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为中国人赢得尊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4日16:21 梅小璈口述

  旧纸堆里了解父亲

  我父母属于晚婚晚育。1945年,父亲梅汝璈和母亲经人介绍结了婚,婚后不到一年时间,父亲就出任法官去了东京。新中国成立后,母亲随同父亲来到北京定居。1950年,姐姐梅小侃出生,1952年我出生时,父亲已经48岁了。父亲从不和我们谈论以前的事。14岁以后,我大概知道当时父亲在外交部工作,但第一次知道父亲参加东京审判的这段经历,是在他去世后。父亲死后,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有一则短短的讣告,里面提到了父亲当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

  父亲生前,我几乎不知道他是个什么人;父亲死后,在整理父亲遗作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梅汝璈。

  1904年11月7日父亲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郊区朱姑桥梅村。12岁那年,父亲考取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学预备班。1924年从清华毕业后,父亲赴美留学。1926年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文科学士学位;之后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在山西大学法学院担任教授。

  父亲有着浓重的清华情结。父亲之所以选择到山西大学任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庚子赔款”有关。父亲告诫学生们:“清华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建立都与外国人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有关系,其用意是培养崇外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明耻’,耻中国的科技文化不如西方国家,耻我们的大学现在还不如西方的大学,我们要奋发图强以雪耻。”

  此后,父亲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大、中央政治学校、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父亲是个专家型的知识分子,我后来搜集到那段时间他写的文章,比如《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盎格罗·萨克逊法制之研究》,都是纯学术论文。

  ……

  (摘自《环球人物》2014年第8期黄滢 季芯冉采访整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