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构建的艺术世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3日07:27 李晓虹

  通过散文和油画,走近达舒,认识了这个有才华、有故事、有丰富内心生活的江南女子。

  达舒的散文集里,有不少作品都配有一幅油画。或者说,她的许多散文都是先有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画面,再有了延展其精神意蕴的文字。同时具有文字和绘画的能力,在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中任意转换,使才女达舒获得了极大的艺术自由,以表达丰富的内心感受。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远方有海》。一幅关于海的油画,一些关于海的文字,一个奋斗者的心路历程。在画中,海面由浅黄到深蓝,一直延伸下去,更远方,是隐约可见的缥缈的山峦,靠近海滩的地方,是一艘归来的船。

  与之相配的文字是一个游子对于家乡的眷念和在出走与回来之间的心路漫漫:不甘于平静的生活,向往大海,向往远方。“日日,你似一叶孤舟,搏击于无情的商海,莽撞幼稚地冲向海的深渊”。经历了风霜,经历了搏击,作为一名创业者,孤独、艰辛,在历练之后,收获了做人的骄傲。最终,思念故乡,悄然回来,成了一艘归航的老船,却因为靠了岸而无法动弹。于是,“灵魂又去寻那远方的海”。

  《渴》是达舒20多年前美术系毕业时的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斑驳的断崖间,流下一注山泉水,一个小男孩在山崖的底部,张大嘴巴,吮吸从天而降的滴滴甘露。这个小男孩的原型就是达舒的儿子。“渴”是两代人的感受,孩子的一代渴望奋飞,母亲和同龄人求知若渴。再拓展开来,可以感受到,一幅画,一些心语,留住了母子共同的岁月,也打通了向着未来的心路历程。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认为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适于表现静态的物体,但却难以看到先后承续的动作。诗是时间的艺术,虽然不能直接给人以视觉冲击,却能借助记忆和想象开拓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能写又能画的达舒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油画把内心的感觉具象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具有时间穿透力的文字把画面延伸到远方。

  达舒不仅有才华,而且有故事。有故事的女人适合写散文。达舒无须像那些无病呻吟的小女人一样在自己狭窄的天地中顾影自怜。只要把家族的故事写出来,就足以吸引眼球。

  但是,达舒的心没有沉浸在对家族历史的单纯描述中,她写得很节制,又很洒脱;很具体,又很有张力。非常自然地把个人生活史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中,让身边琐事与历史关联起来,呈现着一种大气。

  《胡氏语丝》是获得孙犁散文奖一等奖的作品,从6000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沉思之后发出诘问,这或许是此篇作品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胡雪岩是曾经操纵江浙商业,命运跌宕起伏的著名商人,而达舒丈夫的曾祖夫曾是胡雪岩的总管,其几代人的老屋即与胡宅对门,是胡雪岩的馈赠。但达舒并没有陷于托名人壮大自己的写作怪圈。她看到,中国的商人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财富与权贵,权贵始终决定一切”。在胡氏大宅前,她与胡雪岩“对话”,“我”说:“千年来,这些人从来没有当过历史的主角”,胡雪岩诉说内心的不平:“正是我们这些工商业者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一斗池盐到一匹丝绸,从一个药铺到一座城池。”“为什么商人或企业家,在国人的辞海里,到今天,还解释为唯利是图,无商不奸?”作者感叹:“千年以来中国的企业史,本就是一部政商、权财的博弈史。”

  达舒两篇情感充沛的怀念父亲的作品都远不止于亲情表达。中国的清明节,“我”来到英国切斯特大教堂,与研究基督教和西方中世纪史的父亲“相遇”,在唱诗班悠扬的歌声中感受生命轮回。(《回眸那缕烟魂》)在杭州参观良渚文化遗址博物馆时,祭奠父亲和与他同时代的学者。当看到对良渚文化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沈炼之先生的考古成果时,才知道,这个在自家楼上住了30多年的邻居,竟和钱穆、苏秉琦一起,成为良渚文化研究中了不起的学者。正赶上父亲《世界文史集》的出版发布会,教授、博士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让人再次感受这些执著于历史研究的学者们对历史的传承和守护。(《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历史与现实中思索,追寻内心生活的达舒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对生活的具体描写,而引入更深邃的思考。

  达舒的写作还在进行中。她作品的数量不算多,也有个别作品的语言还需要继续打磨。但我相信,生活在人生富矿中又勤于思索的达舒会有更多佳作呈现给读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