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年诗友交往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2日16:24 申 身

  (一)

  我和诗友刘国震相识于2001年4月。那年,他与《燕赵晚报》“老年天地”版的编辑策划了一个“河北老诗人系列访谈”栏目,将为有河北“诗坛五老”之称的刘章、何理、浪波、戴砚田和我,各做一期专题。他受编辑部委托,找到我家采访,我很高兴地接待了他。

  那年,他也就三十三四岁的样子,一身戎装,肩佩上尉军衔,显得英武而精干。言谈中,感觉他人虽然年轻,但知识面很广,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有深度广度,且时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他在家乡河北南宫县读中学时就喜欢诗歌,且有作品发表。参军后继续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那个女孩喜欢雪》《心雨潇潇》等几部诗集。在交谈中,使我意外地发现他还是我的一个热心读者,他说他在连队当战士时,就读过我的诗集《山高水长》。

  那天的采访愉快而顺利。他的笔头也很快捷,没几天,他就来电话告诉我,稿子已经写出来了。很快,这篇专访以《追光逐彩写人生——记著名诗人申身》为题,发表在2001年5月24日的《燕赵晚报》上,同时配发了他给我拍摄的一张生活照和我的一首手书小诗。我读后觉得,此文文字流畅,剪裁合度,重点突显,从中可以读出这位年轻诗人的文采风格和洞明世事、人情练达的社会素养。这篇文章也被《邢台日报》“百泉”副刊采用了,巧合的是,与《燕赵晚报》的发表日期是同一天。邢台地区的一些朋友读到此文后,即给我打电话,在表示祝贺的同时,问及刘国震的情况。我说,这是一名年轻的军旅诗人,他的家乡就在邢台地区,也许日后会成为你们邢台作家群的一名新锐。

  果不其然,刘国震几个月后就转业分配到了邢台市的公安机关。转业的第二年,他的又一部诗集《凝思与歌唱》由远方出版社出版,我应邀为他这本诗集撰写了题为《可喜的抉择》的序言。此文曾在《邢台日报》等报刊发表,后来收入我的诗论集《诗路寻真》和《序跋选》中。

  (二)

  2003年,我的诗集《橄榄集》出版后,我给国震寄去一册。他读后很快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评论文章《一树橄榄韵味浓》。此文发表在诗人王玉民主编的《清风》文学双月刊2004年第2期,后来收入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申身诗歌评论文选》中。

  2004年初,我将著名诗歌评论家苗雨时教授编著的《申身小诗百首点评》一书,寄给国震一册。他读后,觉得这篇《自序》写得有发人深思效用,便推荐给《牛城晚报》。时任副刊部主任的牛琪同志将这篇《自序》和刘国震的评论《一树橄榄韵味浓》,连同我的小传、照片及两首短诗,组为一个整版,刊发于《牛城晚报》2004年2月13日“书林”专刊上。后来,国震又为《申身小诗百首点评》一书写了评论《从小诗中看大世界》,发表在《东方文学》2005年第2期。他还为我的短诗《有这样一条小溪》撰写了一篇赏析文章《独到发现,崇高情怀》,发表在2004年12月27日《牛城晚报》,此文被收入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仇海平编的《申身短诗品读与引用》一书中。

  这几篇评论,引起了邢台市不少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纷纷来信或电话向我索要《申身小诗百首点评》和《橄榄集》。隆尧县的诗友李中贤在电话中说,他联系的一些爱写诗的小青年,都想读到此书,我第一次给他寄去10册,他回电话说,诗友们都要走了,让我再寄一些,我接电话后,即刻又寄赠了10册。

  (三)

  刘国震诗友的诗歌写得好,文章写得有深度,这属他的笔头之功,值得称道和探究。他的小诗构思精巧,举重若轻,充满奇思妙想与人生哲理,我曾撰文予以评析。但我认为,一位作家、诗人,尤其是年轻者,仅有文字之功还不算人生的全部,还应具有人格人品的可佩可赞可学之处,这才是完美人生的考量标准。在品德情操方面,刘国震的助人为乐之举,就值得学习和称道。

  1976年,我去唐山抗震救灾60天,写了50多首抗震救灾的诗歌,编为一本诗集《战震曲》,1977年1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很快被朋友们要光了。此后,再有读者诗友或研究机构来信索要,只能说声抱歉了。国震是位爱书惜书的人,对早期的珍贵版本更是情有独钟,节假日爱逛旧书摊淘宝。一次,他在邢台的旧书摊上见到一本《战震曲》,立即买下给我寄来,并附信说:如您手中已无此书,请留下备用。如尚有,请签名后寄回。恰巧这时我已在石家庄棉纺厂寻到了一本,于是就把他买到的那一本寄回,由他收藏。因此,我在此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本书,是诗友刘国震同志在街头旧书摊上买的,他寄给我,由我写几行文字作留存纪念。这本书在社会上差不多已散失尽了,国震诗友保存这一本书,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欣慰。

  友情与书长存。 申身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三日于石家庄

  国震诗友购书为他人解燃眉之急,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他做过多次。1999年,新落成的河北文学馆向河北作家征集资料,要求作家提供自己历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以供文学馆永久陈列展览。诗人刘章想给文学馆提供由我作责任编辑、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刘章诗选》,却苦于手头已没有存书。刘国震有一次到一个县城的小书店购书,偶然发现书架上有三本《刘章诗选》,便全部买下来,他通过在河北省作协工作的诗人刘向东,转交给其父刘章。刘章也是多年以后才知道这几本书是刘国震买下转赠给他的。国震的助友解急之举,是善待诗友的品性使然,谁若是交上这样的热心朋友,真算一大幸事。2007年4月,他还利用节假日与邢台的几名作家诗人一道发起签名售书义卖活动,将自己售书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家庭贫困学生,一时传为美谈。

  国震供职于公安机关,因工作繁忙,我们虽很少见面,但多年来却一直保持着书信或电话联系。我每有新著问世,都会给他寄去一册。近年他的评论集《感悟浩然》和诗集《凝望岁月》问世,也都及时寄给我。他业余写诗,也写评论,曾连续两届荣获河北省文艺评论奖,我为他的勤奋而赞佩,也为他不断取得的新成就而高兴。他很重情义,喜欢我的篆书,曾向我索字存念。我手书了“孺子牛”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句《大林寺桃花》赠他。我们不仅在诗文方面不断来往,他到石家庄参加会议时,还就便来我家中探望。

  我和国震初识时,他还处于风华正茂的年华,如今他已步入中年的行列。我比他年长30多岁,属于两代人,他对我一直以“老师”相称。若按民情俗礼来说,这也合乎常情。但我以为,“师”的含义实质,未必是“师”者长于强于高于“学生”,说不定在某些方面,还会短于差于低于学生。学生向老师学习有道理,老师向学生学习也更有必要。在文艺界,我有不少像刘国震这样的“忘年交”,这是我的人生财富。我们“忘”的是年龄,铭记在心中的,却是淳朴而温馨的友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