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肃水”的那条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14日16:11 王庆献

  “肃宁”县名何来?通常的说法是,宋辽议和之后,饱受战乱天灾之苦的邑人渴望“肃靖安宁”,把当时的平虏寨改名“肃宁”。还有另一种说法:当时县城之南有一条叫“肃水”的河流,缘水而名,这地方就叫了“肃宁”。两种说法都有明显的祈福色彩,但后者还是多了一些客观的支撑。相对而言,我更倾向于后一说。

  肃水是怎样的一条河?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斯河已隐入历史难觅其踪,更难述其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肃水是境内当时一条最大的河,它的流域几乎覆盖了整个县域

  。那时的水那样多,河与水,互为因果:河多,才蓄积了水;水多,才满足了河。

  追溯以往,至少是从西汉初起,肃宁境内始有大河流经,以后河流就逐渐多了起来,在清乾隆朝以前,肃宁就至少已有青口、河村、甘河、海市、滩头五河。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王宏翼为肃宁县志写序时称“肃邑号称泽国”;明万历肃宁县志载县内有八景,水景占其六。说到现在,全县253个村中,缀“河、口、堤、洋、泽、泊、岸”等字的村子将近60个。在历史的烟波中,一些村庄名称更迭,像现在的“师素村”本由“洋边村”改来,“西南庄”的原名叫“西岸庄”,如果算上这些,涉水的村子还要多。想想彼时的肃宁,河渠交错,塘泽连通,桨声帆影,舟船穿行;天蓝水碧,日朗月明,风润气清,万物勃生。放眼四望,水中波光潋滟、荷莲片片,蒲荻葳蕤了岸滩,禾稼葱郁了田野。那时的人们,亦耕亦渔,食有五谷鱼虾;出行亦车亦舟,水陆交通兼备,俨然江南水乡。

  岁月留痕。在县域内,每当地下挖坑,超过一房深,就会出现黑泥土和大量贝壳螺壳,这无疑是过去的河底或者塘泽底,也是古时“泽国”的力证。

  别说古时了,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水还是蛮多的。记忆最深的,是村子里的几个常年都有水的大坑,到了雨季就都满了,水多得盛不下漫上了坡,把坑沿的树泡倒,水再多了就顺着车道沟往村外地里流,经常冲淹不少庄稼。为防沥涝,田洼里沟渠纵横,沟渠与河道相通泄水。雨水大的年景多,雨把地都下透下喧了,顺手拿根青秫秸往脚下一插,“哧溜”一下就到了底儿。收秋时赶上连阴大雨,洼里汪洋一片,庄户人就把秫秸、棒子秸捆绑成筏子,上面载着谷穗、山药、棒子、高粱等“秋实”,一路划回家去。该种麦了还进不去地,不能耕耩,就用一种“犁沟犁”的农具在地里划一道沟撒上麦种。秋涝的年头第二年必定收季好麦子。

  水多鱼就多,坑坑洼洼都有鱼。有鱼没油,就熬就煮就炖,吃着吃着就吃够了吃顶了,以至那些年,很多人一提吃鱼就反胃。

  多水年代的另一个标志就是砖井多。水皮儿浅,挖个深坑就有水,砌上砖就是井。众生百姓靠一条扁担两筲桶吃水用水,一架辘轳、一辆水车浇灌着年年季季的农田。《天仙配》里唱的“你挑水来我浇园”正是农家生产、生活取水情景的写照。洼里的沟塘、村里的大坑,一年一年的哪见过底,里面的鱼鳝等水族恐怕都长成了精。

  可以想象,域内的水都和一条叫肃水的大河相连通。这条河很古老,古老得连它也记不清改了几次道、换过几个名,到了秦朝,人们叫它“滱水”,也就是后来的唐河,而在域内就称为肃水。肃水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其分支遍布邑域。而今县内的几条河,基本没有走出肃水的故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肃水并没有消失,它从古代汹涌而来,至今奔流不息……

  再说那些年,不知怎么那么多雨水,多得用不清、多得成了患。1917年水害,1956年洪灾,1963年又发大水。后来领袖毛泽东就号召根治海河、治理淮河,每年各地都派出大批河工,挖河清淤,大大小小的河渠都畅通了,水利基础设施都建起来了,终于,洪涝水灾被控制、降伏了。

  可是,后来,渐渐的水就少了,过去的那么多水不知道去了哪儿,说没就没了,进入20世纪70年代,天就旱了。砖井亮了底成了干井,取而代之的是机井、深机井。扁担、辘轳、水车都用不上了,随着水位越来越深,不得不先后换上了水泵、真空泵、潜水泵。而且,泵管每年要增加一米多的长度,才够得着迅速下降遁逃的地下水。接下来,就是旱情频发,农业减产甚至绝收,人畜用水难以保障。“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成了普遍现象,地球上有些地方“水比油贵”不再是趣谈。

  原以为,像空气像阳光像原野上吹动的风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竟然也会迅速减少直至匮乏,并逐渐成为让人发愁的社会问题、全球问题了。到这时候人们才知道,日常赖以生存的东西中,食品可以制造,衣料可以合成或从别的物质中提取,唯独须臾离不了的水却造不出来,而且无以替代。现在的科技能让飞船上外星,能让潜水器下深海,能造出比人类智商还高的机器人,但是却破不了造水的难题。因为,水是不可再生资源。

  何以缺水?人们习惯归罪于厄尔尼诺、温室效应等自然现象,而这种极端现象的出现,恰恰是人类肆意恶化环境、破坏生态的直接恶果。伴随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人们过度采水,高量耗水,无度用水和缺乏对水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等等不惜水的行为,加速导致了缺水危机的到来。人类才是缺水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更是人类自导自演了这场缺水悲剧。人类饱尝自戕式的苦痛,正是咎由自取。

  无水之河,还叫真正意义上的河吗?河之无水,那它岂不是失去了灵魂成了僵尸?肃水有知,该会何等无语、无奈和痛心!

  我们追溯、探寻肃水的前世今生,与其说是要佐证一条河的存在过程和一个县名的来龙去脉,倒不如说是怀念一个水丰物润、天人合一的年代。肃水曾滋润了这方水土、涵养了域内众生。水多成灾,无水为患。一个地方没了水,就失去了灵性,就没了精气神,就缺少了勃勃朝气和鲜活色彩。

  不讳言,肃宁置于大的环境之下,也不例外地缺水,但是,肃宁直面现状早已付诸行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用伤筋动骨的措施,节水压采、治污减排、涵养水源并重,水资源匮乏的势头得以有效控制。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大手笔建设了平原水库,引客水补充水源;大幅增加绿化面积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改善区域小环境;高起点谋划实施了环城水系工程等等,照这样做下去,何患水之不丰!人人节水,涓滴成多;事事节水,汇多成河。一旦节水惜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那么,终结缺水困扰的日子还会远吗?

  一个县域因一条河流而得名,一条河流缘一个县域而永生!

  肃水,一条流淌在邑域记忆中的河。

  肃水,一条时常涌进众人梦里的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