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强军 繁荣影视创作——全军影视剧创作座谈会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7日07:05 李 伟

  近日,全军影视剧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宣传部门、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各电视艺术中心领导及部分影视工作者代表,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改革强军、加强现实军事题材影视创作,认真研讨、前瞻谋划、论证选题,致力打造一批时代特色鲜明、军味战味浓郁、官兵喜闻乐见的优秀影视作品,在强军兴军大合唱中发挥特殊重要作用。

  近年来,军队影视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电影《百团大战》、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取得很好社会反响;在现实军事题材方面,电影《目标战》《战狼》、电视剧《陆军一号》《火蓝刀锋》《雪域雄鹰》等引起广泛关注。去年,由中宣部确定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10部重点影片,有4部是军队创作拍摄的。在回顾成绩的同时,军队影视工作者清醒认识到,与群众和官兵的期望相比,军事题材影视剧还存在不少差距,叫好又叫座的精品还不多,尤其是现实军事题材缺乏实质性突破,还需要下大力提升质量水平。

  反映时代发展、弘扬时代精神,是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民族复兴的铿锵步伐,我军开启了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一系列战略设计、重大成就和军事行动,赋予了军队影视剧创作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创作出跳动时代恢弘壮丽音符、焕发将士铁血阳刚风采的精品佳作。军队影视工作者要担当起为强军兴军鼓与呼的使命责任,在传播党的意志主张、举旗铸魂上积极作为,在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培育战斗精神上积极作为,在倡导思想解放、助推改革创新上积极作为,在激浊扬清、劲吹新风正气上积极作为,在塑造大国军队形象、增强软实力上积极作为,始终守住魂魄、扎牢根基、找准舞台,不能失语缺位。有的艺术家谈到,我们对部队、对官兵最了解最熟悉,有长期从事军事题材创作的经验,更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要敏锐把握时代要求,抓住难得机遇,增强历史主动性和文化自觉,发挥好“剧中人”的优势,把强军兴军这台大戏写好,不负这个时代。

  当前,改革大幕已经拉开,波澜壮阔的活剧正在上演,为改革立传、为改革写史,必然成为现实军事题材影视创作的主攻方向。座谈会上,大家围绕走进改革、抒写改革这个焦点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同志说,这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本身就是一部气势雄浑的壮丽史诗,我们要通过影视创作,记录改革历程,突出表现改革是走向强国强军的战略抉择,是习近平主席塑造军队的大手笔大战略,形象展示改革总的定位、改革设计的新理念、改革的大布局,全面反映改革的重大举措、关键环节、重要成果,深刻揭示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引导帮助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了解改革、读懂改革、拥护改革。有的同志说,要用镜头和光影去表现改革中部队的蓬勃活力,表现备战打仗的浓厚氛围,表现奉献、担当、守纪的人和事,宣传改革成就、汇聚意志力量。有的同志说,改革最深刻最内在的阵痛,是思维理念改变和头脑重塑,这也是最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展现艺术魅力的,要走进改革一线,走进“三新”大讨论风眼,深刻反映破旧立新的挑战考验、转型重塑的破茧化蝶、风气生态的浴火重生、治军方式的深层转变,把改革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萃取出来,催生官兵观念的转变、思想的成熟,铸造我军独有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标识。

  面对如何打造出与改革实践相称、具有标志性的时代经典这个现实课题,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就是必须把求实态度、创造智慧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瞄准一流、精益求精,真正下大力下苦功。要沉到改革中去,紧跟改革进程,学习改革、了解改革,深入战区、军种部队特别是新质作战力量单位,近距离感知部队改革转型的实践轨迹、历史嬗变和官兵精神成长。要提高讲故事能力,坚持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的统一,打开视野、博采众长,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做到既见人见事,又见思想见精神,不断增强强军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要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现实军营中的英雄人物成为作品中光彩照人的主人公,立起当代官兵的好样子。要融入时代元素,适应年轻一代观众的欣赏特点,跟上科技发展步伐,表现龙腾虎跃的演训现场和我军官兵的血性虎气、青春阳光、军营时尚,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平台,推出更多强军大片。

  军队影视创作生产涉及单位部门多、环节链条长、资源投入大,是综合工程、系统工程。与会代表纷纷建议,要加强对军队影视创作的组织领导和扶持保障,统筹抓好计划规划,对重大题材给予资金、政策扶持;建强人才队伍,重点培养编剧、导演等创作人才;走开军民融合路子,探索建立既适应军队体制、又与地方体制接轨的军队影视创作生产机制,积极为繁荣军队影视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