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一个美丽的传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14日16:09 老 城

  中国有着广袤的地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沙漠、草原、高山、平原、盆地、大海、湖泊……从南到北的热带与寒带激烈相对的温差,从西部戈壁的干旱到东海岸的潮湿,多元的地缘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坚韧的品格,铸就了文化的包容与拒绝被同化,形成了历史久远而独特的文化精神。从五千年前黄帝都邑于涿鹿之阿,到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国字,犹如圣灵一样,在冥冥之中,导引着历代文明的进程。晨钟暮鼓的寺院,鸟语花香的道观,诗书传家的祠堂,高山之巅,天涯之角,书籍、报刊、商场、堂奥、街肆……由中国字升腾的书法无处不在。中华民族的魂魄,屹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今天仰望她,无尽的遐思油然而生。

  穿过四季,一如既往,翁年老早起床,收拾起如椽巨笔,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在薄雾中,他的身影显得影影绰绰。那只盛水用的小铁桶撞击着车梁,发出悦耳的声响,让我们联想起美丽的诗篇:“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临沂书法广场上早就聚集了很多人,书写与围观成了一道风景。临沂人用他们有限财力和智慧,以中国版图为轮廓,建造了宏大的文化伟业。这不仅仅是财力的多寡,也不仅仅是书法的爱好,它体现着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文化承载,也展现当代人的人文精神。

  王羲之、颜真卿、诸葛亮,祖籍都是古琅琊人!因为有了名垂史牒的巨人魂魄,才有了今天的底气,因为今人对古人崇高的景仰和忠实的尊重,才会有如此的文化壮观。

  翁年往铁桶里倒了水,蘸水挥笔,写下“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随着水汽的蒸发,这些字很快就会消失,留传不下任何痕迹。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几千年沉积下来的图腾崇拜。或者是一种生活态度,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

  转瞬即逝的书写活动更多的是给自己看,仅此而已,我们从书法文化的角度看,仍然给予极大的尊重。这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难以看到的景象。

  老人爱书法,可以被理解成退休后的精神寄托。书写活动有利于思维活跃,有效地抑制老年痴呆的发生。书法爱好者的他们或者她们,心脏病突发事件、中风的发病率很少。他们乐观、积极、精神饱满。也不为名利困扰,终究是一种人生的快乐。

  书法,通常也可以叫作法书,就是可供后人临摹,当范本的意思。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楷书,是作为范本最多的书家。

  河北省信德中学,是一所民办的学校。这里的孩子有专门的书法课程,严格的训练机制。中国家长们都有盼子成龙的心结,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到书法特长学校接受训练,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接受书法训练,更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那不是一种说教,而是长期的熏陶。笔正——心正,是对书家的基本要求。罪犯可能会书法,但是,书法家很少成为罪犯。真正的书法家,对于外部恶劣的环境有效地抵消,静心在学问、文化、书艺之中。十年磨一剑,已经是天才了,终生不断追求,到达书法的忘我天地,才可以成为一家之笔。初学者手要听心灵的指挥,向书写自己的心境逼近,那是有意识的强制性的作为,到只有心境的潜意识下,心手两忘,就是境界了。

  小孩子接受书法的训练,首先是技法的不断磨炼。

  大楷课,就是临摹古典精华的范本。亦步亦趋,一笔一笔的依样画葫芦,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也在所不惜。因为画虎要像虎,达到要像虎,才可走向画自己的虎。那自己的虎,不是自造的,是从古人那里来的。

  书法与绘画不同,绘画的表现对象是生活,是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最具人性的深切体验;书法当然也要讲究作者的精神世界,但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含忍的,而它的对象就是文字。也因此,绘画不断地接受新生活,表现人类活动的足迹,这也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书法要坚守古老的文字。绘画与书法都讲究临摹,但是,绘画除了必要的临摹古代经典外,更强调写生。而书法几乎无生可写。书法的写生,就是心灵的体验。将美好、自然、心胸、体会,融入笔墨之中,含蓄地表达出来。

  民众的书法文化活动是基石,是大海。

  大海之中有巡洋舰。

  杭州。中国作家之家,一座别墅式的小建筑,是中国作家小聚之地。在外人眼里看来,这不起眼的小楼神秘而幽静。那里面挂着沙孟海先生的一幅字,内容取自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美景和美人,让苏东坡说得恰到好处。

