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本丰富的指向和磅礴的信息,作品《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拥有结构多样的阅读对象。为什么这么说?一颗子弹,一部红色经典,书名本身就是一个清晰的划分,整部作品的叙事结构也的确如此清晰:前半部分围绕“一颗子弹”展开叙事,后半部分讲述“一部红色经典”的诞生。因此,它的读者基本也是两个趣味取向。至于我,喜欢的是“一颗子弹”这部分。
我猜测,作者高建国一定是先有了写“一部红色经典”的念头,后来才推衍出“一颗子弹”背后的故事。这个猜测也被作家本人证实了。一部红色经典,指的是《沙家浜》。由于名列著名的“八大样板戏”,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沙家浜》家喻户晓。还原这部文艺作品的诞生,还原文艺创作中集体创作的细节,还原特殊政治条件下的文艺生产状况,是对当代文艺史的书写,许多读者会感兴趣。这个部分的确也写得有意思,披露了一些新鲜的材料,比如“沙家浜”剧名的由来、阿庆嫂这个角色的定位、胡占魁的原型,等等,包括京剧、沪剧等剧种的具体创作实况。但这部作品的价值不止于此。作者写作的冲动是被《沙家浜》的“创作历史”激发出来,但敏锐的艺术直觉帮助作者顺着《沙家浜》打开了一个更加宏阔甚至悲壮的革命历史面向:新四军“江抗”部队的历史真实。由“江抗”部队推衍到著名的“皖南事变”,推衍到新四军特殊的存在、特殊的结构、特殊的使命以至特殊的命运。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著史者一定持有主观立场。著史者的历史视野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对于史料和经验的处理方式。“揭示历史本真,重启历史回声,最大限度地逼近历史真实”,是作家的良好愿望。客观还原历史,需要写出历史的具体性,还要写出历史的超越性。《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这部作品的超越性,恰恰是能够以今人的情怀,历史地还原具体条件下一群信仰共产主义的军士如何在特别不利于游击战争的艰险环境里,克服各种困难甚至包括牺牲生命,坚守住信仰的英雄壮举。作品在大量的史实细节基础上,结构出美学形象,写出了特殊的人和人的特殊性、可贵性,写出了中国共产党被称为“特殊材料制造”的历史证据,这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作品写出了大时代里慷慨赴死的英雄之气,还写出了特殊历史条件下英雄的儿女情长,包括他们的性格和脾气、爱情和婚姻。这样的书写把军人这个职业符号还原成丰富的可亲近的血肉丰满的人。因为是人,因此矛盾的存在就可以人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理解,包括相处的矛盾、性格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产生了故事,也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包括历史的偶然性。在干巴巴的一堆历史资料面前,这些生动的书写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它在表明历史本身复杂性的同时,也试图在说明历史的辩证关系。揭示出历史事件发生的辩证关系和普遍规律,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书写之一,也应该是写作目的。比如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于新四军两个高级将领项英、叶挺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书写,资料征用丰富、可信、辩证,对于过去教科书里将项英等人物简单定性,是一次有说服力的实事求是的反驳,悲天悯人之情令人感喟。
国民党子弹射中的“江抗”军人带着这颗子弹生活了近40年,这颗子弹在其去世后才从身体里拿出,如今安放在博物馆里。子弹,为故事骑了一个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