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曾说:“过去绍兴人靠什么为生,一靠土地,二靠当绍兴师爷(师爷即幕僚,专事佐官制吏,为主官捉刀代笔,出谋划策——编者)。”“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
周恩来的太高祖周文灏(1771-1832),以开寿枋店卖棺材为生,但是他不希望子承父业。科举制度使“诗书传家久”深入人心。他送长子周元棠(1791-1851)到绍兴乡下的漓渚六峰读书,以后考取秀才,并成为绍兴著名的诗人。
周元棠15岁时,周文灏因家境困难,将祖上留下的房屋典当。周元棠30岁前致力于诗词古文,30岁后转而研究“经济性理”之学,由此可推断他是一个有作为的钱粮师爷。他著作数种,但在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时,多已失散,仅保留22岁(1813年)前的诗134首。由他的孙子周昂骏(周恩来的二祖父)抄录,由曾孙子(周恩来的堂伯父)等三人刊印,取名为《海巢书屋诗稿》。由于科场失意,生活困难,他诗文中有生动的描写:“书生无远志,讽咏守清贫。”为生计所迫,他一边学习,一边设帐授徒。他的私塾办在都泗门,离保佑桥不远。
尽管家境破落,周元棠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人正派、耿直,人品高尚。这从他写的诗作《自述》可以看出。
……
(摘自《世纪》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