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是一种人生境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2日07:20 王 苹

  《静观之》既是作家为自己即将到来的60岁所写,也是其对人生诸多复杂问题,以“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互动互证的态度,进行思考的最新随笔集。通读此书,很容易想到钱锺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和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均是人生在行至一个驿站时,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如果将人放置于功利的社会环境,我们会说,60岁,似乎在渐渐远离社会喧哗的中心;但作为写作者,宋生贵认为,60岁,其实才刚刚开始。正如《静观之》自序中,作家提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句名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而能“有高致”,不到60岁,怕不能真正抵达这种人生境界,甚至很多人在走到人生边上,也未必会得到“高致”。所以作家很谨慎地将书定名为《静观之》,而不是《出乎其外》,可见其对人生的态度,在趋向通达开阔之时,依然抱有探究深度与广度的热情和好奇。

  相比于作家过去的作品,此书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批判力度和冷静态度,同时也对人性之种种缺陷,表现出豁达与悲悯。同情与悲悯,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有尚未跳出其中的情绪化呈现,后者则是从高处俯视众生悲欢并给予人性宽宥的开阔境界。《静观之》关涉社会及人生人性的方方面面:读书与时代境遇、当下教育的各类困境、人对追名逐利的不息欲望、文艺批判的无力现状、学术表演家的粉墨登场、人在高位的微妙心境、鸟兽草木的生命思考,等等。行至人生开阔平稳水面的作家,更像是一个智者,对一切问题一针见血,又通透豁达。作家常常在题目中即明确点出自己的态度,比如《心中平静好读书》《拒绝为“学术表演家”捧场》《请留给文场一点清静》《人眼看狗低》《物无贵贱》等等。在《争与不争》中,作家这样写道:“如今,我越来越感觉到‘争’是个极有质感的概念,几乎能从中听出它的金属声。更也许是经历与年龄的原因,我开始对它渐次有了距离感,而有意对‘不争’之说去用心揣摩与领悟。”从此可以看出,对于智慧来说,年龄是一种有效的推动力,作家对人情世态的认知高度,恰恰建立在常常让我们觉得无情的时间基石之上。

  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的学者,作家的笔触与视野,也自然关注到很多教育的领域。在《由衷的感念》《书生曾经好风景》《心中平静好读书》《“老补”与我》4篇随笔中,作家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的恢复,所带来的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环境,和给万千青年及知识分子带来的人生命运的改变,由衷地感激和慨叹,同时,也对当下高校青年学生急功近利的读书观和浮躁的社会生存环境深感痛惜,并固执地呼吁个体及社会,应为更为长久的文化发展考虑,祛除功利心态,因为“没有良好的读书生态与不能静下心来思考的时代,必然是浅俗的,甚至会是危险的”。而在《拒绝为“学术表演家”捧场》中,作家又对高校的学术生态环境表达了关注,对假以学术之名、大行名利目的的“学术表演家”们进行了批判,并警醒社会应对这些戴着名利面具的浮躁“学者”,给予坚决地拒绝;因为“真正的学者的选择不应在灯光闪耀的舞台上,而是在‘朝雨锄瓜夜读书’的平淡而自在境界里;真正的学者的使命也不是通过登台表演去培育粉丝且邀名获利,而是怀着不可动摇的学术理想去关心并致力于人类与自身精神荒原的灌溉”。

  在《静观之》中,对人性思考和体悟的提升,同时也表现在作家对鸟兽草木与人类一样,同样具有生命之美的认知上。作家引用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观点,从儿时听到的公冶长因失信而被喜鹊报复的故事讲起,到《为一只小狗而写》中,作家对一只流浪狗的关爱、感伤与悲悯,再到对《诗经》的认知从“兴观群怨”跨越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一系列的思考,无一不体现出作家对生命认知的逐步加深。恰如作家所言:“世界是人类的,也是鸟兽草木的,所以,要认识世界,光关注人类自身是远远不够的。”“人有必要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用平和的目光仔细看看人以外的其他动物。”

  “从逻辑关系上看,节制占有欲念——减少身心负累——获得精神自由——趋向人生超越,是链环式相关联的。”这当是《静观之》一书对于人生境界的哲学式思考。这既是人生之境,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更是生命在整个天地中应该具有的从容姿态。作家用三年的时间创作此书,是自勉、自省,是静观之,默察之,细思之。在对世事和人生“想明白”的过程之中,世间万物、天地宇宙都豁然洞开。我们在作家对世间万象的冷静思考之中,也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不只是来自外人的尊重与认可,更是从个体内部流溢出的从容、泰然之气,及闪烁的温润静寂之光;是自我的提升,精神的丰富,是对物欲的减少和对复杂人性的包容与悲悯,是像作家一样,在斗室之内,却有一颗容纳天地、仰望苍穹的心。

  (《静观之》,宋生贵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