  杭州到处都是诗的世界,诗人!诗作!诗的景色!随手可以拈来。“南北高峰下,逍遥赋几篇。”是吴昌硕的诗作。山峰之下,那条细小的茶园小道,幽静安谧。从作家之家往左,大约十分钟,就到了灵隐寺。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大雄宝殿——稳妥、安详、肃穆、清洁,抖落了世间的风尘,在向人们诉说佛祖的故事。

  大雄宝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佛祖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的出家,无疑改变了世界文化的格局。出家的起因是,有一次驾车出城游玩。经过

  东、南、西三座城门时,分别见到了老、病、死的三种状态,于是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不可逃避的痛苦。

  农历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公元前588年的腊月初八凌晨,在菩提树下静坐的悉达多太子,看见启明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豁然觉悟了一切真理。腊月初八,中国人熬制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成佛日。

  这大雄宝殿啊!让我们仰望佛祖!

  仰望灵隐寺大雄宝殿四个大字,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欲望,探究书法背后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修葺灵隐寺时,吴昌硕的入室弟子沙文若题写大雄宝殿。数年后,由于沙老的三弟沙文汉省长卷进漩涡,沙文若三个字从匾额上挖去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在周恩来陪同下访问杭州,提出要求到灵隐寺进香。西哈努克在进入大殿前盯着大雄宝殿四个字,问陪同参观的中方官员“大雄宝殿”何人所书为啥没有题款。

  几经周折,直到1987年,沙老重新题写了“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述说着佛教久远而宏大的历史,也述说着中国社会现实的演进与转变。中国字,由中国字而诞生的书法,它的魅力就在那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阐述着人类的进程,包孕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社会的变化,由这变化而演义的中国人的人生故事。

  这就是书法文化生生不息的缘由,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的源泉。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仍然少不了书法文化,紫霄宫、三教祖师、云外情都、道法自然,无不述说着人们向往自然的愿望与心境,体现道家与佛家截然不同的境域……

  幽静少人烟,是道教的外在状况。领略道家文化的精髓,只能精研《道德经》和《庄子》,感受世外的幽谧。与此所不同的是儒家文化,这从泰山摩崖石刻可见一斑——五岳独尊。

  泰山摩崖石刻——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这些书法遗迹分布于岱庙、岱麓、登山东路、岱顶、岱西、岱阴、灵岩寺、神通寺!泰山摩崖石刻是名山之最,自秦汉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后,上下两千余载,现存1800余处杰作,令人震撼!

  让我们从高山回到平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书法最惹眼的是重要机构、报刊题名、庙堂匾额……

  招商银行——

  《人民日报》——

  故宫博物院——

  《收获》——

  中国书法——

  庙堂之上,高山之巅,在中国人的生活里,书法随处可见,这是个“书法的国度”。从古至今,书法就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给人以精神的指向。

  从泰山出发,行程大约七个小时,可以看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山海关的镇守和失守,关乎中原的安危,也是一种标志。它巍峨的形象,回荡在国人的心中。

  “天下第一关”巨匾映入我们眼帘的时候,你无论多么有定力,也会为之一振。巨匾大约6米长,1.5米宽,“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笔力凝重,骨气遒健,有不可侵犯的豪气。仿佛前后三军壮士,左右两翼护卫,引弓待发。

  巨匾书写人肖显,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

  因为没有名款,“天下第一关”是谁书写的,并没有一锤定音。清光绪四年编纂的《临榆县志》说,相传为肖显所书。更有民间故事相传,说是他大笔挥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挂上城楼,一看,却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只见肖显抓起一块麻布,揉成一团,沾上墨汁,往上奋力一抛,恰好就打到了点儿上,才使得匾额气势不凡。

  书家写字,缺少或者增加笔画的事多有发生,说书家书简单的“下”字没写点,几乎没有发生的可能性,是故意传说的。人们在自己编排的故事里,享受着欣赏书法的快乐,表达着向书法遗迹靠近的信念。

  从山海关一路向西,行车约七个小时,到达张家口大境门。

  长城蜿蜒于燕山山脉之上,有四道关口——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大境门。长城,它不是坚船利炮,不是侵略文化,是防守战略的遗迹,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世界胸怀的文化精神,那是儒家文化最为精髓的部分。

  大境门上有四个大字——大好河山。

  大好河山不可侵犯,“用我们的血肉铸起我们新的长城”,都在同一理念之下,散发着誓死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书写“大好河山”者何人?很多人都认为是冯玉祥所书。

