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军:艺术路上新征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3日07:07 莲 子

  夜  奔

  2015年10月11日晚,柯军发来简短的几个字:“演出圆满结束,奔驰机场。幸会!”

  我知道,他演完《夜奔》实验第九版,匆匆“夜奔”机场,飞上海,然后再连夜奔往昆山。

  昆山是柯军的家乡,也是昆腔的故乡。

  1978年,12岁的柯军走出故乡,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开始学昆曲武生,接受了严格乃至残忍的科班训练。他师从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张金龙先生。老师按照艺术规律的标准,锤磨一个孩子。那时候,柯军小小年纪,每天早晨要跑80圈圆场,踢500个腿,打500个飞脚,拧50个旋子,再加打20套快枪,直练得汗流浃背,筋疲力尽,甚至趴在地上起不来。恩师艺术精湛,对学生当然也十分严苛,他常常手里晃动着一根藤鞭,跟在后面抽打学生,鞭策学生刻苦求进,历练内心,日后大展身手。

  磨砺出青锋。1985年,柯军结束血泪交融的魔鬼般的训练,毕业进入江苏省昆剧院。30年间,凭借出色的演艺才华,早已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优秀的昆曲表演艺术大家。在灵魂的荡涤和激情的召唤中,创作、传承、演出传统昆剧《宦门子弟错立身》《临川四梦汤显祖》《我的浣纱记》《九莲灯》《看钱奴》《小孙屠》《义侠记》《宝剑记·夜奔》《桃花扇·沉江》《邯郸梦·云阳法场·生寤》《铁冠图·对刀步战·别母乱箭》《牧羊记·望乡·告雁》《风云会·送京》《反西凉·诈历城》等数十部精彩剧目。近年探索新概念昆曲,创作《余韵》《浮士德》《藏》等,在国内外剧坛引起反响。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颁发的第十一届“文华奖”,同时是中宣部评定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等,并被评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传承人。

  10年前,柯军任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为带领剧院走出全院资金只有1000元人民币的低谷,他有过艰难的坚持,也流过心酸的泪水,殚精竭虑,努力打拼,不负众望。流汗播种的必欢呼收割。他所创造的奇迹,被人们誉为“柯军现象”;而后,又在江苏省演艺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的岗位上,为昆剧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为践行他提出的“最传统”和“最先锋”,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可以载入戏剧发展史册的佳话。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作为“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的他的家乡昆山,600多年前,孕育了昆曲这项世界文化遗产,却一直没有自己专业的昆剧表演团体。

  这是柯军的一块心病。这心病时常搅得他寝食难安,心里隐隐作痛。柯军曾跟我说,他为此奔走呼号,积极斡旋了8年,先后谈了3任市委书记。他的锲而不舍没有白费。终于,2015年10月12日,“昆山当代昆剧院”正式揭牌成立。市里给场地、给编制、给经费。柯军亲自担任董事长。

  这是中国第八个昆剧专业剧团。他热血沸腾,喜悦溢于言表。他要通过“既是最传统、又是最先锋的”办院理念,打造全国一流昆剧院团,让600年前的雅韵幽香在家乡散发新的气息。紧接着,10天后,柯军正式走马上任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

  当晚,柯军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

  武生,一个如火山爆发前充满涌动而稳健的名字,武生内在的力量是来自毁灭后重生的坚韧,是寻找惨烈背后苍凉的皱褶感!武生,能用从容不迫的心境去熨平疼痛的伤痕,能在夜色苍茫中坚定地蕴藏起心口的血泪,这才能挥洒出生命的光辉,舞动起心灵的情韵!武生重技能和光芒,大武生讲究情怀与深远!

