梢林美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9日16:26 习远平

  “梢林”——之于中国黄土高原上很特别的树种群落,是一个独有称谓。陕甘人对梢林可一点儿也不陌生。它不张扬,面对白杨、白桦等高大乔木,它简直就是匍匐在地的。但它接地气,若置身其中,那是密密匝匝,漫坡遍野,遮天蔽日,铜墙铁壁,即便高处风狂,却拿它没有一点奈何。它很皮实,脊有担当,愈挫愈勇,环境再“丑势”(陕北方言:严酷),它也能存活……

  此时,我正沿着秋天的梢林,到南梁去……

  “梢林”,在父亲心里,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上个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陕甘边人民,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红色根据地,被左倾机会主义讥笑为“梢林主义”。当时,全国的红色根据地相继沦陷,可正是“梢林主义”正确政策和策略的选择,挽救了陕甘边区这片红色根据地。

  父亲认为:“梢林主义”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马列主义。我们把苏区叫做“梢林”,这是碰钉子碰出来的。在敌我力量对比上,革命力量处于劣势,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在平原上对于敌人有利,于我们则是有害。“梢林”距敌人统治中心较远,其统治力量鞭长莫及,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生长和存在,有利于根据地的开拓和发展。刘志丹伯伯、谢子长伯伯和我父亲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不渝地坚持具有陕甘特色的“梢林主义”,父亲也正是在南梁“梢林”环卫的陕甘边区,被选举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遍地梢林的陕甘根据地到1935年6月,已经在二十多个县的广大农村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使游击区扩展到三十多个县,主力红军发展到五千多人,地方游击队发展到四千多人,把长期分离的陕甘边区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面积三万平方公里、人口九十余万的红色区域。

  1935年7月、8月、9月的《大公报》,曾经连续报道陕甘红军活动的消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正是从《大公报》对于陕甘地区“赤化”情况的连续报道中,产生出将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的构思。

  “梢林”——之于西北父辈那代人,是陕甘精神的象征,也是革命者美丽梦想的象征:它不仅贯注了父亲的全部生涯,也在与父亲相濡以沫生活的母亲身上、孩子们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摘自10月15日《深圳特区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