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创作与时代精神建构的文学批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9日07:13 傅逸尘

加强与改进文艺批评研讨会发言摘登

介入创作与时代精神建构的文学批评

□傅逸尘

  我的文学批评实践始于2005年,那时我正在军艺文学系读大三。当我确认自己要拉开架子写文学批评的时候,我就为自己树立了一块石碑:它承载了我的青春、理想、浪漫、激情,还有幼稚、无畏甚至无知,那就是:积极介入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用自己的道德理想影响作家和读者。在我看来,凌空虚蹈,或自说自话的文学批评肯定不是好的批评,更遑论伟大的批评。我化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为“批评当随时代”来表达自己的批评观,我还相信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想象性文学处于真理和意义之间”,这无疑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与可能。

  在我看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文学批评是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建构了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是文学思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观当下的许多批评文章,跟创作几乎无关,甚至是批评界的自说自话,或者学术机制的附属品。当批评不在文学现场的时候,它还有多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颇值怀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文艺批评要“说真话,讲道理”,可谓直指症候,切中要害。对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标准,检视自己的批评实践,颇感欣慰的是,我一直置身于文学现场,站在军旅文学的前沿,运用新的批评方法与话语阐扬我对军旅文学的认知、判断和思考,无论是面对父辈作家还是文学新人,都能够真实地表达,真诚地发声。当2005年前后,军旅文学一度出现过度世俗化的创作倾向,开始淡化和消解自身的主流精神和审美品格之时,我鲜明地提出“重建英雄叙事”。我所呼唤的英雄叙事,是对“英雄是人”文学观念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对传统英雄观念的突破,既使作品展现出更为扑朔迷离的历史和文化景观,又为英雄叙事的重建带来了新的美学精神。进而,我直言军旅文学要敢于直面现实生活,塑造当代英雄,要警惕快餐化和过度世俗化;军旅作家要重新回到正面描写战争中来,要守望生活现场,进行有难度的写作。我力求凸显文学批评的“现场感”和“有效性”,在“道”与“技”的双重维度中探讨军旅文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国批评家布斯认为,小说不可能没有伦理的尺度,总是含有一定的伦理价值观,进而提出“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是‘道德教诲的’”。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我将伦理批评观念与方法引入军旅文学批评,并在“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两个层面展开我对军旅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的研究,既实现了在场批评的及物性和有效性,又拓展了军旅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平台和言说空间。在此基础上,我的理论专著《英雄话语的涅槃——21世纪初年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论》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以上两个向度上对21世纪初年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现象与概念、来路与走向、创新与症结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研究。

  在对中国当代军旅文学史的梳理中,我发现了复杂、无边的“现实主义”对军旅文学的圭臬与桎梏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反对仅仅将“现实主义”视作一种创作方法,或者夸大其意识形态性,强调其作为“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价值立场,一种情感态度,一种关照现实生活的方式,一种体察人性和灵魂的角度”,体现军旅文学,以及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现实主义”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创作必须具备与人民共命运的主观思想,作家应把自己的血肉融入现实,才能达到沉重的历史内容的生动而又坚强的深度。进而,我对21世纪初年中国文学的“伪现实主义”倾向进行了批评,指出消极而虚伪的私语化写作是其泛滥的重要根源,并对一些文坛大家的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和言辞激烈的批评。在批评名家大家的同时,我也关注并跟踪同代人的创作。对7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创作进行概念命名和整体性研究,连续三年在杂志上主持专栏推介新生代军旅作家群,尽可能客观准确地揭示他们创作的特色与瓶颈问题。

  在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看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服务于促进社会自觉这一共同目的,文学批评不能局限于分析作品本身的美和不足,而必须进一步从历史的、时代的观点进行考察,进行与其内容相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分析。他主张从更广阔的时代的、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艺术家及其创作与时代、社会和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而提出作品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力量,它对社会、对时代的积极作用,必然体现在它对人们意识或精神的影响和塑造上;批评的目的不在批评本身,也包括阐释,它们的本质意义是建构,积极介入文学创作是它最为重要的存在方式。面对当下中国社会复杂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优秀的批评家会饱受思想的困惑、精神的阵痛和心灵的煎熬,惟其如此,才可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脉动;文学批评需要生产出贴近世道人心、洞穿时代迷雾的有智识的思想,从而有效地介入创作并最终参与时代精神的建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