当它逃到第一个炸药埋放点时,他揿动开关引爆了炸药,但未炸中。野猪逃到第二个炸药埋放点,他引爆了炸药又未炸中。直到第三处炸药爆炸,才把野猪干倒。
炸死野猪后,周某同众人到它栖身的山洞看。令他们吃惊不已的是,在洞的一角,竟堆放着上十支猎枪。周某认出其中的一支是他儿子的。
汤
圆
清朝末年时,界首一村有某,擅在墙壁上挖洞盗物。同村有银匠,富有,某久生觊觎之心。一风高月黑夜,潜至其院侧,齐地凿墙洞。适银匠因故晚归,遥望,假装不见,反反向绕道至家,对妻说:“某正在掏咱家西屋的墙,不能轻饶他。我在这儿守着,你去包汤圆。不要包大,要小到不用嚼就能咽。我什么时候叫你下,你再下,下好在凉水里猛冰一下,再盛出来给他吃。”妻说:“我知道了,你想烫他。”银匠颔首笑。妻去厨房,银匠伏墙静听。片时,觉洞将通,灭灯,手持小板凳,立于侧。又片时,洞口土松塌,洞现,某从洞口探头入。银匠趁其不备,突用凳腿卡住其脖,再在板凳上一坐。某头颈立不能动,大号饶命。银匠喜,高声呼妻:“逮住了,快把灯点上。”妻奔至,擦亮火柴,点上灯。银匠俯身下望,见某头脸着地,又窘又急,大汗淋漓,戏抚其颊,问:“你想不到吧?”某气喘着说:“大爷高人,小的愚鲁,绝对想不到爷有这样的高招。”又慢问:“来此何干耶?”某答:“小的肚子饿,来找点吃的,求大爷把我放了。”银匠冷笑:“放你?叫你再来偷我?”某发誓自此改邪归正,哀乞免死。银匠暗忖:今天要不是我回来得晚,不知会被这家伙偷走多少东西。吃屎的狗离不了茅厕,若不除掉他,难保今后无祸。想罢,诈作应其请态:“好吧,就原谅你这次,放你走。你不是饿嘛,我人情做到底,下汤圆给你吃。不过要记住,从今往后不要再打我家的主意。”某感泣下泪:“自然,自然,爷对我这样好,我哪能忘恩负义。”银匠狞笑,高声对厨房:“按我说的,给他下汤圆。”妻会意地答应一声,银匠仍身不离凳。
不一会儿,妻端一大碗汤圆来。银匠接过,对某说:“我端着给你吃,得吃快点,吃完了,你就走。”某不知是计,应诺。银匠把碗送到他嘴边,他呼啦啦一口连一口,很快把一大碗汤圆喝个精光。银匠故问:“可好吃?”某说:“好吃,好吃。”银匠说:“好吃就好,你走吧。”说罢起身,把板凳从某脖子上拿下。某道声谢,缩身倒爬出墙外,收起家伙,走了。走几步回视掘墙处,还暗庆自己有惊无险,逃过一劫。
第二天天明,村人发现某死在村中的路上。保长上报知县,知县派员验察,并不见身上有伤。查侦数月,终因不明死因而不了了之。
若干年后,银匠一次酒后闲聊中炫其智,不仅备述擒某之详,还揭秘了某之死因:刚出锅的汤圆在水中快速冰一下,表面不热了,内部的温度仍是高的,吃到肚子里用不多久,胃就会被烫伤,人就会致死。有人把银匠之言报官。时虽已进入民国时期,由于民愤沸腾,银匠还是以杀人罪,被判刑五年。出狱后再操旧业时,人们憎其太阴残,不上其门。不得已赴他乡谋生,途中遭兵燹身亡。
推荐语:
一部被誉为现当代“新聊斋” 的笔记小说
一部中国城乡二百年间奇事异事之实录
这本书真是名副其实,收录了一些神秘怪异的诡闻,很多事情看上去匪夷所思,却很有真实感,作者不像“聊斋”做过多的文学修饰,意图还原事情原貌,这种做法值得赞赏。对于作者走遍大江南北的辛苦搜录应给予肯定。
——Denetional
这确实是一本现代版的《聊斋志异》。很多故事灵异得很,我本人也听别人说过类似的故事,而且还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所以对其中大部分的故事,我是相信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消遣时间不错的选择。
——过客匆匆
我就是喜欢这些奇闻怪事,因为生活太闷了,这书跟我预想得一样好。
——再生二丁目
拿到书的当天晚躺在床上看着看着,觉得鬼气森森,心里凉飕飕的。比看“聊斋”吓人。 虽然不像聊斋那样精彩,倒是很满足人猎奇的心理。
——zhangzheng322
真是不错,很有趣,作者说的故事大多有名有姓,看来是发生在身边真实的事情,大千世界还真是无奇不有!
——fltaway
看完了还想再看,有第二季吗?
——tanqiwen
前言、序、后记
序
我写《 诡闻录 》,事出偶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连续遇见几件异事,使我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
—— 它并非如通常想象的那样简单。茶时饭中,讲给朋友听,朋友又把所见所闻讲给我听,或一则,或二则。受此启发,我利用聚会、购物、乘车、串门、远游等机会,有意识地去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各地方的各类人群,或抛砖引玉,或直面相询。一时间,各类奇事异事,接踵而至。随其越积越多,我也由最初的创作冲动,到产生一种必须要写下它的责任感。我发现,这些非奇即异之事,大都发生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二百年间,来源广泛,出处明确,性态诡谲。内容涉及神秘现象、民情民俗、道德人文、自然风物、珍艺绝技、秘闻轶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把它们记录下来,传之于世,将会有某种不可小视的稗史价值、教化价值、警世价值和科普价值。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垒加得稿近二百篇,集之,是为第一部,名曰《
诡闻录 》。
在写作《 诡闻录 》中,我遵循二原则。一是不拘其类,有异有奇辄录;二是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意尽乃止。不意这恰好符合了笔记小说的特点,即内容上的“杂”,和形式上的“散”。如果说这是继承,那也不无道理。我学习过《
搜神记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等笔记小说名著,受其潜移默化,在所必然;如果说是不谋而合,那应该也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这一艺术原则,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神秘事件,在《 诡闻录 》中占据了相当篇目。对于一些神秘现象,历来争论不休。然它究竟是什么?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还仅仅只是人们的幻感臆造?囿于科技的进步,我们还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对尚未认知的现象,我不欣赏那种“掩耳者高语无雷”的态度;不苟同简单地一概地视之为妄。我广掇这类异闻,不单是要写一部奇书,满足读者的阅读欲和好奇心,还是为职业的和非职业的神秘文化研究者提供“佐证”,引发他们去分析它,探讨它——尽管它更为复杂,也要认识它,揭开它的面纱。
在深入城乡数载,采撷创作素材过程中,承蒙张纯杰、吕松、李炳顺、余自强、孙伟、范永海、吴乐森、夏茂伦、耿汉东、赵怀帧、乔保富、胡永军、陈怀祖、陈根等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在此谨志感谢。
是为序。
李东礼
二○○七年十月于淮北相山
二○一二年十二月改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