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的才女杨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9日15:36 王肖潇 王亮

  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岁的杨绛静悄悄隐身在一片喧闹中。

  但隐身于世并不等于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从2004年出版的《杨绛文集》到现在的《杨绛全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对文字的笔耕。

  还有一件事,杨绛已坚持13年。2001年,她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书,将钱锺书和她当年上半年所获稿酬72万元及其后他们发表作品获得的报酬,全部捐献给母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爱好读书的清寒子弟完成学业。随着钱、杨稿酬的不断累积,目前本金达到1400万元。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写喜剧:既为生计,也是抗日

  1938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锺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锺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天之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锺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

  归国后,抗战、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见识,适应环境,但并非与世沉浮,而是暗藏气节。

  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钱锺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锺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杨绛当过中学校长,给富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1943年,日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立即辞职。家里没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怎么办?

  恰在此时,陈麟瑞、李健吾鼓动杨绛写一出戏。杨绛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就是班上的笔杆子,听好友一说,心动了,很快编了个故事,标题为《称心如意》,这就是她的处女作。

  杨绛的本名是杨季康,她不敢用本名,怕出丑,于是就署名杨绛。1943年,黄佐临执导、李健吾客串舅公的舞台喜剧《称心如意》上演,大获成功,红遍上海。

  杨绛一鼓作气,1943年接着写了《弄真成假》,1944年又写了《游戏人间》,都是喜剧,政治色彩很淡,巧妙地避开了日本人的干预和压力,又能让人发笑,用笑声“表示我们在漫漫长夜的黑暗里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李健吾毫不吝啬地赞美好友。

  ……

  (摘自《环球人物》2014年第26期王肖潇  王亮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