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亲离世的第6年,我完成了这本书,而今天它能够在大陆上市,我觉得,是我这一生最振奋的事。”4月30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背影:我的父亲柏杨》研讨会上,柏杨长子郭本城的一番深情追忆,让严肃融洽的会场氛围多了一份温情。
2008年4月29日,柏杨先生病逝。5年之后,郭本城开始撰写柏杨传记,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年1月推出的《背影:我的父亲柏杨》。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以及崔道怡、周明、范咏戈、胡平、李炳银、何向阳、贺绍俊、白烨、李宏伟、梁海春、李朝全、红孩等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10年小说、10年杂文、10年著史的人生经历,重温了柏杨的苦难与抗争,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作者希望通过这部回忆录,呈现柏杨“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坚忍卓绝的毅力”,希望能够为中华文化的承续和两岸亲情的绵延贡献一份力量。
与会者认为,从学术意义上来说,这部传记为柏杨思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我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以及台湾政治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就文学意义而言,这部作品感情丰沛、可读性强,为普通读者了解柏杨、了解台湾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尤其是柏杨对祖国、对故乡血浓于水的深情,在屡遭厄运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博爱和豁达,会深深地感动两岸读者。
研讨会上,郭本城向中国现代文学馆赠送了该书签名本,吴义勤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受捐赠。
柏杨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渊源深厚,曾在台湾、香港多地争抢其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排除干扰选择了“重回大陆”。2006年底,柏杨在台北将大批文献赠送给中国现代文学馆;2007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成立柏杨研究中心,为海峡两岸及世界华文文学界走近柏杨、研究柏杨、鉴赏柏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