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共对金融巨头的争夺
杜月笙是银行家的台柱子
1949年2月1日,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来电要求滞留上海的银行家陈光甫、李铭和杜月笙赴台湾。其时杜月笙的地位已经与陈光甫、李铭等大银行家平起平坐,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界领袖人物了。
中共方面也通过各种关系影响杜月笙的选择。黄炎培、章士钊、盛丕华都带着使命与他进行接洽和试探。194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致函叶剑英、李克农,希望通过著名演员、地下党员金山争取杜月笙。
1949年4月27日,杜月笙拒绝蒋介石的再三拉拢,悄悄地坐船逃亡香港,此后未再回到上海。像杜月笙一样,上海解放前后,大批工商界头面人物避居香港,陈光甫、宋汉章、张嘉璈、李铭、周作民、钱新之等著名银行家也先后到达,各自安顿下来。
他们虽然因为回避政治而来到香港,但仍与上海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大部分银行的业务通过他们的代理人予以维持,上海滩上毕竟有他们一生奋斗的事业!陈光甫通过他的亲信伍克家、资耀华控制着上海银行,周作民则由亲信徐国懋掌控金城银行,杜月笙的儿子杜约翰则一直留在中汇银行工作。杜月笙甚至通过儿子的关系,直接与上海高层保持着联系渠道。正如陈光甫所说:“人在香港,心在上海。”
这些银行家在香港,经常一起活动和商议,集聚成有相当影响力的一股经济和政治力量,引得台海两岸竞相拉拢,要求他们“选边站”。
……
(摘自《档案春秋》2014年第8期 吉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