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秦韬玉以《贫女》一首传世。其结句“为他人作嫁衣裳”, 后来成为一种人生和人品状态的比喻,又被引申形容某些行业及其从业者特色。专职从事编辑工作,便常被作家和读者称赞是“为他人作嫁衣”。
《唐诗三百首》是蘅塘退士从四万八千首唐诗中遴选出的,“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录为一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从《诗经》到《三言·二拍》成书,披沙拣金、选优拔萃的编辑,起着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作用。
梁太子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瀚藻”,历时11年编辑了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清曹雪芹说《红楼梦》是石头上抄来的,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编辑成为长篇小说。
及至现代,鲁迅、巴金、老舍、曹禺……《阿Q正传》《家》《骆驼祥子》《雷雨》……都是经由编辑“作嫁衣”卓然出世的。是孙伏园催稿,并把《阿Q正传》从“开心话”移到“新文艺”,阿Q才成了国人典型。
20世纪50年代中,一度闪现“百花齐放”。编辑作为赏花、采花、插花的园丁,发现、鉴定、推举了一批思想艺术结合完美的作品。“反右”至“文革”,文学作品的艺术情味越来越稀薄。改革开放以来,文艺逐渐回归本性。
我1956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人民文学》当编辑。直到1998年退休,在同一刊物编辑岗位工作了42年。回首来程,自觉无愧职守。在不同时期历程中,在正反两面经验里,我切身感受到了怎样才能当好一名文学编辑。
作家是以创美促进社会之真与善的人,编辑是代表读者对作家创美进行检测并推举的人。编辑介乎作家读者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个体劳动初创之美,转化为公众参与再造之美,使作家价值得以兑现,使读者需求得到满足。
作为中介,编辑是“摆渡”是“人梯”。职业编辑,需要具备相应素质——
没有“摆渡”的本领和“人梯”的精神,不要来当编辑。以编辑岗位为跳板想晋升为作家者,请直接去敲作家之门。否则,很可能自己当不成作家,反而会贻误了能够成为作家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因不合格编辑贻误而埋没,只要环境气候适宜,终将破土而出。但出世的迟早,却跟编辑的能力与责任心密切相关。
作家思想新锐,编辑应能与之认同。作家的深刻主要源于感性,编辑的开拓则主要凭借理性把握。作为读者,编辑也是先有感受,随后便应如评论家,升华为理性的把握。编辑在感性的创造上不如作家,在理性的把握上最好能够成为如方家所说的“作家的作家”。有时作家捧来的,仅仅只是一块“铁”、一脉“矿”,编辑的本领就在于能够“点铁成金”、“如矿出金”。
作家富于美感,但其个性强劲的创美机制,常使其审美能力受到局限。他们或许独具慧眼、别开生面,而所见、所创却又难免失之狭隘、偏颇。编辑审美,不仅要有真知灼见,而且要能兼容并蓄。一般读者是自由的,职业读者则要放弃情有独钟的自由,宽容接纳并公正推出各式各样的美感结晶。尽管个性常起作用,编辑也会有所偏爱,但总要以保障公众阅读自由选择为己任。
作家的职责是发现美,编辑的职责是发现作家的发现。作家的发现有时仅凭个性直觉,编辑的发现得有明确的理性感知,不仅把握作品特色,而且预见作家潜力。编辑的主要任务就在这里:披沙拣金、去伪存真,认千里马、识和氏璧。文学人才及其系列佳作能够得以挺秀于艺术园林,相当程度上要借助其责任编辑的判断力。作家队伍的壮大,也有赖于编辑素质总体的提高。
草台班子出名角,作家无须进科班。编辑则需科班出身,在文化、文学和文字的修养上,掌握足以能跟作家、评论家应对的知识。编辑既要略懂创作又要略懂评论,在这两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实践和经验。编辑不一定能成为作家、评论家,而他们以创美感知进行审美判断、以审美方式使创美落实的能力,是一般作家、评论家难以替代的。一般作家、评论家,未必能成高明编辑。
作家不是先讲技巧而后进行创造的,他们的最佳境界是“无技巧”。编辑在技巧的认知上则要清醒而高超,以便看透“无技巧”之技巧。编辑看稿,在大体确认基调之后,便主要不是通过评论渠道,而是经由技巧视角来对具体艺术成品进行鉴定。编辑本职的过硬功夫,应是全面讲究创美技巧。专注于思想分析而不擅长艺术赏析,或许能成为三流评论家,却成不了一流的编辑。
具备上述六项素质,可望成为合格编辑。但要工作出色,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不断充实——
编辑应是本职业务的专家,同时又该是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杂家。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共振,文学机理与姐妹艺术相融,因此编辑需要见多识广、善于交往,事事懂,路路通。这种“万金油”与“交际花”式的职业特性,难免贻笑方家。但有识之士心知肚明,正是由于编辑充当“润滑剂、调节阀”,文学世界才得以“圆者自转,方者自安”,万紫千红,和谐共荣。
编辑担当美的裁判,就得成为作家的朋友与参谋。对于能够平等交往的作家,与之建立互敬互助关系,介入其创美机制,进入其具体构思,以便起到“催化剂、助产士”作用。但不可求全责备,不要强人所难,不应越俎代庖。改稿只限文字修润,而且只对初学作者。作家各有风格,难免文人相轻。编辑则要一视同仁,一概尊重。编辑是广大作家的公仆,不是少数艺术名人的家奴。
编辑推进美的传播,该是读者的代表与向导。如果不能代表读者的普遍意愿判定作品的高下优劣,不能促使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创造及时出世,就是失职。而读者各式各样,又总在追求时尚,编辑有责任以所发作品的面貌与阵容,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充当不趋时不媚俗的向导。编辑总体的审美取向,在一定的时期和特定的范畴内,也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品位和态势。
若从发展角度要求,编辑最好成为站在文学运动新潮浪头上的社会活动家和组织家。正是编辑得风气之先,领风骚于前,为各路艺术精英提供各自用武之地,才促进了一茬又一茬、一派又一派的作家陆续登场,活跃文坛。在报刊上,在史册上,知名的是作家,编辑无名,但他们往往比作家的见闻更多,更活跃而沉稳,既是文学现状的知情人,又是文学史实的见证人。
编辑的业绩与功绩,总是集体性的。杂志社处理稿件的工作流程:责任编辑一审,当班编辑部主任二审,执行主编或副主编最后终审。作品过三关,才得上版面,哪一关有问题,其审者负责任;所发稿有问题,终审者负全责。有些作家不了解,误将功劳归个人。其实,惟有在集体中,个人作用才得发挥。这是编辑职业的特性,也是编辑个人甘当无名的根本原因。
作为职业的一种,编辑就只属于“为他人作嫁衣”系列。作家以其美的创造知名于世,有的一名脸就变,人品与作品并不相称。编辑无名,有的不甘被冷落,充当一般初学作者的“老爷”和“老板”,把稿件予夺当交易筹码,在精神领域中逐利求名。当今之世,求名胜于务实,哗众才能取宠。国情文场如此,在编辑岗位上,还会有谁肯于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