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63岁的资深外交官、外交部前发言人孙玉玺被任命为中国外交部首任阿富汗事务特使后,旋即前往被选举疑云笼罩、政权和平过渡面临挑战的阿富汗展开斡旋。事实上,不仅在阿富汗,中国外交特使们还奔波于战火频繁或矛盾冲突激烈的中东、非洲等地,代表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和斡旋国际事务,捍卫国家利益,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
从“礼仪性特使”到“为难题而常设”
新中国的“特使外交”始于195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贺龙作为中国特使参加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统伊斯坎德尔·米尔扎的就职典礼。
时至今日,中国“特使外交”经过近60载风雨历程,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特使更多具有临时性和象征性,主要任务是参与友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就职典礼或葬礼等礼仪性活动;
从改革开放到海湾战争爆发,中国的外交特使开始承担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双边谈判,如1984年,时任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作为中国政府特使在莫斯科参加了中苏两国政府特使第四轮磋商;
从海湾战争爆发到“9·11”事件发生前,中国特使外交开始从双边议题扩展到特定区域性问题。例如,1991年,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作为中国特使在叙利亚、土耳其、南斯拉夫和伊朗访问期间,表达了中国政府对海湾战争的基本立场,并与各国交换了意见;
“9·11”后,中国特使外交日益活跃,逐步走向成熟,开始设立常设特使并关注全球热点问题。
按照国际法要求,大使是在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按照对等原则互设的外交机构最高负责人,而特使是由于某一特别事件而派遣的使节,执行特使使命,一旦任务完成,特使使命也就结束。
“对一些重大而复杂的外交难题,如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那么中国政府会任命常设特使。”中国前驻匈牙利、荷兰大使朱祖寿表示。目前,中国常设特使(常设外交代表)包括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现为吴思科)、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现为武大伟)、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现为钟健华)等。
不同于任命大使需要履行诸多程序,特使履行手续快,只要政府同意即可办理,在发生突发事件或形势急转直下时,可迅速派出。特使往往得到往访国重视,受到较高礼遇,通常可以见到往访国的政府首脑甚至国家元首。
……
(摘自《环球》2014年第17期熊争艳 桂涛 李森颢 华琛文)