  高维岳——这是个不太响亮的名字。1926年任安国军第三、四方面军团第九军军长,8月任察哈尔特别区都统。“大好河山”四个大字正是高维岳任都统期间,于1927年书写的。他在此任先后两年,留在张家口的遗迹,恐怕就这四个大字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军一生戎马,为官清正。晚年贫困潦倒,却拒绝为日本人效命,民族气节可为千秋史话。

  气节——这是多么大的玄关呢!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摸不到也看不到!只有在紧要关头的选择,才能彰显气节的力量。难怪,一个并无任何书名的将军所书大字,却是任何名气震天的书家所不能取代。

  每一幅书法杰作,都有鲜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

  我们张扬的所谓书法文化,正是要搜寻这背后故事的能量。

  世界上的文字形式不可计数,唯独中国文字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艺术。无论是书圣王羲之,还是草圣张芝;彰显儒家精神英名不朽的书家颜真卿、黄道周;还是书名大震的怀素、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僧界精英,乃至光耀文化史牒的文化人书家苏轼、欧阳修。他们的书法形态千变万化,唯独不变的是,都以汉字为艺术对象。这就是——中国字!

  我们不得不回到起点——中国字的诞生!

  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就会干涸,因此取名桑干河。在桑干河的下游,有个古老的小县城——涿鹿。

  《史记》记载“……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白话的意思是:“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这么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首都就在涿鹿了。

  涿鹿地处山区,距离大境门上高维岳的“大好河山”约一个小时的车程。

  离涿鹿不远,隐藏着一位伟大的书法家——王次仲。

  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书法大家,上谷郡沮阳县人。这所谓的上谷郡沮阳县,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宣化怀来县大古城人。“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

  王次仲是一种书体的鼻祖!从仓颉到王次仲!古体和今体演变完成。仓颉又是何人呢?

  ——黄帝的史官。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是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当地人称它为黄帝城。

  河北省文物局根据31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要求,委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涿鹿古城再一次进行考古发掘。

  于是,圣地重现。

  黄帝城,陵寝山或者叫穹山,桥山,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黄帝泉,蚩尤寨,釜山……这些与黄帝相关的地名,没有第二个地方集中在一个县,黄帝城的传说得到了证实,这里就是黄帝城。

  既已合符并建立都城,黄帝领导人民都做了些什么呢?

  举凡农耕、熟食食品、医学、天文、兵法、养殖……无不得到长足发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的皇宫是什么样子,尽管局部已经发掘,也不能重现当年的规模和建筑。可以肯定的是,没有高楼大厦,是个不算大的宫殿。能够确切证明的,是司马迁《史记》所说,黄帝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修建的都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座都城。

  帝都既已建立,随之而来的是一切集团行为的开始。

  中国字从这里开始出现,是个美丽的传说——仓颉造字!

  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数目。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

  规模的狩猎活动越来越多,积攒的野兽数量逐步增长。收集的粮草,也有大的储藏。衣食住行,武器的建造,都成了规模。配给发放要有序。那么,单靠结绳记事,贝壳的集散分类记载,就成了问题。

  仓颉管理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猎获的贮藏与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诸事繁多,凭着添绳子、挂贝壳难以为继。

  黄帝统一了天下,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迫切需要领导者和具体管理者开动脑筋,以更有效的方法管理庞大的社会,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遥想当年,五千年前的涿鹿之阿,野兽出没于山野、林间、河边,甚至黄帝建造的中华第一座皇宫。飞鸟在空中盘旋,落到地上左顾右盼。

  大雪过后,天地洁白。偶蹄类动物出来觅食,它们要寻找可以下咽的干草。而狮子老虎,蹑手蹑脚,目标却是那些食草动物。

  乌鸦与麻雀,它们的指爪,留在地上,谁都会明白,哪个是乌鸦,哪个是麻雀留下的。鸟兽的蹄子和指爪不同,表示不同的动物。伟大的符号朦胧而有序,在脑海中呈现。

  中国文字诞生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

  古书上称仓颉为颉皇。河北大地上的汉代大书法家崔瑗,河北安平人,在古代为涿郡安平。曾经写过一篇《草书势》的文章,他就说:“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仓颉:原籍陕西省白水县北塬乡阳武村人,为侯岗洛山和黄娘所生。传说仓颉与常人不同,有双瞳四目。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文化的进步。文化的进步,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以符号记载取代结绳记事,是中国文字诞生的重要标志。

  《荀子》《吕氏春秋》《说文解字》这些中国文化经典著作里,不约而同记载着一个名字——仓颉,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国最早的文字诞生了。也因此,尊仓颉为造字圣人。