  这是早些年他在多年的武生表演艺术生涯之后,自己对“武生”的深切体悟和诠释。

  柯军虽为武生,却是个典型的江南雅士,谦谦君子。他儒雅、睿智,不事张扬。彼时彼刻,也许没有人会留意到,谦和的他为什么会在这个平凡的日子里,静悄悄地把这段话重新“晒”出来。

  接着,柯军又发了这样一段话:

  奔跑、奔波、奔腾、奔头……

  明天北京大学演出史可法,在史可法身上体现了一种像岳飞、文天祥一样的民族气节,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性格,就是明知不能为而为之,明知守不住我还要守!是中华民族百挠不折的性格!这种性格一直影响着我!

  我非常清楚这个日子对柯军意味着什么,也能感知此时此刻在他胸壑间涌动、聚积着什么。

  柯军是个为戏而生的人。戏曲的魅力,可以让那些死去的英雄、老去的故事,在戏中得以复活。几十年里,柯军与戏曲不仅相伴,而是共生,对艺术的爱已经渗透在几十载时日的轮回里。一旦离开他最尊崇的、愿意终其一生去追寻的昆曲,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感情牵扯,隐隐含着几分心痛和难舍难分。

  然而,即便魂牵梦萦,即便千般眷恋万般不舍,正如他在就职演讲中所言:新的岗位有新的责任,新的使命承载新的重担。将处理好自己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恪尽职守,不辱使命。

  跨  界

  作为朋友,柯军常常跟我提起当下流行的“跨界”这个热词。实际上,在一段时间以来的交流中,我已分明感觉到他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跨界思维和跨界智慧的人。

  作为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新掌门人,随着角色的转换,柯军更多的是成了一个艺术领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把艺术和市场进一步有机融合,怎样为艺术家保驾护航。作为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又该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让江苏的几十个剧种、100多各类剧团枝繁叶茂,发扬壮大,确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江苏戏曲从“高原”迈向“高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都是柯军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柯军喜欢思考,享受黑格尔所说的“思考的快感”。

  “靠一张张票卖到什么时候?我们设计好文化产品,把故事说好,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柯军曾对我说起他的“野心”。

  喜欢思考的柯军,谋新,谋变,机锋顿出。

  2015年9月8日,江苏篆刻艺术大展在省现代美术馆开幕。在这个篆刻名家云集的大展上,柯军应邀参展的篆刻作品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原来,上个世纪80年代,柯军刚从戏校毕业,意气方遒,却正值昆曲不景气。那段几乎无戏可演的日子,黯淡的心境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于是跟戏校的冯怀根老师学习书法与篆刻。那时工资很低,月收入只有30元。为改善生活,师徒二人曾在夫子庙的状元楼以及古南都饭店摆摊,给人刻章,一个字能赚60元。

  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年遭遇困境的时候,一刀一划在方寸之间苦练,使他有着扎实的篆刻艺术功底。他勤于篆刻几十年,经常拾起一刀一石,内心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形态却是平心静气埋首躬身于方寸之中,他热爱这种创作的仪式感。那石头,仿佛有着一种倔强的生命。看柯军的篆刻,可以读到一种顽强、执著与回归。

  方寸天地,可纳万象。“抱石操刀”已经成为柯军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执著于这种在石头上诉说着那些永恒故事的仪式。更重要的是他有思想,勤学深思,在治印时能够仔细推敲,匠心独运,有着较高的艺术品位。他通过方寸乾坤,不断在寻找来时的路,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2015年11月,柯军主编的系列图书《一桌二椅》获评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并将代表中国参加2016年度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我是最早拿到这“最美图书”的一个。

  记得是在香港文化中心看完柯军演出实验《夜奔》的那个夜晚,我们已互道珍重,挥手作别。他突然想起书的事,把《一桌二椅·夜奔》送给我。

  于是我又踅回去。

  书是柯军赴港前刚刚赶印出来的,飘溢着油墨清香。当时我拿在手里,来不及细看,匆匆扫一眼,手捻纸张,只是觉得那简洁的毛边书很别致。氤氲着一种质朴古雅的气息。虽说在中国出版业,大约10多年前,就开始有些出版社效仿民国时期,别出心裁地出一些毛边书,但毕竟量不多,很少投放市场,所以见得少。

  “又是荣念曾先生的‘实验’?”我不经思索,脱口而出。

  “不是。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一个对话,是我想的。”

  在朋友面前,柯军很率真。

  对了,柯军是书的主编。像他这么有头脑,思路敏捷,有自己执拗的前卫姿态,思想时常喷射出跨界火花的一个人,我怎么会没想到是他的主意呢?

