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2日07:24 特约撰稿:李林荣

  特约撰稿:李林荣

  《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从恶魔派诗人论到〈狂人日记〉》,【日】北冈正子著,李冬木译,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11月出版

  北冈正子是日本当代长期专攻鲁迅研究的资深学者。上世纪80年代初,她对《摩罗诗力说》素材来源的细密考证,对适值“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学界重新认识鲁迅青年时期文学观念形成、流变的历史情境和知识背景,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新近译成中文的这本《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遥隔33年,既涵盖、充实了早先有关《摩罗诗力说》材料来源的考辨分析,更展现出了从鲁迅留日时期惟一的这篇专谈文学的论文,沿着时间的轴线和空间的方位,向前、向后和向周边做更深一步开掘的学思路向。在第一章“有助于‘文艺运动’的德语”中,作者对于鲁迅自仙台返回东京后,连续在籍就读七个学期的独逸语专修学校,进行了详实的史料爬梳和情境还原式的史实推定。鲁迅选择这所学校的可能动因和专修德语的目的,以及通过当时的课程和教师,可能获得的文学趣味和知识素养上的影响,由此显现出了如沙盘复原般明晰的情理脉络。第二、三章分别从考订材源与聚焦“人”和“诗人”的形象及意义这两个角度,对《摩罗诗力说》的文本与蕴含,给予了全面深入的系统解析。第四章“变成了‘狂人’的诗人”和补论“严复《天演论》——鲁迅‘人’之概念的一个前提”,对鲁迅思想中“摩罗诗人”的原型向后的艺术演化和向前的观念起点,从文本细读和互文阐释中展开了严谨论证。全书附录两文,《鲁迅与裴多菲——〈希望〉材源考》持论坚实,《源于鲁迅的相遇——记高恩德博士》洗练温婉,非常耐读。

  《论德国浪漫派》,陈恕林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按照和作者从求学到工作一起经历了60年风雨的老同学、老同事张黎在前言的介绍,这本30余万字的《论德国浪漫派》,是作者长期从事德语文学翻译之余,积30年点滴累积、持续磨砺之功,写成的学术毕生作。作为一部当代中国学者在中国学术情境中写成的外国文艺流派的研究专著,它最显著的价值和特色,在于克服了一度广泛流行于我们身边的某种外来学术偏见,坚持用独立面对研究对象、辩证分析相关材料的态度、方法和结论,尽力纠正了那些满足于简单重复或被动因袭外人的轻视甚至歪曲、贬低德国浪漫派的观点和认识。全书体大思精,点面相映,分“德国浪漫派的渊源与流变”、“独特的文艺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和“人物研究”四篇,构建起了富有纵深感的阐释场景,宏观上能够纵见历史脉络、横见内部差别,微观上能够深达思想理念、细至术语分歧。特别是针对流派标志人物的研究,没有止于浮面的传记式生平概述,而是注意紧扣人物生活遭逢和精神成长发生曲折、冲突的关键点,予以症候式的剖析和挖掘,鲜明流露出综合运用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分析理论的思维印记。

  《论因特网》,【美】休伯特·L·德雷福斯著,喻向午、陈硕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伴随互联网触角无远弗届、无孔不入的全天候、全覆盖式的快速深广伸展,中外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们,无论自己的本业所长与作为技术和行业的互联网距离有多远,都纷纷赶来,齐聚在互联网的关键词下,各执一端,发言立论。一时间,“互联网+”的话语热潮蔚然而成大观。但在这热潮中,最多的还是流于表面的现象描述和止于贴标签的术语翻新。显然,对于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影响,要做出精当有力、抓住要害的理论把握,还是一件难事。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当代哲学教授休伯特·L·德雷福斯所著的这本《论因特网》,篇幅简约,中译本只有11万字。其思路和内容,却值得深长思之。尤其是对当前有关互联网文化现象的描述、分析和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狗咬刺猬无处下嘴”似的窘境,已有所觉察的读者,更能从这本小册子受启获益。书中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生活体验,归结为从原初生命和传统人生衍生出去而又超越在外的“第二生命”和“第二人生”。不断更新信息检索和组织方式的搜索引擎,用“超链接文化”支持了“第二生命”超越肉身局限的第二感知能力。而依赖在线信息和视听讯号形成的“非涉身”人格及其远程联系,更突出地显示了通过虚拟身份来规避伦理、信念和责任的“第二人生”特征。电商、播客、3D网游和网聊等形式,则进一步扩大、深化了这种疏离现实的无风险、无信责生存的范畴。崭新的互联网世界,在书中被推移到经典哲学的理念视野内,得到了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人的思想烛照。

  《吉他琴的呜咽:西语文学地图》,张伟劼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这本183页、10万字的小书里,铺展着一幅由一位“80后”学者用23篇随笔勾勒出的西班牙语文学的世界地图。书中第一辑“西班牙文学经典系列”,包括谈论拉蒙·何塞·森德尔的中篇小说《一个西班牙农民的追思弥撒》及其电影版、评述戴望舒等民国时期中国作家翻译西班牙作家作品情形的《西班牙的孤寂时分》,以及介绍米盖尔·德·乌纳穆诺《殉教者圣曼努埃尔·布埃诺》、加西亚·洛尔卡《深歌诗集》、奥尔特加·伊·加塞特《大众的反叛》等共6篇文章。第二辑“拉美文学经典系列”,收文17篇,对拉美各国文学作品,做了散点式的个案扫描。其中涉及的作品,除了大名鼎鼎的《百年孤独》,还有乌拉圭加莱亚诺的长诗《火的记忆》,秘鲁略萨的小说《公羊的节日》,智利伊·阿连德的小说《幽灵之家》和斯卡尔梅达的小说《邮差》以及聂鲁达的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墨西哥富恩斯特的小说《最明净的地区》和帕斯的散文《孤独的迷宫》,阿根廷萨瓦托的小说《隧道》、吉拉尔德斯的小说《堂塞贡多·松布拉》和博尔赫斯的小说《南方》,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玉米人》,古巴何塞·马蒂的散文《我们的美洲》。最值得注意的是临近书末处介绍的切·格瓦拉的《玻利维亚日记》,它属于非虚构写作,呈现着当时和现在的虚构艺术都无力呈现的现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