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意象与亮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14日16:13 赵明宇

  赵明宇,1970年出生于河北大名。河北省作协小小说艺委会副主任,邯郸市作协小小说艺委会主任,《当代小小说》杂志主编。著有小小说集《鸡毛蒜皮》《元城故事》《跑龙套》《青青园中葵》《种风景的老人》等12部,创作长篇报告文学6部,400多万字。

  写小说就像走路,我庆幸的是遇到了给我指点迷津的好人。写作之初,故乡的小说家董全安告诉我,一篇作品要让人物站起来。后来恩师刘又峰先生教诲我美学判断。在京娘湖笔会上,我向王奎山先生请教,写作的时候是否要找个模特。王老师说他写作的时候,脑海里有个画面,他的笔就写画面,随着画面的变幻,人物粉墨登场,故事次第展开,一篇小说就写成了。

  让人物站起来,美学判断,写画面,构成了我创作的理论支撑。

  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再后来,散文家王克楠告诉我,做人,胆子越小越好;写文章,胆子越大越好。他的话让我受益匪浅。报告文学名家李春雷说文章是有气场的,有暗脉和潜流的,作者要明白这些才能准确把握细节,然后选中一个最亮的点。

  大胆想象和抓亮点,促进了我创作的发育和成长。

  参加小小说活动,蔡楠老师提出小小说的多义性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杨晓敏先生提出写“悲悯、人性、尊严、恻隐”,以及“写侧面、保密信息”的论断犹如明灯,让我辨明了写作的方向并提升了水平。

  在社会底层生活中发现亮点,写自己熟悉的元城系列,是我对自己创作的一个定位。

  有时在车上看到一个场景,在路上听到一句话,看电视某个画面启发冲动,或者散步时海阔天空的想象,都会形成一个故事核,赶快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然后在记忆的仓库中搜寻相关的故事,展开联想,推敲打磨,一篇作品就脱胎了。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其实不然,就像在富人面前谈节约,毫不过时。现在有人高产,一天能写好几篇,却鲜有精品,其原因就源于此。就像一个人看着农家生活很有诗意,可是让他参与进去,用不了几天就逃掉了。面对一个村庄,我们看到的只是外表,深入进去才能知道其中的历史和故事,苦笑和酸甜。就像面对一个陌生人,了解他,你才会知道他光鲜的外表覆盖着的喜怒哀乐,或辉煌、或卑微的经历。我的写作定位在农村,写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和现状,写他们在无奈之中对传统道德的坚守。比如作品中的老曹、唐庚申、够儿、二嫂等人物。

  城乡差别,社会巨变,农村已经不是老眼光中的贫穷和落后,而是出现了新问题。比如高科技带来的性别比例失调,加上一些女孩子因为打工而留在了城市,导致农村男孩子找媳妇难,花费巨资,愁得“头拱地”,一个村庄还会有数十个光棍;比如民间集资,一夜之间让一个个家庭崩溃;比如失衡的农村政权;比如家族的利益导致扭曲的人性。这些看似小事,却是一家一户天大的事情,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的社会问题,让我的写作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感。

  一个村庄不足以展示社会的形形色色,所以我把作品的地名冠以家乡的旧称——元城。在邯郸,《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和《枕中记》分别成就了两个著名的景区,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推进地方文化发展,为古城大名做点贡献。

  写了这么多年,我对“慢生活”和感觉情有独钟,常常在搜罗素材之后,把自己关在家里,排除外界干扰,憋上三五天才会找到感觉。写作这活儿如同那个啥,没感觉是做不成的。这也需要耐力。在浮躁的生活中独享那份快感,我才发现我这辈子跟写作分不开了。

  小说不是大说,精短阅读不仅契合了快节奏生活中的时尚阅读,更是对传统写作的回归。我坚持写小小说,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品味小小说,你才会感悟到小小说给人的震撼丝毫不小于中短篇。