  《一桌二椅·夜奔》上架不久,线上线下各售点便已售罄。姐妹书《一桌二椅·朱鹮记》则作为2016年最好的新年礼物,在跨年之际推出,给观众和读者带来既有戏剧的专业学术高度,同时又是赏心悦目的阅读享受,成为一份有很高艺术含量的“新年礼物”。

  对于跨界,柯军有睿智的思考,也有他自己的理念:“做专业的事情要有业余的心态,做业余的事情要有专业的精神。”他认为,所谓跨界,不能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行业为圆心,抬起脚往四周跨一跨,而是应当真正地离开自己的圈子,进入到别家领域,好好地做一番研究。

  现在,曾经雄姿英发的名角柯军,执掌着演艺集团,铅华洗尽,少了在锣鼓喧天的热闹和观众激扬的热情中登台的机会。他以另一种姿态在拥抱舞台,以另一种方式感受着艺术的赐予。

  传  承

  2015年12月,柯军推动江苏省出台新时期戏曲专门文件,大力扶持各剧种,推动江苏戏曲活起来,传下去,促精品,出名家。看到他的昆曲继承人、青年武生演员杨阳出品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宁武》,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学生喝彩,热心栽培、扶掖后学之心诚挚可见。

  也是在12月,德国权威戏剧杂志《今日戏剧》同时以德文、英文发表了柯军的“戏剧人生”专稿。他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传承人的身份,也以一个思想者的身份,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东方与世界的对话,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要“藏”,用“最传统”的态度,讲好中国话。要“奔”,用“最先锋”的姿势,了解世界语。如此,才能真正强壮昆曲以及所有传统艺术发展的肌体。

  2015年岁末,以“有薪无界”为主题的首届新浪潮城市戏曲节,在中华世界坛首演剧场跨年呈现7种风格、11场跨界戏曲演出,在《薪传·新创》的讲演会里,就有柯军的《夜奔·从最传统到最先锋》精彩讲演。他通过亲自说戏,讲述探索“新概念昆曲”的心路历程,提醒现代人不可忽视美不胜收的中华文化必须经过由创新,获得复兴。艺术大家激情丰沛的且讲且演,艺术感染力十足,寥廓硬朗之美别具特色。

  早在2009年,柯军执掌江苏省昆剧院的时候,就曾率团去英国进行“江苏周”演出,并走进英国校园讲昆曲,把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大力度地传播到莎士比亚的故乡。那次出访,和英方达成意向,次年共同进行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文化交流活动,互派青少年学生学习对方国家的优秀传统。同时也约定了2016年时,让学生们再次进行穿越时空的汤莎对话。因此,2016年伊始,柯军就积极推动昆曲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伦敦南京周等系列活动的筹备,希望通过“汤莎会”这西方与东方极富代表意义的对话,让戏剧之光探照人们的心灵。

  “舞台是我的根。昆曲是我的魂。”柯军说。

  然而,掌管着11个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和经营管理,柯军登台演出的机会毕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时候,他是把毛笔和刻刀当作另一个舞台,把对舞台对戏剧的执念凝聚在笔端和刀尖。曾经,他将水墨书法作为舞台背景,让书法与昆曲的韵味相呼应、融合。他也曾在新概念昆曲《藏·奔》里,将自己擅长的书法篆刻与昆曲艺术糅和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在,它们分离了。不过,没关系。真理有多种声音,文明有多种类型,艺术有多种形式。况且,艺术并无疆界。一笔一画和一腔一调在艺术上是相通的。可以说,如今,他虽没有在戏台上开启大幕时的满堂生辉,没有台下万目圆睁和不息的掌声,但他高眼慧手,给人留下的回味空间却更加醇厚、阔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