  仓颉造字两千年之后——

  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

  殷墟——让多少人耗尽了毕生精力,让多少强盗垂涎三尺,让多少利欲之徒精疲力竭。

  公元1899年,大清掌管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的国子监祭酒、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用作中药的“龙骨”上发现契刻符号,认定这是中国早期的文字。从此揭开中原人民使用的古文字那神秘的面纱。这是三千多年前的风景,是三十个世纪前人类的精灵。

  殷墟甲骨文,殷墟文字、殷契、王八担、卜辞是这些文字的别称。

  仓颉造字三千年之前——

  河南舞阳贾湖村。

  贾湖契刻——共发现十七例,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特点均是契刻而成。贾湖村是原始社会部落遗址,距今八千年左右。刻符文字基本可辨认,具备汉字的要素和特点。

  我们说,仓颉造字是个美丽的传说,是因为没有考古物证。传说之所以美丽,是文献记载言之凿凿。还不仅仅是传说,颉皇、黄帝史官、黄帝城,这些记载出现在历代巨著之中,让这个传说变得美丽。在仓颉前后几千年的沧桑变化中,中国字不断演化,成为现在书法艺术通行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大书体。

  河南漯河市许慎文化园。

  文化园的汉字大道、字圣殿、叔重堂、说文馆、文化长廊、魁星亭、字形牌坊,构成了园区宏大而庄严的建筑群。《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许慎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韵的字典,是文献语言的奠基之作。

  许慎被尊为中国的字圣。

  字圣许叔重在他那部伟大杰作的序言里,第一次梳理了汉字造字、用途、发展的过程——

  往古的时候,伏牺氏治理天下,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他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作“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作“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与恩泽。

  仓颉造字,或者说整理、增加、美化伟大文化初蒙的阶段,是在黄帝统一天下、成为黄帝时期。轩辕氏成为黄帝的重要标志是,合符釜山,在河北省涿鹿之阿,建立了中华第一都城。

  汉字最初的出现,是刻符。横画和竖画构成了基本要素,也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书法老师要求学生写字要横平竖直。横画是广阔的地平线,是承载的主题,是大自然赋予的最为壮丽的诗篇。简单的地平线,承载着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美丽景观,承载着四季的变迁。雷电暴雨,疾风飞雪,光明与黑暗,严寒与酷暑。地平线包容了大自然,可以依靠,可以生存,从来不曾有消失和负载不起的任何迹象。

  竖画是建立在横画上的变换的事物。树木,房屋……点画是人类的活动,左右、前后谐和顾盼。人类不是独体的,是相互依存,左右顾盼,在广阔的地平线上繁衍生息。

  刻符可以记载数目与品种,难以表达更为复杂的事物。于是,山川、日月就成了仓颉们最初关注的焦点,成了中国字的母体。

  古代文字中,“日”字的圆圈里是一个点,这个字最重要的不是“日”的表形部分的圆圈,因为陶器的器口,甚至的人的瞳仁等等都有圆圈形状。中国先民们,在圆圈里放了个“点”,“日”字就诞生了,那个点是人类的心灵,并非仅仅是事物的外形。月也曾圆过,与“日”相同,相别异的标志是它会有月牙。“月”字两个点,第一个点表示和日相同,第二个点就是相异。

  你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古人,聪明睿智。

  这不是学术上的说法。

  学术认为:汉字的诞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长期累积发展的结果。流传下来的仓颉造字的传说,足以让我们今人遥想当年,仓颉是在汉字发展史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没有伟大而杰出的中国字,哪里有书法。

  中国字造字的科学性,是汉字流传久远不息的根本原因。

  中国字成为书法艺术,那是中国字遵循大自然不二的规律。

  如今京西苍茫的大地上,仍然散发着古代的气息。只要你仔细体会,深切感悟,就会在山峦之间嗅到不同的味道!那所谓的不同,就是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落日与朝晖,仍然弥漫着故都的风采……

  太阳明暗、月亮圆缺、河水起落、嘉禾的嫩苗与成熟、山川、村落、砖石瓦块,哪怕一根小草的摇晃,一粒尘埃的落定,都可能激发仓颉们的灵感,符号代替结绳记事,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伟大的里程。

  古老的涿鹿,竟然与轩辕黄帝、蚩尤、炎帝三祖密不可分。

  抚今追昔,万千感慨!

  踏上涿鹿的土地,看着轩辕大道,合符街,遥想五千年前的风景,民族的骄傲感油然而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