  小小说也不是越短越好,小小说是有味道的,有容量的,太小了就淡化了艺术氛围。小小说的语言也要直奔主题,不容你渐入佳境。小小说不仅要在结尾抖包袱,是结尾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小小说的语言要凝练,有特色,语言不畅,钝刀杀人。现在是画面时代,受互联网的冲击,没特色的语言,读者就享受不到语言内在的张力和妖冶,是不买账的。

  这几年一直做编辑,有人给我投稿,说写的是真事儿。我告诉他,真事儿不是小说,小说是说谎的艺术,不可能的,但是合理的存在才能让细节产生魔力。

  这只是我个人的感悟。在这种感悟下,我写了一千多篇小小说。这本集子收入的是这两年发表的一部分,我精挑细选,认为是比较满意的。余下的,有待于下本书。

  最后我还想说对号入座问题。身边的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可能能在某篇作品里面找到影子,但是小说是艺术创作,我没有去写某一个人,只是在某一个点上诱发联想。说白了,就是瞎编的,乱造的,你能在阅读中受益,明白一件事就行了。

  这本集子还在每一篇后面注明了原载报刊。

  感谢我的右手,感谢我的大脑,感谢赏识我的编辑,也感谢生养我的父母、支持我写作的妻儿。更感谢封杀我的编辑和打击我的同道,是他们让我自信,滋生着把小小说进行到底的力量。

  新书推介

  《在河以北——“燕赵七子”诗选》  

  编者:郁    葱

  出版:花山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5年9月出版

  郁葱主编的《在河以北——燕赵七子诗选》收入7个人的400多首代表性作品,2015年9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燕赵七子”分别来自河北唐山、石家庄、承德、邯郸、衡水、保定等地,横跨60后和70后两个年龄代际。他们不仅代表了各个写作方向和诗歌美学,而且从河北地缘文化上而言也接续了一个坚实的诗学传统。他们的诗歌作品经常出现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北京文学》等国内权威文学刊物的显要位置并入选国内诗歌选本。他们屡屡在华文青年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滇池文学奖、孙犁文学奖等国内重要诗歌奖项中获奖。同时,他们是河北诗歌界重要诗歌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多是当地诗歌群体的领军人物。

  《燕赵》  

  作者:郁    葱

  出版:花山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5年11月出版

  “一位诗人笔下的经典河北”。恢宏的自然意象,山川的大块文章,骨立的文明遗迹,映于眼,孕于心,被纳入个性化体验的生命话语,构筑起寥廓、邈远的巨大的诗意时空。像雕塑,像绘画,也像暮鼓晨钟那么清远……诗人的灵感和历史想象力在这样的时空中,往返冲折,自由飞翔,便幻化出了燕赵风情的千姿百态……

  这部诗集,是诗人郁葱向燕赵大地、向河北人民,奉献上的一束包含着炽热灵魂的、表达爱和感恩的大朵的血红的玫瑰!

  《梅洁文学作品典藏》  

  作者:梅    洁

  出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5年10月出版

  这套书共7册,是作家梅洁部分经典文学作品的集结收录,计230余万字。其中《山苍苍,水茫茫》《大江北去》《汉水大移民》3本报告文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在《一种诞生》《泪水之花》《飘逝的风景》3本散文集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之中,文笔优美,情感真挚,直抵人心;诗集《苍茫时节》集中展现了作者对故乡、人民和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金色的墓地》  

  作者:杨志科

  出版:作家出版社

  时间:2015年8月出版

  《金色的墓地》主线写的是改革开放,副线写的是抗战,它既是一部农村现实题材小说,又是一部准抗战小说。作者以太行山革命老区的一个小山村为视角,通过对一个由祖孙三代四个不同姓氏组合起来的大家庭的描写,热情讴歌了老一代抗日英雄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后代以抗战精神投身改革开放、建设革命老区的艰苦历程。宏大的背景设置,朴实的语言艺术,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彰显了作家杨志科深厚的创作功底和对现实题材的深度体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