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协举办培训研讨班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4月25日,由中国作协主办、辽宁省作协承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培训研讨班在沈阳开班。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盖成立、《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做辅导报告,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朱庆昌主持开班典礼。辽宁省内的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协机关及有关单位职工共140余人参加了培训。
李敬泽的报告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主线,从历史到现实,从世界到中国,从理论到实践,娓娓道来、语重心长。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高度的人民意识和责任意识。李敬泽还结合辽宁省作协的换届对省内的新老作家提出了要求和殷切的希望。盖成立希望辽宁作家坚持德艺双馨的理想,创作出鼓舞人心的作品,为推动辽宁文艺的繁荣发展、加强辽宁文艺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梁鸿鹰在题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的辅导报告中分享了对文艺铸魂强魄、塑人化人作用的体会。
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培训研讨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通过授课、自学、研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引导广大作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上取得新提高,在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牢牢把握文艺正确方向上取得新提高,在提升职业精神和思想境界上取得新提高。研讨班上,多位辽宁作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辽宁省作协主席刘文艳经常深入到基层群众中生活、采访,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真挚的情感,她的散文大多是以普通的人民群众为表现主体,以生动感人的故事讴歌普通人的奋斗历程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她说,作家要带着感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虚心向人民、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今后要继续诚心诚意地做人民的小学生,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评论家王向峰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非常切实地提出了当前的文艺问题,又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指出了下一步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掌握新的理论观点,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实践行动统一起来,是很有必要的。评论家高海涛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令人深受启发。人民性是文艺的元价值之一,更鲜明地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为人民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对于一个真正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作家来说,为人民而写,应该始终成为他的创作动力和创作自觉。
诗人林雪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发展、抗争、融合、团结而凝炼成的,是文化的金字塔,是人民千锤百炼的迷人气质,是历史、地理、风物、气候、自然、山川、草木的精灵和不朽的传说,更是已在、正在、将在萌芽和成长的新一代文学主人公。文学工作者应该努力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角度、音符、语气,更深刻地提炼日常生活的能力,更自觉地认识、珍惜、热爱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更好地书写出能代表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
在作家陈昌平看来,互联网时代,作家如何立足本土、持守家国情怀、弘扬民族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一个文学话题,更是一个超越了文学的严肃文化问题。文学能够深刻地影响灵魂乃至决定人生,一个作家应当把自己的创作主动地融入时代,让自己的生活汇聚到与国家、民族荣辱与共的中国梦里。
肖显志以东北作家群、辽宁儿童文学的特点为例谈到,辽宁作家应热爱并钟情于脚下的这片黑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汲取养分,创作出朴素又芬芳的作品。马力认为,文学批评要敢于说真话、倡导全民阅读经典,将中国精神融入文学创作。孙焱莉表示,作家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文字守住本心、守住理想、守住作品的人民性。作为一名“90后”作家,刘金澄用“养浩气、接地气、聚灵气”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感受。
按照中宣部要求和中国作协的统一部署,辽宁省作协还将于2017年进行第二批培训,授课师资由中国作协安排。培训结束后,辽宁省作协将充分利用网络及各文学期刊,广泛展示培训成果,扩大培训的效果和影响力。 (刘倩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