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传统 借古鉴今——读庄锡华《国学读书札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2日06:58 章俊弟

  《国学读书札记》(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是庄锡华在一个传统的学术领域里阅读思考的文章结集,作者研读的虽然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与文学大家的著述,却颇多新的创获,说明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异常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广阔的开掘空间。

  归纳起来,我认为该书的主要收获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精心解读经典古籍,致力于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作者涉猎的古籍,并没有超越人们熟悉的作家与作品的范围,然而对于一个有心的读书人来说,开卷有益,阅读总是会有新的发现,读出新意涵、获得新启发。我认为作者的主体思考聚焦在这样两个面向:全面把握文字传达的信息,力求准确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善于进行拓展性的思考,联系古籍作者的身世、遭际,品味作品中的观念与思想,举一反三,作合理的延伸。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及司马迁《报任安书》大家都很熟悉。前者是公认的名句,但作者反复检视,不觉其美,请教专家也不能让人心服,对自己过去从众的盲目因而有了反思。由此类推,觉得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也都有令人不能释然的困惑。司马迁对将死之人不予同情的表示,急急表白自己的心迹,如此爱惜羽毛不亦过矣?孔稚珪《北山移文》堆叠词藻,不理会当事人或有受逼的无奈,尽情讥讽一个屈节出山的隐士,责人“纤完”,于无过中求有过,失了先哲待人以宽的本旨。读王安石《送孙正之序》,在与古人一起批评人云亦云、众然而然的通病,对其“己然而然”的主张极表赞成的同时,不忘还原王氏生平,发现其在用人与兼听方面的严重缺失,认识与实践明显脱节,要人注意知易行难的道理。“自然”在《老子》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作者认为它关涉许多做人的道理,书中做了极大的引伸。在《老子的“自然”》中,作者解析老子所说“自然”中的积极意涵,并认为按照老子的观点,积极并非处世的不二法门,有时候,让一让,退一退,反能彰显人格风范。书中谈论得失、肯定必要的退让,这些见解中都可以看到老子“自然”的影子。

  第二,引用古人的生活经验与学理阐述、指陈时事、直击各种社会现象,体现了作者的现实关注。生活在现实社会的读书人,都应谨记古人“文必切于实用”的提示,不放弃知识人的责任。由于历史旧事与古人智慧的介入,作者对现实的解析与反思,视野开阔,让读者多了想象的空间。该书第二编均是作者留心观察社会后的收获,见微知著、引譬连类,给予这些频繁发生的社会现象理性的解剖。听人说话,自己说话,都是极平常的事,但一经作者的分析,便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中透视出做人的大道理。“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凡人大多会出现这样的听力问题,耳朵根子有了毛病,治国者祸国,自治者祸身;说话中的褒贬,情形更为复杂,不中听的批评可能不乏善意,而声声入耳的赞语很可能是包着糖衣的一剂毒药。作者介绍古人应对的法子,当然会有获益。书中批评清议的文章也值得一读。清议历史悠久,今日清议技超前辈,惯于运作似是而非的议题,发声响亮,最能惑人。身处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鼓励创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清议貌似合理的言说,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古人对清议是有警惕的,将先贤的论述与当下的事实对读,相信定能唤回社会的良知。书中关于得失、崇让的讨论,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阅读之后必会有很多收获。

  第三,词章之学在古人的著述中是热门话题,也是本书关涉的一个重要议题,其中包括古人写作经验的透视、当下文坛弊病的评析和古人诗文的解读,虽然蕴涵不少犀利的针砭,但作者说理充分、评论落于实处,读来让人颇多同感。在我看来,这也同作者长期笔耕不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无关系。“道德之归,外之为文”,作者认同德性是文章基础的道理,文如其人,“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写文章道貌岸然,说一套、做一套,必不能服人。作者质疑立言而能不朽的说法,并以前人之说佐证。杜甫称文章为小道,欧阳修认为“言不可恃”,著书而能传世的少之又少,期盼青史留名,对写作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作者认定那些言不由衷,惟以似是而非、陈言套语惑人的文章,逃不脱“速朽”的命运。清人郑板桥检点国人著述的历史,说是“风云月露之辞,悖理伤道之作”,不待人烧,彼将自烧。杜甫、欧阳修、郑板桥都是古代的智者,他们的意见理应引起人们的深思。传世之作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书中也有专门的讨论。《简单的人话》批评当今学坛少数人操弄文字的方式,表达了建构健康文风的建设性意见。作者认为说假话、说空话,不懂装懂、绕来绕去,不过是制造让人鄙视的文字垃圾。在作者看来,现代白话文大师发声自然,想明白了再说,说明白话、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才是著述的正道。这意见想来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声音会飞”、“诗文的色彩艺术”,结合大量优秀作品的实证分析,对文学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有较多贴近实际、非常生动的说明,文字精美,极具可读性。书中还收有作者对古代重要诗人作品的精短解读,每有会意,便加深味,见解颇与时论不合,但文章横生妙趣、迭出新意,也确能发人深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