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对当今的启示意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3日06:55 梁鸿鹰

  一个作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在其离世之后会显得格外突出,今天对陈忠实及《白鹿原》现象与社会历史、文化思潮的联系进行解读,会面临语言和见解的双重匮乏,但可以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与当今文学的一些联系。

  文学与生活和人。陈忠实作为中国乡村的伟大之子,其文学创造为农村生活所砥砺和成就。他与农村这个文学的伟大学校没有过须臾疏离,他坚信深入生活最可靠,不仅可以丰富生活素材,还可以纠正偏见,到生活中去,点面结合,写起来才有根底,不会走大样,因而长期固执地在纷乱的农村生活中拨弄自己要寻找的东西,未曾有所动摇。他了解农民的全部落后庸俗但不厌恶背离他们,而是激赏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支撑作用,这构成他所有创作的一大背景和前提。即使在写作最紧张的时候,他也不拒绝来自农民哪怕最微小的请求,甘愿放下宝贵的写作,去当那些芸芸众生们红白喜事的“账房先生”,因给逝去的乡党写挽联受到夸赞而欣喜,为给乡亲儿孙婚礼收份子钱记账而乐此不疲。他在农村公社当了10多年干部,一心一意搞好自己分担的工作,了解农村历史与现实,打下的厚实生活基础使创作游刃有余。他的作品和笔下人物,用王汶石的话讲,一看可知作者就是在农田基建大会战的工地上、在县三级干部会议中、在麦草铺垫的通铺上滚过多年的。

  文学与时代的要求。陈忠实信奉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话,一个优秀的作家“从来都是将自己滚烫的手按在时代的脉搏上”。他把追随火热时代当成自己的使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一段时间他曾非常苦恼,因为原来接受的文艺理论在对应和理解新生活时已经无能为力,而曾经有过的图解生活的经历更使他后怕,一度想躲到已有定论的生活中去,或写点回忆童年生活的东西算了,但最终还是无法超脱、无法背向时代,因此写了不少与时代同步共振而获得好评的作品,如《信任》《初夏》《四妹子》《康家小院》《蓝袍先生》《梆子老太》等,反映农民正在与昨天告别的艰难,时代的强烈冲击诞生了他笔下的人物。他依靠研究、发现时代给予的启示去化解创作中的一个个难题。《白鹿原》再现中国半个多世纪社会历史秩序的变化,反映人的心灵和精神蜕变的历史真实,回应的未尝不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作家和文学的志向。陈忠实过了40岁以后感到写一部告慰自己一生的作品的紧迫性,为此他立下给全人类写一本书的志向,他谋深远,站高处,心无旁骛,不为琐碎欲望所左右。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创造需要振奋艺术魄力,排斥“非文学因素”,文过饰非的花架子、错误文艺思想的引导、简单配合政治等等,作为非文学因素,都是振奋艺术魄力的最大障碍。他拒绝“非文学因素”干扰的法宝之一就是走进生活,沉潜到经典那里去进行广博的吸收借鉴,苏俄欧美拉美,现代当代精英通俗,他都如饥似渴,甚至为解决作品的可读性问题,研究过美国畅销书作家西德尼·谢尔顿的作品。《白鹿原》发展了《蓝袍先生》善于写人在时代中的变化之难的优势,激发出真正现实主义巨大的艺术说服力,让所意识到的历史和现实内容,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竞相迸发。作品在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富于样本作用,集现实与魔幻、大善与大恶、大爱与大恨于一体。对话语言如生活中陕西方言的实录,鲜活且有劲道,叙述语言则严格按照白话文语法规则,显现了新文学传统的实绩。他让文学成为人类心灵沟通的最佳途径,如《白鹿原》的性描写是用理性的健全心理来展开的,深入解析和叙述了人物的性形态、性文化心理和性心理结构,但不以性作为诱饵诱惑读者,有助于打破人们对性的神秘感、羞耻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