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31日,作为清华与德国方面签定的交换研究生,季羡林与乔冠华同车赴德。
是年,季羡林24岁,乔冠华22岁,论年龄,季羡林是兄长;然而,论学籍,乔冠华却比季羡林高一级,是学长;论经历,更比季羡林丰富多姿,乔冠华是心怀大志、不按常规出牌的激进分子,光中学就被开除过三次,大学,他先读国文,后转哲学,一度和老乡兼革命家的胡鼎新(乔木)走得很近,毕业后东渡扶桑,入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哲学,终因赤色嫌疑而遭“驱逐出境”。季羡林乃老实巴交之人,中学、大学,一贯死读书本,毕业后回济南教了一年高中,如是而已。
说到德文,则是季羡林的强项,季在清华念的就是德文专业。但到了德国才知道,他在清华学的是哑巴德语,两个留学生不得不先到柏林大学作德语强化补习。
那一阵子,两人一起用餐,一起上学,一起游玩,一起访友,有时甚至在一起睡,亲密无间。
季羡林的日记曾记载:
又回乔处,正在吃着面包的时候,马耸云来了,我们一齐吃,吃完了,又开始闲谈起来,我们谈到国事,我觉得中国唯一出路是解放农民平均地产,但实行起来却也不容易,因为中国人坏,无论什么到他手里都会变样的。
诸如此类,还有好几处。对于季羡林,这是一个开拓性的话题,季羡林从前考虑得最多的,不外是文学啦、家庭啦、个人出路啦等等,迨至到了国外,国家背景立刻凸现出来,他也把眼光投注到国事。
……
(摘自8月5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